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效果论文_宾婧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摘要】 目的:评价在小儿支原体感染治疗中运用阿奇霉素序贯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98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支原体感染患儿纳入本次研究组中,依据采取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予以观察组静脉滴注10mg/(kg.d)阿奇霉素与浓度为5%(100~250ml)的葡萄糖混合液,持续用5~7d,临床症状稳定后患者口服10mg/(kg·d)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对照组仅单纯接受静脉滴注10mg/(kg·d)阿奇霉素与浓度为5%(100~250ml)的葡萄糖混合液,滴注时长5~7d。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住院时长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不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而且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阿奇霉素:小儿支原体感染:序贯疗法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083-02

呼吸道飞沫传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小儿支原体感染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对于小儿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临床中首选阿奇霉素,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虽然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长期静脉滴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为提高阿奇霉素在小儿支原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我院对2014—2015年收治的部分小儿支原体感染患者运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1]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拟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98例小儿支原体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5±3.1)岁,病程1~7d,平均病程(3.2±0.8)d;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4±2.6)岁,病程1~9d,平均病程(4.1±1.2)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所选病例均经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确诊,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刺激性干咳、全身酸痛、肺部听诊年长儿多无肺部啰音,婴幼儿可出现湿啰音及喘鸣音等。X线检查多表现为单侧病变,大多数在下叶,其中肺门部阴影较重,多数呈不整齐的云雾状肺浸润,可伴有肺不张。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5~7d持续静脉滴注10mg/(kg·d)阿奇霉素,观察组静脉滴注10mg/(kg·d)阿奇霉素,持续用药5~7d,观察患儿临床症状稳定后停4天后予以患者口服10mg/(kg·d)阿奇霉素,连用3天,根据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等决定以用3天停4天为一个周期,循环2~3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本次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本次治疗结果共包括三种情况①显效:治疗结束后患者接受肺部听诊发现肺部湿啰音、喘鸣音以及咳嗽、咳痰等主要临床表现均消失,观察肺部X线片提示肺炎征象消失;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现均明显改善,病情出现好转,观察X线片提示肺炎吸收良好;③无效:规定疗程结束后患者主要临床变现、体征症状均未见任何改变,X线片提示肺炎征象仍存在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3例(67.3%),有效14例(28.6%),无效2例(4.1%),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显效21例(42.9%),有效10例(20.4%),无效18例(36.7%),总有效率为6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患者本次平均住院时长(5.18±1.42)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长(9.43±4.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2.0%),呕吐2例(4.1%),腹泻腹痛0例(0.0%),皮疹1例(2.0%),总发生率为8.1%;对照组恶心3例(6.1%),呕吐2例(4.1%),腹痛腹泻1例(2.0%),皮疹4例(8.2%),总发生率为20.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呼吸道感染率在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下已得到明显控制,介于细胞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生物支原体具有独立存活的能力,不仅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长的存活时间而且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童肺炎病原体,对于支原体感染的作用机制目前临床中尚无准确阐明,免疫激活说与上皮细胞吸附说是临床中倾向的主要两种作用机制。

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是传统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患者接受长期静脉滴注,胃肠不良反应、静脉炎、肝功能损伤、部分支原体耐药株等发生率极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平平。药代动力学良好、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靶器官组织药物浓度高、组织通透性好等是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2]的显著优点。且阿奇霉素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有效浓度可达8~10天,本文观察组运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支原体感染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说明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支原体感染临床效果良好,疾病初期运用序贯法静脉滴注抗生素,使得感染组织病原体被有效杀除,观察病情稳定后,改用口服抗生素,对病灶起到彻底清除作用。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小儿支原体感染治疗中具有效果显著,不仅能促进治疗效果的显著提高而且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临床应用前景好。

【参考文献】

[1]崔友国,李艳妮.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172-173.

[2]杨永芝.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4):743-744.

论文作者:宾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效果论文_宾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