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

林业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

一、林业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军[1](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容怀钰[2](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张成利[3](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文中指出回顾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人类逐渐战胜自然的历史过程。就中国而言,短短几十年就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成就斐然的背后实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断涌现。可以说,在获得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自然代价。面对国际整体生态形势不佳、国内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基本现状,基于对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反思以及进一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如何从理论上构建指引生态实践的思想认识是党和国家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回答,以期从思想意识层面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引领。本文旨在借鉴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人类发展史上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为背景,以党的十八、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如何运用它指导生态实践进行整体性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作出理论应答。全文主要分导论、主体、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是对研究的对象和意义进行简要论述;其次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对选题的研究现状;另外介绍了论文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最后着重阐述了生态、生态文明等多组概念的基本内涵。论文的前两章主要是从理论来源和历史演进两个角度进行梳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构建与确立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支撑。第一章主要论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开发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等思想认识,肯定这些思想至今仍在延用。其次,就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重生命”思想进行论述。最后,分别讨论生态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理论准备。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本章从动态角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经历了萌芽、孕育、发展、丰富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涉及到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些认识皆以相关生态文明理念表现出来。为了体现逻辑上的连贯和结构上的衔接,每个发展阶段基本从历史背景和具体理论认识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持之以恒的探求。论文的中间部分也是主干部分,主要从理论主张、基本特征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认识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第三章具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理论主张。本章以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历史考察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指向,概括和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为和谐发展、生态公平、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说清楚、说透彻。论文后面所阐释的对于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现实路径分析正是基于本章内容。可以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理论主张的概括与论述是整篇博士论文的关键和核心。第四章简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在上一章提炼和分析了理论主张之后,进一步归纳总结这个概念的基本特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并将其与传统文明观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走出传统文明观的误区,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简言之,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是其最基本的四大特征。论文的后三章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主张的确定展开的,包括用生态文明观衡量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现状,肯定成就,发现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实践的具体现实路径。第五章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衡量我国的生态建设实践。本章主要从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来评价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方面,就成就而言,经过党和国家多年的努力,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建设工作持续顺利推进,国内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而言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成绩显着的同时尚未解决的问题依然较多,包括在新的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国内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思想观念上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存在、制度建设仍需加强和完善、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机制仍有待健全等多个方面。第六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本章旨在从学理依据与现实基础两个维度论证和阐释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生态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解决现实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即,一是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完善关键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保障能力;三是更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推进全球生态建设。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得出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如,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增强其理论自信、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来推动国内生态建设是必然选择等。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研究可能拓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如,可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可以探讨具体措施以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的树立以及如何积极提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影响力等方面。

张王勇[4](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指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王敏[5](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朱震锋[6](2019)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区域,除了林区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之外,同时又有着在资源、经济、社会乃至企业等多个层面上的一系列复杂内涵。也正是如此,国有林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便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着持续至今的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又不乏对资源利用与保护这一横亘在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命题的探求、解答。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和财政支持,十多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和资源危机逐步得到缓和,但根植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林区政企合一体制方面的内在问题却并未彻底解决,加之全面停伐政策对林区带来的巨大冲击,林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形势。2015年中央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后简称《意见》),这为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竭力应对全面停伐的关键档口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意见》出台之后,黑龙江国有林区加快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制定通过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设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自此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本文正是立足黑龙江国有林区对预期改革目标的迫切需求,以系统创新的研究范式提出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这一总体研究目标,充分调动林区资源,不断激发改革活力,提升改革动力,进而加快林区改革进程并提高改革绩效,促进林区从根本上破解体制困境、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围绕着科学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国有林区改革、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这是开展后续研究内容的最基本前提。根据对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目标、改革路线、改革任务的系统把握,界定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内涵,即通过有效协调改革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相关改革措施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彼此之间协同并进,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林区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以此提高改革的进程和最终成效。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还可以根据功能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第二,分别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阐述了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重要基础。理论基础方面,搭建了“金字塔”式的理论支撑体系,其中,熊彼特创新理论主要为深刻领会和揭示本研究旨在构建的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基本理念服务,深化对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内涵的理论认识,为后续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设定及预期的理论研究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创新系统理论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框架;国企改革理论和供给侧理论则分别对林区改革中关于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及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提供指导。现实基础方面,基于对近年来黑龙江国有林区在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内涵和新趋势进行的创新性解构及深刻分析,系统论述了这些新内涵和新趋势对构建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所提供的现实依据。第三,在系统描述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以及赴黑龙江森工系统开展有关国有林区改革的专题访谈,总体呈现了当前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具体实践现状及取得的基本成效;挖掘和归纳了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影响林区改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现状研究及定量研究为后续具体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提供了充分的定性和定量支持,同时还借此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创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后续改革任务,并在完善创新机制的同时兼顾增强、削弱林区改革的驱动、扰动因素,为下文建立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提供思路。第四,具体构建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理论框架。明确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设计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入分析了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运行机理。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在整个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部分的研究结论,为后续专门构建改革创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指导。第五,从两个方面展开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主体研究。一是探究了推动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机制,在明确动力源的前提下,从两类动力源入手建立了具体的驱动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的动力策略,这是后续建立的改革创新机制得以持续运行的前提基础。二是充分结合已经完成的理论框架及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机制等为基本路径,实现了本文构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总体研究目标。最后,基于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具体构成、运行机理、动力体系以及作用路径等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同时充分参考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第四章中关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如何构建综合保障机制所明确的3个着力点,分别从三个方面构建了改革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第一,积极确立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思想保障。包括加强改革政策解读和宣传、强化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思维。第二,营造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为林区改革创新提供环境保障。

季宇[7](20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员是党的肌体最基本细胞、党的活动最重要主体和党的方针政策最直接执行者,党员是否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良好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党性修养,直接关系着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与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并指明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因此,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凝练出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从中获取现实启示,进而推进新时代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是当前党的建设的应然逻辑和现实诉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幼年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依据不同发展阶段革命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功绩,为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坚不可摧的基础。时至今日,用生命与鲜血铸就、孕育于跌宕起伏的革命历程中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仍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因此,本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为课题,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为特定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理论观照,采用“论从史出”和“以论带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厘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二是以历史演进为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党员队伍建设状况、革命发展态势、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基本概况进行理顺。三是梳理和总结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政策和策略教育以及党员纪律教育。四是提炼出极具代表性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即理论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五是概述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以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载体、以党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在职党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方式和以整党整风为主要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六是客观地评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和凝练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即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教育对象状况的多变性、教育内容的发展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教育载体的灵活性;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历史功绩诠释为:造就出一支坚不可摧的党员队伍、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以及创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将其局限性概括为“左”倾错误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局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七是总结和诠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将历史经验阐述为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党、以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党员革命初心与使命、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以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多样化方法运用以精准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多元化载体建设以有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将现实启示提炼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将政治教育摆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以构筑拒腐防变底线、实现教育方法的有机整合与重点突出并举以及坚持教育载体的历史延续性与时代创新性,从而完成了革命经验当代化与不断创新的过程,彰显了研究价值与作用。

胡伟男[8](2017)在《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以及将在北京举办的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22年冬奥会都对北京市花卉产业提出了特殊需求。此时对北京市花卉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其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与政策支撑。本研究实地调研了北京市及周边省市23家花卉行业管理部门、100家典型花卉企业,并组织相关座谈会20余次。利用文献法、网络数据挖掘法、实地调研法、分析统计法、专家意见法等研究方法,汇总并分析了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契合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在国家乃至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背景下,提出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结论如下:(1)服务于首都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在京津冀地区花卉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北京市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确立“抓两头,调中间”的发展策略。重点进行花卉创新与花文化建设,将花卉生产等内容逐步进行调整。重点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地域特色、适应性强”等特点的花卉品种及花卉产业生产、流通、应用等配套的关键技术;通过花文化基地建设,特色花事活动、花卉展会的开展,普及花文化,加强花文化在花卉消费中的应用,以文化推动花卉产业的发展。(2)花卉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北京市花卉产业现状,以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弘扬花文化,调整促进多行业融合,延伸花卉产业链,调整优化花卉产业结构,着重提高花卉生产效益和花卉产品质量,重点推进花卉产业向科技研发、花卉种业、产品精加工以及多功能服务方向发展,积极培育花卉消费增长点,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花卉产业的稳步发展。保持引领全国花卉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北方现代花卉贸易中心、全国花文化中心三大中心地位。(3)确立“四个发展”原则;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种子、种苗、种球生产;适应性强、节水耐旱具有地域特色适宜北方地区生长的园林绿化苗木、乡土花卉;花卉主题园建设需要的花卉种苗;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生产的花卉产品。重点发展:北京重要花事活动和大型展会需要的花卉种类;有利于提升北京绿化美化水平,适合北方地区生产的观赏苗木;具有营养保健作用,能用于食用、茶用和药用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功能性花卉。稳步发展:已形成地域特色和优势的盆花、鲜切花生产,便捷服务地区的盆花和切花。限制发展:破坏资源与环境、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品低端型的生产,如土壤草坪、老桩盆景,以及燃煤供热设施生产、高耗水型生产或加工业等。(4)花卉生产布局:各区域依据发展特色,依托现有的花卉生产龙头企业、花卉生产重点乡镇,开展花卉创意服务推介、观光休闲旅游业等,形成“一环一带(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生产环、高山地区的冷凉花卉生产带),集群发展”的生产格局,“特色鲜明,三产融合,辐射全国”的生产定位。花卉生产重点服务于创新与文化成果的应用、推广与示范。(5)重点发展内容与发展方向:构建高效的花卉种业创新体系、完善的花卉技术研发体系;通过“虚拟市场+实体市场”相结合,建设以花卉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批发市场-花卉超市/花卉销售连锁店-花卉园艺中心/社区花店多层次的花卉流通网络体系。建设花文化示范基地,申请花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多样化、根植本土花文化的特色花事活动,积极申办、筹办、参加大型花卉展会等,宣传花卉文化、历史、栽培养护知识等。本研究掌握了北京市及周边省市的花卉产业发展的一手资料,明确了全国以及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与先进经验,分析总结出新时期北京市花卉产业的现状、发展环境、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明确了“十三五”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花卉产业生产布局,确立花卉生产、研发、流通的重点内容与发展方向,提出保障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与理论支撑。

肖京武[9](2015)在《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既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林业除了具有产业和经济效益以外,还兼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家接受和认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林业发展的基本潮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在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成绩。然而,由于受二元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强国,但却是一个生态弱国,尤其是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林业生态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生态建设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从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大局出发,着力推进林业产业科学发展。科技以人本,林业产业的发展最终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本前提,加快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通过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来实现。基层林业人才作为基层林业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是基层林业开发中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基层林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既顺应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促进和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全面实现。本文的研究基于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结合林学、生态学、人力资源管理、博弈论等相关的学科理论,首先对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进行合理解释和界定,结合当前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深入比较国内外基层林业人才的总体分布、年龄结构、文化状况、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指出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了我国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确定了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其次,文章结合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国家对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一现状出发,从基层林业人才总体需求趋势、人才整体素质要求、人才队伍结构需求、人才布局结构、人才供给等几个方面合理预测我国基层林业人才整体发展趋势,分析了在当前我国林业教育和人才供给情况基层林业人才就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文章认为,林业落后的人事管理体制以及激烈的人才竞争局面,林区社会条件和艰苦环境的影响以及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的影响对林业人才就业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林业人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基层林业人才本身素质越高,就越能选择到适于自已发展的良好环境,反之,基层林业系统的工资待遇越高,越能找到合适的人才。由于基层林业人才存在多种就业去向选择,当前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存在人才资源配置上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人才开发上存在“马太效应”、人才竞争上无法发挥“优化配置”效应。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三,文章结合当前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美丽中国的背景,认为林业产业要想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政府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宏观指导作用,无论是从基层林业人才的正外部性还是基层林业人才的比较弱势,都需要政府的支持与调控。通过结合博弈论知识,文章从人才使用和人才引进二个方面展开对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博弈分析;通过构建基层林业人才与基层地方政府二方博弈模型和对模型的求解,文章认为基层林业人才存在道德风险和非自愿失业的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基层林业人才和地方政府选择合作将使双方获得最大收益。第四,文章通过展开对基层林业人才的识别与评价的研究,介绍了基层林业人才识别与评价思路、方法,构建了基层林业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基层林业人才评价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文章认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件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活动,通过构建特定的指标体系可以展开对基层林业人才合适性的评价,而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建立一定的机制来实现。文章认为,我国必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基层林业工作的特点,从源头上加强对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必须利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展开对基层林业人才的招聘与甄选,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和合理规划基层林业人才职业生涯来大力提升基层林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必须加强对基层林业人才队伍的物质与精神激励提升基层林业建设绩效。最后,文章以湖南省为案例,系统分析了湖南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探讨了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了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的具体成效和经验,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湖南省各县市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展开对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胜任力等级评价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拟为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文在研究内容上通过全面综述国内外关于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历史和现状,深入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基层林业人才的总体分布、年龄结构、文化状况、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合理预测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需求趋势、整体素质要求、队伍结构需求等,构建了基层林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案例,系统总结湖南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由此展开对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拟为我国林业事业单位和林业产业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由于国内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使得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文献研读方法展开对最近五年来相关文献的研读以明确已有的研究基础,运用理论推演的方法系统设计和构建本文的逻辑框架,运用系统设计的方法构建本文的理论体系,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展开对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胜任力等级的实证评价,以案例分析方法展开对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证分析,通过结合胜任力模型构建了基层林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深度访谈与专家打分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基层林业人才评价指标权重,然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综合评判矩阵,分析得出各权重得分,最后根据所得出的权重分析判断基层林业人才必须注重哪些素质的培养,为基层林业人才选拔提供决策参考。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展开对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展开研究的情况,在相关学科领域内尚不多见。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三是本文在研究思路与视角上结合林学、生态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博弈论等相关学科知识,首先全面梳理相关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然后展开对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的理论分析,再系统构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逻辑框架,再系统展开对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战略措施和实施步骤的总结,使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林业事业单位和林业产业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指导,使得本文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石卫东[10](2015)在《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发展 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创造更好生态条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2月2日)这次全省林业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4年全省林业工作,分析当前林业发展形势,安排部署2015年全省林业工作。刚才,通报表彰了去年林业工作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和造林绿化工作先进单位。会议期间,省厅与各市州林业

二、林业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业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解析
        (一)生态
        (二)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考
        二、列宁的生态认识
    第二节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二、“尊重生命”的生态理念
        三、“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第三节 理论借鉴:西方社会的几种生态理论
        一、生态主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萌芽阶段(1949-197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萌芽的历史缘由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三、对生态与发展关系的关注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孕育阶段(1978-2002)
        一、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实挑战
        二、环境保护思想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阶段(2002-2012)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要求
        二、科学发展理念
        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阶段(2012-至今)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背景
        二、绿色发展理念
        三、生态文明新理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主张
    第一节 和谐发展
        一、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应然状态
        二、追求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社会关系中的和谐发展
    第二节 生态公平
        一、公平是一切人类行为应遵循的准则
        二、公平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提供条件
        三、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
    第三节 绿色发展
        一、绿色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标志
        二、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绿色是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基本观念
    第四节 生态安全
        一、安全是人类文明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生态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理念的丰富发展
        三、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历史性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观的历史承接
        二、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生态智慧的深化
    第二节 民族性
        一、保障中国人民的环境利益
        二、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三、促进世界各民族协同发展
    第三节 时代性
        一、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
        二、回应时代最基本问题的拷问
        三、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举措
    第四节 实践性
        一、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二、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三、在实践中实现进一步丰富发展
第五章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衡量我国生态建设实践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初见成效
        一、生态文明意识初步形成
        二、生态建设事业顺利推进
        三、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相当严峻
        一、国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二、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尚待全面提高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需加强和完善
        四、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未根本改变
        五、国际环保领域的合作机制有待健全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一、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二、切实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
        三、积极培养与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完善关键制度建设增强制度保障能力
        一、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现源头防控
        二、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监管
        三、构建相关追责损赔制度确保责任落实
    第三节 更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三、大力发展和应用绿色生态技术
    第四节 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推进全球生态建设
        一、努力推进全球生态建设是必然选择
        二、不断增强国际生态合作的思想认识
        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合作的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5)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工作
        2.1.2 高校学生工作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科学发展观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4.1.1 发展的学生观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5.1.1 “1个核心目标”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5.2.1 “1个核心目标”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5.3.1 “1个核心目标”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6.3.2 基础设施保障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创新机制
        2.1.4 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
    2.2 基础理论体系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创新系统理论
        2.2.3 国企改革理论
        2.2.4 供给侧理论
        2.2.5 各理论功能及地位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黑龙江国有林区概况
        3.1.1 社会发展状况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1.3 生态资源状况
    3.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实践现状分析
        3.2.1 黑龙江国有林区体制机制概貌
        3.2.2 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3 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2.4 森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
        3.3.1 社会职能移交情况复杂
        3.3.2 资金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3.3.3 区域发展参齐不齐
        3.3.4 协调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3.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因素定位及作用机理分析
        3.4.2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3.4.3 模型测算及验证
        3.4.4 结果讨论与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社会经济需求分析
    4.1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4.1.1 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内涵解构
        4.1.2 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4.2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1 林区经济发展社会化的总体表现
        4.2.2 宏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2.3 微观视域下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1 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4.3.2 产权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3.3 市场要素层面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4.1 林区资源型经济持续化的基本态势
        4.4.2 非木质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
        4.4.3 木材经济理性回归对改革创新的潜在需求
    4.5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1 林区和地方社会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内涵
        4.5.2 林区和地方社会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5.3 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改革创新的需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
    5.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设计目标及原则
        5.1.1 创新机制设计的总体目标
        5.1.2 创新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构成
        5.2.1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5.2.2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5.2.3 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5.3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运行机理
        5.3.1 创新机制的执行动力
        5.3.2 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
        5.3.3 创新机制的运行保障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动力源
        6.1.1 生存需求催生改革创新动力
        6.1.2 发展需求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6.1.3 生态需求增强改革创新动力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动力的类别
        6.2.1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激发动力
        6.2.2 改革创新机制中的驱动动力
    6.3 增强林区改革创新机制的驱动效应
        6.3.1 提升林区加快改革创新的激发动力
        6.3.2 增强执行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3 增强制度系统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3.4 增强创新资源对改革创新的驱动动力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运行机制
    7.1 构建重点国有林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1.1 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
        7.1.2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7.1.3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机制
        7.1.4 创新黑龙江国有林区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7.2 构建国有森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机制
        7.2.1 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现代林业企业
        7.2.2 创新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策略
        7.2.3 优化拓展林业企业主营业务和服务
    7.3 构建加快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机制
        7.3.1 创新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理念
        7.3.2 进一步优化林区替代产业空间布局
        7.3.3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林区转型发展
    7.4 构建深化国有林区和地方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
        7.4.1 继续推进林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
        7.4.2 创新林区和地方社会融合发展机制
        7.4.3 创新林区和地方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
    8.1 强化全面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思想认识
        8.1.1 加强政策解读和社会宣传
        8.1.2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
        8.1.3 转变林区经济发展思维
    8.2 营造黑龙江国有林区良好的改革创新环境
        8.2.1 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社会环境
        8.2.2 改善有利于转型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8.2.3 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8.3 加强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创新的配套支持
        8.3.1 加大林区创新资源的持续性投入
        8.3.2 持续完善社会职能剥离移交的配套政策
        8.3.3 建立健全林区改革创新的法治建设
        8.3.4 增强改革后林区城镇运营基础建设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化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2 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资本自由化流动趋势
附录3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产品市场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4 黑龙江国有林区非木质林业产业发展指标统计
附录5 国有林区木材产量(1993~2015)
附录6 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2 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3 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2.2.2 列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2.2.3 斯大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2.3 本章小结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和基本概况
    3.1 党在创建初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和基本概况
        3.1.1 党在创建初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
        3.1.2 党在创建初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况
    3.2 大革命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和基本概况
        3.2.1 大革命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
        3.2.2 大革命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况
    3.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和基本概况
        3.3.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
        3.3.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况
    3.4 抗日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和基本概况
        3.4.1 抗日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
        3.4.2 抗日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况
    3.5 解放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和基本概况
        3.5.1 解放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势
        3.5.2 解放战争时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况
    3.6 本章小结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4.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4.1.2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应用教育
        4.1.3 毛泽东思想教育
    4.2 理想信念教育
        4.2.1 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教育
        4.2.2 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与教育
    4.3 党的政策和策略教育
        4.3.1 以进行土地革命为核心的政策和策略教育
        4.3.2 以实现全面抗战为核心的政策和策略教育
        4.3.3 以争取中国新前途为核心的政策和策略教育
    4.4 党员纪律教育
        4.4.1 党员政治纪律教育
        4.4.2 党员组织纪律教育
        4.4.3 党员廉洁纪律教育
        4.4.4 党员其他纪律教育
    4.5 本章小结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5.1 理论教育法
        5.1.1 进行理论讲授
        5.1.2 开展理论研究
    5.2 典型教育法
        5.2.1 正面典型教育
        5.2.2 反面典型教育
    5.3 自我教育法
        5.3.1 鼓励自我学习
        5.3.2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4 实践教育法
        5.4.1 深入调查研究
        5.4.2 参与生产劳动
        5.4.3 投身革命实践
    5.5 本章小结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6.1 以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载体
        6.1.1 党报党刊的创办发行
        6.1.2 马列着述的译介出版
    6.2 以党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6.2.1 以安源党校诞生为标志的党校教育萌芽
        6.2.2 以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为标志的党校教育发展
        6.2.3 以恢复中共中央党校为标志的党校教育规模化建设
        6.2.4 以建立马列学院为标志的党校教育巩固
    6.3 以在职党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方式
        6.3.1 加强支部建设
        6.3.2 创办党员训练班
        6.3.3 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6.3.4 探索其他在职教育方式
    6.4 以整党整风为主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
        6.4.1 “九月洗党”运动
        6.4.2 延安整风运动
        6.4.3 “三查三整”的整党运动
    6.5 本章小结
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评价
    7.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7.1.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7.1.2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状况的多变性
        7.1.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性
        7.1.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
        7.1.5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灵活性
    7.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功绩
        7.2.1 造就出一支坚不可摧的党员队伍
        7.2.2 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7.2.3 创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
    7.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7.3.1 “左”倾错误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7.3.2 局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7.4 本章小结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8.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8.1.1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8.1.2 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党
        8.1.3 以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党员革命初心与使命
        8.1.4 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以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
        8.1.5 多样化方法运用以精准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8.1.6 多元化载体建设以有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8.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8.2.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8.2.2 将政治教育摆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
        8.2.3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8.2.4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以构筑拒腐防变的底线
        8.2.5 实现教育方法的有机整合与重点突出并举
        8.2.6 坚持教育载体的历史延续性与时代创新性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8)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花卉产业与产业规划
        1.2.1 花卉
        1.2.2 花卉产业
        1.2.3 产业规划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花卉产业规划理论基础
        1.4.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1.4.2 产业集群理论
        1.4.3 消费者行为理论
        1.4.4 协同发展理论
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2.1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2.1.1 世界花卉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2.1.2 花卉产业国际协会与组织
        2.1.3 花卉产业主要影响因子
        2.1.4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趋势
        2.1.5 世界花卉主产国
    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2.2.1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2.2.2 转型期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趋势
        2.2.3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挑战
    2.3 小结
3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3.1 发展机遇
        3.1.1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国家战略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3.1.2 首都功能定位为花卉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要求
        3.1.3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北京花卉产业转型升级
        3.1.4 花事活动和节日庆典引领花卉消费,推动花文化传播
    3.2 北京市花卉生产情况
        3.2.1 北京市花卉生产统计数据
        3.2.2 花卉生产格局
        3.2.3 花卉生产的产品结构
        3.2.4 主要花卉生产模式
        3.2.5 花卉生产企业发展趋势
    3.3 花卉销售系统
        3.3.1 花卉市场
        3.3.2 新型零售业态
        3.3.3 网上销售平台
        3.3.4 存在问题
    3.4 花卉科技创新
        3.4.1 花卉种质资源库
        3.4.2 花卉科研机构与团体
        3.4.3 花卉企业创新
        3.4.4 存在问题
    3.5 花文化建设
        3.5.1 花文化示范基地建设
        3.5.2 节庆与特色花事活动
        3.5.3 大型花卉展会
        3.5.4 市花市树
        3.5.5 花卉非物质文化遗产
    3.6 花卉消费情况与消费需求分析
        3.6.1 城市建设与美化
        3.6.2 花事活动与特殊节庆
        3.6.3 居民日常生活
        3.6.4 花卉主题园与城市花田
        3.6.5 功能性花卉
        3.6.6 花卉科普与教育
    3.7 小结
        3.7.1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3.7.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特点
        3.7.3 北京市花卉产业重要变化
        3.7.4 北京花卉产业存在问题
4 京津冀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4.1 京津冀花卉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4.2 天津市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4.3 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4.4 京津冀花卉产业协同发展各省市定位分析
5 规划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5.1 规划编制的依据
        5.1.1 社会经济状况
        5.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5.1.3 京津冀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5.1.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5.1.5 相关指导文件与规划
    5.2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6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6.1 指导思想
    6.2 发展思路
    6.3 主要目标
7 花卉产业布局、重点任务与重点工程
    7.1 花卉产业布局
        7.1.1 布局原则
        7.1.2 区域布局
    7.2 重点任务
        7.2.1 建设花卉科技创新中心
        7.2.2 完善花卉流通体系
        7.2.3 传承与创新花文化
    7.3 重点工程
        7.3.1 花卉产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7.3.2 花卉观光园建设工程
        7.3.3 花卉主题园和城市花田建设工程
        7.3.4 平原造林景观提升工程
        7.3.5 园艺社区示范工程
        7.3.6 2019世园会重点工程
8 北京市花卉产业保障体系研究
    8.1 完善政策制度,促进有序发展
    8.2 建立产业资金,推动持续发展
    8.3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质
    8.4 加快行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8.5 完善信息网络,优化产业环境
    8.6 统筹区域资源,促进协同发展
9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理论基础
        1.5.1 生产要素理论
        1.5.2 现代林业理论
        1.5.3 人力资本理论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关于林业人力资源管理历史与发展渊源
        2.1.1 关于林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史
        2.1.2 关于林业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2.1.3 林业人力资源管理评述及本文的观点
    2.2 我国对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探索
        2.2.1 关于对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历史
        2.2.2 现有关于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必要性
    2.3 关于不同层面对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2.3.1 宏观层面的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2.3.2 区域层面的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2.3.3 企业层面的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2.4 关于加强林业人才教育培训
        2.4.1 关于对教育培训与提升林业人才素质
        2.4.2 关于目前我国林业教育培训
    2.5 发达国家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趋势
        2.5.1 日本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2.5.2 荷兰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2.5.3 韩国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2.5.4 新加坡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2.6 综述小结
3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其发展的战略意义
    3.1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内涵界定
        3.1.1 关于人才概念的理论追溯
        3.1.2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的理论内涵
        3.1.3 基层林业人才的基本特点
    3.2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 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3.2.2 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3 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3.3 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与内容
        3.3.1 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3.3.2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
    3.4 本章小结
4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效应分析
    4.1 我国基层林业人才需求分析
        4.1.1 基层林业人才总体需求趋势预测
        4.1.2 基层林业人才整体素质需求预测
        4.1.3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结构的预测
        4.1.4 基层林业人才布局结构预测
        4.1.5 基层林业人才供给预测
    4.2 基层林业人才就业环境分析
        4.2.1 基层林业人才就业宏观环境分析
        4.2.2 基层林业人才就业微观环境分析
        4.2.3 基层林业人才就业去向分析
    4.3 基层林业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4.3.1 基层林业人才无法实现配置上的“规模效应”
        4.3.2 基层林业人才开发上存在“马太效应”
        4.3.3 基层林业人才竞争无法发挥充分的“优化配置效益”
    4.4 本章小结
5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府行为分析
    5.1 政府在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5.1.1 基层林业人才的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的支持
        5.1.2 基层林业人才的比较弱势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5.2 基层林业人才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
        5.2.1 基层林业人才使用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5.2.2 基层林业人才引进的博弈分析
        5.2.3 基层林业人才与地方政府博弈的结论分析
    5.3 基层林业人才道德风险与非自愿失业的博弈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模型求解
        5.3.3 模型完善: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必然性
    5.4 本章小结
6 基层林业人才识别与评价
    6.1 基层林业人才识别分析
        6.1.1 基层林业人才识别的必要性
        6.1.2 基层林业别摊
    6.2 基层林业人才评价
        6.2.1 基层林业人才评价的基本思路
        6.2.2 基层林业人才评价方法的选择
        6.2.3 基层林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4 基层林业人才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评价模型构建
        6.2.5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评价结果和建议
    6.3 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与措施
        6.3.1 创新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6.3.2 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措施
        6.3.3 加强基层林业人才开发的有效途径
    6.4 本章小结
7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案例分析
    7.1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7.1.1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
        7.1.2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7.1.3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7.2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胜任力素质实证分析
        7.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2.2 评价过程分析
        7.2.3 评价结果分析
    7.3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成效与经验总结
        7.3.1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成效
        7.3.2 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
    7.4 加强和改进湖南省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7.4.1 加强和改进湖南省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7.4.2 加强和改进湖南省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学术情况
致谢

(10)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发展 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创造更好生态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4 年林业重点工作简要回顾
二、当前林业发展形势、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三、今年林业重点工作
四、扎实有效抓好工作落实

四、林业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D]. 张成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6]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林区改革的创新机制研究[D]. 朱震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季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8]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D]. 胡伟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9]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肖京武.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10]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发展 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创造更好生态条件[J]. 石卫东. 甘肃林业, 2015(02)

标签:;  ;  ;  ;  ;  

林业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