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到藏,走向认识--2011年上海历史高考的特点分析及其教学启示_思维品质论文

冷静到藏,走向认识--2011年上海历史高考的特点分析及其教学启示_思维品质论文

静以臧往,动以知来——2011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启示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11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特点分析

2011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除了在结构上进行题型调整(增设每题3分值的单选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区分思维层次,强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承继2010年历史试卷基本特征——回归历史学及其本质特性,还在历史教学的特质和教学风向上做了探索:诉求于历史通感意识,形成中外历史的会通和通贯,建构历史知识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体系;注重从点到线乃至铺展成面的历史变迁及结构,把握统一性而树立“通变”的历史意识,在“原始要终,疏通知变”中来理解历史,即在历史的来龙去脉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以及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让考生在思考作答中习得、养育一种贯通古今的悟性和睿思。

第一,在题干的表述和设问上,2011年选择题继续沿承往年干练明了简洁的风格,短短几语,寥寥数字,却体现出力透纸背的历史通感。

1.在形成和具备历史通感的意识基础之上来理解和认知历史的要义与变化,进而有效地把握历史试题的分析和解答。如第3题,采用结构式导图呈现出了中世纪西欧社会封建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核心知识体系,也揭示了这一知识架构中历史现象之间因果相袭的通感意识,形成对千年中世纪封建制度发展流变的纵向通感把握。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建构起历史知识要素以及章节架构之间的内在历史性的逻辑关联,厘清知识体系的层位关系,不能仅是简单地对史实事无巨细地铺张堆砌或要求死记硬背。

2.从不同的视野和维度来观察历史这一多维体,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历史,才能看清历史的真面目。如第12题,借用一张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考查考生对相关历史时期的判断和认识。表面看来,此题似乎有“超纲”之嫌,然而,假若考生能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念,认识到诗人作为一种文化特有的现象构成,文化与社会经济等历史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到经济强则文化盛,对一个历史时代能够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政治重心所在来透析相关历史时期横向多维度的特性及关联,则可以依据示意图中诗人分布的广度及密集地域,判断出所给选项中只有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重心南移逐渐完成,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前代,也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该题的命制表明,历史知识的考查不能纯然依靠机械地记忆和目光狭隘地盯住考点,而是要引导考生综合多维度的历史视角来横向认知和全面把握某一历史时代的特性,形成一种历史的横向通贯意识。

3.形成对历史发展的会通和流变的史识,把握住“最佳选项”。2011年新增了四道有梯度的单选题,这种把握“最佳选项”的考查方式,既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又能引导考生对历史通感和深度的理解。如第33题,关于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要求学生能够解读出其主旨是什么,看似考查考生对20世纪初资本发展到“大企业与垄断资本”的程度的认识,实则考查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的深刻内涵和影响的理解。

第二,非选择题从点、线、面三个维度的统一性来揭示和考查学生所具备的历史通感意识。

1.通过具体的材料和特定的案例,运用比较史学方法,引领考生进行历史通感意识塑造,提升历史学的高层次思维品质。第34题“两张判决书”,题干讲明了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的结果会大相径庭。这暗喻人类不同地域的文明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不同的社会特点和背景会催生不尽相同的法律乃至制度文明。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单位是多元的,没有是非对错、高低贵贱之分。该题第二个设问“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寓意不同时空下的文明的可比性,通过文明的比较,既要看到一个文明的长处,又要承认其不足之处;而且,这样的设问又引领考生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在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与比较中把准历史的脉动与流变。第37题“一份护照”与第38题“辛亥革命”,表面看似撷取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一横断面来进行认知和剖析,如果考生没有对西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何谈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屈辱和探索的体认?也就是说,这两道题实则考查考生对中外历史的会通和内在比较。

2.注重历史思维品质、史学方法、组织与交流等能力考查与历史通感意识的引向。如第35题之“选官制度”与2010年“皇权与相权”题一脉相承,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延绵不绝而又不断演变的制度文明线性发展过程所应有的历史纵向通感把握。第36题之“时代与史家”,如果说题干中的引语“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使通感意识跃然纸上,其设问“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则折射出了史学作为文化中的文化,与社会及时代的变迁关联所在。第39题“工业时代”进行了历史的纵横捭阖式的通感意识考查,历史的横通与纵通的贯穿意识相得益彰。

二、高考试题对中学历史课堂的启示和导向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历史教学与作为选拔性的高考试题愈益侧重向历史教育回归,注重对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品质考查。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学科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人们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的一种素养。笔者以为,历史思维品质的培养尽管有诸多的途径和方法,但归根结底却需建基于学生能否形成和具备历史学的通感意识和能力。诚如王家范教授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谆谆告诫:“没有历史通感,把握不准历史的脉动,画虎不成反类犬。”其实,历史研究和学习的一个重要旨归或理想境界即是“静以臧往,动以知来”,能够“原始要终,知所进退”。在对人类历史形成通观的基础上体察和捏准“历史的脉动”和理路。

毋庸置疑,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导向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和认知,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形成通感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能力。下面就结合我连续多年的高三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达成上述目标的途径和方式。

1.作为历史教育教学主要实施者的历史教师,要结合实际多读勤思,把准历史的脉动,提升对历史纵向及横向的贯通意识。注意专业学习、关注史学发展,提升自身史学素养和理论水平;研究课程内容主旨和教材编撰要旨,领会高考试卷的风向和引导,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的逻辑性和关联度,加深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整体性理解。如王家范先生所说:“历史通识之所由来,必由读书长期积累而得。读多、读广而后方能不断产生联想,触类旁通以至于豁然贯通。”

2.整体把握教材历史知识的体系和结构,注重历史知识内在联系和中外历史的会通。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学习和解读教材单元导言,构建历史内容之间的关联尤为重要——连通各单元导言,可便捷地掌握每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嬗变和因果序列、主要线索和发展脉络、基本特点和主要特征、前后联系以及传承转折的关键环节,从大历史观的视角进行宏观透视和把握,体会整套教材编撰的课程主旨,进而领悟人类世界发展的历史是从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走向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整体化过程。

3.注重从材料出发的历史高层次思维品质的训练与培养,提供有质量的含有具体历史语境的史料来进行解读和解题指导。这种训练不但要建立在历史基本史实与资料基础上,还需通过包括史学研究方法在内的学史方法来有效渗透,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对比,二重证据法,诗文和碑志证史研究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一种“同情式的理解”来神入历史等。

4.掌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的相关史学理论和历史观念,通过多元史观和范式来理解和体认历史。当下中学历史比较强调的史学范式和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教学中可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建构知识体系。如对中国古代史更多地应用文明史观范式,世界近代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史观及整体史观范式,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三种史学范式建构知识体系。注重中外历史的会通,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进程中进行大历史观的考察,加深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和地位更换。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寻求出一种贯通始终、前呼后应的体现历史特征和发展过程“相续相变”的“气脉”。历史学习要积淀出较为深切的历史厚度,上下脉络连贯一气,方能探究出历史的诸多变数是如何配合而有其相应的社会变动,揭示出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和演变线索,领会鲜明的历史整体感。有了这种通感和“气脉”,才能绘出人类东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它们各自独有的神韵,方可“静以臧往,动以知来”,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对理解和认知历史问题才会拥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气度。

(本文写作得到了上海市松江区研训员张史敏老师的悉心指导,谨于此深表谢意。)

标签:;  

冷静到藏,走向认识--2011年上海历史高考的特点分析及其教学启示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