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人模拟景观的发展[1]_深圳旅游论文

论现代人模拟景观的发展[1]_深圳旅游论文

四论现代人造模拟景观的开发[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景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深圳“锦绣中华”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全国掀起了一股铺天盖地的人造模拟景观热潮。其中获巨利者有之,惨淡经营者有之,勉强收回投资者有之,赔了血本的也大有人在。于是,研究旅游的专家学者纷纷举笔撰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探讨论证这一新生事物的特点、利弊、对策,以期指导实践。笔者也愿尽一份微薄之力,从客源、资源、国情、根源四个方面来谈点一孔之见。

1 客源论

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故旅游开发应该树立市场导向观念。市场导向说白了就是客源导向。现代人造模拟景观既不是天生的,又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而是花巨资修建的,故对其开发完全应以客源市场为导向。

分析成功的人造景观,无一不是具有充足的客源市场的。例如深圳,本市有300余万居民, 所在地域——珠江三角洲有数量极丰而又“钱”“闲”皆备和旅游意识强烈的中国公民。特区之最的业绩和“身份”致使中国大陆每年有500万人次的入境客, 还有南面那块已回归的港区有600万居民和年入境600万的观光客人。这充足的客源支撑起了深圳的“三园”(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村、世界之窗)。以1994年为例,深圳接待游客671万人次。据“世界之窗”周末的抽样调查表明:50 %的游客来自珠江三角洲。20%的游客来自外省,本地和海外游客各占15%。再如无锡,其游客来自于:本地、上海、宁杭及周边、外地及外国。前三者均地处长江三角洲,条件与珠江三角洲相似。尤其是具有1300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是一巨大的客源市场。有人考察后发现,游人六、七成来自于上海,无锡成了上海人的“后花园”。仅无锡唐城、欧洲城、三国城统计,年接待游客就达6000万人次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代人造模拟景观已达2000余处,成功者无一不是依赖于充足的客源市场。有意思的是,我国还无一地、一处的现代人造模拟景观其效益好于两大“洲”上的“三园”和“三城”的。更有意思的是,我国另一大“洲”——黄河三角洲上也建有现代人造模拟景观,但因那片世界最年轻的土地上“车比人多”、“电线杆子比树多”而亏了血本。这后一“洲”大约是对前两“洲”极好的反证和说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判定某地可否建设人造模拟景观首先要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有多少“活”客源和“死”客源。一般情况下,“活”客源的多少起着决定作用。如深圳85%的游人来自外地,无锡六、七成的游客来自上海。况且“活”客源是活的(即一批人来过另一批人还会来,市场潜力大),“死”客源是死的(即当地人都看过一次后再也没人来了,市场小)。其次要分析客源的欣赏口味、经济收入、闲暇时间、旅游意识。第三要分析“活客源”的可进入性,即距离远近、交通便捷程度等。

2 资源论

深圳、无锡造景成功,从资源的角度论,均与它们没有旅游资源或虽有旅游资源但数量少档次低有关。深圳原为一边陲小镇,改革开放使之成了特区的楷模。除了现代城市风貌外,基本上没什么可观览之处。无锡虽有太湖、梅园等经典,但其水无法与西湖比,其园无法与苏州比,且无锡又地近杭州,与苏州毗邻。资源雷同又近距离重复使得无锡处在“人间天堂”的影子里,因此资源的相对地位很低。无锡要想走出影区,大展鸿图,必须另辟蹊径。因此深圳和无锡“无中生有”均获得了成功。当然,深圳和无锡在全国和本地区敢为人先,走在了前面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否则,如果让地处两大“洲”上资源贫乏的广州、上海等其它城市抢了先,那就不会有深圳、无锡今日之辉煌了。有意思的是,无锡辉煌的原因与深圳有些不同。深圳是“老谋深算”,无锡却是“歪打正着”。无锡建了影视城,本想只让演职人员入内的,结果一不小心,让大批游客给“混”进去了。

北京、西安、曲阜等地有数量众多、品位极高,几乎代表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世界级人文景观,故在此类名城中造景要慎之又慎,这是因为谁也难以造出一个比积淀了几百年拟乃至上千年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更高水准的作品来。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此类城市中,造景者众多,成功者却寥寥。“真景面前不造假景”应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分析“北京一日五游”和“西安东线一日游”为何屡造游客投诉?其宰客行为经常被报纸曝光而当事者却为何屡教不改?究其原因就是在这两条线路上盲目建设了不少游乐宫。游客奔装这条线路上的真品而来,不愿去光顾那些假古董,致使游乐宫的老板们只好“落草为寇”,与导游、司机等串通一气,干起了“劫道”的勾当。使好端端的旅游热线成了游客望而却步,谈“宫”色变的“黑道”。虽然,北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已下决心整顿“北京一日五游”,其效果也不乐观。游乐宫宰客其病源是产品不对路且供过于求,不宰客游乐宫就难以“活”下去。试问,不宰游客宰谁,难道去宰他们自己?再如曲阜的三大人造景观(六艺城、论语碑苑、鲁国盛世)都和那位受世人万代敬仰的孔大圣人有关,品味够圣洁高雅了吧?但同样难以脱脱。此地通过给中巴车司机和三轮车车失以高额回扣的方式“照徕”游客,骗、哄、吹三管其下,在游客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孔老夫子”的光辉形象。

当然,北京、西安等地也并非绝对不可搞现代人造模拟景观,如利用“文化反差”原理,设计一些异国他乡的高品位景观还是可以考虑的,毕竟这些地方有大规模的客流。如北京丰台区的“世界公园”效益不错就是一例。

另外,在人文景观旅游区,为了活化。深化、艺术化某些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适应游人高层次的需求也可人工造景,如开封有“宋都一条街”、蓬莱阁东侧建有“八仙幻宫”、山海关孟姜女庙旁建有“孟姜女苑”,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①无资源地或少资源地可以“无中生有”的造景,但不能与邻近地域乃至全国雷同。②好资源地一般不宜造景。③“死”资源地可以让某些景观“起死复生”、由静变动。

3 国情论

干什么事情都不能不考虑我国的国情。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目前耕地不足1.2亩,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全国已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广东、福建、 浙江人均耕地在0.6亩以下。联合国规定了一个人均耕地的危险点,“0.795亩/人”,意思是说,满足一个人起码的生存必须有不低于0.795 亩的耕地来生产粮食。可见我国耕地形势之严峻。而我们的人造景观动辄占地几十亩、几百亩,多者上千亩、上万亩甚至几万亩,这无疑对我国宝贵的土地资源是个极大的吞噬。按最保守估算,我国用于建设人造景观的土地已达20万亩以上。

从资金方面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农业、交通、科学、教育、卫生乃至长江三峡工程急需资金。而我们的人造景观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多者1个亿或几个亿,大量资金用在这方面,实在是本末倒置。

从游客来看,我国绝大部分农民还无出游的条件,出游者主要是工薪阶层,而他们的“钱”、“闲”又都不富余。因此,国内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旅游者还消费不起高档次的人造景观。如去泰山、曲阜二日游的旅游者,不管他们是来自几百里内的省内游人,还是来自千里之外的省外游客,他们大多数带的钱除去支付简单的食、住、行外,剩余的钱就只够泰山和“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的门票了。因此,他们既不可能去看泰山脚下的西游记宫,也不会去看曲阜的六艺城等。既使这“宫、城”对他们免费。他们也会因第三天要上班或赶回家或兜中已没有了再住一晚的费用而不领这份盛情。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家中作旅游计划时,就压根没有考虑游你这宫、城的“钱”、“闲”。我国大多数游客还停留在数量消费(即用一定数量的钱尽量多看几个地方)的观光水平上,还没有达到是门就进、是景就看和参与、审美的潇洒程度。即便是“老外”也很少对宫、城感兴趣的。它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更是选择精品看。如果某位老外不去欣赏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名山大川,而专门去游现代宫、城,除非他是外国的游乐宫老板想对此考察,否则,他肯定是误入歧途。

总之,现代人造模拟景观占地过多、过滥、耗资太大是与我国国情不相吻合的。虽然发展旅游事业可以适度超前,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超前过度。当然,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回笼货币和创汇,该建的还是要建,但一定是该建的。对不该建的要立即下马,绝不含糊。对那些不死不活的宫、城,就应让它立即关门,改作它用,别再浪费土地和占用资金乃至坑害游客。同理,从我国游客消费水平低的国情去考虑,现代人造模拟景观也应该大大降温。

4 根源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速度惊人,令世人瞩目。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又进入了兴建现代人造模拟景观的阶段。河北正定西游记宫的成功,深圳接二连三的“胜利”,无锡“歪打”都能“正着”,等于给很多人注入了一支支的兴奋剂。因此各地纷纷仿效,很快在全国形成了现代人造模拟景观热的浪潮。

从资源来说,由于上苍和老祖宗的“偏心”,使我国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公平,兴建人造景观则可以解决这一缺憾。此举为无资源的地方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旅游资源数量少、档次低的地方则可以通过造景来作以弥补或“升华”。从制作上来说,只要有钱和技术,一座宫、城很短时间就可竣工。从效益上来说,只要客源有保证,很快就会收回投资,经济效益好。从特点上说,人造景观一改过去游人只能当“奴仆”不能当“主人”和只能动眼不能动手乃至不准“乱说乱动”的观光形式,参与性和娱乐性都很强,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从作用上来说,人造可以满足休闲和游乐客人的需求,疏导缓解热点旅游区人满为患的压力,为国家增加税收和安排劳动力就业,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游客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有利于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系列,完善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等等。这些都是人造景观的优势及在我国遍地开花的原因。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人造模拟景观在局部是成功的,但在大多数地方却是失败的,其数量,态势到了几乎泛滥成灾的地步,其负面影响相当严重。如占地过多,耗资过大,重复建设,浪费惊人,违背城市规划,宣传封建迷信,恶性竞争、宰客坑人,严重损害我国旅游业的形象,等等。

人造景观过热从而产生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其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4.1 领导说了算

我国的不少人造景观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客观上说,多数领导兴建人造景观是以改变家乡面貌,增加财政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发展旅游事业为初衷的。但由于不是“科学”说了算,其结果事与愿违者不少。问题严重的是,少数领导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以兴建人造景观作重大举措来显示自己的政绩和讨好上级,盲目上马,不管可否赢利。更有甚者,明知兴建某座宫、城根本收不投资,照样决策上马。建成后当政绩上报,升迁调动,让别人背包袱。某地一官员,占用大量地方财政和强行集资,建了一座游乐宫、一座商业城,结果都赔本,老百姓深受其害而又无可奈何,便把他和宫、城及当地的一大害虫“编成了“四害”新歌谣来发泄心中的怨恨。

4.2 投资者决定一切

我国也要不少人造景观是由大公司、外商和个人投资兴建的。对于这些投资者,当地政府本应从本地实际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出发来全面考虑对策。但目前不少地方的情况是,领导一听有人来投资,智商就等于零了,如果再得到了好处,那就更没了原则,没了标准,没有对策,全方位地为投资者开绿灯。因此,在什么位置建、征多少地、建什么、设计什么内容、如何经营、等等,统统由投资者说了算。所以违背城市规划、浪费土地资源,制作“牛鬼蛇神”,宰客坑人,恶性竞争等不良行为便纷纷“粉墨登场”了。

4.3 缺乏管理和宏观调控

我国原有的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园林、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都有主管部门。在此区域内用地、建设、经营都有对应的管理法规。而人造景观是“天下掉下来个林妹妹”,如何管理好“这位既可爱又无奈的林妹妹”谁也无招可使、无章可循。致使人造景观从定向、规划设计的审批到施工审核、验收均无规范化的管理办法。造成了人造景观是管理上的空白区。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管理法规,制订审批权限(大的项目应由中央和省市区批准)。明确各级政府的对应管理部门。同时,对人造景观的建设加强政策导向、宣传导向、信息导向、市场需求导向、资金投入导向、专家咨询导向工作。另外,对那些拍脑袋决策,为了升迁盲目兴建造成严重浪费和亏损及乱开绿灯的混蛋官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

4.4 中国人的从众心理

由于几千年我国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积淀,致使中国人有一明显的心理疾病,即过分的从众心理。为何大家都一窝蜂地去建宫造园,从深层去挖掘分析,则是从众心理在作祟。看到别人挣了钱,便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仿效,生搬硬套,移花接木。结果不是惨淡经营,就是破产关门。这种脑袋易发热,好“刮风”的行为(大约与季风气候的渗透与熏染有关)是中国人的一大毛病。

标签:;  ;  ;  

论现代人模拟景观的发展[1]_深圳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