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耳内镜在门诊诊治耳疾病临床中的应用论文_妥亚玲

浅谈耳内镜在门诊诊治耳疾病临床中的应用论文_妥亚玲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人民医院;甘肃白银730799)

摘要:目的:了解耳内镜诊治中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耳鼻喉门诊行耳内镜诊治共270耳病例资料。使用设备:直径为2.7、4.0mm,角度为0、30、700的硬质耳内镜,PANUSONIC摄像系统,SONY彩色打印机,耳科显微手术器械一套。结果:耳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结果。(1)外伤性鼓膜穿孔整复15例,愈合14例,遗留小穿孔l例,愈合时问为10~30d。结论:在耳内镜下行微创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图像清晰,定位准确,去除病变彻底,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的特点。

关键词:耳内镜;中耳疾病;微创手术;检查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微创技术有了更为广泛的临床运用,其中,针对于内镜的使用更为频繁。耳内镜能够借助于外耳道来制作图像,图像信息的内容更为清晰可靠,也让医生的诊治情况可以更为准确,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耳疾病,但是当前的临床工作尚未将该项技术广泛运用。本文总结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耳鼻喉门诊行耳内镜诊治共270耳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0例中耳疾病患者,其中男156例,女114例;年龄5-75岁,平均35.3岁;左耳132例。右耳124例,双耳16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耳科检查、鼓气耳镜及听力学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

1.2 方法

使用设备:直径为2.7、4.0mm,角度为0、30、700的硬质耳内镜,PANUSONIC摄像系统,SONY彩色打印机,耳科显微手术器械一套。所有患者均在门诊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患耳向上。用75%酒精行外耳道口周围及外耳道皮肤消毒,检查多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儿童及疼痛敏感者可用1%丁卡因行外耳道及鼓室表面麻醉。检查者左手持镜,渐向前检查外耳道、鼓膜,对鼓膜穿孔者经穿孔进入鼓室检查,根据病变特点,找出最佳影像后,立即保存,并启动打印系统,打出清晰的彩色图像,作为病历资料。手术患者取仰卧位,患耳向上,耳部常规消毒,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1)外伤性鼓膜穿孔整复术15例。在耳内镜直视下经鼓膜穿孔吸出中耳凝血块,取出异物,用耳显微钩针在监视摄像系统下将翻卷的鼓膜钩起、铺平,鼓室内用明胶海绵支撑,使各边缘尽量对齐接合,然后在创缘上皮涂一薄层EC耳脑胶进行粘合固定;(2)分泌性中耳炎穿刺及置管术32例,在耳内镜直视下,用注射器针头从鼓膜前下方刺人鼓室,高负压抽吸积液后向鼓室内注射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混合液,对于胶耳,在鼓膜后下象限切开鼓膜,吸净鼓室积液,置入通气管;(3)慢性中耳炎弹纯型)鼓膜成形术10例11耳,在0、30、700耳内镜直视下检查鼓膜穿孔大小、部位、鼓室有无积脓及肉芽生长、咽鼓管咽口是否通畅。明确行鼓膜成形术后,一般采用耳内镜在监视图像下进行手术,依次作鼓膜穿孔边缘切口,分离鼓膜上皮,在残留鼓膜内侧面形成一个新鲜血管床,按内植法把筋膜植于血管床上;(4)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高负压吸引治疗20例。对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鼓膜表面或鼓室有脓性物较多者,在耳内镜视频监视下将吸引器头经鼓膜穿孔进入鼓室进清除,然后注入双氧水及甲哨唑清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结果

一是耳内镜检查结果急性中耳炎86耳,大疱性鼓膜炎2耳,外伤性鼓膜穿孔76耳,分泌性中耳炎35耳,咽鼓管功能不良阻塞12耳,慢性中耳炎58耳(单纯42耳,骨疡型7耳,胆脂瘤型9耳),上鼓室鼓膜内陷8耳,中耳乳突根治术后7耳,与原诊断符合的有230耳(占80.4%),发现误诊27耳(占9.4%)。原诊断待查的31耳中,经耳内镜检查作出诊断29耳(10.1%)。误诊包括:疱疹性鼓膜炎l耳,分泌性中耳炎7耳,上鼓室内陷3耳,粘连性中耳炎2耳,胆脂瘤型中耳炎2耳,骨疡型中耳炎l耳,鼓膜小穿孔咽鼓管阻塞3耳,乳突根治术后复发2耳。

二是耳内镜检查图像表现急性中耳炎早期充血多位于鼓膜的上部;大疱性鼓膜炎可见鼓膜表皮层出现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疱疹;外伤性鼓膜穿孔形状可为三角形、肾形、裂隙状或不规则形,穿孔边缘可见血迹,可与中耳炎引起的穿孔鉴别;分泌性中耳炎可见鼓膜光锥变形消失,鼓膜呈淡黄色。或可见液平面;慢性中耳炎能显示鼓膜穿孔大小、形状、部位,鼓室分泌物的性质及来源,鼓室黏膜的病变,听骨链是否完整,咽鼓管鼓口是否通畅,及上鼓室、后鼓室、鼓窦入口是否有病变等。

三是耳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结果。(1)外伤性鼓膜穿孔整复15例,愈合14例,遗留小穿孔l例,愈合时问为10~30d,愈合后纯音测听气导在20dB内。(2)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穿刺及置管术30耳,其中穿刺27耳,置管5耳,治疗后平均气导听力曲线提高15—25dB。(3)慢性中耳炎单纯型鼓膜成型术10例ll耳,术中均无不良反应,术后无面瘫,术后随访半年,鼓膜全部愈合,听力测试语频提高25~50dB。(4)慢性中耳炎高负压吸引治疗22耳,平均治疗2.5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耳内镜复查,单纯型中耳炎干耳19耳,干耳率95.0%,胆脂瘤型中耳炎2例均干耳,纯音测听听力提高5-25dB。

3 讨论

SOM是因多种因素所导致的非化脓性炎症。其中,咽鼓管阻塞是造成病因的主要原因,为此在进行治疗活动的时候,需要对咽鼓管进行通气治疗,结合于穿刺抽液来保障患者的鼓膜置管能够保持中耳压力的平衡。为此,治疗互动的关键是帮助患者恢复鼓室压力的平衡。我们观察,对照组在穿刺抽液后鼓膜穿刺孔1~3d即可闭合。在咽鼓管功能尚未恢复时常再次出现积液。本治疗在穿刺抽液后每天自外耳道加压减压可使鼓膜穿刺fL延期愈合,起到鼓膜置管的作用,在发病的初期即可有效地解除鼓室负压,促使中耳气体交换,利于中耳黏膜的换气,对减少渗出起到积极的作用。鼓室内的残余渗液在正负压的作用下自鼓膜穿刺孔及咽鼓管流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咽鼓管通气治疗均为自咽部向鼓室方向与咽鼓管的黏膜纤毛摆动方向相反,可能损伤纤毛功能,并有引起化脓性中耳炎或鼓膜破裂的可能。其作用仅能维持几个小时。观察组冶疗在鼓膜穿刺抽液后每天自外耳道正负压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对咽鼓管的疏通作用确切,未引起化脓性中耳炎之虞。据统计,治疗组中A型鼓室图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每天正负压治疗利于上下鼓室的通畅,自鼓室向咽部的通气符合咽鼓管黏膜上皮纤毛正常生理摆动方向,有利于咽鼓管黏液纤毛输送功能的恢复,减小咽鼓管开放压。观察发现,经正负压治疗后咽鼓管开放压逐渐降低。SOM治疗的关键是恢复咽鼓管通气.解除中耳负压。目前咽鼓管通气治疗不确切,常导致SOM久治不愈。鼓膜穿刺抽液后的正负压治疗简单易行,正负压治疗时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效果优于对照组单纯的穿刺抽液加波氏球通气。在患者发病的初期需要懂得对治疗方式的有效选择,以此来帮助患者得以康复,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另外,笔者认为正负压治对SOM患者的治疗成效不大。

参考文献:

[1]张蓥.耳内镜下诊治外耳道胆脂瘤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7,25(1):63-64.

[2]王德清.关于耳内镜下外耳道耵聍栓塞取除的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6):42-43.

[3]徐隽彦,刘春丽,倪立群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1):21-23.

[4]郑立岗,虞幼军,刘振等.耳内镜下异体真皮基质内植修补外伤性鼓膜穿孔[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4):419-421.

论文作者:妥亚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  ;  ;  ;  ;  ;  ;  ;  

浅谈耳内镜在门诊诊治耳疾病临床中的应用论文_妥亚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