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泰州地区道地药材兴衰变迁举例分析论文_乔明1 张蓉2 张厚宝3

乔明1 张蓉2 张厚宝3

1.扬州市中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9

2.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1

3.江苏省扬州市药品检验所,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泰州地区(1996年行政区划分列)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丰沛,土壤肥力较高。既有利于自然界植物的繁殖和演替,也有利于南、北植物属、种的交流。因此中药资源既有很多温带的属种,也有不少亚热带属种。

而从地貌上来看,扬州地区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泰州地区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1″~120°32′20″之间,两区紧密相连。扬州地区整体地形呈西高东低,以仪征市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境内最高峰为仪征市大铜山,海拔149.5米;最低点位于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平均海拔2米;泰州地区全境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走向,南边沿江地区海拔一般为2米~5米,中部高沙地区海拔一般为5米~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海拔为1.5米~5米。不同的地形条件、水文地质、成土母质以及耕作影响,导致扬州泰州土壤类型较多(如:高沙土、黑粘土、红沙土、淤泥土等),在水平分布上自然土壤有地带性显域土黄棕壤、隐域沼泽土,大面积耕作土壤有潮土和水稻土。

以上气候及地理条件,使扬州泰州地区蕴藏中药资源颇丰而又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如在兴化、高邮、宝应的沿湖里下河地区,以水、湿生药材资源为主,高沙地区分布小草本、小花果、小昆虫类药材资源,而在仪征的低山丘陵地区则有大量的草本、木本药材资源(根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资料)。

从历史记载来看,扬州(含泰州)所产药材也是颇丰的,如在隋朝的大业年间,在扬州的湾头镇附近有一个村子名叫茱萸村,就是因盛产吴茱萸而得名。扬州出产的蛇床子、菟丝子早在唐代已被列为贡品,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宝应县志》收载的地产药材有芡实、泽兰、蒲黄、藕节等36种。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泰兴县志》收载的地产药材有白果(银杏)、红花等63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惟扬志》中有关于中药“蒲黄、靛花青、莲肉、银杏、莳萝子、半夏”等作为“解京”药材的记载。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扬州府志》收载药材有蒲黄、荆芥等99种。崇祯年间(1628-1644年)《泰州志》收载,泰县地产有荆芥、半夏等35种。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地产中药资源的普查和开发利用,多次组织中药资源普查。1956年起,扬州地区(含泰州)部分县(市)首次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1961年后,又开展第二次中药资源普查。1984年-1986年,扬州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此次普查摸清全地区共有药用动、植物资源702种,其中野生药材666种,家种36种,确定全地区地道药材为10种,分别是蒲黄、泽兰、荆芥、兴化莳萝、半夏(俗称泰半夏、泰兴半夏、三泰羊眼半夏)、芡实、板蓝根、银杏、龟板、鳖甲。其他名产药材除以上十味还有牡蛎、蟾酥等[1],下面就荆芥、半夏、蟾酥在扬州泰州地区的历史收购数据试分析其兴衰。

由图表在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扬州泰州地区地产药材收购在1959年前后,以及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早期(文革期间)是两个比较明显的高峰,而在改革开放后又逐渐衰退,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建国后,完成公私合营,药材种植有计划,政策促生产

1952年扬州地区建立扬州医药公司,1954年上半年起,全扬州地区医药行业出现“公进私退”的局面,1956年,对私改造进入高潮期,该年底全地区内药店基本完成公私合营改造,由上级统一下达收购计划,如:1956年8月2日江苏省计划委员会下达各农业社红花等11种药材生产计划,江都荆芥500亩,泰县白扁豆250亩,兴化韭菜子300亩;1957年8月江苏省药材公司下达江都种荆芥100亩,兴化种莳萝子200亩;1958年江都县医药公司在吴桥曹家药材基本队种植荆芥710亩,平均亩产142公斤。

1960年,全地区有125个公社种植药材实际达25232亩,超过计划种植面积(22284亩)13.23%。种植品种有105个(野生转家种17个,引种外省48个,省内移植>40种),当年实收药材44种16015亩,总产量达37.43万公斤。其中靖江县生祠药材培植场的薄荷一个品种就达1.3万多公斤。

总之,当时一系列政策都在支持药材生产,如:药农的粮食保障照顾,对种植场或专业队实行“三包一奖”制度(即包产值、包成本、包公分,多奖少赔),对药材种植的田亩不计入征粮任务等。

2.文革期间的大搞中草药运动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个指示吹响了中草药群众运动的号角。1965年江苏省药材公司专项安排扬州地区5850公斤饼肥,供给各县(市)药材生产基地用于白芍、麦冬、牛膝、板蓝根等根类药材的种植。

七十年代,扬州各级医药公司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帮助乡村合作医疗站(室)开展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抽出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流动服务,组织供应中草药种苗,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辅导百草园种、采、制、用基本知识,全区合作医疗百草园种药面积超过2万亩。

3.收购有计划,年代有特点

20世纪50年代初,无专门药材收购机构,仅有私营药店进行自营需要的收购与批发,涉及品种亦仅10余个,大部分地产药材未被开发利用。1954~1955年全区各县(市)供销合作社,先后设立中药材批发机构,开始收购部分地产药材达30多种。1956年以后,各地相继建立药材(医药)公司,均设有药材收购部门,逐步形成统一购销的管理体系,统一计划,分级管理,药材收购的品种与数量逐渐增加。

1958年,“大跃进”开始,1958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对中药材生产、供应的方针、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积极地有步骤地变野生动物和植物药材为家养、家种;同年,中共江苏省委转发省卫生厅党组《关于发展野生药材生产的报告》,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增设收购网点,便利群众出售药材,还要凡是药材不论动植物,不管品种大小、鲜干全部收购,且不受原计划限制。3年“大跃进”,虽促进了中医药的空前发展,很多药材收购量都在这3年达到一个较高的峰值,但是也造成诸多问题,很多药材突破原计划,盲目种植、盲目收购,最终积压仓库,影响资金周转,直接导致其后3年的药材收购萎缩,

至1962年,各地接受教训,重新强调药材收购的计划性,坚持按计划收购。同时为了照顾群众利益,对已经种植或采集的逾量药材,按照“先停产,后停收”的原则,继续收完。

4.收购网点众多,按时令增设协作网点

扬州各县(市)药材(医药)公司建立后,除公司内部设药材收购门市部外,还委托公私合营(合作)药店以及农村各基层供销社(站)收购药材,有的还委托废品收购站收购零星药材。

上世纪50~60年代,在半夏收购期间,还在村一级的农村合作医疗站增设收购网点,另增加流动串乡的收购人员,在当令季节形成“千军万马挖半夏,千车万担收半夏”的浩大声势。

在增设收购网点的同时,还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对本地有产的药材,按品种、季节的特点,通过张贴广告、出黑板报、挂样品牌、摆鲜标本,向群众介绍各种药材的采集加工知识以及收购规格、价格、地点等相关情况。

对于中药材的收购规格和质量,各地医药公司均十分重视,除常年派有专职辅导员(3-5名),巡回督导各基层收购单位,还经常通过各种会议交流经验或采取长会短训的办法,培训收购技术人员,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

5.改革开放后,全国药材市场变为多渠道经营,各地情况发生新的变化

如,1985年后,蒲黄在产新季节,除原来的固定收购单位外,还有外地药材经营单位或者个体户收购,影响当地采购计划及货源。

1987年起,供销社已经不再承担收购药材任务,全地区中药材收购计划不再由市有关部门下达,而是采取预购合同形式。还有零星的收购仅供区内中药加工场使用。

1982年11月起,为照顾基层药材收购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调动收购药材的积极性,江苏省规定对收购有毒有异味的10种药材,发放卫生补贴费,如蟾酥4元/公斤、蜈蚣0.48元/公斤,1984年1月起又增加12种紧缺药材的补贴,到1985年9月,除保留紫河车、龟板、鳖甲三种药材卫生补贴外,其他品种均取消补贴[1]。从图表上看,蟾酥在1982-1984年在政策的影响下,的确有了一个收购量的小高潮。

6. 扬州泰州地区野生药材减少原因初探

①人工造林,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58年4月7日和1980年3月5日分别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诚然,大力发展人工育林,对加大我国植被保护,防止荒漠化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工林与天然林在生态上有显著差异,天然林在林分结构上形成了典型的“乔-灌-草”复层稳定的空间层片结构,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人工林则因其结构简单,物种单一,且树龄接近,自我调节能力差[2],有研究表明人工林下的土壤成分结构均次于天然林[3] [4],还有报道天然林中灌木高度、基径和生长状况优于人工林[5],此种原因导致人工林下的野生灌木类、草本药材资源日渐减少。

②近年来,农业部门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了农田方整化、道路硬质化、沟渠网络化、耕作机械化……,的确使粮食稳定增产,但是副作用是田埂及边角地块的减少与消失,使野生药材失去了原有的生长环境。

③高沙土地区旱改水(旱田改种水稻),导致旱生野生药材的生存环境缺失,如野生半夏。

④自然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和被破坏。根据江苏省第一次和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对比,里下河沼泽湿地区近5万公顷沼泽湿地消失或转化为人工湿地,里下河腹地兴化市的第3大湖——得胜湖,20世纪80年代初面积为15km2,而在1997年的遥感图像上,该湖已基本消亡,再以宝应县为例,其湖泊和滩地总面积,1991年仅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40.66%[6],有学者研究,1988年-2002年间,滩地年递减率为6.46%[7];另外一方面湿地的功能退化也较严重,在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排放污染之外,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重了湿地破坏,比如说,洗衣粉的普及使用,使得水体富磷化;外来入侵物种蔓延严重,很多河流湖泊被内陆水花生、水葫芦所覆盖,沿海滩涂互花米草(也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大量繁殖,既影响植物多样性,也削弱生态调节功能。湿地的大幅减少与退化使不少水生、湿生药材减产与消亡,如野生芡实。多年农药的使用也是蟾蜍减少一个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扬州市医药商业志编纂委员会. 扬州市医药商业志[M]扬州:江苏省扬州医药采购供应站,1992.25-269.

[2]王力,邵明安,王全九等.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林与刺槐人工林地土壤干化状况对比[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7):1279-1286.DOI:10.3321/j.issn:1000-4025.2005.07.001.

[3]董国涛,杨胜天,白娟等.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天然林与人工橡胶林土壤特性对比研究[J].热带地理,2012,32(1):11-15.DOI:10.3969/j.issn.1001-5221.2012.01.003.

[4] 孙文义,郭胜利.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深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10):2611-2620.

[5]林伟,郑博福,郭建明等.井冈山天然林和人工林灌木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923-20924,20929.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0.36.152.

[6] 于洪林,王艮龙,夷延忠等.宝应县湿地保护探索及对策[J].江苏林业科技,2008,35(4):53-56.DOI:10.3969/j.issn.1001-7380.2008.04.016.

[7] 焦彩霞,郑光辉.江苏省宝应县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7(2):13-17.DOI:10.3969/j.issn.1009-4210.2010.02.003.

论文作者:乔明1 张蓉2 张厚宝3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1

标签:;  ;  ;  ;  ;  ;  ;  ;  

扬州泰州地区道地药材兴衰变迁举例分析论文_乔明1 张蓉2 张厚宝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