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眩晕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李超

针刺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眩晕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李超

上犹县中医院 江西赣州 341200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定眩片治疗,观察组应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比两组眩晕症发作情况。结果 观察组眩晕发作严重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方面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控制眩晕发作程度、降低频度、减少持续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夹脊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动脉粥样硬化、颈部贯通伤、颈椎脱位或骨折、颈椎骨刺等因素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具有反复性、间歇性等特征[1]。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主要症状之一,易反复发作,恢复困难,存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严重干扰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本研究根据中医学上“眩晕”理论深入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归纳出“虚”、“风”致病观点,此外,还从“阴阳”、“外邪”等角度对病因病机进行论述[2]。由此,我院采用针刺夹脊穴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患者7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49.3±6.7)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8.6±6.4)岁。入选标准:入选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经颅多普勒检测呈减缓趋势[3],存在腔隙性梗死征象,均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耳鸣、视物旋转等症状;排除由枕叶、小脑或脑干出血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眩晕者,伴有神经病或其他原发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降血脂、血糖、血压、给氧等常规处理,对照组口服强力定眩片(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61020139),4片/次,3次/d,连续服用4周。观察组采用针刺夹脊穴疗法,患者行俯伏坐位,选取第4-6颈椎椎旁夹脊穴、膈俞、脾俞、肾俞、百会、风池、足三里等穴位,常规消毒上述穴位,选用28号1.5寸毫针,迅速将其刺入皮下1-2mm处,随后轻缓进至穴位,颈部酸胀感传至上肢后,采取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毫针1-2mm,捻转90°-120°,捻转5min左右,留针20min。毫针拔出后,患者取坐位,采取滚法使其肩部、背部及上肢肌肉放松5-10min,对颈项部行拿法,拔伸、旋转颈项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拿患者两侧肩井穴,反复搓揉前臂与肩部几次。每日针刺1次,0.5h/次,1个疗程包括5次,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根据《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4]评估患者眩晕程度、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其中眩晕分为5个等级,分值为0-8分;频度、持续时间分值均为0-4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明显,或频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程度、频度、持续时间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x±s,分)

组别 程度 频度 持续时间

对照组(n=38)5.2±1.42.9±0.63.0±0.7

观察组(n=38)3.4±0.91.5±0.21.6±0.3

t6.66713.64611.332

P<0.05<0.05<0.05

3 讨论

小脑与脑干主要依靠椎基底动脉供血,而椎基底动脉病变时,可致脑部血流受阻,供血不足,进而引起眩晕等症状。临床研究显示[5],影响椎基底动脉血供的常见因素有: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等导致小栓子形成或血管狭窄,高血压等原因减少心输出量。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的关键在于解决脑部血供不足。

随着临床不断深入对治疗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的研究,有学者指出,针刺能够双向调节血供,对高血脂症或椎基底动脉硬化等造成的血流缓慢、血管痉挛等导致的血流加速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故本研究采用针刺夹脊穴的方式以改善脑供血不足,缓解眩晕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发作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刺夹脊穴能够有效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血供不足,减轻眩晕症状。针灸治疗的主要原则为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夹脊穴常作为颈椎病针灸治疗的有效穴位,这归因于夹脊穴位于患者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间,属于经外奇穴,针刺夹脊穴可联络太阳经与督脉,疏通经气,调节阴阳,配以风池等穴可通络止痛、疏风散寒。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6],针刺夹脊穴可调节患者颈部微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调整毛细血管通透性。另外,本研究选刺百会穴,可使督脉之气上至头目,进而治疗由督脉气虚引起的眩晕,这是由于百会穴属督脉,而督脉总督全身阳经。中医理论上来看,针刺百会可起到轻窍养神、濡养经筋、充足脏腑气血之功效,避免因轻窍而至眩晕[7]。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头部穴位可刺激神经血管,改善大脑皮层功能,重新整合处理信息,调节机体病态,平衡人体抑制与兴奋功能,帮助患者保持健康。肾俞、脾俞、膈俞三穴合用,可共奏益肾补血、健脾利湿、气血同补之效,达到治眩的目的。风池穴属阳维脉与足少阳交会穴,可通督脉[8]。同时该穴属少阳胆经,其气主升,阳气升可促使气血升至头目,从而滋养脑髓,疏通经络、明目益聪。

综上所述,针刺夹脊穴可有效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调节气血,滋养脑髓,最终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方芳,陈秀华,石尧,等.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1043-1045.

[2]郭庆新.颈性眩晕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14):2217-2218.

[3]刘勇.经颅多普勒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7):85-86.

[4]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C].第一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2007:276—279.

[5]陈欣.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J].河南中医,2013,33(2):252-253.

[6]郎伯旭,金灵青.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890-892.

[7]李莉,王祖红,易荣,等.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23-25.

[8]王甜,孟智宏.以风池为主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 2013,29(8):66-68.

论文作者:李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  ;  ;  ;  ;  ;  ;  ;  

针刺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眩晕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李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