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纪念全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研讨会十周年_建筑论文

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纪念全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研讨会十周年_建筑论文

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纪念全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研讨会召开1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辩证法论文,建筑设计论文,研讨会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8.91;TU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0)02—0011—03

1990年5 月在宁波大学召开了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全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图书馆界和建筑师们互相切磋,共同探讨,相互尊重,亲密合作,使得图书馆建筑这一边缘学科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时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顾问、72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关懿娴教授特地带了编译文章到会;著名图书馆建筑专家、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鲍家声在会议上作了“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中国西北建筑设计院、《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孙怀瑾,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与设备分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朱成功等都在大会上发了言。到2000年,这次会议就整整过了10周年。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国各种类型图书馆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本文试就图书馆建筑的内容和形式、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几个辩证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作为对宁波大学会议的纪念。

1 图书馆建筑的内容和形式

1.1 内容和形式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就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在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2 图书馆建筑的内容和形式

在图书馆建筑中,建筑的内容就是它的功能,它受图书馆的职能制约;图书馆建筑的形式就是馆内房间布局、流线设置、建筑结构、建筑造型等。图书馆建筑的形式总是随着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图书馆藏书量小、读者少、建筑面积小,藏书的使用权掌握在王公贵族和僧侣手里,这个时期图书馆在功能上是藏、借、阅统一的,建筑形式大部分是一间大的房子,建筑的层高、荷载、柱网是同一的,建筑形式决定于图书馆的功能。

近代图书馆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个时期图书馆藏书量剧增,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利用藏书而又不致使藏书丢失和乱架,闭架借阅的方式就产生了。图书馆的这些职能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建筑形式一般采用“工”、“山”、“回”、“土”字等形状,书库在后,阅览室在前,二者之间置以目录厅和出纳台,分区明确,便于管理。建筑的层高、荷载、柱网都不同一,书库与阅览室的层高比一般为2∶1 或3∶2,书库的窗户一般为窄竖条状,便于闭架书库的藏书的保护, 书库的荷载大于阅览室,书库的柱网密度大于阅览室。

现代化图书馆的职能较传统图书馆有了极大的拓展。读者要求缩短与藏书的距离,实行开架借阅,并且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多种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传统的外借、阅览等文献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读者的这种需要,这就对传统的图书馆建筑形式提出了挑战。模数式图书馆建筑形式就适应了现代图书馆的职能的变化,在一个荷载、层高、柱网统一的大进深空间内,能够同时满足读者的借、阅、参考、检索等多种需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一直是随着图书馆的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充分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追求功能、造型、环境的和谐统一,应是馆方和设计师共同的目标,图书馆建筑的美学也就此而体现出来。19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山西大学图书馆新馆,处在学校中心位置,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结构新颖,造型独特, 色彩鲜明,气势恢宏,宛如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巨舰,是山西大学顽强拼搏的象征。图书馆周围绿草铺地,点缀以小品,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建成这样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图书馆建筑,与1990年宁波大学会议上专家咨询组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1.3 图书馆的造型

造型是时代的、民族的产物。美观的造型、适度的装饰和绿化,使图书馆具有艺术感染力,身在其中赏心悦目,这是吸引读者、提高功能设施作用的有力手段。图书馆建筑不但具有凝固的物质文明的特性,而且是精神文明的象征和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心理也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越来越要求图书馆有幽雅的、高质量的内外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建筑评论家詹克斯说:“建筑艺术既是对杰出人物,也是对大街上的人民谈话的。”对于图书馆建筑来说,它是对成千上万各类型读者及广泛的人民大众“谈话”的,而且要传之久远,影响几代人的读书和生活。

1.4 结论

近几年我国建成的图书馆达数百栋之多。其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图书馆设计中的窄条窗户,除了一些特大型图书馆外,也很难再找到书库与阅览室层高比为2∶1或3∶2的模式,而且造型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死板的“工”、“山”、“回”字型。馆员和建筑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设计出了一大批功能适用、经济美观的图书馆。这些都是模数式建筑思想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图书馆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建筑形式。

2 图书馆建筑的全局和局部

2.1 全局和局部

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局部指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方面以及发展的各个阶段。全局和局部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全局由局部组成,全局统帅局部,对局部起着决定性作用,反过来,局部也制约着全局,任何局部对全局都有一定的影响。

2.2 图书馆建筑的全局和局部

我们这里谈到的图书馆建筑的全局和局部,包括图书馆在一个大的环境中的位置及馆内各部室的有机联系。一座高校图书馆相对于大学校园来说就是局部,相对于馆内各个部室来说就是全局;一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相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是局部,相对于馆内各个部室来说就是全局。因此,这里谈到的图书馆建筑的全局和局部,包括选址、图书馆与周围环境、馆内各部室间的联系。

2.3 选址

对于图书馆馆址的选择原则,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由于现代化图书馆已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要以多种方式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服务,因而过去那种选一个优美安静地区建馆的思想被突破。今天,人们普遍强调的是希望图书馆建在人口比较密集、接近服务对象、交通方便、无空气污染的中心地带,这样才能更好、更方便地为读者服务,才能成为广大读者名符其实的信息网络中心。唐山市震后新建图书馆在选址上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它处在唐山市中心,西邻市委、市政府,东面与凤凰山公园隔路相望,南面、北面都是居民生活小区,正门位于南北向的文化路,是唐山市的科技、文化一条街,庭院内置以花草树木,一年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大门两侧是临街的科技文化长廓,更增添了图书馆的文化气氛。

2.4 图书馆与周围环境

凡建筑皆离不开环境。人们在审视建筑美的同时,无疑对周围环境还提出了相应要求。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组建筑群或单体,都是所在单位的重要建筑,是历史和时代的记录,而不是孤立的,因此要求与周围环境和建筑协调起来,成为城市和校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建筑与周围建筑相处和谐,较好地处理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它的周围虽均为古典建筑,但设计者没有仿效旧形式,而采用了与原有古典建筑强烈对比的手法,选用了现代建筑形式,巧妙地兼顾了新老建筑的协调,新图书馆的平屋顶做得很厚,并向外伸挑,以求与原有古典建筑的檐部相呼应,主体凸出的部分既表现了内部一个个凹室幽静的读者环境,又近似古典建筑的“柱间”处理;此外,新图书馆的高度也以老建筑为限约,这样通过对比的手法,不仅使新老建筑相协调,也使新建图书馆更为突出。

图书馆建筑除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外,还要注意馆内外环境的美化,通过雕塑、小品、庭院、绿化等形式,造成具有浓郁文化气氛、地方特点、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建筑物,既有安静优雅的阅读研究环境,又能获得情绪的调剂和精神享受,既能吸引读者,又为地方造成新的优美景观。

2.5 图书馆内各部室的联系

如果说图书馆建筑中的选址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大的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那么馆内各部室与图书馆的关系则是小的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传统图书馆建筑形式之所以被现代化的模数式建筑形式取代,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是它在处理馆内各部室间的关系时有如下不足,即它把书库和阅览室分开,二者之间又置以目录厅和出纳台,彼此关系松散,阅览室和书库之间、阅览室与阅览室之间、采编办公用房与各部室的联系不够紧密。把读者和藏书分开,增加了内部各种流线的距离,降低了工作效率。现代化的图书馆设计注意了各部室之间的有机联系,馆员、读者、图书流线通畅,互不干扰,简洁高效。如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采用六边形的单元组合式的建筑形式,将书库、阅览室及公共活动用房用走廊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局部紧密联系形成图书馆建筑的全局。

3 图书馆建筑的当前和长远

3.1 当前和长远

当前是指事物目前阶段所处的状况,长远是指事物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发展的状况。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当前和长远,当前是长远的基础,长远不能脱离当前,二者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

3.2 图书馆建筑的当前和长远

图书馆建筑的当前和长远即是指在现有资金、技术条件下建筑的图书馆既能满足当前图书馆功能的需要,又能考虑到未来若干年内图书馆建筑仍然适应功能的需要。

良好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不仅要能够满足当前图书馆事业的需要,而且要能适应图书馆事业在未来长远发展中一定阶段的变化,做到“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我们时代的特点是一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因此,图书馆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图书馆当前使用的需要,而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今天建造的图书馆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明天使用的。有些图书馆刚刚建好就发现许多方面不适应,其原因就在于未能充分研究图书馆职能、管理、藏书、读者需求及设备等方面发展的可能性。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及功能都在扩展,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文献信息中心,要设计成开放型、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建筑,同时要考虑到未来读者的多元化、载体多样化、服务情报化、资源网络化、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向,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在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时,尤其要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宁波师范学院图书馆在1990年建成时就预计到计算机技术等在图书馆的应用,预埋了多种电缆线和通讯线路接口,在使用中尽量避免线缆裸露。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馆在设计时对长远考虑得较少,没能考虑到计算机及其它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建成后在大厅屋顶、墙角、楼梯拐角等处都是裸露的线缆,这样既不美观,也很不安全,一旦哪一根电缆被破坏,就可能造成大量数据丢失。

另外,图书馆除了收藏纸质的信息载体外,光盘、磁盘、录音带、录像带、缩微胶片等信息载体大量增加,给图书馆的保存、利用、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图书馆的传统手工操作正迅速被计算机替代,网络技术使得虚拟图书馆正在形成,图书馆的发展经过局域网、校园网,到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要想准确地预见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应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如当年缩微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后,有人预言不久的将来,图书馆就可以放到每位读者的桌斗里了,然而事实并未如此。但是建造一栋图书馆是百年大计,我们建筑图书馆之前一定要根据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及预见到发展的可能性,在规划设计之初考虑到各种电源、通讯线路的应用,或预留出合理的条件,留待以后铺设。

〔收稿日期〕1999—08—30

标签:;  ;  ;  ;  

图书馆建筑中的辩证法--纪念全国图书馆建筑设计研讨会十周年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