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边境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县委党校的职能作用论文_汪正艳

如何在边境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县委党校的职能作用论文_汪正艳

汪正艳 中共麻栗坡县委党校 云南 麻栗坡 6636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提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精准脱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部署。当前全国脱贫攻坚战已到了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麻栗坡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县委党校应立足职能,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调查研究、分类培训、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分析县委党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职能作用发挥问题

【关键词】脱贫攻坚 县委党校 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040-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精神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是战胜贫困的力量源泉。县委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边境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机构。因此,要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的职能作用,培训素质过硬的扶贫干部队伍,以示范引领推动“扶贫先要扶志”落到实处;强化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让牢固树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实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①;加强理论研究,为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持。

一、深入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②。 习近平说:“调查研究不能走过场。”这充分说明要保障县委党校教育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前提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精确掌握基层一线真实情况。

(一)深入调查扶贫干部的思想状况。干部怎么干,群众就怎么看。扶贫干部思想状态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脱贫工作成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支持与否。因此,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各级扶贫干部的思想状态,对症下药解决干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充分激发扶贫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贫困群众的“主心骨”、“引路人”、“领头羊”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县委党校应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了解县级扶贫干部、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的思想状态,深入发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重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全面掌握扶贫干部思想方面亟待解决什么问题、迫切需要重视什么问题,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内容,通过教育培训解决扶贫干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把扶贫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的要求上来,使他们真正扎根农村、心系群众、艰苦奋斗,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例如,针对少数基层扶贫干部精神懈怠、得过且过、厌战畏难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理想信念、纪律作风、党的群众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内容。

(二)深入调查贫困户的思想状态。萨克斯说:“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一种病态,是不良生活、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结果。”麻栗坡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老区和原战区为一体,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条件导致财贫民困,其中文化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的民众思想贫困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的贫困户心无感恩、感激之情,认为一切帮扶都理所当然、都该享受;有的安于现状,饱暖即安,不思进取;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怕苦、怕累、怕流汗;有的没有精打细算的思想,挣多少花多少,有多少用多少,甚至寅吃卯粮……种种表现,问题都出在思想这个“穷根”上。麻栗坡县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8个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6%,全县贫困群众的思想问题较为复杂,既有普遍的传统文化、观念、心理、价值、精神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突出的少数民族习俗等传统地域文化方面的原因。所有这些思想问题形成了贫困地区根深蒂固的“贫困文化”,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要从根子上消除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不仅要深入调查各地区、各民族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产业条件,还要深入调查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历史条件,精准掌握贫困群众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及根源,进而制定精准的教育培训引导内容,精准消灭“贫困文化”。

二、实施分类培训,解决干部群众思想意识问题

意识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把扶贫干部思想意识高度统一到脱贫攻坚大局中来,才能激发扶贫干部全心全意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只有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志向,贫困群众才能真正走上脱贫致富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同时解决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问题。

(一)实施扶贫干部教育培训,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1.固本清源,筑牢思想防线。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教育培训,引导扶贫干部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切实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达到习总书记 “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的要求。针对脱贫攻坚侵占贪污惠民资金、惠民工程违规招投标、惠民政策优亲厚友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时有发生现象,从源头上强化扶贫领域的廉政教育,筑牢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充分发挥警示案例的警醒教育作用,让扶贫干部不想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培训中,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被念歪得“扶贫经”》、《永远在路上》以及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通报的警示案例,让扶贫干部心存敬畏,自觉拧紧思想防线。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让扶贫干部不敢腐。要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条例法规,加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法律意识,自觉增强防腐拒变能力。通过提高思想认识,筑牢思想防线,树立积极作为、廉洁自律干部形象,让贫困群众愿意听、愿意跟着干。

2.有的放矢,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③。要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培养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脱贫干部队伍。目前,挂钩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是脱贫攻坚一线的主力军,要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开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培训内容。例如,利用“万名党员进党校”示范培训契机,有针对性安排《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外援扶贫专题讲座》、《健康扶贫政策宣讲》等课程;抓住“基层党建巩固年”党务(村务)干部能力提升示范培机遇,安排《乡村振兴战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改善》等课程,让脱贫干部熟悉政策,掌握方法,学会技能,开展工作心中有责、胸中有策、手中有招,进村入户能想出扶贫金点子、能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性。

(二)实施贫困群众教育培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1.善用本土精神,激发斗志。习近平指出:“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 有志者事竟成,只有贫困群众勇敢面对贫困、艰苦奋斗,才能战胜贫穷。麻栗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越边境冲突的主战场。在保土卫国的硝烟战场上,麻栗坡人民与解放军将士并肩作战,用血与火铸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老山精神”也成为激励边关人民战胜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高地。在脱贫攻坚的新时代战役中,要大力弘扬“老山精神”,不忘初心,牢记革命先烈遗志,把诞生于这块土地的精神食粮,作为战胜贫魔、脱贫奔小康的精神源泉。要充分发挥“老山精神”现场教学基地作用,有针对性的组织贫困群众代表重走老山路,重温老山故事,重忆老山英雄,重祭老山英烈,在现场教学中感悟老山精神,感受老山情怀,忆苦思甜,饮水思源,从灵魂深处激发贫困群众自强、自信与感恩之心。

2.发挥示范效应,树立志向。斯蒂文说:“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的奋斗,以求达到如象他们所做的样子。”贫困群众必须有志向,有摆脱贫困的气魄与力量,才能卯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因此,要用亲切真实、生动鲜活、容易共鸣、说服力强、有较强示范效应和引导力的先进典型案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用贫困群众熟悉的身边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起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勤劳实干的精神、脱贫致富的目标。在选择典型案例时,应注重多样性和感染力,例如,自力更生、发家致富的致富能人;奋发图强、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甘落后,敢于创业的成功人士;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创业者……力求用丰富多彩的人和事激发出贫困群众最大的干事创业激情。在培训形式上,应注重灵活性,可以邀请先进典型人物现身说教,可以邀请先进典型身边的人讲述先进典型人物的成功故事 ,也可以让党校教师以故事加理论的形式加以讲解。

3.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本领。县委党校要打破主要讲授党的政策理论的传统和模式,有针对性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务工技能培训等,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要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针对不同乡镇不同的需求讲授不同的专题,培训要紧贴各个乡镇优势产业,内容要涉及肉兔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生猪及肉牛养殖技术、香蕉种植技术、茶叶种植技术、草果种植技术、冬季农业开发技术、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等。针对土地较少、没有种养殖条件的贫困户,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教会他们一门实用技术,让他们以技能脱贫。培训教师要紧贴群众实际,在通俗易通上下功夫,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与方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讲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让他们学有兴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开展理论研究,为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当前,县委党校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项中心工作,认真开展理论研究,积极为县委、政府决策服务。同时,要善于分析总结脱贫攻坚经验,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紧扣精准扶贫设置课题。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脱贫攻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研判,客观真实反映情况,提出合理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为县委、政府决策谋划提供参考依据。例如,针对基层一线扶贫干部“过劳”现象,不仅要深入调查基层扶贫干部家庭情况、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工作情况,还要深入分析扶贫机制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这种现象对脱贫干部、脱贫攻坚工作产生的影响,应该采取哪些解决对策措施。党校课题研究不仅要实地“调”,更要深入“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和帮助解决问题,更好地为县委政府提供科学决策服务。

(二)善于总结推广好经验。马力尼亚斯说:“经验是好的播种机。”好的经验可以借鉴、运用与推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区、各民族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应及时加以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把实践的经验提升为理论的成果,从而用理论更好地推动实践,使脱贫攻坚战场不但成为惠及民生的实践阵地,而且成为产生思想理论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①《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反对本本主义》作者毛泽东

③《论语七则》佚名(先秦)

论文作者:汪正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如何在边境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县委党校的职能作用论文_汪正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