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救援模拟训练平台设计概述论文_王玮,靳继勇

上海市消防总队特勤支队 上海 20000

摘要:公安消防部队作为灭火救灾、抢险救援的专业化队伍,必须具备安全、迅速、有效处理各种救援情况的能力,因此消防部队平时要加强实战训练,通过各种训练预案的学习和锻炼,全面增强灭火救援战斗力。考虑到场地等因素,设计建造一套切实有效的综合模拟训练平台,对提升消防战士的各种专业技能,熟悉各种复杂环境,增强消防战士的意志力及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综合救援模拟训练平台的主要结构、建造技术背景以及产品设计理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综合救援模拟训练平台的设计过程及功能,重点阐述了各类模拟平台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消防、训练、模拟平台、设计理念

1 综合救援模拟训练平台主要结构

图1 综合救援模拟训练平台主要结构

如图1所示的综合救援模拟训练平台,其主要结构有:1、攀岩训练模拟平台;2、横渡训练模拟平台;3、高空山岳救援操训练模拟平台;4、直升机索降模拟训练模拟平台;5、竖井及横坑救助训练模拟平台;6、化学堵漏救助训练模拟平台;7、火场烟雾训练模拟平台;8、高空挑台救援训练模拟平台;9、700mm宽度训练楼梯;10、卷帘门破拆训练模块。

2 综合救援模拟训练平台设计建造技术背景

现国家的应急救援训练设施还不完善,并且训练功能也较单一。现消防部队已投入使用的训练设置有3类:

第一类:消防中队配置的单一功能四层(六层)训练塔,这种训练塔设计建设年代久远,功能单一,已不适应消防部队业务发展需要;

第二类:消防中队配置的十层训练塔,这种训练塔仅高度上比第一类有所增高,并且分布较少;

第三类:训练塔内部建有真火训练设施,功能上能够满足训练需求,但是建设在训练基地内,长距离的力量调动训练,影响执勤战备,并且真火设施使用、维护成本较高,不适宜开展常规、经常性训练。

根据现有的工艺条件和场地条件,该灭火救援训练设施集高层、地下、化工、船舶、管道井、居民建筑等模拟功能于一体,可逐步推广至本市消防中队级单位,形成更多贴近实战的训练方法,大力提升消防基层一线作战员的处置能力。

3 产品设计理念概述

3.1 攀岩训练模拟平台

攀岩训练模拟平台:采用岩壁规格为宽5.4米、高9米,包含2个岩道,可供2组队员同时使用。岩板材料:人造玻璃钢树脂、石英沙合成板,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岩板尺寸:(0.9m×0.9m)。高强度的岩板仿真岩板:采用性能最佳的复合材料,从自然岩石或山体上取样制模,仿真度高、纹理自然、手感酷似天然。由角钢和钢管连接在一起固定与主体结构上。支点:防滑、抓握舒适、强度高、装卸方便、色彩鲜艳、造型多样、大中小型号齐全。

训练目的:锻炼臂部及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增强训练者意志力,使其突破对自我潜能的预期认知限制,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培养良好的观察力与忍耐力,学会正确归因,认识挫折并战胜挫折;同时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体能。

3.2 横渡训练模拟平台

横渡训练:模拟横跨两幢建筑物或者障碍物设置距离为30米,上面采用Φ10mm不锈钢304钢丝绳,下面采用双股螺旋绳连接,消防官兵们用绳子和扣环组成安全防护装备,仰吊在螺旋绳上依靠双臂爬行,保护绳采用安全扣固定在钢丝绳上。在横渡训练中必备的器材有:螺旋救助绳、保护绳、安全钩、滑轮等。训练方法采用双手抓紧上方螺旋绳起跳使双脚盘挂于螺旋绳上,将身体稳固,使背部与地面平行,手脚交替式向前攀爬,达至另一端。

钢丝绳及螺旋绳收紧规范:钢丝绳收紧规范,即在绳子中间加力70Kg(即吊起一人时),必须比没加力自然情况下下垂0.6米以上;螺旋绳收紧规范:即在绳子中间加力70Kg(即吊起一人时),必须比没加力自然情况下下垂1米以上。注意:若绳子之间的收紧没有按照以上收紧规范,将会对钢架整体结构产生安全隐患,若无节制的收紧将直接导致钢架倾斜、甚至倒塌的危险。

训练目的:模仿实战动作、增强学员上、下肢力量。提高实战技能、专业操作方法。

3.3 高空山岳救援操训练模拟平台

高空山岳救援操训练:采用9米高平台,模拟点降过程,可根据训练项目的需求设置背负救出训练操、担架救助训练操等。

训练目的:按照训练项目可分为背负救援训练操和担架救援训练操;背负救援训练操又可分为:向上背负救援操和向下背负救援操。担架救援操包含担架向上救助训练法和担架下沉救助训练法。

向上背负救援操训练的目的:使战斗员熟练掌握在斜坡地带、竖直地带的上升和自我防护要领;熟练掌握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在背负伤员的情况下停止、上升(斜向、垂直)和上、下方队员相互协作的能力。

向下救援操训练目的:使战斗员熟练掌握在斜坡地带下降和紧急制动的方法;熟练掌握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在背负伤员的情况下停止、下降(横向移动、垂直移动)的能力。

担架向上救助训练法训练目的:使战斗员熟练掌握在斜坡地带、竖直地带吊升担架的方法;使队员熟练掌握担架上升时的保护方法;训练上、下方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

担架下沉救助训练法训练目的:使战斗员熟练掌握各种渡过的方法,提高队员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增强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器材的使用方法,锻炼对伤员进行紧急处置能力;提高指挥员的综合指挥能力。

3.4直升机索降模拟训练模拟平台

直升机索降模拟训练:直升机索降训练平台的高度为9米,根据直升机舱门的结构布局,通过一根软绳滑到地面的着陆方式,通过训练提高战士高空索降、装备吊运的能力。

训练目的:索降能够快速并且精确投送兵力,减少直升机的起降时间。直升机也不用考虑地面的状况,无论在什么地形、什么坡度,都能实现兵力的投送,特别是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高楼林立甚至无法从地面快速到达的区域,就需要使用直升机索降的方式到达现场,除了紧急处理现场情况,还可帮助被救援者乘上直升机脱离险境,直升机索降救助更能体现这种特殊作战的方式。甚至在水面上也能索降救援。

3.5 竖井及横坑救助训练模拟平台

竖井及横坑救助训练:竖井及横坑救助训练平台采用“H”型方式布置,孔径分别按照雨水井(直径680mm)、污水井(直径800mm)两种直径,可模拟各种现场环境高度为9米,竖井中心距为3米,可以通过训练科目的需求调整挡板改变竖井以及横坑的结构,改变训练方式。竖井圆周采用菱形透明钢板网与油布配合使用,可在训练时增加设置烟雾,加强针对性训练。此类救援空间狭小、氧气不足、救援器材难以操作、落井人员容易受到伤害,特别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批排水管道需要维修或兴建,管道施工人员在排水管道内作业时,由于各种原因,也会造成遇险,同样具有空间狭小、管道走向复杂,难以确定被困人员位置、被困人员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以及管道内缺氧,容易发生中毒事件等特点。

训练目的:通过训练使战斗员熟练掌握不停深井场所采用的救助要领及操作方法,救助伤员时上升防护与上面队员相互配合能力。熟练掌握救援装备的使用,如何保证被救人员在施救过程中不会受伤,不会发生意外。设置特殊场景,训练消防员应变能力。

图3 化学堵漏设施训练模拟平台

3.7 火场烟雾模拟训练模拟平台

火场烟雾模拟训练:房间悬空,模拟居民建筑楼道及房间布局,在房间内设置加热、发烟设备,房间可根据需要调整倾斜角度0°、5°、10°、15°等,房间外墙上设置紧急排烟设备;火场烟雾模拟训练室在使用前可提前打开风道加热机,设置房间的温度(室温在60℃-90℃范围内可调),并开启烟雾发生装置。房间设置防盗门,可供消防员在烟、热状态下进行破拆训练。

训练目的:烟热训练室旨在从烟雾、黑暗、高热模拟最真实的火灾现场,模拟真实状况时增加熟悉度,房间内可设置各种元件构建多种训练通道,救援者必须能够适应不熟悉的路径,可利用障碍物、黑暗、烟雾及刺激物、高热来增加工作环境的困难度;使消防官兵进一步熟练掌握技术,力争在灭火抢险现场以最科学、最短的时间抢救生命。

图5 高空挑台模拟平台

3.9 700mm宽度训练楼梯

700mm宽度训练楼梯:模拟船舶内部楼梯宽度和坡度,消防员可通过楼梯迅速进入或撤离救援现场。

训练目的:该平台提高消防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训练体力。

3.10 卷帘门破拆训练模块

卷帘门破拆训练模块: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快速安装到固定框架上;特别是在发生的事故中,特别是发生在临街商铺的火灾事故中,往往卷帘门是上锁状态,以至消防官兵到场疏散时还要对其进行破拆,占用了疏散人员的时间。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破拆成功开展施救,抢救被困人员为重中之重。

训练目的:通过救援人员对卷帘门破拆培训,提高一线灭火抢险救援官兵各种突发状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被困人员,并最大限度地抢救人民财产安全。

4 结束语

该综合救援模拟训练设施根据消防官兵灭火及救援时特定的战斗环境所设计,汇总现有训练设施的功能并增加了竖井及横坑救助训练模拟平台、模拟火场烟雾训练模拟室以及高空挑台训练模拟平台等,以满足在有效的面积内实现功能全面化,能有效提升消防官兵实战技能、专业操作方法,锻炼官兵战斗意识,增强心理素质及体能,对大力提升公安消防部队灭火与救援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利.浅谈新时期我国消防特勤队伍的建设思路[A].中国消防协会.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消防协会:,2010:3.

[2]冯力群.消防模拟训练操作规程设置探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4,30(02):32-34.[2017-10-12].

[3]何肇瑜.提升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化建设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34(07):931-933.[2017-10-12].

[4]陆宜荣.加强人与装备结合全面提升部队综合灭火救援能力[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3.

论文作者:王玮,靳继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  ;  ;  ;  ;  ;  ;  ;  

综合救援模拟训练平台设计概述论文_王玮,靳继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