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道法作业添“油”加“醋”——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布置论文_俞淡幸

给道法作业添“油”加“醋”——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布置论文_俞淡幸

宁波市北仑灵山书院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封闭僵化,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与其他学科也少有牵连。作业方法、手段单调,关注作业形式的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对个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也少有提及和表现。这种有应试教育时代烙印的教学实践严重背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无视人的主观作用,缺乏学生、教师与作业等教学相关因素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这种态势下的作业,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自然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失去了作业存在的教育意义。

道法作业布置需要我们改革创新,去除那种沉重、重复、单一的现象,给作业添"油"加"醋",让作业变得多姿多味,架起道法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

一、精选题目,从形式上创新

新课程的道法作业在于增进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业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学生生活的各种需求。

(一)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亲身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新课程的作业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为原则来设计。

如我在教《爱在家人间》时,我布置了一项德育作业:五个一工程。包括: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帮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次家务,了解父母的生日,买一份简单而又有意义的礼物给父母。并且让学生记录下的自己当时的感悟。学生作业收上来后,从中看到了父母的喜悦,看到了学生内心的惭愧。这学期我将继续布置一些德育作业,围绕"感恩亲情""成长勿忘父母恩"等展开,德育作业,让学生学会了关爱,懂得了感恩,认识了自我,在体验与感悟中成长。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知行统一,而且充分地整合了家校资源,更好地加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二)设计反思性作业

设计和安排反思性作业, 是品德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作业设计的又一大特点 。反思性作业总是指向作业者自身的,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能力。

例如上完《诚实守信》后,我布置了2道作业:

现在的我:(请给自己的诚信打分)

1、不想参加体育课的长跑,是否曾借各种理由逃脱。( )

2、和同学相约游玩,是否按时赴约。( )

3、作业未完成,是否曾对老师撒过谎。( )

4、是否曾编排借口,不做课间操。( )

5、是否曾经抄袭别人的作业。( )

6、答应父母的事情,是否做到。( )

7、答应朋友的事情,是否做到。( )

8、考试中是否曾经作弊。( )

9、未经别人同意,是否拿过别人的东西。( )

10 、默写的时候是不是抄袭过书本或同桌( )

未来的我:第一大题的10道题目,如果你再次碰到,是否依然,哪些题你会改变,为什么?

学生通过回味、沉思和思想过滤,"自己对自己谈话,拷问自己的诚信",较好地完成了作业。反思性作业,能促进个体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实现对原有品质的重建,有利于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提升道德境界。反思性作业的操作,实质上是学生追求高尚和完善,彰显生命成长价值的过程。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自己对自己谈话, 诉诸自己的良心",如此,"才能为自己的心灵吸取宝贵的东西"。

(三)设计热点性作业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设计热点作业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又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关注今日的社会、现在的世界,当然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和要求也是特别感兴趣,也特别愿意去做,所以我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每天抽一点时间看一看新闻报道、热点透视、今日关注等电视节目,鼓励他们与家长、同学以及老师谈论自己所了解到的时事。

二、注重学科联系,从内容上拓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道德与法治课改革的努力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学科的学习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一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实践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双赢的结果。

学习《创新驱动发展》后,把视野拉回到我们身边,审视本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名为《我镇社会发展现状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策略》的探究活动。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归结出主要的探究议题并制定相应的探究计划和实施策略。再根据个人条件和意愿,划分学习小组,分组展开活动,或收集资料,或调查访问。最后进行材料汇总,撰写探究报告。学生从本镇当前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虽然学生的认识有些片面和肤浅,但通过本次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的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匪浅。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史地、科学、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道法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突出个性发展

新课程环境下,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因此作业在容量上一定要考虑量力性,要提倡"少而精";反对重复性、机械性地累加。"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需要、兴趣、个性和特长,赋予作业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如道德与法治课上,可以设计这样的假期作业---自助餐:

1.精彩点评。虽然现在广告满天飞,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珍品,请用心选出5-10条精彩广告,并从设计理念、人文观点等多个方面进行精彩点评。

2.感悟感想。在假期里所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中,请选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精彩之处,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两道菜你喜欢吗?如你的回答是否定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具有特色风味的佳肴;如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选择自己独有的表现方式。

四、优化评价方式,体现"以人为本"

渗透人文关怀作业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教师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把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作业不但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学生可以通过作业获得一种成就感,并将这种成就感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成为学习的长久动力。当然评价的内容应多一些名言警句,多一些鼓励性话语,多一些心灵的温暖和关爱。

如批阅作业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以下一些内容。

1.格言类评语。如:你可以把我打倒在地,但你永远打不败我。

2.哲理类评语。如:离成功只差一步时,很多人止步了,错失了机会,相信你会努力的。

3.激励类评价。如:你的梦想和追求必将鼓励着你继续前进、经受考验、实现成功。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角度、多形式、多元化的。除了运用分数与等级之外,还应多采用评语的形式。评语更具有针对性,更有个性化倾向。在作业评价中,教师恰当运用评语,能让学生加深自我认识,感受到关注和尊重,建立自信,体验成功,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地发展。能使学生恰如其分认识自己的成绩、存在的缺点和努力的方向。得体的评语是老师对学生的中肯的劝诫、娓娓的交谈和情感的倾吐,传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拳拳关爱之情,对优等生是"快马加鞭",对差生是鼓励和鞭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孩子"是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时代的要求和作为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的时代,新的教学面貌,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作业的处理问题上只有革除弊端,改变旧貌,才能创造出一片新的天空,拓展新的领域。通过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评价,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作为教师,应大胆更新观念,敢于质疑,挑战传统,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道法课的趣意和魅力,努力使学生主动对作业作出积极反馈,同时在作业过程中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管理者而不是服从者;让学生展开智慧和创新的双翅,翱翔在他们成长的蔚蓝的天空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自身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圣洁称号。

参考文献:

[1]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杨四耕.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俞淡幸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  ;  ;  ;  ;  ;  ;  ;  

给道法作业添“油”加“醋”——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布置论文_俞淡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