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理论特征与现实意义_制度建设论文

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理论特征与现实意义_制度建设论文

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的理论特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意义论文,特色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认真学习这一思想,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认为与领导人的思想作风相比,制度更带有根本性。他重视党的制度建设,主张以制度建党。这是他从对历史,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和成败的反思中,从一代伟人历史悲剧的思考中得出的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还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从这种战略高度来论述党的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一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不断推进制度化,加强党的建设,也就成了邓小平建党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关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化的思想,关于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的思想,关于改革党的干部制度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一方面继承了毛泽东建党思想中有关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保持了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加以丰富和发展。如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加强党内外监督等方面,更多地表现了它的继承性。但在“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破除“主席有最后的决定权”的特权规定,实行集体交接班制度等方面,又体现了大胆的创新。这种创新,还体现在对过去不科学的制度的大胆修正,根据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提出系统的制度建党思想,制定一些新的制度规范等方面。总之,这些思想,有的是在毛泽东那里已经有了思想雏形,邓小平给予了完善和发展,并进行了实践;有的是毛泽东曾经做过而没有做好,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再实践,重新把它做好。继承性说明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创新性使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增强了针对性,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二是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统一。着重于思想建党,一直是我党建设的一大特点。但实践证明,仅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邓小平在肯定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更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比如,他关于加强监督意识的教育,加强制度观念的教育,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的一系列思想,都反映了他对思想教育的首肯;而他提出的关于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事的思想,以及他在各方面提出的应建立的制度,又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的松动,他对制度建设应与思想教育形成互补,相互统一的强调。以思想建设促进制度的正确制定和严格执行,以制度建设保证正确思想的弘扬和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抵制。

三是立足现实与着眼长远战略相统一。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不仅立足于当前,力求解决现实生活中最紧迫的问题,而且他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放眼未来。例如,他的干部制度改革的思想,一方面,从当前改革的迫切需要出发,看到了这一改革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从而提出了有关的一系列思想。实践的结果,是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生机,推进了其它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从长远战略考虑,他强调干部制度的改革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的培养与选拔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党的建设从人治建党走向制度治党。人治建党与制度治党不仅是党员管理方式上的区别,更是专制与民主两种体制的区别。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只看到了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制度是好的,忽视了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还要有好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因而在实践上,则是走单纯强化思想教育,注意作风整顿和主要靠搞政治运动的路子,这就是党的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运动整党”的现象。这种运动整党的方式,虽能在短期内发生一定效应,但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最终还以整个国家的动乱为代价。鉴于这些沉痛教训,邓小平提出今后不再搞政治运动,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无疑是我们从过去的人治建党迈向制度治党之路的标志。

第二,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必须加强,早已成为全党之共识。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必须建立各种完备的工作制度,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做到有制度约束,执行制度严格。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武器。根据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既是巩固执政党地位之必需,也是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例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通过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来实现,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又要通过建立领导、群众、专家共同决策的决策机制来实现,这就要求民主决策的法律化、制度化,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第三,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政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对于确定党在这个阶段的工作布局、指导思想、政策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只有沿着这条基本路线走向21世纪,才能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但是这条路线如果没有制度加以保障,那么它只能是停留在一种良好的愿望上。邓小平说得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同上书第3卷第380页)如何培养选拔合格的人才呢?最终要靠制度来保证。一方面,制度健全,可以使我们选拔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人民的事业,忠诚于党的基本路线的干部,增强干部贯彻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能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另一方面,党的制度建设加强了,可以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规范性,可以使这条基本路线“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这才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可靠的保证。

第四,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要求有完备的法制规范,也要求我们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更具有原则性、有序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工作制度化的程度的要求也更高。党的建设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的程度,特别是通过制度建设增强党员和广大领导干部的民主观念,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效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如,市场经济的广泛性反映在人事交往中,是社会活动的增加,人事往来的频繁,党员干部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着一定的经济活动,而这些活动却大多发生在日常活动、社会交往中,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党内外监督,才能使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或减少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在干部的选拔上必须择优录用,择优晋升。党的制度建设就为干部的公开竞争提供了保证。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制度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正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对各个工作领域的制度化程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了邓小平制度建党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  

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理论特征与现实意义_制度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