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试卷的非常规讲座_帕斯卡论文

关于试卷的非常规讲座_帕斯卡论文

一堂反常规的试卷讲评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常规论文,评课论文,一堂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到高三下学期,复习备考便成了重头戏,各种考试也更加频繁。就拿深圳市来说,除了本市的一模、二模,不少学校还要用广州、惠州等地的模拟试题进行轮番演练。每次考完,都少不了成绩分析和试卷讲评。

2011年5月上旬,笔者所在的学校用惠州二模试题进行了一次检测。语文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在做选考题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放弃了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而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按照常规,对学生没做的试题也要进行讲评,以便学生了解参考答案,掌握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但笔者在研读试卷时发现,被学生放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无论是选用的文本还是题目的命制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果按照参考答案进行讲评,只能造成对学生的误导。笔者实在不愿为应付考试去做这种违心的事,于是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评价试题。尽管这似乎对应付高考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但它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课伊始,我先了解了一下同学们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原因。

师:这次惠州二模考试,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选考题上做出了一致的选择。我想问问:你们为什么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生:前几次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都比较低,这一次害怕再吃亏,所以我改选实用类文本。

生: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材料是一篇散文,我不太喜欢这类文章。

生: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会思想的芦苇》,再看后面的第一道题考的是“文章的标题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感觉有点发懵,便放弃了。

师:看来你们几位连文章都未阅读就做出了选择。有看过文章后才做决定的吗?

生:我倒是看过,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有些牵强。文中引用了帕斯卡的一句话:“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但这篇文章的内容似乎跟帕斯卡的这句话不太吻合。究竟是什么问题我也说不上来。

师:你们读过帕斯卡的那篇文章吗?

众生:没有。

师:那我们就先来读读帕斯卡的文章《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请大家看视频。(视频显示)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节选)

帕斯卡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师:帕斯卡为什么把人比作芦苇?读完上面这段文字后,你能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具有相似性。

师:作者在“芦苇”前加上“会思想的”这一限制语,是否认为芦苇是会思想的?

生:不是。作者把人比作芦苇,只是因为人和芦苇在脆弱这一点上很相似。但人会思想,而芦苇不会思想,人的伟大就在于思想。

师:也就是说,如果把人看作芦苇,那也不是普通的芦苇,而是什么?

生:是会思想的芦苇。

师:很显然,惠州二模选用的文章《会思想的芦苇》是出自帕斯卡的比喻。由于大多数同学在做题时并没有读过这篇文章,那就请大家仔细读读赵丽宏的这篇散文,看看它和帕斯卡的那句名言有没有内在联系。(学生读文章,有的一边读一边作标记。)

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帕斯卡所说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有内在联系吗?

生:我觉得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在帕斯卡的文章中,“会思想的芦苇”指的是人,而这篇文章中的“会思想的芦苇”是实实在在的芦苇。

生:我也觉得拉扯不到一起。如果芦苇会思想,那就否定了帕斯卡的观点。因为帕斯卡强调的是在宇宙中只有人才会思想,人比其他的东西更高贵就在于会思想。

师:那你们知道《会思想的芦苇》的作者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吗?

(学生摇头)

师:作者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即偷换论题。由于同学们没有学过逻辑知识,我想简单地解释一下。所谓偷换论题,就是把一个已知的判断偷换成一个意思不相同的判断。帕斯卡所说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并不是说芦苇会思想,而是用芦苇这个比喻说明人在宇宙中的脆弱。他同时强调,人的生命虽然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是会思想的。这正是“人的伟大”之所在,也是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的东西最根本的区别。《会思想的芦苇》将帕斯卡那句话中的主体“人”去掉后,完全改变了帕斯卡的原意,即把“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偷换成了“芦苇会思想”。不知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大多数学生点头,也有学生摇头。)

生:我有一个问题。文章中写道:“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这可不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的另义理解呢?

生:我认为不能看作对“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的另义理解。这篇文章突出的是芦苇生命力的旺盛,而不是表现芦苇会思想。文中写道:“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芦苇旺盛的生命力如同人的坚韧顽强的精神,但不等于它有思想。作者是硬把它与帕斯卡的比喻拉扯到一起的。

生:文章的标题是《会思想的芦苇》,本应该围绕“会思想”这个中心展开,但从头到尾都看不出芦苇怎么“会思想”,而是在赞美芦苇生命力的顽强。我觉得有些文不对题。

师:说得很有道理。其实,这篇文章不只是偷换了论题,而且混淆了比喻和象征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帕斯卡的文章是用芦苇比喻人,而《会思想的芦苇》这篇散文是用芦苇所具有的生命力旺盛的特征来象征人的坚韧顽强的精神,过去也有人用象征手法赞美白杨、松树、小草等。象征和比喻是两种不同的手法,不能混为一谈。可以说,这篇文章在思维上是混乱的,所谓“会思想”在文中也找不到任何依据。按照本文的思维逻辑推论,不但芦苇会思想,而且松树、翠竹、小草等都会思想,因为它们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都能象征人的坚韧顽强的精神。命题者要求学生按照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来回答问题,自然会使大家感到十分困难了。同学们放弃这道选考题,我认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生:那万一高考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师:我想高考试题集中了众多专家的智慧,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明显的失误。万一遇到这种情况,那就舍难取易,选择容易拿分的题。

这堂课我们虽然没有学到什么答题方法,但学会评价试题,对于提高语文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使我们认识到不要盲从,要善于思考。如果我们能像帕斯卡所说的那样,做“会思想的芦苇”,尤其是做有独立思想的“芦苇”,那我们就不会失去“人的尊严”。

标签:;  ;  ;  

关于试卷的非常规讲座_帕斯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