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亚洲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案例》:亚洲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杨国庆[1]2007年在《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文中研究指明国际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各国之间的权力与利益争夺,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是国家间权力与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影响最大、破坏作用最深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美国的金融霸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把金融霸权界定为具有某种优势,获取巨大收益,同时须承担相应责任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优势、收益与责任之间的平衡说来看,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清楚地表明美国的金融霸权是不完整的:它存在明显优势,攫取了巨大的收益,却逃逸了应该承担的责任。由美国相对国力的下降所引发的责任与收益之间的矛盾,使得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已不再像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那样牢固,并使它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美国在利用其他国家金融体系的缺陷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破坏了它所建立并努力维系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由美国霸权优势、收益与责任的不均衡带来的亚洲金融领域中所需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持续动荡,给亚洲危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对美国金融霸权责任逃逸行为的反应,亚洲国家在危机之后开始进行货币合作,以便为本地区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从上述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亚洲国家积极推动亚洲货币合作的实践来看,本文认为在“霸权缺失”、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地区内国家联合起来提供地区公共产品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将是今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全文共约20万字,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其中主体结构共分六章。本文各部分主题与主要思路如下:导论从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结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章建立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围绕金融霸权理论展开论述。内容包括霸权理论、金融霸权理论、美元霸权及其他相关理论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金融霸权界定为优势、收益与责任的统一;第二章阐述了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与发展的原因。本文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国际根源是美国金融霸权。亚洲金融危机中反映出来的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处于脆弱地位,并且在危机处理中美国主导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华盛顿共识”又加剧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第三章具体探讨美国金融霸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优势。本章认为美国金融霸权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以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对它的依赖性。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通过控制国际金融救援机制和国际资本流动增强了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力,并借以巩固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第四章具体分析美国如何利用自身金融霸权优势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获益。本章着重探讨美国的金融优势地位使其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获取三个方面的收益:政府的国际政治收益、政府的国际经济收益和国内金融机构收益;第五章着重探讨美国的霸权责任逃逸。本章认为美国金融霸权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其责任逃逸体现出当今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缺陷与霸权国国内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第六章着重探讨亚洲国家对美国责任逃逸的反应,并对亚洲货币合作的运转和前景作出预测。本文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金融霸权走向衰落的预兆;亚洲国家货币合作的实质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区域内国家自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举措。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在结语中提出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四点思考。

周杰[2]2008年在《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1997-1998年一场无所预料的金融危机从东南亚的泰国平地而起,这场世所罕见的危机迅速地席卷东南亚各国,给正当雄心勃勃地发展经济的亚洲各国予以重创。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使贷款人和债权人遭受巨大损失,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在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下,已造成对全球流动性的不利影响,这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金融法制不健全,经济中还存在着可能诱发我国金融危机的因素,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金融全方位与国际接轨,保护主义日益削弱,竞争态势全面涌现。因此,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研究和落实中国金融危机管理,对我国经济金融持续、快速、良好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就是本人作此论文的最终意义所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损害。然而,什么是金融危机?对它的爆发如何预防、预警和化解?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如何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和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些问题都成为学术界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设计全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从中寻求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对策。本文结构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开始,结合金融危机管理的定义和金融危机防范措施上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与发展方向,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金融危机防范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公共危机防范体系理论三方面来考察,以此作为文章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考察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介绍三个国外金融危机案例,我们从中吸收防范经验,从而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借鉴。第五部分根据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王大威[3]2012年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人类金融史上大大小小的历次危机,在金融理论研究方面,人们的危机理论研究热情从未减弱过。而对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之前出发的视角均是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由单一风险、单一市场引发而来,进而大规模扩散的,尚缺乏整体性的梳理和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爆发美国大萧条后,关于金融理论特别是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出现空前繁荣,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持续数十年的大论战,使得人们对金融危机从发生到传导扩散再到形成危机,直至危机的救助和后续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金融危机研究的系统性理论,并于20世纪80年,形成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探讨。但当时尽管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现经济“滞胀”,并由日本、德国的高速发展以及欧洲的整体复苏使得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不再稳固,日本也于“广场协议”签订后出现了“失去的十年”,但整体而言,越发一体化的全球经济金融仍然处于繁荣时期。即使后来的美国网络泡沫的破裂,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看似也波澜不惊。因此,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还仍处于提出阶段,相关防范的宏观审慎监管也由于全球经济金融呈现于看似平静的局面,而并未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在时间转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转化为全球金融海啸后,持续平稳增长发展数十年的全球经济大厦似有轰然倒塌之势,连曾经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惊呼危机为“百年一遇”,系统性金融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再次进入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视野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恰逢此时攻读博士,故也将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发现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整个过程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处于关键性位置。具体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思路为:笔者第一步为探寻已有研究成果;第二步为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本次危机的具体情况,归纳总结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理论界定;第三步是探讨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实际情况,从实证角度对系统性金融危机进行研究;第四步是对历次危机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具体表现进行案例分析,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中位置最重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可发挥的作用。第五步为对系统金融风险的诱因与传播进行归纳性研究;第六步为在已有全球和各国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金融海啸后世界金融改革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第七步是对应对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重要手段的宏观审慎监管进行研究;第八步为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预警防范体系进性研究。本论文尽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整体性全面地研究,并最终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落脚点放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预警与防范之处。但客观地说,在研究的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笔者仅希望自身的研究能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球研究有所贡献,对金融危机的未来防范理论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戴克维[4]2011年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无疑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也是长期以来的一个既定目标。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再次提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08年,国务院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为未来进一步改革明确了方向——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在具体政策层面,自2002年特别是2005年7月汇改以来,资本项目开放进程重新提速。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自2002年至2008年,调整涉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法规共有57个,其中涉及管制程度加强的17个,放松的40个。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改革,较多限制和严格管制的项目越来越少,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时代已经结束,较为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与改革的渐进性所呈现的难易程度相一致,剩下的资本项目开放的难度和风险也在不断提高,项目的关联性和影响程度远大于目前已经开放的类别,未来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进程是否平稳还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开放资本项目会有多大风险?什么样的开放策略才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如何才能有效控制甚至消除这些风险?回答这三个问题对进一步加速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中国而言,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先从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必然性入题,明确研究的现实性和战略性,阐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通过国别经验和实证研究,对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风险展开全面分析,梳理资本项目开放的各种风险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并对资本项目可兑换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进行历史回顾性探讨;再次具体从最小的资本项目分类出发探讨最优的开放策略和顺序,以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能力;最后作为风险控制的根本手段,研究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进程中的风险监测和危机应急机制建设。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首先以一个“可兑换促进经济增长”的计量回归模型从侧面论证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的必然性;然后利用一个存在“风险转移”、“信贷不确定”的数理模型,论证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可能通过信贷可得性增加风险的机制;最后在风险预警实证部分,以三个指标分析法模型评估中国金融安全的动态变化,分析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对金融安全的实际影响效果,同时又以状态转换模型对中国金融安全中期预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演进目标,其中伴随着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危机的产生,也正因为如此,辨识风险来源,有计划地采取适当可兑换顺序、妥善构架严格的开放风险应对措施,建立全面的风险监测体系和危机应急机制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保证可兑换的顺利推进,并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福利最大化。

陈红[5]2000年在《《案例》:亚洲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风险已经显示出全球蔓延的趋势。所谓金融风险,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随机变化影响,使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利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加剧或扩大,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由于对风险的防范不力,导致了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股市的下跌最大达到了54.48%,货币的贬值甚至高达56.78%。通过对东南亚金融风暴、日本银行危机、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倒闭案例的研究,认识到金融风险具有潜在的巨大破坏性,同时,我们对各种风险进行了分类,对金融风险作了一般性的描述。 在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部分,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金融风险产生的一般原因,探讨了以货币危机形式表现出来的金融风险的全球化,指出了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并以东南亚金融风暴为重点,从“泡沫经济”来分析,当今社会最剧烈的金融风险——金融泡沫。同时,由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来阐述金融风险的形成、发展过程。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金融风险是可以了解,并加以防范的。以我国为例,应加强防范手段,采取稳定的健康的金融政策,推进积极有效的金融改革。

马威[6]2013年在《金融危机预警指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既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也关系到每个个体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近些年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更加引起了学者们对金融风险的广泛关注。而通过构建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并对预警指数在中国金融危机时间演化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影响因素和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文章进行了金融危机预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在金融危机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将现有文献分为模型预警和指标体系预警两个大类,进而提出金融危机预警指数。在评价了现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思路和框架。界定了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并阐述了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联,提出了警级指数这个概念并作为研究金融危机预警的切入点。从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导火索和原因等方面系统的比较了近二十年来的典型金融危机,并阐述了现有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由此概括出中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历史演进的金融危机预警框架体系。其次,本文提出了基于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金融危机预警理论。本文对已有金融危机预警模型从基本思想、统计方法、模型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评价。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对外指标四个方面构建了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备选指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确认了对金融风险显著性的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测算了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时滞性之后,通过变异系数、熵值、相关系数和CRITIC四种赋权方法加权合成,得到了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并简要分析了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统计性特征。再次,应用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影响因素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自2002年7月至2012年12月的金融风险。在时间维度上,从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基本统计特征、趋势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方面,逐层深化地分析了我国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的时间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从2002年7月到2012年12月之间,中国的金融风险呈现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以2007年2月作为拐点,中国的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进一步的利用有序样品聚类研究表明,在研究时间区间内,中国的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可以明显的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平稳阶段(2002年7月至2006年2月)、上升阶段(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持续高位阶段(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和下降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等四个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本文从金融风险传染效应和中国金融危机环境出发,阐述研究金融风险预警空间关联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构建了灰色关联度模型,从汇率指数和股票指数两个方面,分四个阶段,计算了中国同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金融风险的灰色关联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股票指数方面,中国同四国之间的金融危机的灰色关联性没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但是在四个国家中,均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在汇率指数方面,中国同欧元对美元汇率的灰色关联度明显低于其他三国的灰色关联度,并且四个国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影响金融危机警级指数的因素。对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信贷总额、政府赤字额和CPI等三个因素对于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影响大小不同,在某些特殊的阶段还呈现出方向性的差异。最后,本文应用已经建立起来的金融危机预警的理论,从点预测和区间预测的角度,分别利用GM(1,1)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预测了我国近期的金融危机预警警级指数,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文章的结尾,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针对中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缓解结构性失衡、防范股市异常波动、降低汇率风险等对策和建议,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王子先[7]2000年在《论金融全球化》文中研究说明90年代以来各种类型金融与银行业危机频繁发生,其原因和症结在哪里?我认为,这必须从当前突飞猛进的经济全球化及其重大表现之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简称金融全球化)来寻找答案。金融全球化使金融交易效率有了惊人的提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同时将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虚拟资本跨国界的极度膨胀,市场风险大增,而现行的国际金融货币体制及有关监管机构在巨大的金融风险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本文试就金融全球化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金融开放与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根据本文的主题及其所涉及的广泛问题,我将论文分成4篇13章。 第一篇:金融全球化总论。本篇为全文的序篇,介绍了金融全球化的由来与概念,分析了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特征,以欧元为实例透视了金融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运用定量方法对金融全球化的影响进行了总体评估。通过本篇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金融全球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第一篇下设4章:第一章“金融全球化概念及演变”,本章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出发,揭示了金融全球化的概念定义及内涵;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为后面分析金融区域化作出铺垫;揭示了金融全球化演变的历程,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全球化始自90年代初的观点。第二章“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特征”分析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表现,揭示了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第三章“欧元与金融全球化”,在回顾欧洲货币联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区域一体化对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揭示了欧洲货币区域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的互动关系。第四章“金融全球化的动因及影响评估”,分析了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论证了金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运用定量方法对金融全球化给不同类型国家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并辅之以实证分析,从而对目前人们关于金融全球化影响的争论作出了自己的全面回答。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与风险。本篇包括5-8章,对国际金融危机与风险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既涉及国际金融危机与银行危机及其后果的案例与实证分析,也就金融全球化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理论模型与扩散传递机制实证分析的结合,揭示了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扩散的一些新的特点,并结合亚洲金融危机的实例构建了自己的金融危机模型;最后,作为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后果的深刻案例,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加速全球性通货紧缩并将全球经济推至衰退边缘的危险境况。 第三篇:金融全球化的对策。本篇选择三个重要角度论述了金融全球化的对策,分别构成本篇的第九章“加强金融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第十章“发展中国家地区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对策”、第十一章“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的管理对策”。第九章介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沿革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成效及不足,阐述了国际金融体制和监管体系改革的方向,论证了亚洲金融协调的现状与趋势,并提出了中国参与亚洲金融合作应持的立场和态度。第十章在综合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和吸收国际资本情况的基础上,较全面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对策。第十一章在全面分析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深入论述了防范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的对策措施,比较了各种措施的得失成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四篇: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选择。本篇分二章,在前三篇论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及影响作出全面评估,从正面阐述了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思路与对策,并提出了我国推进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政策建议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叶莉[8]2008年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得到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TJZZ06-2-007)的资助。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金融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金融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给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并且使局部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传染,也使得金融危机的易发性、联动性和破坏性越来越明显,各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显著增加,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随着金融业对内、对外“双向式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的推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内资金融机构的加入、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均会改变国内金融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使中国的金融业在引入新增变量的形势下重新洗牌,亦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诸多难题,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利用金融全球化的优势推进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的金融利益;同时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始终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从全球化视角分析、延展了金融安全的内涵,理清了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金融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着重对金融危机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金融危机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着重论述与金融安全相关的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预警管理理论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理论,为本论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探索和构建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本论文归纳、总结了金融安全实践研究成果,分析、比较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总结了上述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本论文将金融安全的运行体现在金融市场各业务子系统的安全之中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运行原理进行了探讨。从银行安全、货币安全、股市安全、债务安全、保险安全和金融体制安全等方面揭示了中国金融发展及持续稳健运行是中国金融安全的根本;对各类金融业务分类子系统安全运行的关联及动态变化从风险和危机的联动效应方式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类金融安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安全运行的内生性、外生性,为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本论文从中国金融业现状、国际资本流动态势、资本账户开放现状及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入手,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金融安全的现实状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影响中国金融安全若干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创建了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探讨了金融安全运行基本态势、金融安全态势监测与预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原理。本论文在阐述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利用基因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融合技术的优越性,设计了基因遗传神经网络优化模型,提出基于基因遗传BP网络模型的金融安全预警支持系统构建方案,对金融安全预警系统进行建模,并论证该模型在金融安全预警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运用金融业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仿真和验证;运用所构建的预警系统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安全状态进行综合判断。依托所构建的金融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安全态势预控对策及危机管理的方法。

汪洋[9]2010年在《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各国金融自由化推动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结果却引起了虚拟资产的大规模扩张。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浪潮使得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加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拉美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等,这些金融危机共同的特点是危机产生的危害主要局限于局部范围,并没有扩散至全球。而爆发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则与以往不同,它起源于美国,蔓延至全球,最终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造成的破坏超越了以往所有的金融危机。虽然危机爆发已经过去三年了,在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之下,世界经济在坎坷中不断前进,但是留下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通过对近几次金融危机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危机产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起初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它依附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非货币化使美元摆脱了束缚成为制度化的国际货币,导致了美元对全世界提供了流动性扩张。在全球流动性膨胀的过程中,虚拟经济规模快速加大,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了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最终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由于虚拟经济具有波动性特征,这使原本就脆弱的金融系统出现崩溃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在虚拟经济领域中,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其高杠杆和高风险,使之成为引发本轮金融危机的引爆点。本文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背景,从虚拟经济视角对金融危机进行理论研究,其意义在于:本文研究了世界经济虚拟化趋势及其高风险性,从理论上丰富和揭示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联性,指出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发展;由于“金融窖藏”的存在,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必须考虚拟经济因素,考虑货币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流动,这丰富了货币数量理论的同时也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揭示了场外衍生交易高风险性是造成本轮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指出了金融创新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政府必须加强对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等进行概括性说明;第二章对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金融危机的特征、表现形式和金融危机理论,以及虚拟经济的特征和发展阶段,最后揭示了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第三章从宏观层面解释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即不协调性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常态,所以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解释金融危机的原因,即经济虚拟化使原本脆弱的金融系统更加容易崩溃;第五章从微观层面解释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即场外金融衍生交易的高杠杆性和缺乏监管,使之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源头;第六章对美国金融危机做了案例分析,验证了上文中对虚拟经济条件下金融危机理论研究;第七章研究了在虚拟经济环境下,中国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市场安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构建了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的研究框架,该框架由三个层次组成:在宏观层面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非协调性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中观层面上,由于经济虚拟化加大金融脆弱性,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在微观层面上,论文研究重心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中的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环节,由于它具有高风险和难监管的特征,往往成为金融危机的源头。第二,通过研究分析这次美国金融危机,论文揭示了与以往金融危机不同的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往的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领域,危机范围也是局部的,而本次金融危机产生于虚拟经济领域,危机的范围更是波及到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这次危机也论证了金融危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金融危机理论也需要不断的补充更新。第三,针对当前经济体系中虚拟经济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现实,论文提出传统的货币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的观点,在论文中我们尝试将虚拟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结合起来研究货币循环机制和金融窖藏,为解释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为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市提供参考。第四,本文提出经济虚拟化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一是产业空心化,是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二是金融衍生品膨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衍生品是实现金融深化的重要工具,它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健全市场架构,同时又可以通过基础市场融资规模的扩大来提高融资效率。这两者本身并不会产生金融危机,但是当经济出现产业结构缺口和衍生品泛滥时,它所产生的破坏力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戴学来[10]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为核心内容,改变了整个世界乃至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成为各国必然的政策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中国正在推进经济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最终走向全面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建立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基础上不成熟的年轻市场来说,全方位开放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而且,它又是一个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既获得国际投资收益又有效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问题。证券市场开放实质上是资本以证券为媒介的跨国交互流动,属于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范畴,是在一国金融开放的后续阶段完成的开放任务。一般来说,证券市场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即收益与风险并存。不同的开放战略选择是一组收益与风险的交替曲线,而最佳选择是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开放收益的最大化。国际证券资本的特性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证券市场开放必须在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协调中推进其进程,开放状态要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搭配、金融改革等保持一致性。而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的考察有助于寻求这种一致性的标准和方案。因此,本文认为在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研究中必须基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为使中国证券市场安全顺利地开放,不走或少走弯路,必须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二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把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放到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市场系统中进行系统化研究,考虑整个系统的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研究才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应用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理论,围绕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的主题,对证券市场开放问题进行研究。概括而言,本文是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为主线、以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为框架、以证券市场开放收益与风险为思路、以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与教训为参照,以中国特殊性分析为重点,较为系统地探索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环境、条件、选择以及实现途径。内容由8章构成。 第1章从证券市场开放、国际证券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构建了研<WP=8>究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理论框架。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相关理论的应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国际证券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构建了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2章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收益风险论。开放收益分析是以开放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标准,分析了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对已经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开放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开放客观上也会带来风险,本章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潜在的风险表现及其成因、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及其行为以及开放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由于开放证券市场最应防范的是金融危机发生,本章从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联系角度,以亚洲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为案例,重点探讨了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内在关联性。第3章从新的视角较为系统地考察世界证券市场开放史。对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背景和进程进行了回顾,比较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的规律性,包括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速度和模式选择,并总结概括了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为较为系统地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依据。第4章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必然性,并具体分析了国际证券市场的虚拟性、中国加入WTO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融资环境的近期变化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从证券投资开放、证券融资开放、证券服务业开放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业已形成的证券市场开放格局和路径,概括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特征,客观评价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效果、开放程度,并且对现阶段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若干政策进行了利弊分析。第6章客观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宏观经济条件、相关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通过评价中国现阶段证券市场开放条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现阶段中国快速推进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条件还很不成熟,更不具备成功开放证券市场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快速推进开放进程,而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使其更加完善。通过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条件分析,为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第7章是对本文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战略的总结。在证券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环境协调的框架下,从收益风险论思路出发,参照海外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国开放证券市场面临的国际环境、业已形成开放路径、开放条件,对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时序选择、开放模式和开放目标、以及分阶

参考文献:

[1].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D]. 杨国庆. 复旦大学. 2007

[2]. 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D]. 周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 王大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4]. 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D]. 戴克维. 湖南大学. 2011

[5]. 《案例》:亚洲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D]. 陈红. 暨南大学. 2000

[6]. 金融危机预警指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马威. 湖南大学. 2013

[7]. 论金融全球化[D]. 王子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8].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叶莉. 河北工业大学. 2008

[9]. 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研究[D]. 汪洋. 南开大学. 2010

[10].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国际比较与战略研究[D]. 戴学来. 复旦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案例》:亚洲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