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制约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制约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相比,我国的科技实力仍是工业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其具体表体为:

1.科技进步主体错位于政府,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世界工业发展的规律表明:一国(或地区)的技术进步进程,与其长期科研经费和教育基金的投入量成正比,经济增长是长期对科技经费和教育基金投入的产出。科研经费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1978年,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的R&D经费总额分别为480亿美元、90亿美元、167亿美元、206亿美元、70亿美元,占其同期GNP的2.24~2.85%。1985年美国的R&D经费达到1110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少得可怜。1992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仅16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GNP的0.71%。可见,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及其占GNP比重明显偏低。无疑,这会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从科研经费的负担上看,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负担比例特点为,绝大部分来源于非政府部门。比如,在日本1989年的科研费总额中,民间支出为9兆6033亿日元,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支出2兆2024亿日元。而我国的科研经费负担却表现为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平均每个研究所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为248.3万元;全国1.35万个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总经费为133.1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不足100万元。1990年,全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累计投资在万元以上的只有39438个,平均每个企业不到3万元。这种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错位于政府的现象,无疑会在企业和政府之间设置一道“黑色的屏障”,政府不了解企业对新技术的真正需求,企业不理解继而不积极响应政府推动技术进步的号召。这样,一方面局限于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不可能大量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和应用新的科技成果,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

2.企业科技人员匮乏

我国企业专门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严重匮乏。1987年,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的R&D人员数所占比例最大,为52.73%;其次是高等院校,所占比例为25.36%;最小的是企业,仅有21.91%,可见,我国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而企业技术力量薄弱,说明我国企业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其中大中型企业配备的技术开发人员占不到20%。现有工业企业职工约5263万人,而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178.5万人,从事技术开发的不足36万人,平均每个企业4~5人。而在科技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是很小的,至1988年尚不超过31%,不具有职称和只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则高于69%,说明我国的科技队伍素质和水平还相当低;另据1987年国家科委全国技术人员抽样调查资料,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发挥100%的占14.72%,发挥75%的占44.76%,发挥50%的占30.25%,发挥25%的占8.38%,不能发挥作用的占1.71%。也就是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中约有34.49%的潜力尚未得到发挥,科技人员“在职失业”及“高能低用”现象严重,结果只能使技术进步缓慢。

3.科学技术创新的步履缓慢

科技攻关、创新是加强科技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科技创新需要通过三个阶段来完成,即市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阶段、开发研究“中试阶段”、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附加价值,因而任何有头脑的企业家都不会轻易放弃它。有关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三个阶段的投资比例为1:10:100。可见中试和产业化阶段的投资极为巨大。1989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技术开发经费达30亿美元;日本丰田公司1990年销售额为645亿美元,5%用于研究开发,为32.7亿美元。世界上著名大企业一般要用销售额5~10%作为研究与开发经费,如果从事高技术项目,这一比例会更大。我国现有企业与国际水准的大型企业相差甚远,经济实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源(资金、人力)用于投入研究开发,致使全国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形成断层,从而抑制了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主要表现在:

首先,企业对于改革内部机制、加强管理和依靠技术进步来挖掘潜力、提高效益的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逐步扭转了过去那种眼睛向上,伸手要资金、原材料、甚至要技术,而只为满足产值增长,不管市场需求的状况,开始走上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组织生产经营的道路。但是,企业经营的责、权、利合理结合体制尚未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多数企业仍缺乏通过内部挖潜改造以及科技进步,发展企业自我创新的机制。企业进行技术吸收和创新的动力、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均显不足,因而导致企业技术水平不高。

其次,没有摆正技术引进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大多数企业把技术进步的着眼点放在贪大、贪洋上,一提搞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就要引进国外的技术,将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国外先进技术的使用,或用其扩大生产能力,或用其改变某一企业的生产条件或生产结构,而不是树立为技术开发、技术进步而引进的明确目的,因而形不成集中引进、合力消化、吸收、开发,尔后在国内普及推广的良性机制。这十多年累计下来,我们不仅花掉了远远超过日本1950~1979年经济振兴起飞阶段引进技术累计105亿美元的巨额外汇,而且使我们许多高精尖的技术、甚至高技术产品、依赖高技术装备生产的产品仍然不断地依赖从国外进口。因而,我国这种只重视生产能力引进,而忽视结构效益充分发挥的单纯技术引进,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强化了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对外依赖性,而且并未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面貌,更未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工业技术进步的发展。

4.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扩散不足

技术扩散是指“一项创新在最初的商业化之后的继续利用”,它包括别的使用采纳这项创新,也包括原来的创新者扩大它的用途。新技术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扩散而不是开发。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总体上比其创新所产生的效益要大得多。具体到企业而言,扩散相对于开发有更多的经济效益。国外一组关于创新的案例研究表明,采用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企业的投资平均收益为55%,而开发和转让创新成果的企业的投资平均收益只有22%。

由于长期以来科研成果与生产环节的脱节,技术转移不能有效的实现已成为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瓶颈。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已形成的科技成果只有10~30%应用于生产,大批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被搁置,部分成果一直停留在样品、展品或礼品阶段。这样,由于科研与生产脱节,使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实践发展需要不协调,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二)

为了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尽快把工业经济增长转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格局上来,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以加强科技实力。

1.加强科技投入,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体系

根据国内外科技投入的实践经验,研究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过程中各类科技活动所需资金及其支持的特点,加强科技投入,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对促进工业技术进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改善不合理的科技投入负担结构,促进企业技术推动力的充分发挥。在我国传统体制下,企业与政府发生了错位,我国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企业在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的情况下,患有严重的技术创新“萎缩症”,导致企业缺少技术开发机构、人员和项目以及经费使用上的偏离。因而,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做进一步改革。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真正推到科技开发和研究的第一线,使企业科技开发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并缩减国家的经费开支。为了保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的主体,国家可考虑压缩各个层次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同时制定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里工作的经济政策。企业内部应设立科技开发机构,创造吸引科技人员和鼓励企业内部科研人员、公职人员进行科技开发、尊重科技进步的氛围。

其次,调整国家科技投入的使用结构,清理、调整、下放本应由企业进行却一直由国有或国家所属研究机构包揽的科研工作,让企业自己承担。将这笔科技开发费同因压缩、调整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节省下来的经费集中起来,建立补贴、资助大中型国有企业科技开发和科技开发银行贷款和贴息的风险基金。

再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充分运用税收杠杆,引导企业加强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实用科技开发的主体。国家必须下决心把大中型企业真正推到市场竞争的漩涡中去,通过税收等杠杆,摆平国有企业与集体、乡镇企业的竞争地位,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自觉地开发和推广新技术,促进工业企业技术进步。

第二,加强科技投入,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改善原有不合理的资金来源渠道。我国现有的科技投入主要来自三方面,即财政科技经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自筹经费、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应该在此基础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扩大风险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等科技投入渠道,使科技投入的渠道拓宽,包括既有政府拨款,又有非政府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金融资金;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的资金,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

另外,要积极争取建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机构——科技开发银行。建立股份制地方金融企业,能将分散的科技资金集中起来,统筹使用,发挥科技资金规模效益,更好地扩大科技投资、风险投资、信托咨询、科技债券、科技股票、科技保险以及大力吸引外资等业务,才能集技术和经济论证两方面人才于一体,以保证科技贷款资金安全与增殖,确保科技贷款管理的科学化。

同时,还要加强民办科技事业的发展。民办科技事业不要国家投资和编制,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科技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人才结构

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尽快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需求的总规划,逐步建立起一个开发能力强、专业匹配、结构合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群体支撑体系。

首先,要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工业企业职工素质。根据我国工业普查资料分析,在机械工业系统内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的为56.5%;管理人员中,高中或中专以上的只有21%;技术工人中,高、中、初级技术工人之比为6:47:47,中初级技术工人占了绝大部分。因而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做好职工培训工作,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技术进步意识,制订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计划;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体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抓紧科技人员的继续工程教育,特别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次,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促进技术交流。应该把派遣留学生看成是利用国际环境培养本国人才的一项战略措施。创造引进人才的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待遇,做到引得进、稳得住、用得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同时,鼓励人才自由选择职业、单位,准许来去自由,解除其后顾之忧。对从事科研与开发的,应对其研究开发项目进行资助,拨给开题费,有一定成果后,再纳入科技开发计划中。

再次,在科技队伍中,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框框,实行优胜劣汰以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对于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不仅要看资格,更重要的是看实际工作能力与实绩,大胆启用有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这样才能逐步地使科研机构的人才结构,从年龄构成、智能构成、职称构成等方面实现合理的调整与配置。解决“脑体倒挂”问题,改善科技人员待遇。发达国家中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工资比例约为1.5:1左右,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人员缺乏,这一比例高达3~5:1,而我国长期以来脑体劳动报酬倒挂严重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北京1988年1月份职工收入情况调查表明:脑力劳动者人均月收入172元,体力劳动者人均月收入182元。因而应深化改革,在工资分配上向科技人员倾斜,使一部分贡献大、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先富起来,从整体上逐步解决“脑体”倒挂问题,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环境。

3.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应用

要解决我国科研与生产的脱节矛盾,关键要建立沟通和协调科技界与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与用户架桥。

第一,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政府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承担起政府的特殊义务。国家应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资金支持,并通过资金的引导,推动企业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自身研究开发实力,从而成长为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真正主体。

第二,积极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把部属研究院所逐步并入企业集团或大型企业,发展行业技术中心,或企业与研究所实行紧密联合。研究所可用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人员去企业任职等形式,加速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科技进步协调机构和群众性组织,形成以厂办科技机构为龙头,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科技进步网络,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第三,加强技术协作,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实践证明,不少地方和企业之所以工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是因为坚持了技术联合与协作的发展方向。例如,江苏省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但同时也存在着企业设备陈旧、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技术改造任务很重,而该省拥有71所高校,科技力量十分雄厚。针对这些,从1989年开始,该省开展了以校企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结合工作,组织64家企业的厂长、高工对口参观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9所院校的130多个实验室,共对500余项技术成果进行了评分了解,达成了近200项合作意向项目。一些院校领导也带领教师到苏锡常等地调查了200多家企业,双方签订协作合同130多项,金额达760多万元。南京化工学院与无锡新苑集团公司合作,将该院用10多年时间研制成功的“热管技术”产业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之路,加速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速度,使双方都获益非浅。

第四,认真组织和利用好技术市场。由于缺乏合理、配套的中介环节和服务机构,致使科技成果与生产单位的结合不紧密,因而科学技术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除了在科技成果的创造上要有针对性、预见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外,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也不能轻视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市场上,可实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各种不同的技术交易形式。成果转让,可一次性出售,也可实行技术投资和与企业合作兴办新项目,还可以通过科研机构建立科研生产型经济实体,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发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后,直接转让给企业。技术市场可聘请部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术顾问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国家和地方应根据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有关法规,保护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无国界的竞争时代,不仅要把企业推向国内市场,而且要把企业的生产目标瞄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研制和开发独创技术和独特产品,并取得在某些领域的产品优势。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制约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