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发展(第二部分)_营养学论文

营养与发育(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营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必读:儿童容易患哪些营养性疾病呢?

荫教授:儿童容易患以下几种疾病:

1.贫血

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显示,3岁以下儿童为贫血的高发人群,城市为11%~23%,农村为16%~29%。性别间无显著差别。3~5岁儿童的患病率较低,城乡均在12%以下。小学生贫血的检出率为13%~26%,城市女生略高,中学生以城市女生患病率为最高(18.6%),农村男生次之(15.9%),农村女生和城市男生相对低。

维生素C、蛋白质、动物性食物来源的铁、膳食总铁等对预防贫血具有重要作用。膳食能量摄入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及消瘦是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人群实验结果证明,用强化食品对缺铁性贫血进行防治,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农村儿童1995年血红蛋白的均值比1990年有所提高,从114.6g/L上升到120.9g/L,贫血患病率下降了17.8%。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6月龄以下儿童的贫血患病率也很高,可能是婴儿出生后储存铁不足所致。因此,预防儿童贫血应从孕妇开始,对6~12月龄的儿童应重点保护,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我国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因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膳食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全国贫血率的数据仍是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最新的结果需等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才能得出。

需要指出,多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年龄组铁的摄入量均超过了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有的报告超过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的1~2倍。从表面上看,铁的摄入量是充足的,但实际上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仍是当前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重要营养缺乏病。主要原因是植物性食物来源的铁在体内吸收率很低,满足不了机体对铁的需要。所以,除了改善膳食构成外,适当采用铁强化食品也是必要的。

2.佝偻病

佝偻病在我国也相当普遍,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根据1987年我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在9省区儿童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0~5岁儿童活动期佝偻病的患病率为11.3%,其中城市为12.2%,县城为11.1%,以1~2岁最高,为27.8%。

佝偻病与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有关。通常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人体维生素D来源主要通过让皮肤暴露于日光下,由皮肤合成维生素D。根据实验,3岁以下婴幼儿如果每日在户外活动2小时,可维持血中25—羟基—D水平在正常范围,不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通过这个途径获得维生素D安全、经济、有效。

我国居民膳食中以钙缺乏最为突出,儿童佝偻病多发也与摄入钙不足有关。给儿童以及青春期孩子补充足够的钙对成年后的骨骼健康有益。针对我国儿童钙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大力提倡食用奶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以增加钙的供给量。因为奶类不仅能提供优质钙质,同时还富含优质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应该说是儿童补钙的理想食品。

3.维生素A缺乏

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城市学生维生素A摄入量可达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的59%~76%,农村学生只达到48%~57%。近年来研究发现,腹泻儿童中有63.7%血中维生素A含量低于1.05μmol/L,腹泻组儿童血中维生素A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组的儿童。大多数腹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发病前已存在维生素A不足或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

研究表明,对于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较低者,补充一定量维生素A或增加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黄色和深绿色蔬菜的摄入量可改善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防御疾病的能力。

4.锌缺乏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学龄前儿童锌营养状况较差,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为了进一步了解锌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已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结果证实锌对学龄儿童的智力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改善儿童生长发育而言,补充多种微量营养素的作用比单独补锌的作用更为明显。这表明我国学龄儿童的营养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缺锌。

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2岁儿童锌摄入量占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的百分比最低,农村2岁女童仅达到RDA的56.4%。随着年龄增加,摄入量逐渐增加,在8~9岁达到最高,但是从9~10岁开始下降幅度很大,在1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

总的来看,以6岁以下儿童锌缺乏最为严重,仅达到RDA的67.1%,6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的摄入水平有明显增加,达到RDA的80%以上。城市少年儿童的摄入水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在农村,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别不大。

5.超重和肥胖症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报告,1996年8城市0~7岁儿童132,927人的肥胖率为1.76%,男孩为2.12%,女孩为1.38%;超重率男女分别为2.02%和1.66%。另据调查,7~18岁儿童肥胖率,深圳为12.7%,上海为6.21%,北京为9.54%,天津为8.20%,长春为11.43%,沈阳为8.39%;其中轻度肥胖占66.9%,中度占28.4%,重度占4.7%。

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症性别差异与成人不同,儿童肥胖发生率多为男孩高于女孩。1986年调查8城市167,065名0~7岁儿童肥胖发生率为0.91,10年来增长率为93.4%。

我国7~18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从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间,男生由2.75%上升到8.65%,女生由3.38%上升到7.18%,城市的男生高达12.0%,以大城市更为突出。

肥胖对儿童的正常发育、智力、行为、营养状况都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应该及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父母心读:据一些医学专业人士讲,儿童肥胖、体重超重也是一种营养不良。是这样吗?

荫教授:儿童超重本身就是一种营养不良,或是营养不平衡,并不是营养过剩。英国的营养学家巴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在胚胎的时期营养不良,或出生时低体重的儿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增加后天发生肥胖的危险性。一般来说,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应该能降低一些肥胖儿童的发生。同时,肥胖儿童的发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有遗传的、内分泌的原因等,但膳食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由于商业的需要,个别的饲养场在喂养禽类的饲料中就添加了一些促进生长的激素。若家长为儿童提供这些食物,那么对他的生长发育就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于现在儿童超重的问题要全面分析,既有膳食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很难说儿童肥胖就是一个因素造成的。我认为膳食不平衡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父母心读:作为营养学专家,你觉得国家和个人该如何保证、促进孩子的健康呢?

荫教授:1.尽快制定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

虽然学龄前儿童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但该标准有其局限性。它的研究样本是美国中产阶层的白人,大部分婴幼儿是人工喂养而不是母乳喂养,不一定能很好地用于评价我国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目前我国还没有学龄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评价标准,这主要因为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并且制定这个标准的难度也较大。

2.关注学生营养,增加课余活动时间。

多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20%学生不能每天吃早餐或早餐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不足,而早餐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很难通过其他餐次来补充。在农村,很多住校中学生,不能保证合理膳食。中学生正是长身体时候,如果营养素摄入不足,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必然要影响到身体正常发育。

近年来,学校营养午餐已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午餐的营养质量仍然令人十分担忧。

另外,由于多种原因所致,我国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比欧、美等国儿童的活动时间少许多。

3.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加大公共营养的投入和工作力度。

体格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营养应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食物短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多见,现在人们缺乏的是营养知识。需要大力宣传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知识,提倡摄入平衡膳食,积极引导人们形成合理膳食模式。由于膳食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要从儿童青少年着手进行教育,使他们具有平衡膳食的思想,避免养成不良的膳食习惯。

4.重视农村儿童的营养改善。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只有努力提高这部分人口的身体素质,才有可能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在农村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工作,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工作,应将这项工作列入日常卫生工作中。例如,广泛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提高母乳喂养率;普及营养知识,让广大群众利用自己家中生产或当地的食物资源,如牛奶、羊奶、禽、蛋、鱼、水果、蔬菜等,喂养自己的孩子。

5.研制营养全面、价格低廉的婴儿辅助食品,满足农村儿童需要。

我国农村婴儿辅食很局限,多为稀饭、少量蔬菜,提供的营养素不能充分满足生长发育需要。缺乏适宜的婴儿辅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符合营养需要和卫生标准的辅助食品。

6.建立健全全国儿童营养指标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营养干预。

除了要定期监测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对于儿童中存在的主要营养缺乏病也要进行定期监测,例如,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病、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等,这将有助于针对儿童中存在的突出营养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和干预措施。

父母必读:对中国居民的膳食情况,您觉得应进行哪方面的调整呢?

荫教授:中国居民的膳食被世界营养界人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膳食,除了膳食中缺少奶类以外,我们的膳食是比较合适的。就普遍而言,我们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在国际建议的20%~30%之间(有些地方已超过),而美国人的膳食中脂肪摄入量是40%~50%,甚至还要高。美国的营养学家做了几十年的努力,但降低几个百分点都很困难,目前大概降到35%左右,但还是高。我国的居民不要走他们的路,同时在现有的膳食基础上注意增加奶类或奶类制品的摄入量。

对不同的人群应有不同膳食指南

(指导专家: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 荫士安)

标签:;  ;  ;  ;  ;  

营养与发展(第二部分)_营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