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_素质教育论文

提高国民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_素质教育论文

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民族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素质教育正名

当前全国教育界正为在本世纪末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努力。在教育改革中就遇到一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对于这个转变,在教育理论界还有争议,在实际工作中也还不太清晰,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来的。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

素质,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二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有音乐天赋的人如果后天得不到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为什么要反对“应试教育”

为什么要反对“应试教育”?这是因为“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有的同志可能会反驳说,高考不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吗?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不是从高分学生中培养出众多人才吗?不错,考试可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但考试本身并非目的。把手段变成目的,必然会使教育走入误区。因为考试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能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1996年8月1日《参考消息》刊登《日本中小学教改之探》一文,介绍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提出要以“新学力观”评价学生;要求在学生每个科目的评分栏中,除了记录考试成绩外,还有一栏是根据“新学力观”来进行评价。“新学力观”的评价分为4项,即:“学习意愿和态度”、“思考判断和创意构思”、“表现应用”、“理解鉴赏”。可见,对一个学生的智力的评价,也不能只凭考试,更何况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身体健康,更不是考试所能考核的。

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的弊端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考试只以知识为依据,因此学校容易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智育中也容易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背诵。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把学生囿于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才能、爱好和特长,使得他们不能适应当今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的需要。

第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少数有可能升学的学生而置广大学生于不顾,致使广大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不仅学习没有长进,而且其心理上受到极大的伤害。据说有人撰文主张“使少数人成为‘胜利者’而伴随出现很多学生成为‘失败者’也是值得的”。这种英才教育思想,连资产阶级教育家都是反对的,为何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只能说是一种思想的倒退。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现在众说不一。有的同志从教育方针提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划分,则有思想素质(或称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有的同志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角度来划分,则可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其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如何科学地归纳,这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细致研究。我个人认为,素质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每一种素质里面又包含许多内容,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交叉、互相促进的。例如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含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含思维能力、思想情操,也就是说它涵盖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某些内容。因此也有人把提高民族素质称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这里的“文化”就是指广义的文化。总之,对素质内涵的科学的分类还需要经过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这里只能说个大概。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上述素质。但素质教育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还有更为广泛的涵义。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这种挑战。最近《科技日报》发表一条消息,美国未来学会强调,下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呼吁学校和家长改革传统教育方法,并认为适合新世纪的人才应当具有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这些能力。

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义务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它要为学生个人的成长打好3方面的基础:

第一,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正处于脑力和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教育要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任何压抑或有害于儿童少年体脑成长的制度都应该反对。以应试为目的,强迫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死记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是有害于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有的教师经常喜欢说学生是“笨蛋”,或者说一些有损于学生人格的话,这对学生更是严重的伤害。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还能抱有什么希望呢?因此,他主张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不给学生的学业成绩打分数,第一次给学生打分不打不及格的分数。为的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长大了能够不断地追求事业的成功。

第二,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叫终身学习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期满以后有的要升入普通高中学习,有的要升入职业中学学习,有的可能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不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进一步学习。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不可能让学生学到那么多,也没必要让他们学习到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自己能够不断地去获取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第三,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要走向社会,不仅仅要进行某种职业训练,以便能够在社会上找到某种职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习期间认真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成长,而是一种社会责任;走入社会从事某种职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谋生,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这是一种心理的基础、思想意识的基础,至于学好知识和技能,更是走向社会必备的基础。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培养少数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吃偏饭”,重点辅导;而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听之任之,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结果是“吃偏饭”的学生将来未必个个成才,而遭“遗弃”的学生本应有的才能却未得到培养或被压抑。这种教育只能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异化。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反,它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此,我赞成“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

有的人会说,重点中学只是少数,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也只是同龄人的百分之几,能使每个人都成功吗?这是以“应试教育”眼光来看待成功。我们所说的成功是指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并不是指考上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才叫成功。这是两种不同的成功观。“应试教育”的成功观以能够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因而他们忽视大多数学生;“应试教育”的做法使得一部分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由于应试的失败而产生一种悲观或逆反的心理变态。素质教育的成功观则是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使其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的确,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人的天赋存在差异,每个人将来获得的成就也会不同。但是,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人才观的问题。什么叫人才?我认为,不只是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才是人才,只要能够尽心尽责,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社会需要由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人才组成。一些人只把高层次的掌握高科技的科学家、掌握政权的政治家,或社会上有名气的艺术家视为人才,视为事业的成功者;而把广大劳动人民视为庸才,视为事业的失败者。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人才,那么,社会就将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也不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困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这不仅有悖于儿童天性,而且也与时代的需求不相符合。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备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应试教育”难以胜任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毛泽东在1964年给北京铁路二中校长的信的批示中批评当时的“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他所批评的这些现象至今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不能不让人担忧。从正面来理解毛泽东的话,就是要培养青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也是个性发展的要求。

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只有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才能做到这一点。

四、为什么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上面是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这方面来讲的。这还不够,还应该从宏观上,从时代的发展上来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已眺然可望。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迎接21世纪。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矛盾。

第一,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教授分析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指出其有3个基本特点:一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上具有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特点。他说,曾经有过估算,截至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0余年获得的。人类的科学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他认为二次大战以后至今已经历了5次伟大的革命,也就是每10年一次。二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他认为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电子技术问世以后,其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他说:“当我们面向21世纪时,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他又说:“要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技知识,以便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

第二,人类面临着种种困难。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固然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态失去平衡等,却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受到威胁。解决这些困难固然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但也还需要依靠人类自身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心。至于因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引起的享乐主义滋生、个人主义膨胀、道德水准下降等社会问题,更需要通过法制和教育来解决。

第三,人类面临着激烈竞争的挑战。80年代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冷战的局面已经结束,世界各国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而转入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站在科技的制高点,谁有足够的人才,谁就稳操胜券。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1983年4月发布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的国家处于险境。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在领先地位,现在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报告还说:“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2]世界的超级大国是如此想,我们又该怎么想,不是很值得深思吗?

对于我国教育来说,除了面对上述3方面挑战以外,还面临着其它一些挑战。如:

第一,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挑战。我国的教育,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强调统一性,缺乏灵活性;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强调学历,轻视能力。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竞争性、创造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就要求我们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具有社会责任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品质。

第二,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的挑战。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但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不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民族文化传统中既包含着民族的精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包含着某些封建的糟粕或者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既不是虚无主义,一概否定,又不是全部继承,不加区分,即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加上外国旅游者的涌入,必然带来西方文化。这就遇到中西文化的冲突。对待西方文化,我们也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优秀的要吸取,以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拙劣的要排斥;一些在西方适宜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要加以选择和改造。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对于文化,具有传递、选择、改造、创新的功能。这不论是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是对外来的文化,都应该加以选择、改造和创新,然后才加以传递和传播。

对于上述问题,“应试教育”能够解决吗?不能!绝对不能!只有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来提高全民的素质,才能应付上述挑战。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听到一些同志感叹,现在人的素质太低,影响了现代化的建设。但在我们的教育实际工作中又偏偏强化“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这究竟是为什么?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根本的原因是一些领导、一些家长、一些老师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试教育”是一种短视行为。只有素质教育才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

五、驳几种反对素质教育的观点

有的同志说,应试也是一种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还举出世界上85%以上为人类作出过贡献的成功者,都是应试场上的佼佼者。的确,应试也是一种能力。有的学生临场不乱,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说明他有应试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心理素质,有人称之为非智力因素。这恰恰不是“应试教育”所能培养的。“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把学生束缚在一张考卷上,只会造成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临场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应试的能力是建筑在掌握扎实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而所谓扎实的知识基础,不是指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迁移,即俗话所说的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应试教育”恰恰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有不少杰出人才是考试场上的佼佼者,但考试场上的佼佼者却不一定都能成为杰出的人才,更何况有许多杰出人才并非是经过考试脱颖而出的。

有的同志批评说,你们要搞平均主义,反对考试选拔人才,培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要从小选拔人才,加以特殊培养。这种说法不对!素质教育不是搞平均主义,恰恰只有素质教育才重视个性的发展,并非用一个模式、一张考卷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人才选拔是必要的,但选拔的标准与方式却有不同。“应试教育”把考试的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则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

问题还不在于要不要选拔人才,而在于人才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上文已经谈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压抑个性的发展。优秀人才的出现需要以普遍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基础。正如我们选拔优秀运动员一样,固然需要及早发现及早培养,但若没有群众体育运动的普遍开展,优秀运动员也是难以发现的。科学技术人才以及人文科学人才的培养更不同于运动员,更需要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方面,有些西方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的学校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一些留学生把孩子带到美国去学习,开始的时候总觉得美国学校的纪律松散,教学水准较低,在国内读三年级的学生到那里可以读五年级。但不久就发现,美国学校要求学生自己动脑筋,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强。今年《读者》第三期发表的《儿子的研究报告——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一文介绍的情况就很有代表性。当然美国教育有他们的传统,有他们的文化背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的教育一定比我们强。我国教育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我们比较注重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严格的训练。我们的优点正是他们的缺点,但他们的优点也正是我们的缺点。如果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定会出现奇迹。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向人家学习,首先就要克服“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六、关键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

“应试教育”之所以难以克服,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行,固然有社会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育思想没有根本的转变。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则是一种带有封建色彩的封闭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当前学历主义的盛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学历是要讲究的,但学历主义是要不得的。学历代表了一个人受教育的水平,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学历主义更是驱使人们去追求形式上的学历,忽视应有的整体素质。“应试教育”正是学历主义的反映,因为取得学历要凭考试。实际上,社会上的学历主义对“应试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克服“应试教育”,地方领导要转变教育思想,不得用分数或升学率去压学校。汨罗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汨罗的领导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才能坚持12年如一日地开展素质教育,为本地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前,我们要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特别要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缩小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减轻升学的压力。

克服“应试教育”,校长要转变教育思想。学校教育工作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带领教师钻研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建立和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和氛围;要使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创造出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好成绩。

克服“应试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师生观。学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都能够成才。二要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都是要求上进的。三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四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对表现较差的学生,更需特别耐心和审慎,不要轻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都要想到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可能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中。五要钻研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克服“应试教育”,家长要转变教育思想。家长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每个孩子的先天禀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不能光用书本知识来压孩子。要让孩子茁壮成长,应当顺其天性,积极引导。升学并非成才的唯一途径。孩子的基本素质提高了,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就能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在一篇短文中是说不清楚的,上述意见供大家讨论。

注释: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一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标签:;  ;  ;  ;  ;  ;  

提高国民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