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挖掘活化的对策与路径论文

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挖掘活化的对策与路径

李正军,刘 昕,韩 静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 通过对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挖掘与活化的对策路径研究,实现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打造满族文化乡村新名片,实现文化的经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田野考察、分类抽样、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沈阳满族乡村现状问题,结合扎根理论提出对策路径,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关键词: 沈阳;满族文化;挖掘活化;对策路径

沈阳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沈阳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沈阳地区的乡村文化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1]。要求在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领下,因地制宜地结合沈阳地区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环境、文化现代化。加快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明确提出打造休闲农业文化特色村,加快宜居乡村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厚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乡村文化。这要求对沈阳地区乡村文化开展深入研究,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并深入研究文化的活化开发,解决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文明与德治、现代化与产业化等诸多矛盾与问题。

1 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挖掘活化的前期研究

1.1 沈阳地区满族乡村现状调研

沈阳地区的满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样本的选取原则是根据满族聚落的典型性,分别选取沈阳市康平县沙金台石井子村、沈阳市东陵区李相镇滑石台村、辽中县蒲河满族村进行调研。通过查找相关文献、田野考察对3个满族乡村进行现状研究。研究发现,满族乡村的满族民风民俗尚在,具有满族形式与符号的建筑尚有余存,但正在快速地被新式混凝土民宅取代,且满族特色的宅院闲置与破损现象较为严重。通过结构性访谈与当地的干部、乡村教师、年长村民充分交流发现:①满族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正在失传;②干部乡贤对满族传统的文化价值认同很高,亟须对满族文化挖掘整理,如“填仓节”的挖掘整理与满族传统服饰的挖掘整理;③相关政策缺乏细化操作;④满族特色的相关服务产业开发依然落后。

1.2 沈阳地区满族文化挖掘活化的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沈阳地区乡村文化挖掘整理与活化开发的问题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①乡村文化不断衰落,物质载体不断萎缩,保护资金短缺[2-3];②乡村文化的挖掘整理滞后,活化开发的产业载体单一,多以与旅游产业结合的角度探索文化产业化问题,活化开发严重不足[4-5];③从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提取与创新,探索文化活化问题不足[6];④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危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不断减少。整理文献后总结得知,对于满族文化挖掘活化的观点普遍老旧,无法适应当代沈阳地区满族文化的挖掘与活化。沈阳虽为满族文化发源地,但记录在册的传统满族村落少之又少,一些满族人口集中的地区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导致满族文化的流失。

2 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挖掘整理与活化开发的问题研究

从文化信仰与价值层面、资源与物质层面、行为行动层面,梳理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挖掘整理与活化开发的问题:①文化信仰的根性问题;②满族乡村文化与城镇化、现代化之间的冲突,科技发展带来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满族传统文化延续之间的矛盾,村民对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与文化保护之间的不协调等文化价值认同失衡问题;③满族文化流失与满族文化生态弱化问题;④满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不足与文化失活问题;⑤破坏性开发与创新开发不足问题。

3 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挖掘整理与活化开发对策与路径

3.1 制定保护性规划措施、加强立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制定保护性规划措施。在具有满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乡村制定保护性措施,规划措施要结合当地满族文化特点,同时明确文化发展的任务方向、实施要点、保护体系和管理制度。通过制定规划争取各方支持,并落实科学引导、合理布局。制定规划的同时要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如贵州兴义鲁屯古镇在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原则中指出:科学保护文物历史建筑要素,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历史文化精神,延续历史文化环境,展现“活”的历史文化。义鲁屯古镇的规划措施严格秉承历史文化传承的原则,修旧如旧,让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

传统满族宗教文化符号挖掘。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现存辽宁满族遗迹的考察,满族萨满教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其教义并非指某种特定的宗教或信仰,而是凡具萨满经验和行为的统称。满族宗教文化符号集中出现在萨满教绘画和服装服饰中,其中蛇、鹿、鹊等形象在宗教的装饰符号上应用广泛,多采用左右对称的表现手法,以现实的物象为参照,体现了满族人及先民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图1)。

满族的剪纸艺术当中大量出现“蛇神娃娃”等鱼形图案,是对鱼神崇拜的象征。同时,满族文字也是非物质文化符号的代表(图8),沈阳地区典型满族村落中依然有满族老人掌握着满族语言及文字。直到今日这种语言及文字于满族古建筑的牌匾上依旧可见,例如沈阳故宫的匾额之上所应用的就是满族文字。

传统满族建筑与家具文化符号挖掘。满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与满族民居的演变息息相关,满族民居类型分为窝棚式、半穴居式、木刻楞式、泥草房式、砖瓦式5种。窝棚式、半穴居式、木刻楞式的建筑符号因生产力的原因形制粗糙,符号主要源于建筑外形轮廓,基本归纳为三角形与长方形符号结构。从泥草房式开始,建筑的结构、屋顶、墙体具有明显的特征。砖瓦房式的民居标志着满族建筑符号的成熟,砖瓦结构的民居可大致分为硬山式民居、悬山式民居、卷棚式民居、合院式民居4种类型(图2)[8]。满族平民建筑装饰的特色,建筑装饰富含吉祥寓意,装饰纹样多以荷纹、菊纹、梅纹、牡丹纹、卷草纹等植物纹样进行装饰。满族乡民庭院内的“索罗杆子”被满族人视为民族信仰的标志(图3)[9],是满族宅院的重要建筑符号。满族传统家具,多以“回纹”“方胜纹”等图案做装饰,后来人们将“回纹”“方胜纹”联合在一起,环环相扣,手尾相连,合并成一种纹样,寓意好事不绝、长寿吉祥(图4)。

3.2 满族宗亲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3.2.1 满族物质文化符号的挖掘与整理

(2)加强立法。使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得到确实的法律保护,相关成功案例如江苏省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办法》保护了像通州区二甲镇余西社区余西居这样的一批传统民族特色村落。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对村落满族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评价其文化、经济、社会、产业、旅游价值。吸引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吸引民间产业开发投资,以有限责任合理分配相关产业的股份,鼓励乡民持股。整合多种渠道的资金拓宽活化路径。例如:昆山高新区姜巷村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对乡村进行文化整治工作。整治过程中姜巷村注重保留农村文化形态,成立老物件展示馆,极大地吸引了民间产业开发投资。为了让农民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姜巷村加强村企挂钩共建,采集就业岗位,进行“村企对接”招工,成立合作社鼓励乡民持股,极大地带动了姜巷村的经济发展[7]

另一方面,表1中数据显示,在相同条件下,正辛烷参与反应时生成的H 2 S体积分数大于正己烷参与反应时生成的H 2 S体积分数,表明长链烷烃稳定性低于短链烷烃,更容易发生TSR反应生成H 2 S。

图1 萨满服饰、头饰、剪纸符号

图2 满族民居建筑

(来源:文献[8])

图3 满族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及索罗杆子

(来源:http://www.cnki.net)

图4 满族家具回纹方胜纹

满族刺绣艺术在色彩、构图、针法塑造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拙中藏巧、朴中显美,都展示了满族人民特有的装饰语言和审美意识。满族刺绣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祝福、含蓄、中庸等心里感知内容生动地应用在装饰对象之中(图9)。

图5 满族服饰类别

图6 满族服饰纹样

在非物质文化中,“旗”代表着村落,代表着制度,八旗制度在满族文化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满族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图7)。

3.2.2 满族非物质文化符号的挖掘与整理

L-阿拉伯糖又称L-树胶醛糖、果胶糖,其形态为白色结晶,对热和酸稳定,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玉米皮、甘蔗渣[1]。L-阿拉伯糖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抑制蔗糖吸收的功能,能够减少吸收蔗糖带来的血清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其甜度是蔗糖的一半,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低热量功能型甜味剂[2]。已有研究表明,L-阿拉伯糖具有调节血糖吸收、降脂、促进肠道消化排毒、防止龋齿等功效[3],近年来不断被开发应用。

图7 满族八旗

(来源:https://www.baidu.com)

图8 满族文字及剪纸艺术

(来源:https://www.baidu.com)

传统满族服饰文化符号挖掘。满族民间传统服 饰分为袍服、上衣下裳两种形制,具体分为袍、服、褂、裙裳4个类别,它体现了满族游猎民族的特点(图5)。其服饰纹样都是象征美好寓意的“吉祥图案”以及一些满语字样等,满族服饰多尚蓝、尚白,在衣饰纹样中常见的便是缠枝菊纹、缠枝莲纹、梅兰竹菊纹、牡丹纹、玉兰纹等植物纹样(图6),都源于满族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满族服饰颜色的浪漫情怀,体现满族信仰崇尚自然的民族特质。

图9 满族八匹马刺绣和瓜藤刺绣

满族皮影艺术具有独特的造型观念、造型功能及造型特征,且集聚了满族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等历史遗存(图10)。

图10 满族皮影人物

(来源:https://www.baidu.com)

3.3 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的生态建构

满族乡村文化的生态建构包括生产生活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与禁忌文化之间相互权衡。结合当下乡村振兴及村民生活的现实,建设文化内容与载体媒介的多样性、文化参与的多元性、文化形式的多变性。多视角站位、多层次分析,实现文化产业价值、文化环境价值、文化经济价值,建构健康满族乡村文化生态。例如丰宁满族自治县八间房村,秉承文化的健康生态建构原则,通过突出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迎合新局势,积极创新体制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将贫穷落后的乡村发展成了具有健康生态的新乡村。

3.4 活化路径

产业牵动、文学艺术科技介入的满族乡村文化活化路径。产业牵动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利用沈阳满族文化积淀优势,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文旅产品,形成特色经济。同时通过民间手工艺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的介入,艺术介入旅游产品、手工艺产品、创意农产品等提升产品品质,形成特色品牌。而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支满族文化研究整理活化人才研究队伍。

两种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方法对心源性或肺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梅 蕊,等(7):837

完善活化体系,促进协同开发。完善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满族特色文化活化体系,增强协同创新开发能力。创新文化发展路径,形成特色文化与创新链。促进特色艺术、文化与需求、服务的融合,提升文化的生产力,以文化挖掘活化、推进特色乡村全面发展。

完成第三稿之前教师的反馈应更具条理性,从词汇和句式的准确性、内容的逻辑性和语篇的连贯性等方面逐一列出学生的共性问题,结合学生作文中的实例给出修改建议并共享给学生,供学生逐条核对修正自己第二稿中的问题。

何大爷像往常一样把大半个炕让了出来,可我们谁也没动,既不上炕,也不走,仿佛不知道这姑娘的底细不甘心似的。何大爷似乎看出来了,嘿嘿一笑:“这丫头是从县里来看我的。”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联动,就地活化就地产业转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乡村文化挖掘活化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联动的过程。自上而下是指中央到各级政府的工作,再由各级政府下发至相关村镇。自下而上是指提升村民文化价值认同,自发自觉保护与传承满族文化,实现特色乡村建设,提高乡民经济生活与改善乡民生活环境。同时应注重物质文化的人才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并开展有价值的相关培训,形成满族文化挖掘与保护的人才队伍。就地活化、就地产业转化,以文化符号提取开展文化创意设计、文创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文化经济价值,推行旅游产业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相互促进。

4 结束语

通过信仰与价值挖掘、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符号挖掘整理、根性文化培根教育,使满族文化保护传承与乡村现代化发展及乡民经济生活环境改善相结合;构建满族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牵动,文学艺术科技介入,产、学、研、媒、金协同促进;加强人才培育;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联动,就地活化就地产业转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活化路径。同时,依托政府的惩治力度,制定符合满族文化村传承与保护的规划措施,加强立法,使乡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有证可循。对基础设施薄弱、无发展基础的特色文化村落,予以资金投入,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满族美丽乡村建设指日可待。

在大数据技术得到普及的背景下,行车调度办公室能够通过收集列车往届批次的客运量和运输需求情况对列车批次分配情况进行优化,同时管理装卸车组及作业进度情况,使铁路系统能够用较小的列车车次运输尽可能多的乘客及货物,降低铁路网络密度,提升铁路运输效率。特别是在货运方面,对于一些货运量较大或作业量较大的区域能够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安排,优化铁路各运输部门协作效率,达到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效率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R].沈阳:沈阳市政府,2018.

[2] 高子钧,毛兵,宫远山.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流域文化保护路径研究:以辽河流域沈阳段为例[J].城市规划,2016(S1):61-68.

[3] 王玲,李铁鹏,关晖.乡愁视角下的沈阳宜居乡村建设模式研究:以沈北新区中寺村为例[J].城市住宅,2016(3):43-48.

[4] 吴承忠,贾世奇.沈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基于文创产业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8):28-32.

[5] 何晓薇.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机制研究[J].满族研究,2014(3):12-17.

[6] 高雨辰,尹金海,赵婕.从萨满文化谈辽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元素的转译[J].包装工程,2017,38(4):22-27.

[7] 孙宝平.昆山市姜巷村创新求变打造江南美丽新乡村[EB/OL].[2019-03-31].http://epaper.comnews.cn/news.php?newsid=1182445.

[8] 董雅,丁晗.东北满族民居的演变及成因[J].中华文化论坛,2017(5):48-54,191.

[9] 商万里,蒋美仕,陈永亮.满族生态伦理刍议[J].伦理学研究,2015(1):118-122.

Countermeasures and Ways of Discovering and Activating Manchu Rural Culture in Shenyang Area

LI Zhengjun,LIU Xin,HAN Jing
(Shenyang Aerspace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36,China)

Abstract: By exploring and activating the Manchu rural culture in Shenyang,this paper aims to realize the activ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chu rural culture in Shenyang,renew the connotation of manchu culture,and maximiz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 of culture.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case study,field investigation,classified sampling,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enyang Manchu rural problems,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build a brand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Keywords: Shenyang;Manchu culture;discovering and activating;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正军(1969-),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设计管理。E-mail:13940181362@163.com.

通信作者: 刘昕(199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设计。E-mail:308006461@qq.com.

基金项目: 沈阳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8012)

标签:;  ;  ;  ;  ;  

沈阳地区满族乡村文化挖掘活化的对策与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