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风暴的现实背景及演变轨迹_银行论文

香港利率市场化风暴的现实背景与演变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轨迹论文,背景论文,现实论文,风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1年7月3日开始,香港银行业的利率协议全面撤销,原来仍然受到利率协议保护的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和6日以下的定期存款,都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利息水平。至此,从1964年开始在香港实施的利率协议全部撤销,这标志着香港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顺利完成,国际金融界也认为香港银行业从此将迈向真正的“自由市场”时代。

与所有国家和地区推行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对银行体系带来冲击一样,即使香港当前的社会资金供给充足、金融体系稳定,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依然不容小视。根据KPMG的测算,在最坏的情况下,香港撤销利率协议对香港本地银行的净息差造成的影响可以高达49个基点,比亚洲金融风暴期间(1997年6月到1998年6月)的17个基点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能有效地对香港银行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良好的控制,因为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最坏情况下可能接近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3倍。这无异于香港银行业必须面对的利率市场化风暴。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资金配置的过程必然要求更为市场化,这就促使各国放松对于利率的管制。美国和欧洲放松利率管制早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进,目前没有一个主要的金融中心是保持对利率的管制的。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放松利率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客观需要。

为了全面把握香港撤销利率协议的影响、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就有必要对香港当前的银行市场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根据其市场特征来分析撤销利率管制之后香港金融市场的可能演变轨迹。事实上,对于正处于利率市场化起步阶段的中国内地金融市场来说,香港经受利率市场化风暴冲击的历程显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香港撤销利率协议的金融市场背景

(1)稳健的银行体系是香港银行市场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具备完善的经济、法律、金融、监管及公司治理机制等基础设施。香港银行体系为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银行体系之一。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银行盈利虽因储备提高而下降,但没有一间银行因此倒闭。这显示出香港审慎的信贷文化及良好的监管机制。

1999年香港所有本地银行的贷存比率仅68.5%,流动性良好。银行资本充足比率高达18.8%,远高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香港银行体系资本充足、资金流动性高,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香港银行的平均盈利水平为亚太区内最高,股本回报率达15%,高于马来西亚的13.7%及新加坡的12%。这对于香港银行业经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都是有支持作用的。

(2)过于拥挤的银行市场和三大银行集团为市场主导的格局,使得利率市场化之后大型银行的主导性优势会更为突出和明显。

香港的银行业是亚太区银行最多的市场之一。2000年底,共有150家持牌银行,48家有限持牌银行和61家接受存款银行。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家银行分支行。

香港银行市场主要由三大银行集团主导,即中银集团(以下简称为“中国银行(香港)”)、汇丰——恒生集团及渣打银行香港分行。三大银行集团占香港整个银行贷款市场50%以上,汇丰——恒生集团占27.4%、中国银行(香港)占18.1%、渣打银行香港分行占7.3%。处于第二层次的东亚银行占4.5%,道亨银行占3.5%,其他中小型银行份额不高,平均市场占有率仅1%-2%。随着规模和品牌以及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小型银行不论在资金成本、规模效益、拓展收费业务等方面,与大银行的竞争将日益困难,利率市场化无疑会加剧这一趋势。

(3)小型银行经营日益困难,经受利率市场化冲击的能力减弱。

进入2001年,由于香港本地贷款需求仍较疲弱,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中、小型银行将继续面临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压力,这将势必加快市场的一体化步伐。大型银行资本庞大、资金成本低,可大力投资信息技术,花巨资打出品牌,并以低价增加贷款额和销售新服务。

另一方面,客户对银行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他们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如保险、退休金服务、电子银行及财产管理)。在这个趋势下,小银行的成本会因推出新的服务项目而增加;否则,他们就面临着失去客户的风险。

此外,小银行若要进行技术升级来提供电子商贸服务,成本是非常高的。而由于小银行没有庞大的客户群,新的技术投资并不能为它们带来规模效应,因此在升级后成本的升幅将比收入的升幅高。相反,大银行的技术成本可提高效率,并能最终降低成本收入比率。

(4)香港的银行业贷款维持缓慢增长,贷款结构发生变化,此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可以保持放松管制前后利率水平的相对稳定,但是也会增大银行经营的困难和压力。

金融危机后,香港贷款的增长一直较为疲弱。香港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地区内最为成熟的经济体,香港银行业也是地区内最为成熟的银行体系之一,再现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贷款迅猛增长的局面已不太可能。其中,公司信贷增长速度的放缓最为明显,目前已经处于负增长的状况。消费贷款的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但是消费者融资产品有望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又以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业务最为突出。市场普遍预测信用卡年交易金额能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各类贷款增长速度的分化,直接导致了香港银行市场贷款结构的变化,即工商和贸易贷款比例下降,楼宇按揭和私人贷款的比例上升。

(5)存款日益向非银行金融工具转移,非利息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促使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更为强调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拓展,并且将对部分传统的业务进行收费。

香港银行业存在着庞大的盈余存款(总存款减去总贷款)。截止2000年底,金额高达9451亿港元,为香港GDP总值的73.6%,在全球高居前列。如何为高额的盈余存款寻找出路是香港银行业未来发展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贷款增长疲软,存款日益投向非银行金融工具,包括证券、保险、退休基金及资产管理。

非利息收入/银行总收入

目前香港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2%,大大低于其他国际可比市场的水平。如美国约为39%,英国为53%。香港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称。而且香港非利息收入多来自外汇及证券交易的盈利,这类收入风险较高且不稳定。未来手续费和佣金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香港的保险普及率低于其他发达国家。香港人寿保险的保费只占香港GDP总值的3.3%,而日本及韩国则分别超过9%以及10%。香港的人口老龄化,加上高存款率增强了市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过去,人寿保险保单主要通过代理或证券行分销。近年来,银行在分销保险产品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加。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以及广泛的分行网络,具有强有力的分销渠道。银行的强大品牌及稳健的财务基础更值得客户信赖,使银行容易向其客户交叉销售保险产品。

目前,香港银行分销的保险业务只占保险分销业大约12%的场份额,远远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及英国等地区同业。银行发展保险业对香港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香港银行在分销保险方面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其次,资产管理业务将迅速增长。香港于2000年12月1日推出强制性公积金计划。强制所有公司及雇员必须参加。随着强积金的建立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市场对资产管理业务需求上升,市场估计强积金计划管理资产将以30%至40%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期香港65岁以上人口在2036年将占总人口的20%,远高于1985年的6.4%。香港人口日趋老龄化及知识化,加上大量社会财富及存款,扩大了对投资理财业务的需求。1999年,30至49岁人口比重由1990年占总人口约30%提高至约38%,这个年龄段为人生赚取金钱能力最强的阶段,也需要长期储蓄及投资产品为退休做准备。银行拥有品牌、客户群、销售渠道、资产管理专业知识,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有很大优势。汇丰、恒生和中国银行(香港)三家大银行已占有56%的市场份额(汇丰——恒生集团占42%,中国银行(香港)占14%),强积金业务在经营初期由于投入成本较多,很难有较强的盈利贡献。但这项业务是吸纳新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以及增强银行资产管理能力的强大基础。

(6)香港撤销利率协议会加剧近年来持续的银行业整合浪潮。

香港银行市场过于拥挤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香港每十万人就有15家本地成立的银行分行,而新加坡和日本分别只有10家和3家。这显示香港是亚洲最拥挤的银行市场之一。银行过多,意味着有必要进行整合,撤销利率协议会加剧这一进程。目前仍存在较多制约银行业整合的因素,如大部分小银行由家族拥有,不愿意被外人收购。同时这些小银行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财务状况,没有意识到整台的必要。即使存在这些不利因素,香港银行业的整合速度也正在加快。1999年和2000年的两年时间里,就发生了多起重大的收购:新加坡发展银行收购广安银行和道亨银行,渣打银行收购大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友联银行,东亚银行收购第一太平银行。预期未来几年的时间内,银行业的收购和兼并将不断出现。几年后,香港小型银行的数量将大幅减少,银行业市场份额将更加集中。

同时,撤销利率协议的同时,香港银行市场上外资银行会更为活跃。香港是全球最开放的银行市场之一。目前有超过150家持牌的外资银行。香港监管制度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本地进行有效的竞争,除了对分行数目进行限制外,对本地银行及外资银行的监管基本上无区别。但近期出现的一个趋势是,政府对外资银行分行的限制从1家放宽到3家,政府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的意图已很明显。不难预见,未来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从而会加剧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整合进程。

二、香港撤销利率协议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发展趋势

1、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设立分层的利率体系

目前,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香港一些银行已经调整利率结构,香港汇丰银行已从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推出分层利率,按照不同的存款结余给予不同的利息。7月3日后,该银行将向活期存款余额不足5000港元者收取每个月40港元的费用。而渣打银行则向存款不足10000港元者收取100港元月费,道亨银行也称,自8月1日起,在该行拥有包括贷款等各种账户总额超过4000港元者可豁免30港元的月费。如果说以前银行不收费,主要原因是工商户补贴了储户,大储户又补贴了小储户,不是用者自付,因而利率市场化之后,根据现实的成本收益状况对客户收费是无可厚非的。

针对大银行实施收费,香港部分中小型银行正着手推出不收费服务,以吸引那些被大银行收费的小储户。具体来说,中小银行的管理费用较低,策略更加灵活,与大银行相比,它们能提供更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和个人服务。因此,利率协议撤消后,中小银行同样会有其生存空间,此外,通过并购壮大实力也是中小银行避免被淘汰的一条出路。

2、强化金融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面对香港经济与金融市场结构性变化、传统贷款市场增长减弱的趋势,在撤销利率协议之后,传统产品利差萎缩,商业银行必须实施新的产品与服务战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调整资产结构,增加新产品的比例,二是进行交叉销售,拓展费用收入的业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各产品的投资回报率,调整产品组合,增加高回报产品的比例,特别是要提高消费者融资产品和信用卡产品的比重。

主要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中小企业 贸易融资 企业贷款 住房抵 信用卡 消费者

贷款押贷款 贷款 

股本回报率16.80% 19.60%

 3.36%

12.32% 44.80% 33.60%

3.面对净息差收窄的现实,重点拓展收费业务

在发展收费业务上,商业银行一是发展自己的重点产品,二是与具有某些产品优势的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1)直接参与资产管理业务。市场预计,香港的资产管理市场在未来五年将以每年51.34%的复合增长率发展。其原因有三,第一是资产管理产品具较高的收入弹性,随着香港经济的复苏,人均收入的增加,投资于基金的人数会继续增加;第二,随着香港房地产业的萎缩,香港的中产阶级不再将地产作为投资增值工具,将增加对基金的投资;第三是强积金制度的实施。增长潜力如此巨大的资产管理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这是发展收费业务的重大商机所在。

(2)直接参与保险业务的经营。香港的保险普及率与保险收入比率,大大落后于其经济发展程度,其人寿保费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与富裕人口的增加,预计保险市场在未来5年将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因此,保险市场也需要商业银行直接参与和大力发展。

(3)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进行交叉销售。在金融产品创新迅猛的今天,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所有的、最好的产品。而客户,特别是大客户却希望得到的服务都是最优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发挥比较优势,结合网上银行等渠道,交叉销售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一方面提高手续费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客户。

(4)增加资金产品等各类产品的设计与交易能力。适应香港资金市场的发展趋势,在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增加资金产品的设计与交易能力。

4、加大信息技术的投资,在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中赢得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利率市场化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包括银行业务的后线及前线运作,如内部计算机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电话中心、自动柜员机以及互联网科技等各方面。IT投资对银行经营的规模效应有很高的要求,经营规模越大的银行,在IT投资方面会处于越有利的地位。同时由于技术的投资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方面的开支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美国一些较大的银行的IT开支巨大,如美国美洲银行每年在IT方面的开支大约占到其总资产的0.25%;汇丰银行每年在IT方面的投资大约占其总资产的0.5%。因此,规模大的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方面更具有优势。另外,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延揽和培训,以及对企业员工IT技术和素质的培养,都应与硬件设备和网络的构建同步进行。毋庸质疑,在未来银行的IT支出中,很大的比例将投入到有关人员培训方面。

5、注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调动能力

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角度来说,只要存在资产负债两方面的不匹配,就存在着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利率波动的更为频繁只是加大了这种风险。因此,即使是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依然有必要加强对于利率风险的管理,只不过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十分有限而已。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强调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放松利率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参与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之中的,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更大。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之中,商业银行最为容易爆发大规模的经营危机,即使是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其储蓄与货款机构(S&L)就是由于利率市场化而陷入经营困境的。

6、支持监管部门发展以防范风险为基础的存款保险计划

利率协议撤销之后,银行业经营的风险程度提高,促使香港金管局着手研究引进存款保险制度。尽管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对大银行的利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却有利于中小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将提高中小银行存款的安全性,加上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一般超过大型银行70至100个基本点。这样,中小银行对于金额不大的存款人来说有着更大吸引力。但是,如果存款保险计划能够按照不同银行的风险程度来确定收费标准,则对于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7、积极参与银行整合进程

由于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小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中小银行要积极参与银行业的整合进程,这既包括与其他银行的合并,也包括业务上的结盟。大型银行也要善于利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比较优势,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与不同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双赢的业务合作,共同提高运营效率,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

标签:;  ;  ;  ;  ;  ;  

利率市场化风暴的现实背景及演变轨迹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