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阐释-基于基本增长方程的视角论文

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阐释-基于基本增长方程的视角论文

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阐释
——基于基本增长方程的视角

李瀚林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摘 要: 着重梳理六位古典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一方面是探究他们是否或明或暗的提出基本增长方程;另一方面是搜寻他们是否发现或提出新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或是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有新的解释或应用。这对于当下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增长实践,总结70年增长经验启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生产函数

谈到经济增长理论,学界一般认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在这之前是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在这之后是增长理论逐渐成熟的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置于生产函数中,然而古典增长理论包罗万象,思想丰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理论库。罗默认为如果经济增长研究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而有的国家相对贫穷,那么古典经济学家将是最真实的增长学家。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梳理五位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理论,一方面是找出他们分析经济增长(或者是产出)的影响因素,尝试凝练基本增长方程;另一方面是研究他们有没有发现新的经济变量影响产出,或是对影响产出的经济变量有新的解释或应用。

1 五位古典经济学家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阐释

1.1 大卫·休谟(产出是劳动、土地和制造业的函数)

西方经济学界普遍将亚当·斯密视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然而有部分人认为大卫·休谟才是第一个现代经济学家。由于在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似乎掩盖了其在经济学方面的成果。不过这也成就了他与其他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他将经济学研究置于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广阔背景中,从哲学、历史学的角度观察。

在休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中,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论述,他认为产出是劳动、土地和制造业的函数。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劳动的动力在于获得制成品,制造业的规模决定着劳动和土地的生产率;驱动制造业的是对外贸易,进口,为制造业制造新产品提供原材料,出口不仅能消化本国消费不完的制成品,还能增加就业岗位,所以说国内外的交易规模决定制造业规模。驱动劳动、土地和制造业经济变量的是人类动机,人们努力程度决定着产出增长率,而人们之所以愿意更加努力在于可获得更多的“奢侈品”。

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性质,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为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在供水成本相对较高和受水区用户承受能力有限的双重制约下,为使工程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南水北调工程将采用微利的运营方式,其资本金利润率为1%,即工程营运将略有盈余。

另外休谟认为,穷国相比于富国而言,拥有较低的工资和更多的未使用的技术存量两大优势,所以穷国有能力有机会赶上富国。另外随着穷国的追赶,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会促使各国的制造业蓬勃发展。

致歉语是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给别人造成了困扰,从而进行道歉所说的话语,向对方表达自身的歉意或请求对方的谅解的一种言语行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不同的致歉语,例如:“对不起”、“抱歉”、“都怪我”、“打扰了”等致歉语。

马克思认为:生产的扩大以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作为条件,也就是以扩大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为条件资本积累是能够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必须基础。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是来自于对工人创造价值的无情压榨,因此资本积累最终是来自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所以马克思通过缜密的逻辑分析认为,资本主义通过扩大再生产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和占有工人创造的利益实现的。

1.2 亚当·斯密(产出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的函数)

(1)劳动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前提。

另外亚当·斯密第一次区分了日常的技术进步与偶尔发生的重大技术突破。虽然斯密认识到了少数重大的技术创新,并且看到了这些创新带来的非连续性的生产率的提高,但是他认为日常的普遍性的技术决定着生产率的进步。

实现生产必须要具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要素,这恐怕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而是一切社会形态实现生产的前提。马克思认为:“上衣、麻布以及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从经济增长理论角度来看,产出的增加,物质财富的增长要有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是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本质上需要人口数量的增加。所以马克思认为人口是财富的基本源泉。

1.3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产出是由人口增长率、资本、土地和发明创造决定)

休谟和斯密将经济学置于哲学、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研究,马尔萨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将经济学研究专业化,更类似于当代经济学。马尔萨斯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口增长率、资本形成、土地和发明创造。在《人口论》一书中他认为“对生产最有利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资本积累、土地肥力和劳动节约型的发明创造。它们的作用方向相同;当他们趋向于促进供给,而不涉及需求时,这些因素无论是单独出现还是结合在一起,都不能为财富的持续增长提供充分的刺激。”在分析产出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马尔萨斯非常注重分析需求,这一点似乎对于后来的凯恩斯主义学说具有启发性。另外马尔萨斯认为:“在来自人口的刺激最强的地方,往往就是财富增长最慢的地方。”

1.4 大卫·李嘉图(产出是土地、资本和劳动的函数,对资本有不同的解释)

大卫·李嘉图被视为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自己曾经明确地指出,他研究经济的核心主题不是国民财富的决定因素,而是财富的分配。正如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所言,“他默认接受古典经济学中已有的基本增长方程,世界的产出,即通过劳动、机器、资本的组合运用而产生的。”他认为产出是土地、资本和劳动的函数。但对资本有着不同于前人的解释,资本可以是以工资的形式提供给生产过程中的公认的食品和必需品。李嘉图认为:“资本拥有不同程度的耐久性,不同类型的资本可以依据不同的比例互相结合,也可以依据不同的比例与劳动相结合。”

1.5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决定产出增长的首先是劳动,其次是资本,最后是土地)

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企业要想实现生产首先必须得拥有货币资本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还需要追加资本以补偿和追加各种生产要素。“无论是社会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商品生产的整个过程都“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2 马克思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劳动、资本、科学技术)

马克思对于资本的定义与其同时代的西方经济学家对于资本的定义是有本质区别的。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积累最终来源于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体现的是一种剥削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资本论中资本这一概念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马克思着重阐述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三大资本形式。根据在资本周转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不同,产业资本又依次有着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态。生产资本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又可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一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部分,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不变资本和劳动对象被视为流动资本,而劳动资料却被视为固定资本。马克思构建的宏大资本范畴是为了其阐释资本主义生产规律所需。

2.1 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西方经济学界,就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一般也将其归于古典经济学。在马克思的研究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对经济增长进行专门研究,但是资本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体系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关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就是研究不同的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就是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数学建模,用数学函数形式表达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产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在资本论中,就资本、劳动、科学技术三个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因果逻辑关系有所阐述。

穆勒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从讨论产出水平的决定因素转向增长率的决定因素,产出增加的决定因素,首先是劳动,其次是资本,最后是土地。穆勒认为:“生产所需的是劳动、资本和土地。因而,产出的增加取决于这些要素本身的增加,或者其生产率得增长。产出增长的定律必定是这些要素增长率的结果;无论是什么产出,其增长的极限必定受制于这些定律。从决定因素这个角度考虑产出增加的定律,首先是劳动;其次是资本;最后是土地。”另外,在研究产出增长率的决定性因素时,穆勒引入了教育水平、习俗和制度提供的激励动机等非经济因素。

(1)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根据系统需求,滤波器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系统对滤波器的远端抑制(≥25 dB@5.95~10 GHz)要求较高。

(2)资本的作用是相对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进行生产的前提,但是资本不能单独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只能转化成一定的实物资本以后才能投入到生产中发挥作用。在生产准备阶段货币资本必须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形式的转化。“劳动力只有在它的卖者即雇佣工人手中才是商品,那么相反,它只有在它的买者手中,即暂时握有它的使用权的资本家手中,才成为资本。生产资料本身,只有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够和生产资料相合并时,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物的形式或生产资本。”

在鲁甸县江底乡牛栏江边,立有一块“江底三桥”说明碑,其中写道:“江底三桥系铁索桥、钢梁桥和双曲拱桥。由南向北,跨于牛栏江面,南为会泽,北为鲁甸。”

2.2 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研究生产过程中,马克思严格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类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不过在分析经济增长理论时,从产出增加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和劳动是作为同一种生产要素的不同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即劳动能力只是潜在的生产要素,还未实际发挥作用的生产要素,而劳动是正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产要素。

亚当·斯密被大多数经济学家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第一人,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于原因研究》更被视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斯密认为产出是由劳动、土地和资本决定的,在休谟的经济学分析中,资本形成是贸易扩张和节俭的商人再投资的副产品,不决定产出,而在斯密的分析中正是节俭之人将储蓄(节约出来的资本)投入生产中驱动着产出的增长。资本带来了市场,市场规模的扩大引发劳动分工的深入。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主要在于三大动因:“工人熟练程度的提升;工人专注一物比忙东忙西更省时间;还有,大量机器的发明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一人可以做几个人的工作。”斯密研究下的经济增长过程可以视为:节俭的储蓄投入生产变为资本,资本投入带来市场扩展,市场的扩张反过来会引发更多的投入和利润,不过这个过程不是无限往复下去,而是会收到一国的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以及法律和一系列制度的限制。在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资本投入起着核心作用,他认为所有的储蓄都会形成资本被用于投资,投资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在日本法律体系中,有一种听证会制度称为“公听会”,是通过程序的运作保障和实现公众参与立法的目标的。所谓“公听会”,是指国家或者公共团体的机关在行使其权限、决定某事项的过程中,为了作为参考,而召开听取一般公民、利害关系人或者专家学者(所谓“学识经验者”)的意见的会议制度,包括中央听证会以及地方听证会两种实施方式。日本的国会立法听证会在民间受到好评,被认为是增加立法过程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度,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公众参与过程中不仅能直接向立法者反映民意,而且也可以向公众传播法律内容。[14]

此测试仅检查腕表的机心,将机心置于两种不同位置,让其暴露于15,000高斯强磁场里,使用麦克风通过声音检查机心的运行状况。

(2)两种不同的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资本论中,不同于李嘉图等人的劳动涵义,马克思将劳动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是一种雇佣劳动,用于交换可变资本(即工人工资),工人不仅要把这部分资本生产出来,还要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说被雇佣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要大于资本家花在购买劳动力上的价值,因此只有创造的价值大于本身价值的劳动力才是生产的。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可以得出,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能被视为生产劳动,而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而非生产劳动是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因此,全社会要理性地在社会总劳动中分配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比例,将非生产劳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的有效性。

另外,马克思也写明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他认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和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基于此可以得出,复杂劳动生产的价值远远大于简单劳动,是简单劳动价值的倍数乘积。因而,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全社会总劳动中要合理地分配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中复杂劳动占比越高,生产的价值越多,经济增长也越容易实现,复杂劳动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也越高。

二狗伢还真有些过人之处。他没进过一天学堂门,是个睁眼瞎,进了县城,连男女厕所都分不清,可他日怪,他说不认得字有么子关系,我站旁边看着,有男人进去解手,就跟鸡上笼。有人打趣,要是尿逼急了,又冇人来解手怎么办?他说就地解决呗,你没听说过,屙尿莫瞄人,瞄人屙不成。他还真的就地解决过,一回在岳阳楼边为队里买农药,逼急了,伴着岳阳楼城墙伸手掏家伙,刚好被城管逮住,罚款五角钱,他一阵忙乱,荷包搜穿,好不容易才找到三毛。他说,我只有这么多了,本来想去巴陵面馆吃碗面的,全给你们吧!城管见他如此可怜兮兮,也就放了他一马,一分钱也没要。

(3)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的眼中科学被视为实验的科学,科学是全社会积累的一般知识成果,科学是应用于一般生产的科学,科学是被资本用作生产手段的科学,科学是关于人和自然的科学,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的体现。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突破了人自身的限制延长了人的自然生理肢体,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中介,技术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产力。技术“发明是一种建立在许多微小改进基础之上的技术积累的社会过程,而不是少数天才人物个人英雄主义的杰作”。科学和技术是统一的,即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是物质化的一种科学,可以被视为科学的一种独特形态。马克思指出:“再生产到处都是以固定资本和原材料以及科学力量的作用为前提的。这所谓科学力量,不仅指它自身,而且还包括为生产所占有的、甚至已经实现于生产中的科学力量。”马克思不仅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生产力,他还认为,科学技术能够改进生产力三要素。科学技术不仅能够带来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质的升华,还能够促进劳动力技能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技术能够将自然力转变为资本生产力甚至社会的一般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六位古典经济学家都对经济增长有着深刻的见解。休谟认为,产出是劳动、土地和制造业的函数,并且穷国因其成本低,具有后发优势能够赶上富国。斯密认为产出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的函数,并且首次区分基础性创新与非连续的常规化创新。马尔萨斯认为产出是人口增长率、资本、土地和发明创造的函数。李嘉图同样认为产出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的函数,但是对资本有着不同的解释,不同形式的资本对产出影响不同。穆勒对影响产出的因素因其作用大小进行了排序:首先是劳动;其次是资本;最后是土地。马克思认为产出决定于劳动、资本和科学技术,并对三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六位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增长理论的见解都是对所处时代的实际增长事实进行理论总结,这对于我们总结建国70周年增长经验,具有指导意义。弗里德曼说过“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总结中国70年伟大历程所取得辉煌成就的理论阐释,必将成为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郭大力,王亚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大卫·休谟.经济论文选[M].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55.

[8] 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男,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6.

[9] 马尔萨斯.人口论[M].郭大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彼罗·斯拉法,M.H.多布.大卫·李嘉图全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4.033

作者简介: 李瀚林,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增长。

标签:;  ;  ;  ;  

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阐释-基于基本增长方程的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