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选择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选择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农业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农业是关键。

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增长和人口剧增,掠夺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带来了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环境恶化,能源资源日趋枯竭等一系列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表的报告指出:从饮用水、空气到海洋和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相当于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增大,这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同时也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全球每年有200亿吨地表土壤流失;森林面积以每年4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农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是问题也很多。据《了望》杂志报道,长江流域沿江地区1980~1993年的13年间,耕地减少140万公顷,几个主要商品粮基地正在萎缩,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灾害频繁。洪涝灾害与酸雨都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据报道,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100多个国家中,我国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影响的面积约为33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153.3万平方公里。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这些年来一些珍贵鱼种已濒临绝迹,水产结构发生了令人忧虑的变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环境污染和狂捞滥捕。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来说,必须按江泽民主席指出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战略选择

为了发展优质、高效、低消耗的农业,我国已于8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构想。到1991年,已有100余个生态农业试点县,3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镇和500个左右的试点村、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转移。

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以发展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在求得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对环境的积极保护和建设,可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环境恶化的覆辙。

生态农业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环境的生态循环链内,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日光、时间,实现由人参与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能流交换和物质循环,以相对较低的投入,获取多目标的高产出效益。这是一种集约型的立体农业模式,它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一改过去传统的单纯追求粮食高产的一元目标为既重视粮食生产,又重视林、牧、副、渔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多目标,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发展生态农业是自从有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第一次从实践上确立了人与自然 之间那种必需的协调相处的关系,从认识论上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相统一的思想,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三、高技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战略选择

(一)发展高技术农业解决粮食问题的核心是遗传工程与技术

发展生态农业给我们带来了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带来了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要解决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粮食供需之间的矛盾单靠生态农业是无能为力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即使我们采取最有效、最审慎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可耕地面积不可避免的要减少;尽管我们已采取了十分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人口增长也在所难免。这样,要保证粮食问题不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后腿,必须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生态农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线,是并行地发展经济与维护环境的最佳选择,但生态农业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不能根本地解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日趋不足的矛盾。

那么,解决困扰全世界的粮食问题的出路何在?高技术。邓小平同志早已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高技术农业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产业化的农业。发展高技术农业解决粮食问题的核心是遗传工程与技术。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把遗传工程看作是农业的唯一出路。人类单纯地向土地要粮食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向高新技术要粮食就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利用遗传技术,可设计和培育适于水上、盐碱地、荒漠、高纬度高海拔地带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扩大可耕地面积,弥补耕地的不足,扩大粮食产量;可有选择地设计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又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工程设计组配适于不同土壤、水分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群体,提高各种条件下的复种指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利用遗传工程和微生物技术,从石油及其它传统的非食用品中制取高质量的食用蛋白;利用生物固氮技术让农作物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作氮肥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等等。总之,利用高新技术,全方位地、多渠道大面积地向大自然要粮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一条必由之路。拥有占世界耕地7%的我国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不依靠高新技术发展农业,就难以很好地解决粮食的不足。

科学家们从一个生物品种或多个生物品种中提取有用的基因,将其转移到另一品种上,使农作物能抗病虫害、耐旱、抗冻、耐盐碱等。科学家们已利用外壳蛋白基因人工构建抗性基因,培育出烟草、番茄、马铃薯等作物的抗病毒植株;1988年转移基因水稻成功;1990年转移基因玉米获得成功;1992年获得了转移基因小麦;1995年我国科学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基因枪法等转化途径获得了抗大麦黄矮病毒(这种病毒流行年份可使小麦减产20~30%)转基因小麦植株;美国的南伊利诺伊大学正在绘制黄豆基因图,希望能够精确锁定最能抵抗“突然枯萎症候群”和黄豆包囊线虫病的黄豆基因(“突然枯萎症候群”能在一夜之间使大豆枯萎死亡而造成绝产)。利用遗传工程育种符合环保要求,无害于生态,也不会出现危害土地的副产品,或在土壤中遗下残留物质,深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发展高技术农业必须充分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高技术农业的又一项基础性工作。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中生物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加剧,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生存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首脑签字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问世,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之一。我国既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保护物种资源、基因资源、生态系统资源是人类资源保护的新领域,“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一个基因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衷”,“一个物种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科学家们的这些警世之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被证实的事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表的报告称:“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有150~200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40多种鱼类因捕捞过度而濒临灭绝。”一个黄豆品种就有上千种基因,如此众多的物种相继灭绝,千千万万基因就随之消失。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张完整的基因组图谱,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大多分布在以前不为人们关注的各种野生动植物或早期栽培的植物品种上,这些被常人忽视的动植物中恰恰最有可能带有科学家正孜孜以求到处寻找的基因,它们的消失,给人类带来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遗传技术是最重要的生物技术之一,它对高技术农业的建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作为遗传工程的资源基础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唤起各阶层人士关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质上是关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标签:;  ;  ;  ;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选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