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_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_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建设论文,传统文化论文,是党的论文,优秀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从发表到现在,已经60个年头了。这部著作,30 年代末发表, 1943 年作为整风文件出版, 之后1949年又出版单行本,1962年人民出版社再版,1980 年3 月又再版, 1985年收入《刘少奇选集》。可以说,60年来,它一直伴随着我们党成长的脚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60~70年代是非颠倒的日子里,它作为“反面教材——黑修养”而受到无情的批判,但这反而说明它存在的重要价值。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少奇同志在党的思想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特别是,它多处引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和言论,教育全党同志,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作出了光辉典范。本文仅就这一侧面,谈几点认识。

(一)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是少奇同志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部重要文献。书中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刻阐明了什么是修养,为什么要进行修养,修养和理论学习的关系是什么,修养的不可替代性等等问题。在这部文献中,刘少奇对党的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阐明了理论学习修养与思想意识修养的关系。在这方面,刘少奇同志继承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注重修身的优良传统,又给以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造。

刘少奇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必须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这两者密切地联系起来,绝不应该使两者分割开来。”(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 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 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在这里,少奇同志指出了思想建设的两个方面,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这两个方面,既是统一的,又有所区别。二者既不能分割,也不能互相代替。

理论学习的修养和思想意识的修养,为什么必须结合起来呢?

刘少奇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阐发了人类自产生以来就面对的三个“对立面”——自然、社会、人自身。面对着这些“对立”,人类必须进行三项基本的活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对于前两项基本活动,人们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与社会对于人类来说,是直接面对的外在之物;它对于人类的生存或一个阶级的生存,构成着直接的冲突和对立:要么人征服自然和压迫者,要么被自然和压迫者所征服。因而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对于人自己本身的改造,则由于是内在的,别人看不见,摸不着,或者被外部斗争的激烈所掩盖,因而容易被忽视。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三座大山”,一个提着脑袋去干革命的人,难道还需要改造自己吗?在《修养》中,正是针对了党内的上述思想,加以阐明和纠正。刘少奇同志指出:“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我们指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 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接下来, 少奇同志指出了“改造自己”的三个层次:即“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 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 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

刘少奇同志论修养,其主要着眼点是思想意识的修养。他在说到共产党员的修养标准时,提出了“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的命题,在这里,他所说的“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主要指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伟大的共产主义品格。少奇同志引用恩格斯论马克思的话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 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 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因此,他提出“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可见, “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也不是说,让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家,像马克思和列宁那样,对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作出独特贡献。而是要像马克思和列宁那样,具有革命家的品格。少奇同志还转引了斯大林引用的列宁“遗训”:“在工作中决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因为大事情是由小事情积成的”。(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 页、 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少奇同志指出:“我们普通的同志,今天诚然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高的天才,那样渊博的科学知识,我们大多数的同志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达不到他们那样高深和渊博。但是,我们同志只要真正有决心,真正自觉地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岗位,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且始终不脱离当前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群众的伟大而深刻的革命运动,努力学习、锻炼和修养,那末,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和斗争中培养马克思和列宁那样的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质,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这是完全可能的。”(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

由以上言论,我们进一步看出了刘少奇同志对修养的注重之所在。思想品质的修养,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能不能脚踏实地去做。为了说明这一点,少奇同志还特别引用了中国古代的一句老话“人皆可以为尧舜”。(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孟子》书中所说的这句话,原本也是教育别人,学习尧舜要注重品性的修养和实践,而不是其它外在的方面。

综上所述,刘少奇同志论述共产党员的修养时,不仅指出了理论学习修养与思想意识修养的统一,而且特别强调了后者。

从刘少奇同志的上述思想中,能否看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

“修养”一词,本身就出自中国古代。但古人所讲的修养,在今天看来,有相当大的历史局限。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多处引用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也批判了其中的糟粕,体现了批判继承的精神。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非常注重学习和修己的结合,他的著作《论语》,开篇三句话,就讲学习,交友和修养。(注:《论语》开篇的三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实际成为人生的三件大事。孔子的这种思想,为刘少奇同志所批判的继承了。

(二)

综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其中运用了哪些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去教育全党,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发意义的呢?

第一,世界观的改造是一个过程,共产党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了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段话。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所欲,不逾矩。”(注:分别见《论语》、《为政》、《述而》、《泰伯》、《卫灵公》篇。)在封建社会,孔子被吹捧为“圣人”,其实,孔子自己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或者是“生而知之者。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注:分别见《论语》、《为政》、《述而》、《泰伯》、《卫灵公》篇。)孔子一再宣称自己的知识来源于后天的学习。他“读《易》韦编三绝”(注:《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注:分别见《论语》、《为政》、《述而》、《泰伯》、《卫灵公》篇。)表现了伟大的人格力量。

还应该指出的是,孔子的这段话,不仅表明了学习的阶段性,而暗示出若干不同的层次,如:立志——树立远大志向;“不惑、知天命、耳顺”(注:耳顺,按照朱熹的解释,为“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取得一定的品性;“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方法上游刃有余而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刘少奇同志指出:“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锻炼和修养的过程。”(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 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 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少奇同志出提出了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提高自己的觉悟,培养革命的品质,改善革命的方法等”(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 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 页、 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 刘少奇同志在这里提出的三个层次,和孔子上面所讲“志向、品性、境界”颇有一致之处。事实上,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思想家,他是看到事物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这在今天,也仍有借鉴意义。

第二,共产党员要有远大志向和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篇著作中,有一章的题目为“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事实上,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始终贯彻着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共产党员修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在这方面,刘少奇同志也借鉴了古代儒家对理想的论述。

首先,共产党人要以天下为己任,学习古人身居陋室、心忧天下的忘我精神。《修养》中引用了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宋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论在朝做官还是在州府任职,总是关心民瘼,兴利除弊,是一个清正廉直的官员。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上,像范仲淹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他们以儒家的理想为理想,正如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注:分别见《论语》、《为政》、《述而》、《泰伯》、《卫灵公》篇。)在封建社会,具有这种理想主义儒家知识分子一般说来都得不到重用,当他们的理念危及统治者利益的时候,还要遭到迫害。所谓精忠报国、为民请命,实际都成为空想。但是,他们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儒家理想的最高体现,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特别提到了这种精神。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论语》和《孟子》,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注:分别见《论语》、《为政》、《述而》、《泰伯》、《卫灵公》篇。)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注:分别见《孟子》:《告子上》、《滕文公下》诸篇。)这是儒家为理想而牺牲精神的最高体现。

刘少奇同志指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这不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而是由于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了解和高度自觉。除了这种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外,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更崇高的道德。”(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儒家的思想家孟子提出,意志品质的锻炼要有一个过程,当这种锻炼进入最高水准,就达到“大丈夫”的境界。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注:分别见《孟子》:《告子上》、《滕文公下》诸篇。)儒家的这种人格理想,如果说在封建社会只是一种空想的话,那么在我们进行人类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则应该达到并远远超过古人。

第三,共产党员要用脚踏实地的方法兢兢业业地进行世界观的修养,防微杜渐,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在古代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修养的方法有许多种,《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列举了“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问题。“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其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越是在别人不知不觉的时候,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在独处之时,要特别谨慎和警惕,防微杜渐,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刘少奇同志借用古代儒家的范畴,加以改造,强调共产党员要诚实坦白,不做“亏心事”,行为经得起检验。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可以实现的,“修养”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是时时、处处、都不能放松的实践,少奇同志引用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比喻,来说明思想的修养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也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是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经常打扫和洗涤。”

刘少奇同志引用“吾日三省吾身”来说明思想改革的不可须臾或离,是一个非常简洁的概括。即使在古代,也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能够真正的身体力行,因为,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整体而言,是不可能真正接收人民群众的监督的。所以,儒家的伦理有时成了统治者沽名钓誉、欺人耳目的挡箭牌。而能够按照儒家伦理的标准严格修身的少数知识分子,也只能在清贫潦倒中渡过他们的一生。(注:这方面的一个代表是明末的江南大儒刘宗周,他奉“慎独”为一生的最高的道德修养宗旨,说“慎独是学问第一义。”“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刘子全书》卷10,卷21)黄宗羲评价他是“从严毅清苦中发为光风霁月。”(《刘子全书》卷39)清军攻陷南京杭州后绝食而死。)

刘少奇同志引用“吾日三省吾身”的古代修身格言,是在“文革”中遭到最严厉批判的观点之一。“红卫兵小将”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共产党员,难道也需要“吾日三省吾身”?这不是诬蔑我们的党吗?这个问题,到今天也许仍会有人怀疑,甚至把它看成是“封建糟粕”。

实际上,就方法论而言,修身并不含有封建主义的内容,关键是赋予它们什么样的实践内涵。改革开放以后,党内高级干部中出现了王宝森、陈希同这样的败类,不就是很好的反面教员吗?王、陈这些人,在参加革命之初,也曾有共产主义的信念,也曾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但他们逃避了“修身”的改造,终于沦为人民的罪人。这对他们个人,是一个悲剧;对全党,是一个警惕。所以,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同志一再强调共产主义的“伟大而艰难”,可见,这绝不是空洞的无的放矢。即使是共产党人,改造也必须是脱胎换骨的,因为我们进行的,是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改造必须是脱胎换骨的。

(三)

对待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刘少奇同志提出了“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的原则。什么是“不欺骗”的原则呢?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来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去做,去实践。

少奇同志指出:“在旧社会,有许多人在受教育和学习的时候,认为他们所学的是并不需要照着去做的,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照着去做的,他们尽管满篇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男盗女娼。国民党反对派尽管热谈‘三民主义’,背诵孙中山的‘总理遗嘱’,然而实际上却横征暴敛,贪污杀戮,压迫民众,反对‘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甚至去和民族的敌人妥协,投降敌人。有一个老秀才亲自对我说:孔子说的话只有两句他能做到,那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余的他都做不到,而且从来也没有准备去做。既然这样,他们还要去办教育,还要去学习那些所谓‘圣贤之道’干什么呢?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升官发财,用这些‘圣贤之道’去压迫被剥削者,用满口仁义道德去欺骗人民。这就是旧社会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对于我们所‘崇拜’的圣贤的态度。当然,我们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我国历史上的一切优秀遗产,完全不能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学到的,就必须做到。”

上述一大段话,既有事实,又有理论分析。清楚地阐明了共产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所应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少奇同志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历史上的优秀遗产的学习问题,他一再强调,学习到的就必须做到,而且是为了用才去学的,他说:“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注重实践,是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修养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一个批判继承。

实践一词,本来出于中国的古代,也称践履、工夫。主要指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如前引孟子所讲的尧舜之道,在孟子看来,其核心不过是一个‘孝’字。这种实践或践履,同我们理论意义上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不可同日而语。刘少奇同志在吸取古人注重修养与践履的精神的基础上,批判和抛弃了其中的糟粕成份,他说:“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他们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以为只要保持他们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我们不能这样去修养。”(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

从实践的角度,应当如何去修养呢?少奇同志提出了八个方面:

1)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

2)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

3)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

4)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修养;

5)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

6)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

7)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

8)要有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

以上八个方面的实践,包括三个层次,即理论方面的修养、思想意识作风方面的修养、方法论方面的修养。少奇同志不但强调了三者之间的统一,而且强调了每个党员在实践中要有差别。他说,“由于我们党员的政治觉悟、斗争经验、工作岗位、文化程度、社会活动的条件,都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同志需要特别注意修养或者着重注意修养的方面,也就会各有差别。”(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 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 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这样,就把共产党员修养的实践,进一步地具体化了。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以德修身,以身治国的人生理想。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忧也。”(注:分别见《论语》、《为政》、《述而》、《泰伯》、《卫灵公》篇。)孔子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困而后学。这些都表现了实践的精神。儒家的经典《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指出了作为封建社会“君子”、“大人”实践的具体目标。这种精神,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儒家知识分子把实践局限与个人的道德践履,即使在封建社会,所能发挥的时效也很有限,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这种实践就只能是历史的遗存。如不加以履行,就不能为我所用。刘少奇同志提出共产党员修养的命题,把“修养”与共产党人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造的实践联系起来,堪称古为今用的典范。

(四)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写作于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但在60年过去之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仍感到十分亲切。不论是运用马列主义,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刘少奇同志都能挥洒自如,这同他本人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意识的修养都是分不开的。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刘少奇同志还充分展示出革命领袖人物的预见性,他说:“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且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 )他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告诫全党,不要重蹈马列主义出现之前历代革命者的成功时的覆辙。他说:

“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现以前,历代的革命者,一到他们进行事业得到胜利和成功以后,少有不腐化、不堕落的。他们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成为革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物,……反转过头来压迫被剥削的群众,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0页、第 98页、第99页、第104页、第105页、第106页、第99页、第134页、第 111页、第101页、第109页、第103页、第102页。)

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诞生60年之后读这些话,不能不让人感慨系之。怎样保持我们党的纯洁?这仍然是我们全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重大思想建设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紧密结合党的阶级性质、最高理想和当前任务,在革命的实践中努力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和作风修养,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的改造主观世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道德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素质,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维护思想上组织上的纯洁,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重要保证,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个鲜明特点。”(注:新华社北京98年11月20日电。)

标签:;  ;  ;  ;  ;  ;  ;  

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_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