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及其经济效应_经济论文

中国小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及其经济效应_经济论文

中国小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及其经济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效应论文,体系论文,小商品市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持续繁荣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根本的一条是它较早地实现了由传统集市向现代市场的转变,有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的支撑。中国小商品城除了商品市场体系的不断扩张,走上“专业城、特色街、专营店、大众摊”的发展模式,并在北京、新疆、福建、海南等地创办分市场,通过10万经商队伍在全国各地形成有形、无形的商品市场网络体系,同时十分重视各种要素市场的培育,以推进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

一、金融市场

在义乌首先活跃起来的是民间金融市场。因为,个体商贩经商需要筹集资金,在向银行“告贷无门”的情况下,大多向亲朋好友之间直接借贷,义乌的民间资金相当雄厚,自由借贷十分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义乌县农业银行率先突破当时银行不能向个体工商户贷款的信贷政策。随后,以两小(小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济为依托的股份制城市集体金融组织——城市信用社也应运而生。目前,围绕市场服务的金融网点已达40余家,初步形成一个以中国小商品城为依托的市场金融网络。从义乌市的金融市场发展看,货币市场发育相对活跃,而资本市场相对落后。因此,加快培育义乌的资本市场,充分利用民间资金优势促进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对于加快义乌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运输市场

从1985年5月10日, “义乌——南京浦口”义乌市的第一个公路联托运经营点开通,至今,义乌市联托运市场是一个集托运、停车、配载、仓储、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的运输市场。市场可提供通往全国各地的托运服务。开通了市内市场专线,开通了跨地区、省营运线路300余条。联结除台湾以外的200多个城市,并延伸到俄罗斯等周边国家。 日发班车200次,市场每天从业人员超万人,投入汽车运力1200辆。

市场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运输优势。义乌运输市场除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等行为,优化运输市场环境的同时,将组建若干个大中型股份制运输公司参与市场,以优质服务、公平竞争来降低运输费用,再造市场新优势很重要。

三、劳动力市场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各类产业的发展,也牵动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和劳务需求,呼唤着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和发展。为了对自发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引导管理,于1993年9月, 义乌市正式建立人才劳务市场,市场内设立12家职业介绍所,实行招工、就业一条龙服务。市场集信息咨询、职业介绍、人才交流、合同监证等功能为一体,采取城乡联网,分级管理的体制。

从义乌劳动力市场看,一是外地劳动力流入最大,近20万人。二是层次低,以农民职业为主的约占总数的90%以上,文化程度初中以下为主的约占85%。因此,义乌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不仅重视有形市场的发育,也肩负着加强无形市场、劳资直接交易的引导管理。同时,为实现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创造条件,注重高中级科技人才的引进,为提高义乌经济运行的质量服务也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产权市场

义乌市产权交易所于1994年上半年成立。该市场的发育,是从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摊位使用权的中介转让启动的。中国小商品城拥有2.7 万个摊位,摊位的使用权租赁、拍卖、抵押、转让等交易活动,这实际上是资产的市场配置,客观上要求形成产权市场。该市场从摊位转让起步,逐步发展到产权托管转让、股权交易、摊位转让中介、房地产中介、拍卖等多种形式的产权交易活动,初步形成了产权交易体系。1994 年8月,义乌拍卖商行成立,标志着义乌产权市场向纵深发展。该市场成立两年多,完成各类产权成交额3.2亿元,各项业务收入400余万元,实际利润240多万元。

产权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增添了商城的活力,推进了投资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盘活资产存量,调整资产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信息市场

信息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小商品城利用市场信息集聚的优势成立了信息总公司,与全国各大市场建立了信息网络,并及时发布小商品信息。《小商品世界报》为全国集贸市场经济信息类的第一大报,发行遍布全国30个省,1200个县市和5000多个集贸市场。使中国小商品城事实上处于小商品的品种、规格、价格等信息发布的中心地位,初步形成对全国小商品生产、销售具有指导或参考作用的义乌价格。

六、房地产市场

义乌市的房地产市场培育是从1989年朝阳门拆建改造工程启动的。当时该工程需要1800万资金。对于该项工程义乌市政府试行了市场化的方式,实行“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采取了“以房养路,以路养房”的综合开发路子。结果政府没有出一分钱,就使原先只能通人不能通车的的“黄土坡”(朝阳门)改建成义乌市的“南京路”。这一成功经验,启动了义乌市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1991年7月5日,义乌市颁布了《义乌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试行办法》,从此,义乌市建设用地统一纳入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轨道,政府垄断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有效地解决土地收益流失和城市建设资金困难问题,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建设的新路。在此基础上,房地产二、三级市场也逐步走向完善化。目前全市已有房地产开发公司30余家。成立了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所,建立了市场房管处职工技术咨询部、房地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律师事务所等房地产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使房地产市场体系完善化。

七、旅游市场

由于中国小商品城成了众多外地客人的向往之地,因此,商业购物旅游有了发展。再加上义乌人文景观灿烂多姿,义乌籍名人骆宾王、宗泽、朱丹溪、吴晗、陈望道、冯雪峰等故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吸引力。义乌现有自然景点22处,人文景点51处, 其中省级保护单位3处,市级保护单位23处。义乌地处浙江省中心,山林密布、乔岳双峰高耸入云,景色迷人。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有德胜岩的斗牛、稠城十月十五庙会、元宵灯会、武术、社戏,更使义乌旅游带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能给人以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来义乌经商投资观光打工,日均客流量达15万以上,加上富裕起来的义乌人,义乌的旅游市场有着十分充足的客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在经济方面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一、集聚效应

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聚集了大量的商品,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流入义乌,使义乌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发展中心。而市场之所以能够引起商品和要素的聚合,主要原因是:

(一)制度优势。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成功及乡镇企业发展呼唤着市场发展的背景下,义乌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在区域转型发展中,义乌有着明显的市场制度先发优势。

(二)规模优势。市场的发展也有个规模经济问题。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靠集贸起家,但它的产业依托并不局限于义乌、也不局限于浙江。而是面向中国农村,“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因此,市场很容易形成规模优势。

(三)商品优势。中国小商品城汇集了28个大类共3 万余种小商品,可见经营商品既专又全,品种的组合既宽又深,这既能大大节省商品交易的搜索费用,又提高了交易质量,具有明显的商品组合整体优势。

(四)组织优势。作为一个工业品批发为主的市场,每个商位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批发商。而中国小商品城由2.7万个商位组成, 实际上也就是2.7万个批发商群的集合。同时,场内划行规市,对3万多个品种的商品,分为28大类,实行批发细分化、专业化经营。而且单个商位经营又从传统摊位式经营逐渐走向现代代理制,与厂家结成联盟,通过总代理、总经销获得工业企业的支持。同时市场体系向场外扩张,走上“专业城、特色街、专营店、大众摊”的发展模式,突破传统专业市场的组织结构,有着明显的组织优势。

(五)信息优势。市场内设2.7万个商位,展示着3万余种商品,每日有10万余南来北往的客商流动,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各地小商品供求的信息聚集中心。企业在市场中设立窗口,便于及时掌握信息,容易抓住发展机会。

(六)要素流动。在市场中每个商位都是由独立的经营者自主经营。2.7万个商位,经营着3万余种商品,因此,市场有着充分的竞争性。适应市场的动态竞争,必然导致市场中的人(经营者)与摊(商位)的优化重组,而人摊的重组,实质上就是构成市场力的各种要素(劳动力、资本力、经营者才能等要素)的重新配置,而这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利益取向的开放式的市场化选择,它带动了商品和要素的全面流动,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创出市场效率,是吸引要素聚集的根本所在。

(七)商誉优势。市场被称为“神州第一市”,1993年5 月被国家工商局命名为“中国小商品城”。从中国民间市场发展情况看,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市场的声誉比产品的品牌更为重要。而能进入中国小商品城设点,是经营者实力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就提高了经营者的地位和声誉。

二、扩散效应

市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双向的。一方面它的自身的比较优势吸引和聚集各种商品、要素流入,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扩散效应。从义乌市场发展看主要有:

(一)信息扩散。信息的生产、收集的目的在于扩散。中国小商品城既是一个小商品信息的聚集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小商品信息的扩散中心。如,从1995年起中国小商品城举办了四届名优新产品博览会,吸引国内外众多企业商家进场参展,参加该博览会的产品信息大量生产出来的同时又被大量扩散,既增加了商品的交易额,又提高了市场的知名度。

(二)人才扩散。市场是一个大学校。中国小商品城的兴起,培育了一大批经商人才,随着全国各地市场的兴起,各地纷纷来义乌招商,仅1993年就有101个外地市场到义乌招商,招去3000多名义乌经商者。目前义乌拥有10多万人的经商队伍。人才扩散是义乌市场在全国无形、有形市场网络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义乌市场的基本优势所在。

(三)组织扩散。一是推进本地的商品、要素市场化。在1982年以前,义乌几乎没有批发贸易机构,到1997年,除小商品市场外,批发机构增加到100个,网点32537个。并相应形成了劳动力、运输、金融、房地产、科技、产权等市场。二是市场输出。走出义乌,走向全国,采用各种方式创办分市场。现已在北京、新疆、福建、海南等地创办了中国小商品城分市场11个,并有近万家市场期望与中国小商品城建立合作关系。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办境外分市场,截止1997年上半年,已在国外开办分市场两家,外国外贸机构在市内设代表处三家,逐步在走向世界。

通过市场组织扩散,这实际上是一种批发市场的横向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小商品城的整体优势发挥,也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小商品市场,增强市场辐射力。

(四)创新扩散。即一种创新活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稚移,会不断地从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一个地区(或国家)通过市场交易等方式向外扩散。在小商品市场表现明显的是经营户为取得超额利润而对新产品新的经营领域的追求,因率先取得新产品具有暂时垄断性,可获得超额利润。而由于创新扩散机制,结果是超额利润由一种极性分布走向均匀分布。从而导致再次创新,再度扩散。正是这种创新扩散机制使市场产品快速更新换代,市场保持生机活力。

三、外在效应

集散是市场自身具有的内部效应,市场的经济效应除了这些内部效应之外还存在外部效应。主要是:

(一)市场的发展,使企业获得了明显的外部经济效益。a、 使其产品有了更大的销售市场;b、可以在市场获得廉价, 甚至免费的信息,参与市场竞争;c、有的企业采用前摊后厂的产销一体化的方式, 使得企业营销费用大为节省,从而扩大生产投资,增加产量。

(二)市场的发育对产业成长效应。首先是表现为市场与产业互动,推进区域特色经济的成长。据报载,义乌围绕中国小商品市场发展了各种专业村150多个,已形成服装、针织、塑料制品、印刷、玩具、 文体、小百货、小五金等八大优势产业,也稳步推进了产业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其次是对基础设施和服务产业带来了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由于市场的大规模发展,人口流量的激剧增加,使货物流量大进大出,为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业提供了必要的需求规模,使得经营成本下降,效益增加。这就刺激了各类主体投入较多的资金发展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同时也促进金融、餐旅、咨询、保险、运输、仓储保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消费者来说,其外在效应是:市场促进了整个社会总产出的不断增长,使得消费者的平均个人收入不断提高。义乌市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73元,比1978年的128元翻了五番。同时,繁多的商品, 低廉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机会,带来了种种便利和福利,也避免了许多损失。

收稿日期 1999年8月23日

标签:;  ;  ;  ;  ;  ;  

中国小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及其经济效应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