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圆舞曲的艺术特色——以Op论文_何中桥

论肖邦圆舞曲的艺术特色——以Op论文_何中桥

何中桥 宜宾市江安县五矿镇初级中学校 644200

【摘要】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他在继承圆舞曲的传统风格的同时又以独特的创造力表现他自己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生活的经历,抒发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祖国沦陷的仇恨与悲痛。他的《♯c小调圆舞曲》是其圆舞曲中最具代表的一首,从其叹息式的语调和呼唤性的节奏表现中,感受到了肖邦那深深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诗人气质的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字】肖邦;圆舞曲;艺术特色;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1-060-02

一、创作背景

肖邦的《c小调圆舞曲》(Op 64 Nr.2),创作于 1846—1847 年,是肖邦居于巴黎的晚期作品,这与他早期作品的艺术风格大为不同,肖邦的早期是在华沙度过的,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向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情感更深、气势更宏大[1]。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发现和她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1846年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带着对往事的回忆,对生命的认识,写下了这首《♯c小调圆舞曲》。[2]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但是在貌似优美的旋律下面,实际上它隐藏着抑郁、彷徨和感叹的复杂心理和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

二、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主部在插部之后出现,具有古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3]圆舞曲节奏是其基本骨架,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全曲192小节,3/4拍,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

B. 第一插部(第1~32小节)

第一插部(1~32):为复乐段,该插部采用了动机重复,对比动机等音乐创作手法,形象的表现了肖邦忧郁、悲痛的内心情感。

A. 主部(第33~64小节)

主部(33~64):由两个乐段组成。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了无奈,仿佛在倾诉肖邦对生活的沮丧和晚年的孤寂生活。该乐段结束在完满终止上,乐曲转入第二插部。

C . 第二插部(第65~96小节)

第二插部(65~96):复乐段结构。经过转调让情绪稍显明朗,但是很快出现了郁闷的气氛,在节奏上具有呼唤式特征,乐句之间首尾相连,音乐情绪表达更为强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A1 . 主部第一次再现(第97~128小节)

B1 . 第一插部再现(第129~160小节)

A2 . 主部的第二次再现(第161~192小节)

《C小调圆舞曲》——带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

一级曲式结构BACA1B1A2

起止小节数1~32 33~64 65~96 97~128 129~160 161~192

小节数32 32 32 32 32 32

调式调性c小调 b D大调 c小调

三、调性布局

肖邦在这首圆舞曲的调性布局上,开始第一插部的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是平行大小调关系,第一乐句结束在第9小节的♯c小调的V7和弦上,在第10小节通过♯c小调的主和弦等于E大调的VI级和弦作为中介向平行大调E大调转调,使开始暗淡的小调明朗起来,在第12小节处通过E大调的IV级等于♯c小调的II级的V7做为中介转回♯c小调,继续小调的暗淡色彩,使第一插部的调性色彩有了对比。

在乐曲的第25小节有个极具特色的变化音♯e音,但是它仅是♯c小调内的变音七和旋或者是具有离调功能的附属和弦,不具有完整的功能意义。

乐曲主部结束在♯c小调的主和弦上,进入第二插部,第二插部一开始就直接引入明确的b D大调调性的主和弦作为特征音和弦从主部的♯c小调转到第二插部的b D大调,色彩明朗,然后再回到主部的小调,从调性的整体看,在这首乐曲中,先从本调转到平行大调,转回原调以后,再转向大调,再以原调结束表现出调性的呼应关系。[4]

四、和声发展

这首被舒曼贴切的称为“心灵的圆舞曲”的《♯c小调圆舞曲》(Op 64 Nr.2)。开始主题就以I级到V7/V和弦的叹息,用属和弦回应着,第2~4小节基本都是属和声性质,但是经过肖邦在高声部巧妙的变化使和声张力更强,同时也更富于色彩的变化,表现自己孑然一身的孤独,心中的忧郁与愤愤不平。

主部一开始就采用属和声性质的七和弦开始,乐句大量使用七和弦,使和声色彩更加丰富,这样最具有圆舞曲华丽、圆滑特点的,具较强“舞蹈性”。在第41~48小节中乐句以V7转位—VI—V7—VI—V7/V—V—I,乐句一直在阻碍中进行,不断的延续,就好像心在跟着起伏,充满了无奈,仿佛在倾诉肖邦晚年的孤寂生活在这里也体现出来,最后该乐段结束在完满终止上。

C乐段的和声发展手法上比A乐段更加丰富,里面大量运用了属和弦、重属和弦和其他附属和弦,这使和声色彩比A乐段也更加丰富多彩,如第76~78小节从II级七和旋的第二转位到II级七和弦的第三转位,再解决到主。这样的和声发展在C乐段“比比皆是”,肖邦的浪漫风格也在本乐段展露无遗。

再现段的和声与前面基本一致,在最后乐曲的最后也是同A乐段一样在不稳定的和声中不断发展好似内心不断的翻涌,最后以属到主完满的终止。

五、演奏技法

这是肖邦晚期的作品是在和乔治·桑分手以后带着对生命的认识、晚年的孤寂、回国无望和怀念跟乔治·桑在一起的快乐生活而写下的,整首作品渗透着深刻的忧郁与悲伤。所以在演奏时应该带着忧郁悲伤的情绪去演奏。

肖邦的旋律,是歌唱性的,弹奏时经常要使用手腕的力量带动旋律,使旋律连贯而圆润。演奏时用手腕带动手指运动,八分音符弹奏时声音干净不粘连,强弱明显,乐句的对比做好。在处理三连音、八连音以及装饰音的运用,使歌唱性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华彩性,在演奏八连音的时候可以把节奏做弹性节奏处理,左手节奏不变,在肖邦的作品中这样的弹性节奏处理体现内心的真实想法,回忆自己和爱人在一起的浪漫生活。

六、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肖邦圆舞曲的一些基本特征,肖邦的圆舞曲都不是为了舞会而写的,而是借用了传统圆舞曲的形式而写成的抒情音诗,在他的圆舞曲中可以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作曲家丰富的情感与生活经历。通过对他的圆舞曲的艺术特色的分析总结上看,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怀念是他圆舞曲创作的灵感源泉。因此,研究肖邦的圆舞曲艺术特色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性和民族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注释:

弹性节奏:就是在一小节或一句旋律下整体节奏不变,节奏做自由处理。

参考文献:

[1]袁蓓.肖邦圆舞曲的创作及其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1-35.

[2]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芧原、庄曜.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胥必海.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何中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3/9

标签:;  ;  ;  ;  ;  ;  ;  ;  

论肖邦圆舞曲的艺术特色——以Op论文_何中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