世界稀土矿产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_稀土论文

全球稀土矿产资源分布、开发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稀土论文,矿产资源论文,未来发展论文,格局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4-09-22

      中图分类号:F205;P6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14)06-0021-08

      DOI: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4.06.004

      稀有和稀土金属(REM)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并在太阳能发电、高速磁悬浮交通设备、红外光学、光电子学、激光行业、计算机和其他经济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稀土金属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增长速度快,从1964-1997年和1997-2007年两个阶段分别增长了17倍和20倍[1]。

      通常,相对于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更稀少,而且需求量也更大。稀土元素对于旨在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技术生产(可充电电池、紧凑型荧光灯和高功率密度电机)非常重要[2]。稀土元素也可以应用在国防工业中的激光器和夜视镜的组件中。

      根据专家的估计,在新千年开始之际,全球稀土储量余额大约为1.16亿t。中国稀土的储量保持领先地位(43%),紧随其后的分别是俄罗斯和美国(约18%)。全球迄今为止开发的原材料基地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其结构的配置有利于大型、甚至超大型矿床。很多专家认为,这些矿床将根据稀土矿物组成的特殊特征进行重新定位[3]。

      1 稀土资源形势

      目前稀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独联体国家、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表1)。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几乎24%的稀土储量在中国[4-6],独联体拥有全球稀土氧化物储量的24%,美国拥有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球稀土氧化物储量的17%,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和澳大利亚[7-8]。

      

      据国土资源部2012年中国稀土白皮书,中国稀土储量为1859万t,目前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回收率不到50%,包头稀土矿采选利用率仅10%。按最差情境计算,即按照国土资源部稀土储量数据,并以最低水平的采选回收率10%计算,全球稀土储采比也有58年。

      另外,至少还有两部分潜在的稀土资源未被计入储量。第一部分是共生矿。自然界的稀土元素除了存在于常见的独居石、氟碳铈稀土矿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以类质同象方式与磷灰石、萤石共生。这类矿物在自然界中较多,只是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经济开采价值不高。按USGS数据,2011年世界磷矿总储量约为710亿t,以稀土平均含量0.5%计算,粗略估计仅仅世界磷矿中伴生的稀土总量为3550万t,如果算上其他的共生矿,则总量更大。第二部分是尾矿。稀土矿山尾矿的回收利用会成为将来稀土储备增量的重要来源。以全球第一大稀土矿中国包头白云鄂博为例,经过70年开采,已形成1.8亿t尾矿;与原矿相比,由于刨除了低品位矿石,尾矿所含的稀土平均品位从5.5%提高至7%以上。按7%品位计算,仅该尾矿就包含稀土1260万t,显然,这仅仅只是保守的数字。

      2 稀土资源分布

      世界稀土资源呈现储量集中、分布稀散的格局。世界稀土资源前三位是独联体国家、中国和美国,这三者稀土资源差距并不大,共占全球稀土资源的65%左右。按地理区域看,稀土资源地理分布广阔,不存在某区域垄断的情景。相比能源和基本金属,稀土用量很小,在当前可见的应用下,各消费领域增量也有限,稀土资源的广阔地理分布,决定了想靠收紧供应端口来长期获得稀土资源话语权独大是不现实的。更何况,科技不断进步,新材料不断出现,稀土是否是最理想的元素添加剂难以定论,无所谓不可替代。

      3 国外主要稀土矿山资源及2012年后潜在的产能

      地壳中稀土元素分布极为广泛,矿点也极多,但是全球掌控稀土资源的大公司不超过20家,掌握这20家公司的动向,就可以直接了解全球稀土供求以及产业链的情况(表2)。

      1)2013年左右,市场将有6.2万t的产能释放,分别是澳大利亚的Lynas公司的2.2万t以及美国Molycorp公司的4万t,占当前全球供应的50%。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澳大利亚在2013年共生产稀土0.2万t,与2012年产量0.32万t相比出现明显下降,其中原因是市场价格决定具体产量。

      2)2014年左右,澳大利亚Afrafura Resources公司旗下的Nolans Bore矿投产,可供持续开采在20年以上,预计远景储量在4700万t,平均品位2.6%,年产量2万t左右,这将对稀土市场又是一个巨大冲击。我们仍然可以预计实际产量会远低于表格中的数字。

      3)2014-2017年,各地矿山陆续投产,市场将持续得到稀土的供应,稀土将呈现绝对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这种情况不会马上发生。

      4)不少小规模的稀土供应商,继续稳定生产,主要是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他们影响力不大,几乎可以忽略。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尽管拥有近2000万t的稀土储量,但是绝大部分都无法开采,基础设施跟不上,仅仅只有Lovozersky公司提供每年约0.5万t的稀土产量。

      5)轻重稀土剧烈分化。陆续投产的矿山,其中重稀土比例较低,因此对中重稀土市场无法造成冲击,中国将继续在这一领域保持龙头地位。日本控制下的稀土矿,没有公布生产计划,暂时还不知道,但是日本是稀土进口大国,对稀土市场的供需局面将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

      4 日本稀土

      

      

      图1 日本稀土战略

      虽然日本资源匮乏,但是其强劲的稀土工业必须有强大的资源作为保证,尤其是日本的汽车与电器行业,这也导致了日本在稀土资源开发上显得更加激进(图1)。

      4.1 日本稀土战略

      1)全球找土。

      近年来,在哈萨克斯坦的合资铀矿中,利用选铀尾矿生产出了稀土产品;同时日本宣称要与越南政府合作,准备开发越南北部莱州的稀土矿;与印度签署合作协议,拟开发印度海滨的稀土资源;与澳大利亚的莱纳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准备在马来西亚关丹市共同投资建设稀土冶炼厂,分离、加工来自澳大利亚的稀土精矿。

      2)稀土储备。

      早在1983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稀有矿产战略储备制度,并执行至今。2005年1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能源厅又成立资源战略委员会,规划稀有金属实施行动的中期措施。

      2009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确保稀有金属稳定供应战略”,确定由日本JOGMEC和“特殊金属储备协会”在官民两界实施稀土储备相关战略。其中民间“特殊金属储备协会”成员多为新日本制铁、神户制钢所、住友金属、日立金属的财团企业。官方日本JOGMEC则扮演稀土战略先锋角色,在拿到海外合同后转交给日本企业具体负责。

      3)海底找土。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从近海海底发现了沉积金、铜、锌及稀有金属的“海底热液矿床”。2001年,日本开始实施新的海底资源勘探计划,从伊豆和冲绳群岛附近海域发现了至少15处矿区,但当时因技术限制尚不能得出具体储存量。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12年6月28日,东京大学研究小组在西太平洋南鸟岛附近5600 m深的海底发现了稀土,这批稀土可供日本使用227年。尽管这个消息很难核实,但是这体现了日本对稀土战略完备性的重视。这样的消息,让业界极为关注,那么这究竟是不是真的?笔者认为:a.因为受技术及成本限制,西太平洋深海的稀土资源可利用性不大,极其不易被工业应用,即便能进行工业开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极其漫长。b.日本即便可以开采,也面临极大甚至无法克服的问题,第一是领海问题,第二是海洋环境问题,任何一个问题,都必然牵扯许多国家漫长的谈判。c.日本不断宣传稀土找矿进展,有两个原因,一是制造一种稀土不是那么紧缺的气氛,希望中国加大稀土出口力度。二是转移注意力,近些年,日本一直偷偷地进行各种合作找稀土矿,而且都是实质性的,为了掩盖这种实质性的计划,故意放出一些明显烟雾弹,让业界去关注评论。

      4.2 日本稀土储备

      1)根据储备估算。

      日本是一个危机意识很强的国家,拥有充分的储备应该是意料之中的。据日本2008年“稀有金属”数据库的统计,日本已成功完成50年稀土储备。目前日本一年需求稀土约为3.5万t(表3),考虑到以前的需求没有现在这么高,按平均1万t的规模计算,日本至少有50万t的稀土,即便只有30年储备,至少也有30万t的规模。

      

      2)根据进口与消费量的差额估算。

      根据进口量去掉消费量得到库存量这个简单思路可以粗略计算一下,因为数据不全,因此大概估计每年平均结余0.5万,30年来,大概有15万t的规模,如果算上走私以及官方未纳入统计的企业储备,应该也有30万t的规模。

      日本长期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并一直借助舆论以及WTO等国际场合进行涉华活动。然而,日本的稀土储备似乎是在稳步增长,可见日本的稀土战略属于高度重视资源储备的。

      5 我国稀土资源分布

      我国是世界第一稀土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图2),到目前为止,已在22个省市区发现上千处稀土矿床和矿化点,品种齐全、储量大[9]。我国稀土矿产多与其他矿产共生,南方以重稀土为主,北方以轻稀土为主(表4)。

      

      6 稀土供求格局

      6.1 总体格局

      综合研判稀土供求格局呈现整体供过于求(表5),但是这个局面不会太大,而国际巨头往往会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进行部分抬价,因此未来几年,稀土价格会略微上涨,总体非常平稳[10-11]。

      

      图2 我国稀土主要矿区资源情况示意图

      

      6.2 结构性的需求格局

      基于稀土各元素供给和需求结构均存在明显分化的特点,以各细分元素为独立市场,对其供需结构进行分析(表6),结论表明:中国在中重稀土方面的话语权仍难被撼动,但在轻稀土领域影响力恐将明显下降。

      

      国外的稀土矿山以轻稀土为主,其中重稀土保有量相对较高的Kvanefjeld矿山尚未进入研究开发阶段,而Dubbo矿山尽管重稀土元素比重较高,但未来产能较少(表7)。

      

      因此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即便国外稀土矿山陆续投产,稀土整体供过于求,但是全球范围内仍存在较为紧缺的稀土元素,其中包括铕、镨、钕(轻稀土),以及镝、铽、钇(重稀土)。

      6.3 有效管理稀土资源

      作为WTO成员国,中国需要履行相关的国际承诺和义务,稀土供给无法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控,即使通过环境保护的手段其监管体系和执法手段也不尽完善而且缺乏配套措施,因此中国可以选择几个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管理,方能有效管理好保护好国家的宝贵稀土资源。

      比如,根据更进一步分析,认为钇和铽可以作为重中之重的关键金属品种。因为钇和铽至少符合如下标准。1)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外矿山中钇和铽所占比例非常低,投产后供应增量有限,不足以削弱中国对这两种元素的控制力。2)钇和铽难以替代和回收。3)在稀土陶瓷、平板显示、荧光粉行业具有显著控制力。

      当然,前文所说的紧缺稀土元素都是很好的控制点。不过,有些紧缺元素还是具有潜在风险,比如说镝在高性能钕铁硼应用中至关重要,尤其是汽车行业,但是镝很有可能具有技术取代性,尽管暂时无法被完全取代。所以,这就需要对整个行业应用进行详细的调研与科学的判断。

      7 稀土应用格局

      稀土元素作为战略性金属已经被广泛认同,其应用分为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两个部分(图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以稀土永磁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稀土应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2]。

      在新能源与混合动力汽车拉动下,未来10年左右全球钕铁硼需求增速有望超10%。而钕铁硼的主要成分是镨、钕、镝、铽。因此,镨、钕、镝、铽在中长期的需求估计都会不能完全满足(表8)。

      

      

      图3 稀土在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应用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1)稀土行业价值回归,不再进入价格的辉煌时代,而进入普通矿产品时代,国内外稀土企业将无法获取超额利润,如果全球经济继续不景气,大量的稀土矿山可能破产,届时可能是收购国外矿山或者技术专利的好时机。

      2)全球供应链多元化,中国无法永保第一的地位。国外的稀土矿山以轻稀土为主,其中重稀土保有量相对较高的Kvanefjeld矿山尚未进入到研究开发阶段,而Dubbo矿山尽管重稀土元素比重较高,但未来产能较少。

      3)稀土需求分化越加严重,中重稀土将持续短缺。

      4)稀土产业相关技术将更加受到重视,资源的重要性略微减弱。

      5)世界各国稀土资源进行再分配,日本将逐渐成为资源大国。世界各国的矿山陆续投产,这个几乎是确定性的,稀土资源不再特别短缺。无稀土资源国家会趁机建立储备制度,而日本的国家储备制度历史悠久,势必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以储备与合作开发成为资源大国的先例。这一点也值得警惕。

      8.2 建议

      1)以退为进,放弃稀土全球供应第一大国的地位。

      以储量24%的身份,强行拥有97%全球供应的地位,这个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违背了均值回归的自然规律,势必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不如以退为进。这可能会牺牲一些暂时的利益,比如依赖矿业的各地方政府,出口稀土的经济价值。

      2)控制核心,强化中重稀土的资源第一地位。

      从全球各大稀土矿来看,中重稀土依旧是他们的瓶颈,我们的强项。而且,在工业生产领域,中重稀土地位更加关键,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可见的10年内,暂无法撼动中国中重稀土第一大国的地位。找矿应该侧重中重稀土,尤其是镨、钕、镝、铽相关的矿产。

      3)放弃短期利益,强化环境保护。

      在列强的涌入下,稀土将进入一个低价时代,如果中国继续保持10~13万t的供应,势必更加降低稀土的价格,进入了供远远大于求的局面。这样的话,不如干脆放弃这些廉价品的经济利益,去弥补以前过度采矿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保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加大了国内稀土开采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压制了采矿投资冲动。实际上,过去美国和澳洲之所以不生产,其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成本高出了经济收益。另外,有意思的是,如果加强环境保护,势必导致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节能产品的发展,而这有利于稀土产业尤其是中重稀土的发展。

      4)技术就是矿产。

      一直以来,我们过度重视矿产,轻视技术。现在,有必要进行换位思考。以资源大量流出、环境巨大破坏、技术落后十年的被动,换来大量面临大幅贬值的美元外汇。中重稀土资源确实紧缺,但是在新兴技术中,如何在产品中减小中重稀土的应用成了主要课题,能否研发出来替代品尽管是一个未知数,但是一旦成功,曾经视若珍宝的稀土资源的战略就意义不大了。未来几年,稀土行业整体可能供过于求,正好借此契机休养生息加强技术开发。对外资合作企业,也要强化技术领域合作。

      5)严厉打击走私。

      走私稀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内稀土企业的成本优势,国内企业相对于日本等海外企业,原材料成本优势并不明显。而仅是在人工成本、设备折旧、环境成本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具有一些优势。如果强化环境保护,势必提高环境成本,对国内企业又是一个打击,因此必须严厉打击走私,有利于保护国内企业的经营发展。

      网络出版地址:www.cnki.net/kcms/detail/11.5426.TD.20141203.1630.013.html

      引用格式:杜晓慧.全球稀土矿产资源分布、开发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格局[J].资源与产业,2014,16(6):21-28 Du Xiaohui.Resource distribution,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global REE[J].Resources & Industries,2014,16(6):21-28

标签:;  ;  ;  ;  ;  ;  

世界稀土矿产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_稀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