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科教理论与跨世纪人才培养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的科教理论与跨世纪人才培养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科教理论与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论文,跨世纪论文,理论论文,人才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教育和科学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精辟的见解,形成了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和科技思想。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教育科学技术理论,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把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试以邓小平科教理论为指导,针对激烈竞争的知识经济的21世纪我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探讨。

(一)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新形势下,国际之间的经济竞争和军事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而在这个竞争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1977年8月8日,邓小平说:“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50页。)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他认为教育要优先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懂得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 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这样教育质量的好坏就成为衡量一个部门、 一个地方领导者工作的好坏标准。

教育的基础作用,归根到底要通过科学技术发展体现出来,因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86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对经济、 社会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其国际地位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83页。 )综观资本主义时代的蒸汽机,二战后新兴科技的兴起,以及当今的电子计算机,光导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和各时代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谁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快。这是新经济发展一个方面而言,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下实现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即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繁荣也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科技基础之上;更深一层来看,人的现代化关键也取决于人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他还创造性地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5页。 )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的创造性应该体现在:在马克思那里,科技只是体现为物质生产力,而今,科技不仅直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推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第一生产力就体现为这种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二)

这个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又历史地落在或者说深刻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肩上,即为21世纪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具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具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具有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品质。邓小平明确指出:“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84页。)在21 世纪即将到来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并在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21世纪高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素质”,这三者应有机融合在一起。“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总而言之,21世纪所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要求高等教育成为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第一,这是现代高等教育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需要。未来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形态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尤其是尖端科学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从而带动社会生产中特别是高效益的各种劳动形式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和不断开发新知识资源的方向发展。知识具有无限性和再生性特征,尖端科学知识、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将无可比拟。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了以科技和教育为基础的新阶段。可以说,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到高校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中的历史使命,发挥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专家学者的紧迫感,对于落实跨世纪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第二,这是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知识经济大潮中,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无论是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都依赖于高素质的具有创造才能的劳动者,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特别是未来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因此,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开发。我们要在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是加速度前进,要加速度前进,必须更进一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尽可能地缩短“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限。这些均须大量的高素质、高质量具有开拓创新思维的各种人才。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将由知识经济主宰的新世纪的竞争,把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摆到优先的战略地位。深层次地讲:培养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创新型人才是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由之路。

(三)

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只能通过高教改革来完成。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说:“科学技术和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弊端,必须从高教体制入手,系统地进行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既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又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以制度改革为关键,以教育改革为核心,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为先导,以教育体制的改革(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改革)为重点和难点。邓小平明确指出:“对研究机构的调整,哪些该合,哪些该分,也都要考虑,高等学校的专业,哪些要合,哪些要分,哪些要增加,哪些要减少,哪些要取消,也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9页。)李岚清同志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概括为走“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道路。通过“共建”,有效地调动高校为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机遇。通过“合作”,改善高等教育的结构和高校的学术氛围,将大大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调整”、“合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等等。邓小平指出,通过改革,“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9页。)因此,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理顺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教学改革与校内其他改革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换句话说,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创新型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21世纪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的竞争将会加剧,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到21世纪要有所作为,必须培养出在世界科学特别是高层次、高科技舞台上有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者和专家,在国际跨国公司里面要有一些起重要作用的企业家,也包括各级领导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否则,很难说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成功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生命线。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性环节。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的协调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为了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高等教育的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激发高层次学者对高深学问学术问题的探讨的兴趣,使其去发现新问题,并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最终获得创新的科研成果。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高高层次人才素质的核心。邓小平说得好:“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8页。)他还指出:“高等院校, 特别是重点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50页。)“随着高等院校的整顿,学生质量的提高,学校科研能力会逐步增强,科研的任务还要加重。朝这个方向走,我们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就可以快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50页。)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进一步强调,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号召, 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发展高新技术,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他指出:“为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在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尤其在产学结合,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技术产业兴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江泽民同志指出:“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人才的摇篮。”我们就是要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大师级学者,使之站在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世界级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奇功。因此,高校要建立起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面向知识经济,培养跨世纪的基础扎实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标签:;  ;  ;  ;  ;  ;  ;  ;  ;  ;  

论邓小平的科教理论与跨世纪人才培养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