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护老者社区支持服务探索-以社会工作为视角论文

居家护老者社区支持服务探索-以社会工作为视角论文

居家护老者社区支持服务探索
——以社会工作为视角

付美珍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广东 广州510405)

[摘要] 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居家养老作为重要养老方式而备受关注。为保证老年人能够安心、舒心地居家养老,居家护老者需要获得足够的支持服务,不仅有利于这一群体的健康发展,同时直接或间接对居家老人养老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分析广州市居家护老者的问题与需要,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护老者社区支持服务的改善途径,从而进一步减缓护老者压力,提高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居家护老者;社区支持;社会工作

自1992年起,广州市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城市。据《广州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广州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比例分别为17.27%和17.76%;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61.8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18.03%。其中,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老年人口数位于广州市前三,广州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加速增长,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目前,广州的养老模式基本上主要分成两类:一是机构养老,二是在社区居家养老。从实际效果看,机构养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老压力,然而机构的增长速度及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此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居家老人更愿意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广州市启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已有10年,目前广州的老年服务发展计划是“9064”,即90%的老人在社区居家养老,6%半失能半自理老人就近享受日托等养老服务,4%失能老人入住养老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特别是居家护老者对老年人的照顾质量上仍有待提高。因此,关注居家护老者的社会支持服务,不仅关系到这一群体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保障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居家护老者是指在家庭中向体弱、身体机能或心智有缺损或有长期病患的居家老人提供照顾的人,通常是有照顾需要的居家老人的子女、配偶、亲友、邻居等。老年人因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退化,日常生活中逐渐需要他人的照顾,居家护老者成为老人在居家养老中的主要照顾者。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强、家庭结构的缩小以及老人需求不断的增加,居家护老者在照顾老人过程中面临着种种的问题及压力,具体表现为:

一、日常护理方面

在居家养老中,大部分的居家护老者非专业护老员,尽管居家护老者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习得一些护老者技能,然而一些较为细致、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如处理老人情绪行为问题、老人常见病的预防、急救与康复等知识十分缺乏。因此根据居家护老者的现实需要,开展日常生活照顾知识与技能、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康复、老年心理情绪疏导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身心健康方面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需要照顾的老人及护老者步入老年期的情况日益增加,年长的居家护老者在照顾高龄居家老人时,因自身体力衰退,在照顾老人时显得常力不从心,甚至因照顾老人而受伤。对稍年轻的护老者而言,他们面临着外出工作养家糊口与在家中照顾居家老人两难处境。此外,长期照顾老人使居家护老者充满了挣扎与矛盾,如不知如何照顾而产生无助感、受老人挑剔的无奈感、工作与照顾冲突的焦虑感等。因此他们渴望释放身体与心理的压力,获得“喘息”的空间。

“张俊男看到其他班的同学受伤了,立刻跑过去把那个学生领到医务室,尽管他根本不认识这位同学。他的这种行为感动了我!”

三、社会支持方面

鉴于当前社区为居家护老者提供的服务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社会工作介入居家护老者的社区支持服务以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首先,广州社会工作发展已将近10年,已形成项目化、市场化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协调、项目运作、专业服务的成熟社会工作“广州模式”;其次,社会工作以专业服务理念入手,以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等理论为支持,坚持“助人自助”服务宗旨,关注护老者及家庭能力的成长,增强护老者及家庭的能力实现自助;再次,社会工作以“同理心、倾听、接纳”等技巧与护老者及其家庭建立专业关系,打破护老者求助隔阂,以护老者为中心评估需求,并根据需求情况制定介入的方案,整合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为居家护老者开展“喘息服务”,给居家护老者提供资源,纾缓压力,增强能力。具体来说,依托社会工作三大方法来开展居家护老者社区支持服务,具体包括:

四、角色适应方面

居家护老者在家庭中承担着主要照顾者的角色,需要适应角色的转换,特别是新护老者的第一年,长期照顾者角色所带来的角色期待与角色规范的陌生与焦虑危机感直接影响这一群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居家护老者需要做好角色适应转换与平衡工作角色、家庭角色和照顾者角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社会工作者根据居家护老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开展个性化的个案辅导与转介服务。社会工作者以真诚和接纳的服务态度,遵循保密和不批判的原则,耐心地倾听护老者,以护老者为中心,运用专业的方法评估护老者的问题与需要,如针对护老者在照顾老人过程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以个案服务方式,为其提供技能培训与教育,从而提升居家护老者的照顾能力,满足居家护老者照顾老人的技能需求。针对护老者在照顾过程中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因照顾和工作冲突所带来的困惑,通过情感支持和压力疏导为护老者开展放松训练与情绪治疗等方法促使护老者释放压力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和困惑,解决问题,满足需要。此外,还可以进入护老者的日常生活中,让护老者把遇到的问题与社会工作者分享和倾诉,帮助其分析目前存在的压力情况和自身问题,协助护老者正确地认识判断当前的照顾情况,巩固护老者与老人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帮助开发潜在的照顾服务,通过个案服务的方式给予护老者支持,运用专业服务技巧开展个别化教育,使其适应角色转变,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部分居家护老者可以通过亲缘网络获得部分物质或者精神的支持,但正式的社会支持对居家护老者的援助明显不足,对缓解居家护老者的压力作用十分有限。对大多数居家护老者而言,最迫切需要的支持表现在:体力上的支持、临时性的替代照顾者、时间与经济上的支持等,主要集中在信息提供(医疗生活护理知识宣传、培训)、社会陪伴、辅助照顾(日托中心、日间护理)等方面。

让我意料不到的是老陈居然打电话举报我。那是在我那个朋友来过之后的第二天,两个警察敲响了我的门。听到敲门声,我还以为是老陈呢。谁想开门后却发现站在门外的是两个警察。只是出乎意外的是其中的一个警察我认识,他也喜欢逛古玩市场。见开门的是我,警察小徐说,怎么是你?

接着,进一步对整体量表进行映像萃取分析得到3个纬度:品牌真实性、网络口碑和价值共创意愿。该研究的整体量表中包含多个维度,因此,较适合用组合信度(CR)指标来衡量整体量表的内部一致性[29],各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值、CR值和AVE值见表3。

(一)个案工作

居家护老者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除亲缘关系以外,最便捷的途径是通过社区获得,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并没有为这一部分居家护老者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居家护老者在解决问题,获得支持上存在种种的困难,具体表现为:其一,护老者所迫切需要未得到满足。目前社区为居家护老者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老者的经济压力,但据调查显示,护老者对医疗护理、心理调适、支持网络构建的更高需要。在实际中呈现“高需求,低提供”,所涉及的社区支持服务很少,即目前社区所能提供的服务并非护老者所迫切需要的。其二,文化适应性矛盾。我国传统的“忠孝”“养儿防老”的文化与观念深深影响我国的居家护老者,认为照顾老人属于个人的事情,一方面使居家护老者在照顾老人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会也不愿向外求助,另一方面社会对居家老人的关心不足,为居家护老者提供的社会支持较少。

(二)小组工作

针对护老者群体所面临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与需要,社会工作者可将有着共同需要的护老者召集起来组建成小团体,推动成立护老者支持性小组,依托小团体的力量让具有相似问题或需求的护老者有机会聚集在一起,运用小组动力使小组成员发生共同的改变(如中风患者照顾技能培训小组,提升小组组员的对中风家属的护理技能),或通过参与互助小组(如情绪疏导小组、压力管理小组、新护老者角色适应小组、社交康乐小组)搭建互助平台,协助分享经验,互相帮助,形成支持性的氛围,通过与小组组员探讨那些难以同家人或朋友讨论的情感问题,彼此抒发情感,分享应付策略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拓宽获取社区资源的途径,从而减缓自身的压力,增强照顾及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三)社区工作

针对当前社区资源匮乏和缺失以及对现有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层面开展社区教育,以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满足护老者及其所在家庭多样化的需求。首先,通过号召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护老、敬老、爱老”社区活动和提升居民在“护老、敬老、爱老”参与能力,帮助护老者链接社区和社会资源,改善社区关系搭建社区支持网络,协助完善居家护老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其次,针对社区居民护老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开展居家生活援助,举办各项训练课程及教育计划,加强护老者的照料能力,设立护老者咨询中心及电话查询服务。再次,针对护老者的缓解身心压力及社会支持的需要,社区层面成立成人日间照顾中心,为其提供其制订个性化日托照顾服务,使老人有机会同其他老人进行社会交往和参与有兴趣的活动,减轻疏离感,同时为护老者举办社交康乐活动,搭建社区支持网络,促进邻里互动、志愿服务搭建社区支持网络为护老者提供舒缓压力的机会,减轻日常照顾压力。此外,开展家庭内暂托服务与机构暂托服务项目,通过对老人提供短期照顾,使照顾者能够获得短暂的喘息。

物流企业不同于其他的制造性企业,其发生的成本费用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各企业往往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来核算。但是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时无形的,其成本核算对象不易选取,在核算方面必然存在缺陷,管理层也无法得到最精确的成本数据,无法达到管理的目的。在账务核算时,没有专门的会计科目来进行归集和分类,不易对某一环节发生的费用进行控制。一般来说,企业根据财务的会计科目来做成本预算,这样不利于物流企业对成本进行控制。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传统成本法下的科目来核算,如将不同环节发生的物流成本统一归集到“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中,无法核算各个作业下的成本信息。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养老和照顾的需求逐年上升,对养老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新兴的社会服务方式,在养老服务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运用三大基本工作手法从“点到面”地协调和整合社区资源,拓宽社区内受助群体,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居家护老者提供服务,同时发掘居家护老者自身的优势和潜能,链接社会资源,为更多有需要的居家护老者提供帮助,促进这一群体的健康发展,提高居家老人的居家养老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小羽.家庭护老者社会支持研究述评[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6):48-51.

[2]刘云龙.护老者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胡展英.居家养老服务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4]王裔艳,赵环.香港护老者支援服务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8(5):100-104.

[5]曾莉.上海市老年人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性服务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 TU24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62-02

①本文系广州市社区教育2017年课题“居家护老者社区教育服务探索——以社会工作为视角”(课题编号:2017SQJY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付美珍,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

◎编辑 张 慧

标签:;  ;  ;  ;  

居家护老者社区支持服务探索-以社会工作为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