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瓷的风格_宋朝论文

宋瓷风格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格论文,宋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宋瓷,是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关于宋瓷的艺术风格,通常的说法是:纤细、精巧、玲珑、隽秀、婉转、轻盈、典雅、含蓄、宁静、恬淡,严谨,富于理性的美。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不够全面,应该加以补充和修正。

诚然,宋代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宋瓷作为工艺美术的一部分,肯定受到当时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同时,宋瓷必定同当时的美学思潮有关,必定受到当时文学诗词的婉约派和绘画艺术中文人画影响,尤其是汝官窑和各民窑的贡瓷必定为皇家御苑的审美观所左右,形成内蕴、秀美的艺术风格,如定窑(今河北曲阳县,曲阳县宋时属定州,故称定窑)在造型上对于形体空间线形(即轮廓)曲直处理极其微妙、含蓄,造成一种“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直中有曲,曲藏于直”的艺术美感;〔1〕同时使瓷器的胎体薄巧,使之轻便、秀美;装饰手法有印花、 刻花、划花之分,无论哪一种都是在装饰表面隐现很浅的或凸或凹的图案花纹,这种隐现透着生动、细腻、灵秀,有一种内涵的丰富,令人百看不厌;在纹饰上,富于理性的规整严密的几何形,更多的是朴素无华;在釉色上,多用冷色,除了黑、白、褐以外,大多运用明亮的青色、绿色,有宁静感,如宋代汝官窑(在今天的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2〕宝丰在宋代隶属于汝州,故称汝窑)。汝官窑烧造的瓷器, 当时深得皇家宫廷的厚爱。据文献记载,官窑青瓷釉色离不开淡淡的天青色。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为皇家、贵族、文人士大夫和豪富所用,从中,反映宋代上层统治集团对瓷器艺术的美学追求;而宋瓷中绝大部分是为平民百姓所用,无论是在造型、在装饰,还是在釉色都具有豪放、雄健、浑厚、普通、粗犷的民间艺术特色。就是这种民间特色洋溢着感天地泣鬼神的纯真,让人怦然心动,因而绝不能轻视。

以下就宋瓷的造型、纹饰、釉色三个方面谈谈宋瓷的风格特点:

宋瓷的造型(如瓶、坛、罐、壶)有不同类型,一类高耸秀峭,如宋代经瓶(元代以后称之为梅瓶)。它的重心靠上,而且高与最宽腹径是二与一之比。更有甚者是辽瓷(与宋瓷同时代)中的鸡腿坛,它的高是68.8厘米,腹径21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12.6厘米。高为最大腹径的三倍还多。这种器皿是酒具,容易倾倒,这首先是功能的要求,其次才是审美的要求。除了挺拔、俏丽的这一类以外,宋瓷中也不乏体态丰盈的(应该说是绝大部分,主要是供下层大众使用的)器皿,如宋代磁州窑黑釉剔花罐、宋代耀州窑刻花瓶等,它们的丰肩、鼓腹与唐代瓷器器形并无二致,同样浑厚,同样丰满,同样具有一种充盈扩张的气势。首先也是为了实用,其次才顾及美观。鼓腹,是为了多盛物品;浑圆,是为了节省原材料;加厚,是为了经久耐用。在满足了这些功能要求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追求视觉上的舒适愉悦感(即美观),在造型、纹饰、釉色上下功夫进行美化。

宋瓷作品的纹饰也分两类,一类属严谨工整,如宋代定窑的印花,透过柔和乳白色釉层显露出精美的花纹来。图案往往构图完整、繁密,线条细致、一笔不苟,给人一种优雅而又瑰丽的美感。〔3 〕甚至还有素地、素色,毫无装饰,如宋代临汝窑青瓷胆式瓶,〔4〕给人单纯、质朴之感,从而突出器皿本身造型的优雅、瓷质的细腻和釉色的莹润。南宋时浙江龙泉窑(又称“章窑”)作品,不论素器,还是有凸雕花饰的器皿,都能充分显示青釉润泽清莹“如玉”、“类冰”的美感。以上这类艺术佳作可以称得上精品,然而宋瓷中绝大部分是向来不登封建社会上层社会的所谓“大雅之堂”的,即众多的比较粗糙的民间工艺品,如宋代磁州窑(在今天的河北磁县,是宋代北方民窑造瓷艺术的一个主流)。〔5〕除磁州之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 陕西等地民窑也都烧造“磁州窑型”的瓷器。如:“白釉铁釉黑花牡丹瓶”在光素精美、纯白似牛乳的白瓷上,以当地斑花石为绘料,画出黑色牡丹花纹,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清新明快的装饰效果,描绘的形象不但特征准确,生动而有神韵,而且用笔如飞,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充分表达作者健康奔放的感情。这些表面看来粗率,但是,它的用笔却正式开启了瓷器装饰史的“绘画传统”;甚至可以说,它又是后代“写意画”的先声。耀州窑(今陕西省铜川县,铜川旧称同官,宋属耀州)的陶瓷产品有精、粗之分,精者为统治阶级所占有,“耀州……贡瓷器”。〔6 〕尽管如此,耀州窑作品那鲜明的刚健清新的民间工艺风格,仍然是极为突出的。以造型来说,耀州瓷具有健康朴厚的艺术特点,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显然,这种特征不被当时的上层社会所重视,甚至还被视为“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7 〕以装饰来说,无论是印花或刻、划花,图案风格都是粗放健美,“笔触”生动有力,其中刻划花尤其自由流畅。

宋瓷的釉色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并非只有青瓷、白瓷、黑瓷。

青瓷(又称秘色瓷或缥瓷)的色调是一种冷色,明亮、幽雅、静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商、周已经出现原始瓷,经过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瓷器已经发展成熟,青瓷一直受到青睐。宋代青瓷明显受到当时风行的美学思潮的冲击。宋代艺术所崇奉的创作原则是:“合于天造,厌于人意”,〔8 〕宋代艺术所追求的最佳境界是“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9〕甚至皇家御苑也“皆仿江浙白屋, 不施五采”〔10〕。因而,宋代烧造青瓷的地方几乎遍及中国,而都以模拟天然美玉的神韵为能事。但是,制陶工人并不满足模仿自然,而是巧夺天工。“钧瓷”就是突出的实例。钧瓷亦称“窑变”,是宋代钧窑(今河南省禹县神垕镇,禹县旧属钧州)的产品。钧瓷是在青釉上显示出红斑的变化。在一般的天青、月白等深浅不同的青色基调上,同时又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色、玫瑰红、玫瑰紫等,有如云霞点缀于蓝空,红蓝对比,效果十分灿烂。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窑的“窑变”,得到当时以及后代人们的重视。神垕镇附近各地窑场都争相仿造,不仅接近神垕镇的临汝如此,远至洛阳西新安县北三十五里的云梦山也盛烧这种风格的作品。直到现在,广东石湾颜色釉还在仿制,人称“广钧”。

黑瓷,汉晋和唐代已有烧造,入宋,黑瓷烧造量更大。烧造黑瓷的窑址遍及南北,除了北方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巩县窑、淄博窑等烧造各式黑瓷外,南方的“建窑”(今福建水吉)、“吉州窑(今江西吉安)等都是黑瓷的名产地。建窑黑瓷,除漆黑发亮的黑釉底色外,还利用酸性釉料所生成的酸化痕迹作为装饰〔11〕,即所谓“兔毫”纹。“兔毫”的效果,是在黑釉中呈现兔毫一样的细丝纹,这种密集的细丝纹随着釉汁的熔垂,都顺序聚向器物的下部。因颜色的差别,兔毫又有金兔毫、银兔毫、灰兔毫、黄兔毫之分。北方山西宋代窑址也烧造兔毫纹黑瓷,只是所呈现的风貌略有不同。吉州窑的黑瓷(又称天目瓷)作品,釉色往往有黑、紫、白、黄等深浅变化,形成各种斑纹装饰,其中有“玳瑁斑”、“油滴斑”等。它常用洒釉的方法,形成活泼自然的独特效果,很像国画中的泼墨画。

釉里红和青花属于釉下彩,是我国制瓷工人的创造。青花瓷是以一种天然钴料为色料,在白瓷坯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罩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制作方法与青花相同,只是用铜红料代替钴料。青花与釉里红早在唐、宋时期已有烧制,但是还不稳定,到元、明时期才完全成熟。因此,宋代不烧制青花、釉里红并非不为也,而是不能也。

宋代磁州窑作品的釉色,除了白釉、黑釉、酱釉、绿釉、黄釉等单色釉以外,还有釉上红绿彩。例如:“红绿彩花鸟碗”用笔粗犷豪放、挥洒自如,寥寥几笔,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表现出刚健、爽朗的装饰风格。又如宋代禹县扒村窑釉上彩浅口折腰盘〔12〕,胎和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盘口沿绘一道很细的红彩,盘的中心以红、黄、绿彩绘莲瓣纹,再以红彩勾对称的八角线条,填绿彩,形成开光。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与宋代同时存在的有中国北方、西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辽政权(916—1125)、西夏政权(1038—1227)、 金政权(1115—1234),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较高的文化和各种工艺制作方法,有些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反过来,又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影响着汉民族。辽代所处的我国广大北方地区,在现在的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以至河北、山西等地都曾经发现辽代的墓葬和遗址。在大量的出土物中,陶瓷器皿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辽代契丹族)风格,人称“辽瓷”。辽瓷中有白瓷、黑瓷、三彩等,特别是其造型,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不见的。其中鸡冠壶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容器和木容器,还保留着游猎生活的痕迹,其特点是身矮且扁圆,完全适应骑马携带的功能要求。辽三彩与金三彩、宋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用色堂皇华丽,在同一件器物上施以绿、黄、白、蓝等色釉。由于铅釉良好的流动性能使得各种不同色调的釉在流动过程中相互浸润,组成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颜色效果。这种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也并非“单调、朴素、宁静的黑、褐、白、青、绿”所能包容。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宋瓷百花争艳,典雅静穆者有之,光华重丽者亦有之;严谨含蓄者有之,开廓恢宏者亦有之;高贵辉煌者有之,普通粗陋者亦有之。因此,应该说:宋瓷中透出的不仅仅只有阴柔之秀美,还有阳刚之雄健,二者同样应受到重视,同样应得到赞美。笔者写下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宋瓷豪放的一面也同样能引起广泛的注意和重视。

1、书子垂钓枕(宋)

2、白地熏花莲花纹瓷枕(北宋)

3、白地刻花牡丹纹枕(北宋)

4、刻花四銮粮罂瓶(北宋)

5、白釉刻花鸡冠壶(辽)

6、龙首流净瓶(北宋)

7、褐彩蕨纹执壶(北宋)

8、白瓷莲花口弦纹六管瓶(北宋)

9、白釉划花梅瓶(辽)

10、划花人物纹壶(北宋)

11、白釉剔花罐(辽)

注释:

〔1〕《中国工艺美术史》,王家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年版,第339页。

〔2〕《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文物》1989年第1期

〔3〕《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年版,图版82。

〔4〕《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紫禁城出版社 1993 年出版,图版12。

〔5〕《宋代北方民间瓷器》,陈万里著。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 年出版,第3页。

〔6〕《宋史·地理志》。

〔7〕《老学庵笔记》,南宋陆游撰。

〔8〕《净因院画记》,苏轼著。

〔9〕《东坡题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苏轼著。

〔10〕《续资治通鉴》。

〔11〕《中国考古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编。

〔12〕《从上海博物馆的几件藏品年宋代釉上彩》,尚业煌著。《上海博物馆馆刊》1981年第1期,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  ;  ;  ;  ;  ;  ;  

浅析宋瓷的风格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