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结合规律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下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在普遍联系中通过相互作用而有规律的变化和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及其它各项业务工作的相互结合,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结合规律的客观要求。渗透结合规律,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之一,它主要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丰富经验的科学抽象和理论概括。研究和探索这一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其科学性、预见性和能动性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结合规律的涵义和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稳定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任何具体的规律都同一定的物质运动形式和具体条件相联系,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必然是思想政治工作普遍的、必然的、稳定的本质关系的反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之一的渗透结合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工作之间关系的反映,这里主要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内在的普遍本质联系的概括。所谓“渗透结合”,从其具体概念的特定内涵上讲,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包括其他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贯通的同一性。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在日常的经济工作之中,结合着经济工作一起去做,不要相互脱节、分离。“渗透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它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其一,“渗透结合”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的贯通性。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虽然分别属于上层建筑和经济领域里不同的工作实践,但是它们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依附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内在的联系,两者之间存在着贯通性。它们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相互吸取和相互包含,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趋势和由此达彼的桥梁。思想政治工作的很多课题来自经济工作的实践活动,经济工作的自身发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有些思想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工作的发展,经济工作中的有些矛盾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协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扎根于经济工作之中,经济工作的活力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掘人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于经济工作,经济工作中渗透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最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上,经济工作的发展又推动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思想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物质力量也可以转化为思想力量。它们之间的这种贯通性,就表现为这两者的互相渗透与结合。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的那样,思想工作“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
其二,“渗透结合”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必然联系。这包括以下几方面:1.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具有相同的目的性。经济建设为人们创造社会物质文明活动,其发展程度主要以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为标志,其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作为旨在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立场等问题的非经济行为的思想政治工作,虽不能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产生经济效益,但却能通过各种教育、疏导等思想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增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最终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二者的社会目的是一致的。2.经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共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密切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共同的社会基础,共同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文明的社会发展目标,使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成为可能。
其三,“渗透结合”反映了思想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与上述两种特定本质联系相比,这一辩证关系应属于最高层次和最根本的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既为经济服务又为政治服务,并通过政治来反映和服务于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体部分。“两个基本点”不能离开“一个中心”,并保证和服务于“一个中心”。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赋予“两个基本点”以时代的新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担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推进改革开放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者辩证关系的原理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首先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并通过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来为经济建设服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是结合具体的经济工作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适应、服务于经济建设,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职能和社会作用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理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能力的社会作用。
另外,“渗透结合”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经济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中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是社会经济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它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并为两者的发展服务,成为社会经济制度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中介。在社会实践中,政治思想观点往往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为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服务。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天职”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意识形态服务,最终也要落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面。政治思想的这种中介作用决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在服务的方向、方式、效果等各方面发挥能动作用,以各种方式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既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又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中介的反映。
二、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结合规律的特点和本质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是客观存在和具有普遍意义,与其它诸类工作之间的渗透结合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相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然呈现出它自身的特点。另外,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的渗透结合规律又必然具备一些新的特点。这种新特点,并未改变渗透结合规律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只是在某些具体内容与方面上有所变化。因此,研究这种新特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结合规律的理解。
其一,贯穿性。“渗透结合”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融汇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中去,并且贯穿于每个经济活动过程的始终。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潜移默化作用和融合职能的体现,也是经济工作始终需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体现。这种“渗透结合”的贯穿性,要求避免“渗透、结合”的中断,防止出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脱离的现象。不能生产闲时注重做“渗透结合”的工作,忙时不要;不能经济工作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时讲“渗透结合”,工作顺利时不要;不能等到人们思想问题多了才要“渗透结合”,比较稳定时不要;不能有的地方要,有的地方不要。
其二,整体性。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重要特征是整体性功能的发挥。“渗透结合”,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出发,加强各个系统的协调和配合,发挥整体性功能。在企业,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的总体出发,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整体性功能,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防止出现把“渗透结合”仅仅局限于保生产安全,解难救急,或者简单地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的偏向。
其三,同向性。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工作的作用是一个矢量,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好政治导向,使自己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或者说“同向”进行。“渗透结合”的这种同向性,必然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必然要求各行各业,党政、工、团“一齐抓”。从而做到抓生产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从生产出发。但是,同向性不等于等同。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其发展的规律和担当的具体任务,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因此,不能否定思想政治工作有它自己一套特殊的、相对独立的具体任务,及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如果否定了它独有的任务和相应的机构,就等于取消了思想政治工作。
其四,有机性。在社会生活中,经济规律、人的思想与行为活动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人的思想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行为表现思想,并影响着人的思想。生产活动、经济工作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们的思想、需要、心理、意志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起着决定的作用。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绝大多数是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反映着生产活动、经济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从另一方面讲,生产活动、经济工作是离不开人的。人们在生产活动、经济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工作活力的源泉所在。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都是经过人们的思想支配行为起作用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对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指向起着规范和保证作用,对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精神状态、需求、智力发展等起着指导和推进作用。精神因素产生的这些精神力量,都是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此,吸取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经济工作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另外,思想政治工作所激发的精神力量,也只有在经济工作中才能得以发挥和体现它的作用。这种有机性必然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具有综合性特点,它要求必须综合运用政治思想标准和经济效益标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上述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结合规律的四个新特点实际上是揭示了这一规律的基本表现形式。这四个特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中,有机性特点是渗透结合规律基本表现形式的核心内容,因为它是这一规律性质的最集中体现。研究这种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渗透结合”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而且有益于揭示渗透结合规律的本质内涵。这后一点也是探索这种特点最主要和最根本的目的及意义所在,也是正确认识渗透结合规律的理论基础。虽然上述四个特点并不等于渗透结合规律的全部表现形式,但它却是这一规律本质的主要存在方式。渗透结合规律的本质主要由其表现形式中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在这里主要指主体思想与客体认识之间的矛盾关系。主体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用来对客体施加可控性影响的思想意识。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这样几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客体认识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客体自身存在的思想认识结构。主体思想和客体认识,都是属于人的主观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人们在统一认识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程度差异的表现。
主体思想和客体认识的矛盾,从其发生、发展到最后解决,是一个运动过程。这一矛盾运动的实质,就是主体以自身的正确思想与客体的错误认识为矛盾运动的起点,积极主动地对客体认识施加正确的思想影响,促使客体克服自身错误的思想观点,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提高客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体思想和客体认识的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过程和各个方面,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秩序和必然趋势。因此,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都受这一普遍性矛盾的制约。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之间各种矛盾关系及问题的存在、发展与解决,最终都要受到主体思想和客体认识矛盾的制约和决定,都是为解决这个矛盾服务的。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结合规律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由主体思想和客体认识的矛盾决定的。或者也可以说,主体思想和客体认识的矛盾直接构成渗透结合规律的本质内涵。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里的本质内涵应属于一种二级本质。
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渗透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最佳结合点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排除经济工作中的思想干扰,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齐心协力投入建设。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相互结合在一起,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现状,结合经济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实现这种“渗透结合”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经济工作结合好,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便能引导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结合的方向,这是实现“渗透结合”的基本前提。
2.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加大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密切程度。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就是结合群众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道德水平、普遍性实际问题,开展以提高群众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水平,解答经济工作中的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疏导一些倾向性思想问题等为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从调解各种利益关系上来言明利害,说清道理,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廓清群众的认识,激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密切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连程度。另外,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经济管理相结合,把政治导向与制度、纪律、法规、政策相融汇。注重克服上述思想政治工作中现存的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实现渗透结合的突破口。
3.从解决经济工作过程中的诸种具体问题入手,选准“渗透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实现二者的“渗透结合”就必须设法使思想工作与经济建设相互产生积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对经济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经济工作中不断产生的思想问题和具体矛盾及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经济顺利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就我国目前经济工作实际来讲,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思想问题,如一些群众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爱岗精神;某些人存在一切向钱看以及严重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入手,把握住渗透结合的切入点。思想工作渗透于经济工作中,两者结合起来一道去做,并不是包罗万象的,必须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来发挥它的能动作用。笔者认为,这个最佳结合点应该是人和人的活动。应该特别指出,选择好这一最佳结合点,是实现两者相互结合的最根本的途径,它对于上述其他实现途径具有相对决定意义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它通过端正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振奋人们的精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生产活动、经济工作的主体也是人。经济工作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取决于经济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和创造精神。这也是经济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可见,把人确定为“渗透结合”的最佳点,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内在的本质要求,并不是主观臆想。把人和人的活动确定为“渗透结合”的最佳点,还在于社会实践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中介。“渗透结合”按其本质意义讲,是发挥正确思想对人们行动的指导作用,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变精神为物质。
“渗透结合”规律作用的交汇点在人和人的活动。渗透结合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一规律是靠人去认识和去利用,认识和利用好这一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以尊重规律为基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结合过程中,必然涉及它们及其他业务工作的各自内在规律,当这些规律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交汇在一起发生作用时,都必然汇集到人和人的活动这个交汇点上,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交互作用。可见,要有效地利用渗透结合规律,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只有从根本上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的创造精神,才能把先进的思想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工作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