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论文_靖春梅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论文_靖春梅

靖春梅(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卫生院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对30例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治愈20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1例。结论:可因分型的不同分别伍用健脾、清中、益胃、理气、活血、消瘀、化湿、清热等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较高疗效,特点是辨证论治加减灵活,弥补西药治疗方法单一的不足,但也存在辨证允型混乱、用药博杂,且无统一理论的不足。

【关键词】反流性胃炎;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62-01

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过多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因为十二指肠内容物是以胆汁为主,又呈碱性,故又称胆汁反流性胃炎或碱性反流性胃炎[1]。本病相当于中医“胃脘痛”、“呃逆”、“痞证”范畴。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应用抗酸剂不能缓解的腹痛、胆汁性呕吐和体重减轻是其显著的特征。选取2012年收治的反流性胃炎患者30例临床中医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12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胃炎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1~4年,平均2年,均经胃镜确诊。伴浅表性胃炎8例,伴萎缩性胃炎5例,伴糜烂性胃炎3例。心窝部烧灼感,严重者可有上腹疼痛或上腹不适,通常在进食后加重,有时可见呕吐胆汁,呕吐后症状并不完全消失,此与输入襻综合征不同。有的病人出现清晨口苦、口干,少数伴有慢性腹泻、失眠多梦、心悸等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可以有体重下降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辨证论治

2.1辨证要点

本病病在胆胃,所以治疗宜通宜降,从调理气机的原则出发,利胆和胃为最根本的治疗大法,临床可因分型的不同分别伍用健脾、清中、益胃、理气、活血、消瘀、化湿、清热等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较高疗效,特点是辨证论治加减灵活,弥补西药治疗方法单一的不足,但也存在辨证允型混乱、用药博杂,且无统一理论的不足。

2.2分证论治

2.2.1气滞血瘀证

证候特点:脘腹隐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常与手术瘢痕部位相近,或疼痛日久不愈,纳少、呃逆,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暗苔薄,脉弦涩不爽。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和胃。

方药:丹参饮合百合乌药散加减。方中以丹参、檀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以砂仁、乌药行气宽中,和胃降逆、百合复膜定痛,安神益志,诸药合用使气通血畅,达到和胃降逆、活血止痛的功效。

2.2.2胃阴亏损证

证候特点:胃脘灼热不适,隐痛嘈杂,唇燥口渴,纳少便结,舌红少津而无苔,或舌瘦少苔,脉细或细弱。

治法:养阴和胃,润燥止痛。

方药:沙参麦冬汤,方中以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润燥,冬桑叶活血除湿,使养阴药滋而不滞,生扁豆、甘草健脾补中,生津润燥。

2.2.3肝气犯胃证

证候特点: 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无定处,嗳气稍舒,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旋复花、代赭石。方中以柴胡、枳壳疏肝解郁;川芎、香附和血理气;芍药、甘草酸甘柔缓,和中止痛;陈皮、旋复花、代赭石和胃理气降逆。全方有理气而不耗气、温通而不过燥之功[2]。

2.2.4脾胃虚弱证

证候特点:胃脘隐痛痞满,呕吐苦水时作时止,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脉缓和或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加入木香理气散寒,砂仁开胃行气,诸药合用有健脾和胄,降逆止痛之功。

2.2.5胆郁胃热证

证候特点:胃脘灼痛,口苦而干,呕吐苦水,急躁易怒,常因郁怒而痛甚,食少腹胀,喛气频频,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利胆,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温胆汤。方中以黄连、黄芩、半夏、枳壳清热解毒、疏肝利胆,陈皮、茯苓理气燥湿、健脾化痰,生姜和胃化痰,且制半夏之毒性,竹茹清热化痰、和胃止呕,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化痰热,和胃降逆,利胆消炎之效。

2.2.6寒热互结证

证候特点:胃脘痞闷胀痛,恶心呕吐,嗳气频频,肠鸣下利,口苦而干,小便黄少,舌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而数。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味。方中以半夏辛开散结,苦降止呕,干姜辛温祛寒,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党参、大枣甘温补中,代赭石、旋复花降逆化痰,甘草补脾胃而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共奏泄热消痞、益胃和中、调和寒热之功。

2.2.7热壅滞证

证候特点:胃脘胀痛而痞满,纳少,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时呕苦水,嗳气频作,便溏不爽,小便黄赤,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导滞。

方药: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方用厚朴、藿香行气化湿,苍术健脾燥湿,木香行气止痛,砂仁、蔻仁、陈皮芳香和胃、理气止痛,甘草和胃安中,共奏清热利湿、和胃止痛之功。

2.3常用中成药

沉香舒气丸适用于上腹饱胀、嗳气频频、口苦者。藿香正气散适用于脘腹闷胀、纳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者。理中丸适用于胃脘痞满隐痛、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者。木香槟榔丸适用于腹胀便秘者。气滞胃痛颗粒适用于腹部胀痛较明显者[3]。虚寒胃痛颗粒适用于腹部怕凉而胀痛者。舒肝丸(片)适用于腹部胀痛,连及两胁,痛无定处,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者。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丁训杰,廖履坦.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37-173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1989版.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论文作者:靖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0

标签:;  ;  ;  ;  ;  ;  ;  ;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论文_靖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