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否应该只反映负的宏观经济状况?什么是关键因素?_宏观经济论文

股市是否应该只反映负的宏观经济状况?什么是关键因素?_宏观经济论文

股市竟然只反映宏观经济负面?——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负面论文,关键因素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务院遏制过度投资措施(提高钢铁、石化、电解铝、房地产四大行业的投资门槛和上调存款准备金趋紧货币政策等),和全面收紧的金融政策(银行贷款全面紧缩、国债回购清查等)影响下,沪深两市从4月9月开始大幅下挫,连破多重支撑,最终跌破作为九条意见“政策底”的1600点,牛市几乎嘎然而止,毫无征兆。同时,由通胀抬头引致的加息压力和券商客户保证金独立存管试点形成的市场卖压更使市场前景一片黯然。如惊弓之鸟的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出货和杀跌行为证明市场再度重复了过去的历史:剧烈波动的情绪使市场价格一落千丈,中小散户黯然出局。刚刚因九条意见出台这样的“大利好”才走出的“牛市”是就此打住还是柳暗花明,再次成为专家争论的焦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股市又一次过敏地反应了政策反向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初衷不符的事实。

中国股市似乎从来没能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始终处于目标与现实错位的状态。股市的种种问题(一股独大、圈钱、股权流动性割裂等)集中了国情中的负面表现,其复杂性使无数专家竞折腰。在被全世界看作最安全投资场所的中国,股市不公尚未成为资源配置主战场,而且因短期投机倾向和政策市等原因使股市更像个“大赌场”。正如美国出兵伊拉克国内石油反而大涨价一样,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旨在防止大起大落,实现“软着陆”的宏观调控措施却使金融市场真正出现了大起大落。中国经济从去年开始出现过热现象,广义货币更是从1998年起持续高速增长,因此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抑制投资过快的紧缩政策是完全可预期并有时间过渡的,股市却仍出现如此过度反应似乎出人意料,但这正是股市与宏观经济扭曲关系的反映。

一开始就遵循为国企改革服务路径设计的管理措施造成了中国股市一股独大的特点,形成了典型的“逆向选择”——获得上市融资特权的“国有国营”无心或无力经营主业,其上市目的就是“圈钱”,募集的资金或闲置银行或盲目投资,并没有像当初设计的提高经营能力;而没有上市特权的公司则将上市视为最终目标,将资源用于钻营上市资源,一旦上市就万事大吉。结果作为股市基石的上市公司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这与发达国家选择上市企业的标准截然相反,是造成中国股市短期投机倾向的最直接原因。中国股市如建在软地基上的高速公路,坍塌危机时时存在。

虽然从周正庆对九条意见的解释中可以看到政策导向的变化,但其后迟迟不见具体行动出台,以致公众预期转向从而引发此番恐慌抛售都说明了政策市转变的摇摆性。实际上,政府控市和股权分裂就如胎记般烙印在整个股市的成长之中,成为股市的“原罪”,积重难返。政府多重角色加身——既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股者,又是行业监管者,还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同时作为国家管理者操控“最终解释权”。这种“角色混乱”往往使政策的制订顾此失彼、变化无常,再经过各利益方的误读自然背离初衷。比如政府作为资产注入或资产剥离等关联交易各关联方的“大家长”,对于暗箱操作或利益纷争好象“家务事”一样理还乱。政府控市的直接后果是政策给市场很强的心理预期,而政策风险和不透明交易操作又使预期倾向于对负面信息反应过度。这是被各方面广泛批评得体无完肤的积弊。

股权分裂则是公认的又一“死穴”,也是又一千夫所指的积弊,以致形成这样的共识,即解决了全流通问题就能实现股市的规范、公平。实际上,欧美上市公司也存在表决权不同的多种股票,对大股东、高管人员抛售股票的限制也十分普遍。股神巴非特旗下投资公司伯克希尔的股票也分类:A股类似流通股,主要持有人为中小投资者,有较大收益权和更好的流通性,表决权受到限制,但可以通过法律维护收益权。而B股持有者对公司经营负责(巴非特99%的个人资产都在其中),关注长期利益。因此,中国的“股权分裂”根结在于不论流通股东还是非流通股东都在错位的股市功能设置中寻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前者缺少法律维权而投机,后者不用对结果负责而追求短期辉煌和个人利益。

除上述共识性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较特殊的因素往往被人忽视,即经济,政治周期等宏观因素调整对上市公司的“挤泡沫”效应。近期的托普系危机和德隆系资金链断裂这两大典型案例实质都是企业只看到股市“圈钱”的利厚,而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周期起点的大环境。不同产业、产品有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兴衰轮回有其内在规律。尽管这不是太高深的道理,但被“圈钱”遮目的市场各方却一再忽略或淡化它。加之做大做强的“霸王梦”刺激下的上市公司往往不愿太多地把成功看作是抓住了机遇,而是认定此乃天命所归,把特殊当作一般,最终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外,中国特殊的政策周期也是造成股市扭曲反映宏观经济的重要原因。中国已有几次较大的宏观政策调控经历,回顾当时的股市震荡情况不难发现,“政策市”的权重大得惊人。在这种特征下,适逢今年宏观调控趋紧,股市异动也属正常。

从意在解决不透明关联交易的整体上市到被舆论炒得火热,被奉为流通股“救世主”的类别股东投票机制都是市场自身积极的调整行为,但从效果来看显然还没有全部到位。目前的股市仍是单向吸入资金的黑洞,甚至短期内波动幅度可能加大。从长期趋势来看,股市功能从融资需求向投资需求转化,理性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的增加都将促使“让广大投资者分享经济高增长的成果”的目标实现。但短期内无论在法律上还是操作中都处于劣势的广大股民还将承受变革之痛。股市对负面过度反映的惯性还将反复。

标签:;  ;  ;  ;  ;  

股市是否应该只反映负的宏观经济状况?什么是关键因素?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