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前戏50年的回忆_戏剧论文

歌剧前戏50年的回忆_戏剧论文

戏曲战线五十年散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曲论文,战线论文,五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十年前,神州大地经历了反侵略、反独裁的漫长战争,在硝烟尚未散尽之际,矗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厦,举世为之震惊。五十年后,回首那些步履匆忙的岁月,辉煌伴随着挫折,晴空丽日与风朝雨夕犹历历在目,每忆及此,不禁怦然心动。戏曲艺术在人民政权扶持下继承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之一,它凝聚着三代领袖的睿智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心血。“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作为戏曲改革早期的参与者,仅忆前尘点滴,以志其盛。

吹遍惊蛰花信风 千枝锦簇越春冬

1949年1月31日,在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取得巨大胜利的形势下,和平解放了北平。4月23日攻克南京,宣告了反动统治的覆灭。 5月27日攻克上海。部分省市尚待解放。6月上旬,我们在济南接到中央关于7月2日将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通知,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领导下,组成了以阿英同志为团长、张凌青、陆万美同志和我为副团长的山东代表团。当时我在徐州参加了淮海战役祝捷大会回到济南不久,正负责成立省文联的筹备工作。我们代表团于6月23日赶到北京,住在灯市口北辰宫饭店。6月26日周恩来同志召集阿英、陆万美同志和我于晚间到他的办公室开会。关于这次会议的情况,阳翰笙同志曾有所记述:“记得1949年6月26日, 周恩来同志约各解放区从事旧剧改革的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到中南海座谈。与会者有华东区的阿英、陆万美和少波,西北区的柯仲平、马健翎,中南区的崔嵬,东北区的刘芝明。周扬、田汉和我也在座。那时大家都还年轻,少波是最年轻的一个,当时只有31岁……在那次会上,周恩来同志指定少波先发言。他给我的印象是意气风发,才思敏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侃侃而谈,显得那么自信。是他首先建议中央成立戏曲改革的领导机构和研究、实验机构,开展全国范围的戏曲改革运动。周恩来同志很赞赏他的发言,大家也都赞同……”(见阳翰笙《马少波全集序》,载新华社《瞭望》周刊1991年45期)

我在这次会上,除扼要地汇报了我对戏曲美学价值、对中央戏曲工作方针的认识和山东解放区旧剧改革的实践经验外,也谈到了国统区坏戏充斥舞台,很多剧种衰落凋零,甚至濒于灭绝的景况,我建议:一、由人民政权力量大力扶持,中央成立戏曲改革的领导机构和研究、实验机构、制订具体政策,开展全国范围的戏曲改革运动;二、希望周副主席在全国文代会的报告中设专章阐述党对旧文艺的方针和政策。与会同志一致赞同。周恩来同志总结时说:后者可以在报告中设专章讲讲:关于建立机构问题,须向主席请示。

29日晚,周恩来同志派车接周扬、田汉同志和我去中南海,毛泽东同志亲自听了我们的意见,表示首肯,要我们等待中央决定。

对毛泽东同志关于清理古代文化应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的论述,在实际工作中,我感到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于是趁机向他当面请教。我说:“您在1942年为延安平剧院成立的题词‘推陈出新’,后来成为各解放区戏曲改革的指导方针。对‘出新’,大家的理解比较一致;而对于‘推陈’,至今还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志认为是要把旧剧目推开、推掉、推翻,要‘以新代旧’,我认为不能这样理解,不知对不对?”毛主席说:陈者旧也,过去的事物都叫旧,也就是所谓传统。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要改革。推字可以作推开、推掉、推翻解释,也可以解释成推崇、推动、推进嘛。对于旧的传统剧目要具体分析,其中民主精华要推崇、推动、推进;封建糟粕要推开、推掉、推翻,这就对了。并说:你的看法是对的,可以按你的理解写文章。于是,我写了《正确执行“推陈出新”的方针》一文。后又陆续发表了《迷信与神话的本质区别》《清除病态、丑恶、歪曲的舞台形象》《加强戏曲评论工作的严肃性》《重视传统剧目语言的清理工作》《关于京剧艺术进一步改革的商榷》等。

周恩来同志在文代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果然设了专章,着重阐述改造旧文艺的问题。这是向全国庄严宣告中国戏曲的改革前景。中国戏曲和一切旧文艺全国规模的发扬光大,是从这里发轫,从这里誓师。他说:“我感到我们对于旧文艺的改造的重视是不够的。凡是在群众中有基础的旧文艺,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革。这种改革,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种内容的发展而来的,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当的与逐步的改造,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与统一……应该使包含几十万艺人并影响几千万观众、听众、读者的旧文艺部队的巨大力量,动员起来,积极地参加这个改革运动。实在说,现在这个工作才刚开始。有些人觉得旧文艺没有什么前途,以为它总是要消灭的,因此就产生不重视它、让它自生自灭的心理。但是,今天的事实是广大的人民还在看它,听它,喜欢它,难道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对这样的事实视为等闲吗?……改革旧文艺也跟创造新的普及文艺一样,开始也会是粗糙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粗糙的就轻视它,因为你一轻视它,它就很难生长,很难壮大。这种改造工作无疑地将是长期的巨大的工作,希望一下子改造得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是长期的巨大工作,而不去紧张地努力……”

在全国文代会闭幕前夕(7月18日), 周恩来同志便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戏曲改革领导、研究、实验机构的决定。接着成立了以欧阳予倩同志为主任,马彦祥和我任秘书长的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筹备期间名称尚未确定时,曾有“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之说),7月27日开始在北京南河沿南夹道小红楼正式办公。 并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有郭沫若、沈雁冰、周扬等同志出席的由欧阳予倩主持的百余人参加的发起人大会,会议推举欧阳予倩、杨绍萱、田汉、阿英和我负责起草宣言。这期间还配合北京市军管会文艺处李伯钊、王松声、王亚平、王颉竹及方华、袁韵宜诸同志举办多次的戏曲艺人讲习班,担任授课任务。8月中旬,欧阳予倩同志调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主任由田汉同志接替,杨绍萱、马彦祥任副主任,我仍任秘书长。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于10月2日成立,领导人仍旧。 我兼任党总支书记。不久成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所属的京剧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大众剧场和新戏曲书店(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戏曲书籍出版机构)等。8月上旬和9月下旬,周恩来同志曾两次召见筹委会的领导人,商定戏曲改革委员会的方针任务是:作为政府行政机构负责进行全国戏曲剧目和演出的调查研究,制定戏曲政策,团结改造艺人,培养新生力量,拟订全国上演戏曲剧目审定标准,组织力量整理、改编、创作戏曲剧目,改革旧班社制度,辅导演出团体排演新戏,改进舞台作风,通过所属艺术单位的实验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并关心全国戏曲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及生活福利。周恩来同志还着重指示工作中要以点带面,以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京剧带动全国地方戏曲,他以“提网纲而众目张,振裘领而群毛理”来阐明这一道理。这并非厚此薄彼,而是鼓励各剧种互相学习、自由竞赛。并且要求众志成城,动员新文艺工作者更自觉地参加艺术的改革实践。

为了名实相符,经中央文教委员会批准,10月底,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改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领导人及工作任务仍旧。11月初,党中央任命周扬同志为文化部党组书记,我为党组成员之一,仍兼中共戏曲改进局总支书记。戏曲改进局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有些大区、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戏曲研究、实验领导机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50年7月,又成立了以周扬为主任委员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 作为戏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顾问性质的机构,其任务是:1.审定戏曲改进局所提出的修改与改编的剧本;2.对戏曲改进工作的计划、政策及有关事项向文化部提出建议。会议进一步讨论了戏曲剧目审定标准,认为对下列情形的剧目应加以修改,其中少数最严重者得加以停演:1.宣扬麻醉与恐吓人民的封建奴隶道德与迷信者;2.宣传淫毒奸杀者;3.丑化和侮辱劳动人民的语言和动作。但在审定中应注意区别迷信与神话,区别恋爱与淫乱。

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有周扬、田汉、欧阳予倩、洪深、杨绍萱、马彦祥、李伯钊、赵树理、阿英、翦伯赞、老舍、艾青、曹禺、马少波、阿甲、刘芝明、李纶、马健翎、张梦庚、王亚平、伊兵、郑振铎、周贻白、焦菊隐、王瑶卿、尚和玉、萧长华、王凤卿、马德成、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谭小培、金仲仁、鲍吉祥、高百岁、袁雪芬、刘南薇、龚啸岚、韩世昌、连阔如,共43人。它较充分体现了各方面文艺工作者团结在一起来进行这一工作和提纲挈领、集思广益的指导思想。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219人。沈雁冰致开幕词, 田汉的报告题为《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周扬作了总结报告,周恩来同志接见全体代表并讲了话。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点作为审定剧目的主要标准。鼓励各种戏曲形式、风格的自由竞赛,以促成戏曲艺术的繁荣局面。会议规定今后戏曲工作,应统一由各地文教主管机关领导,不许轻率禁戏,凡必须禁演的剧目,应由文化部处理。会议根据代表们的意见,提出了《关于戏曲改进工作向文化部的建议》,由文化部报告中央。以此为基础,几经修改,周恩来同志亲自签署发布了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这一指示发布后,立即得到全国响应,成为戏曲改革政策的准绳。

各地经过几年“改人、改戏、改制”的努力,赋予了戏曲艺术新的生命,欣欣向荣。1951年4月3日在戏曲改进局行政、研究、实验力量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戏曲研究院,毛泽东同志为建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周恩来同志题词:“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均不可缺一。”这成为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指导方针。

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 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加会演的有23个剧种,1600余人,演出优秀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现代题材戏曲共82个。周恩来同志向全体演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这次观摩大会是一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大检阅,是空前的胜利。参加会演的许多优秀剧目会后演遍全国,各地展开了戏曲改革经验的广泛交流和艺术创造的竞赛。并及时提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创作历史剧和创作现代题材戏曲“两条腿走路”的剧目建设原则(1960年文化部据此发展为“三者并举”的方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为全国戏曲艺术带来勃勃生机,剧种发展到300余个。全国文化行政部门、 戏剧团体正确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既反对对遗产任意否定的粗暴作风,又反对对遗产不加批判、不肯改革的保守观念(偶有偏差,是局部的、暂时的,及时进行了纠正)。以195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全国戏曲演出为标志,又出现了新的繁荣高峰。

在1949年7月文艺工作者大会师的过程中, 成立了各个门类的全国性机构,五十年代,以京剧为主的戏曲团体出国频仍,更大规模地走向世界。党中央领导同志在日理万机中关注到中国戏曲的命运,睿智卓识、高瞻远瞩,形成了文化领域为世人赞叹的奇观。

从1963年筹备京剧现代戏汇演起,江青、康生等就插手干扰,致使传统剧目和历史剧禁绝舞台,背离了党的正确方针政策,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变本加厉,使包括戏曲在内的文艺及其从业人员,遭受了严重的摧残。

一分雨露一分色 不教奇株自枯荣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就着手拨乱反正,虽然几经周折,终于恢复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三者并举”等一系列戏曲政策,并恢复了被迫害者的工作和正常待遇。各地的戏曲剧种和院团、学校恢复建制,奋力进行剧目建设、培育人才。中国戏曲艺术得以复苏。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明确指出要继续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正确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方面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并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受到极大鼓舞。

我和邓小平同志相识并面聆他的教诲,是在1948年11月。那时他是淮海战役总指挥部中共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开始前,山东解放区在出动第一批数十万支前民工的同时,派出了以副省长郭子化为总团长、我为副总团长的山东人民淮海前线慰问团,共率山东军区歌舞团、话剧团、胶东文化协会胜利剧团、潍坊地区文工团、渤海地区文工团、德州地区文工团等10个演出团体奔赴淮海前线,深入战地。那时敌我犬牙交错,战斗激烈,各个慰问分团分散行动,以各种文艺形式鼓舞斗志,足迹几乎遍及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驻地。初期,邓小平同志委托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和政治部主任张际春负责接待。12月,邓小平同志和刘伯承、陈毅、谭震林、粟裕诸同志在总指挥部驻地亲自观看了胜利剧团的两场京剧演出:一场是折子戏《三岔口》《宇宙锋》《空城计》《芦花荡》,一场是我创作的《关羽之死》。第二天晚上是先聚餐后看戏,邓小平同志邀全团人员都参加。他即席讲话:你们不仅是文艺战士,而且代表山东父老。你们也像陈总的诗里所写的支前民工一样:“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让我们举杯感谢山东人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全体指战员感谢你们!”我和郭子化同志陪首长们看戏时,发现他们都是京剧爱好者,而且懂戏。邓小平同志嘱咐李达、张际春同志尽力保护慰问团的安全,并给全体人员分发了棉军大衣。1949年1月, 邓小平同志安排慰问团乘解放军缴获的平板火车,从蚌埠到徐州,参加淮海战役祝捷大会,并指示演出我写的京剧《木兰从军》。他对文艺战士的关怀无微不至。我们深感他不仅是对文艺战士的爱护,更是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许多场合见到他,但没有机会晤谈。他在百忙之中,仍然关切戏曲的命运。拨乱反正后,卓琳同志三次到我家,我曾有诗相谢:“戏文兴盛赖关情,问计宏图会老兵。寒舍三临倾肺腑,自应探宝加鞭行。”邓小平同志不仅是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富民强国的总设计师,也是一位挽中国戏曲于将倒的文化伟人!

九十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视民族艺术、弘扬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继往开来,大力支持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采取了若干有力措施。戏曲在国内外的演出活动更为活跃。1990年通过隆重举行徽班进京200 周年的纪念活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有决心、有能力把国之魂宝发扬光大。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活动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适应新时代需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此后又多次发表过有关的重要讲话,如明确指出文艺作品的教育、认识、审美、愉悦的全面作用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时代使命。1994年12月27日,我在中南海亲聆他以《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为题的讲话。他指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改革管理体制、繁荣创作演出的政策,这些都是我们发展和振兴包括京剧在内的民族艺术的指导思想。”他着重号召:“京剧界、戏曲界要提倡学习,形成学习的空气,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振兴和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他关怀培养跨世纪的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责成有关部门办好戏曲学校和艺术学校。中国戏曲艺术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史,不仅是演员的历史,乃各方面优秀艺术人才众志成城的历史。因此,必须更全面地培养各个方面艺术的专业人才。

五十年代的形势与当前新形势,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是经验的积累、政策的连续,却是不容忽视的。近些年来,不少有志之士孜孜不倦地实践和探索,使京剧艺术、戏曲艺术顺应时代的进步焕发了新的活力。他们创造性地改变了戏曲舞台的陈旧面貌,又保持了民族艺术的特色,从而出现了戏曲艺术前所未有的辉煌。

戏曲剧目的演出,一方面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一方面也需要艺术工作者提高自己对剧目的善、恶、美、丑的辨别和鉴赏能力,有所分析,有所选择。创作新的剧目就更要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我们应该提倡多种流派、多种形式和风格、但无论什么剧目,总是要以是否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是否提高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否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鉴赏水平,是否为人民喜闻乐见为标准。艺术具有民族特色,才能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我们应该革新不离传统,借鉴勿失自我。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也亲切关怀戏曲界的老、中、青、少几代人。我们应作到老有所用、中有所为、青有所成、少有所长,发扬求实作风,善于总结经验。有若干理论问题如:神话与迷信的区别问题、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问题、历史剧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古典名著改编中的一些问题、关于戏曲评论标准的问题等等,要深入探讨,不少实际问题还须具体落实。如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江泽民同志这一讲话的要求,则戏曲界的责任感、凝聚力必然增强,定会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创造更加繁荣的未来。

标签:;  ;  ;  ;  ;  ;  ;  ;  

歌剧前戏50年的回忆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