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_政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_政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1)04-0094-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社会具体特点的必然选择。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与科学内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发展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之中。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政权兴亡“周期律”的提问时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新路,这就是民主。①

(一)毛泽东提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建国之初,中国在很多方面照搬苏联模式,毛泽东回忆说:“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②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并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了全面思考。他后来总结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③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尽管这些探索后来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努力。

(二)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上,邓小平1979年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④ 他强调:“有些事情,在某些国家能实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国家也能实行。我们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⑤ “至于各种民主形式怎么搞法,要看实际情况。”⑥ “民主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⑦ 邓小平强调:“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⑧ 由此,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民主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⑨。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发表的重要讲话,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二大提出了领导体制和领导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作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样的概括,从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三)江泽民提出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抓紧进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并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民主法制建设要抓紧进行。”⑩ 他在党的十四大上重申:“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11)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使中国政治发展上升到了现代法治的高度: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和使用“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概念。他强调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2) 这是我党文献中第一次提出“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概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13)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胡锦涛提出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2004年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再次重申:“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14) 2005年2月4日下午,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就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提出的五点要求中,第一点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6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5)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6)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在2008年2月27日结束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8)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9)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9),“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0),向世人昭示了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这些重要论断,深刻精辟,立意高远,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确立的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部署,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经过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探索,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形成了中国的发展模式,而且在政治建设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明确回答了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发展观问题极为重要,有什么样的政治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发展模式和政治发展战略,就会对政治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作为政治发展观,一般要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政治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什么是政治发展问题,涉及政治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发展观的基石。为什么发展,涉及政治发展的目的问题,即为谁发展的问题,关乎政治发展的性质。而怎样发展的问题,涉及政治发展的实践,探讨的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内容和目的的途径问题。具体而言,政治发展观要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什么是政治发展,为什么要进行发展,怎样才能实现政治发展,靠什么人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怎样评价政治发展等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尺度,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

(一)以人为本——中国政治发展的目的

在政治发展的目的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

以人为本不仅规定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道路与模式,而且对于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衡量政治发展的最高价值尺度。作为政治发展观之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应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在政治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性价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实现人民民主为本质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具体来说,在政治发展中体现以人为本,应该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要坚持政治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政治发展为了人民,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政治发展的尺度是人民群众需要满足的程度,政治发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观点。政治发展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和尺度,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治发展的依据。

2.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政治实践主体地位,做到政治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主体,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实践主体地位与价值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中国政治发展的手段

在政治发展的手段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就是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就是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具有持久性、连续性。

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对政治发展、社会发展重视不够,对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较少,促进经济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政治发展领域,我们同样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治发展本质上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政治发展的内容、性质和功能都要通过经济发展才能得到规定和发挥,政治发展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同时,经济发展在宏观上又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经济制度的变迁、经济关系的形成和调整、经济利益的获得等,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统筹兼顾——中国政治发展的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正确处理涉及政治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总揽全局,科学运筹,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1.统筹兼顾,就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行公平正义,加强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处理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和妥善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2.统筹兼顾,就是要妥善处理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体的利益,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3.统筹兼顾,就是要加强政治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关注焦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着眼全局,兼顾各方,把握中心,实现中国政治发展的目的和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最宝贵的经验,也是建党9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就不能真正实现。“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21)

2.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是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准则,也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表现为宪法的规定和国家的原则,而且体现在实际的政治运行过程中,即要通过健全各种民主制度,丰富各种民主形式,拓宽各种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不断扩大公民有效和有序的政治参与,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执政党、国家机构、社会自治等层面充分反映民意、尊重民意,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种使民主不断走上制度化、法治化的过程。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改善党的领导,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创造和寻找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制度和形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求我们必须把党的领导的政治权威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法治权威统一起来,形成法治高于权力、权力由法治规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原则。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

政治发展以政治制度为依托,衡量政治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制度化的程度。中国共产党在建党90年的长期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四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是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自治民主的有机结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中国的多党合作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合作的组织形式,通过这一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这一制度的好处是既能实现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又能尊重处于少数地位的民主党派所联系和代表的这部分人民的民主权利,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根本权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很有中国特色,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统一。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指在社会基层等有关领域内依法直接参与决策,进行自我管理的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它指称的政治事实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已经存在很久,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自治制度等。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现方式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都对中国政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

怎样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平台?怎样进一步加快基层民主建设步伐?如何进一步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系列重大课题需要破解,一系列艰巨的政治发展任务需要完成。

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会是一条有秩序、有特点、有优势的民主发展道路。

注释: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1页。

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③⑥⑦(21)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第168页,第175页,第341页。

④⑤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1页,第242页,第195页。

⑨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2页。

⑩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11)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6页。

(1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1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49页。

(15)(16)(17)(18)(19)(20)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第235页,第236页,第237页,第802页,第801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