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_心理学论文

民国时期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_心理学论文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学科论文,生与论文,民国时期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心理学科的近代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西学东渐中现代学科的引进为中国近代心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师范教育的勃兴为中国近代心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那么,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则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观念导引和躬身实践推动。

一.群体特征启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心理学科教学和研究者凤毛麟角,教学和研究力量相当薄弱。 中国近代心理学科发展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而备受困扰。20世纪20、30年代,留学生的归来,为中国心理学科发展奠定了知识和人才基础。回国的留学生中有相当比例是专修教育学、心理学的。这些人中涌现出了诸如陈鹤琴、张耀翔、廖世承、唐钺、陆志韦等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20世纪20~30年代归国留学生有许多共同的群体特征:1.归国留学生大都求学于名校、师从于名师。孙本文、艾伟、陈鹤琴、张耀翔、萧孝嵘等毕业与机能主义的故园,受到卡特尔、桑代克、伍德沃斯、杜威等心理学大师的亲自教诲或影响。2.发展中国心理学的强烈愿望。归国留学生大都是25~30岁之间的青年学者,他们精力旺盛,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心理学,致力于在中国建立科学的心理学。郭任远就是他们中的一个。3.学缘合理。归国留学生虽然大都求学于欧美的名校,但是,师从、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各有不同,这既有利于把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因入我国,又有利于学术梯队的建设。4.知识前沿。归国留学生带来了心理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心理学观念。5.对心理学科具有强烈的情感。“心理学好比我的宗教。”张耀翔的一段话能够概括许多归国留学生对心理学科的热情。由于心理学科具有强烈的热情,他们把“心理学在国人心目中演成一个极饶兴趣、惹人注目的学科。”

二.“教育救国”观推动中国现代心理学科发展。辛亥革命前后,对于“教育救国”问题的讨论体现在对国民性建设与改造上。实现教育救国,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国民的素质在于改造旧的国民性,塑造新的国民。改造国民性首先要改造国民的精神,改造国民的精神在于改造国民的行为,而改造人的行为在于改造人的心理。

三.躬身实践带动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归国留学生在为中国心理学大声疾呼的同时,开始了他们兢兢业业的实践活动。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传播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学研究、进行心理学中国化探索、进行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等。

标签:;  ;  ;  ;  

民国时期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