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味中药的配伍应用论文_汪云翔

辛味中药的配伍应用论文_汪云翔

汪云翔

(江苏省中医功能检查科 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中药气味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法、方、药,处方用药,中药气味配伍用药是辨证施治最后一环。辛属五味之首,取其辛通润养,于病则攻,于体则补,成为治疗常用方法。

【关键词】辛;五味;四气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106-03

中药气味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法、方、药,处方用药,中药气味配伍用药是辨证施治最后一环。医圣张仲景药物配伍,其所创制的方剂,不但方证对应,而且用药精炼,《伤寒杂病论》其中尚寓有至精至妙的配伍方法,诚为后世用药配伍组方之典范。对其辛味药物配伍运用,善用桂枝、干姜、附子、半夏、吴茱萸治疗,应用辛味药的思想和实践,为后世中药配伍奠定了理论基础。清代医家叶天士亦曾把注意力集中到辛味药上,在其《临症指南医案》中,治疗病134则,共用药84味,辛味药44味,占54.32%[1]。辛属五味之首,取其辛通润养,于病则攻,于体则补,成为治疗常用方法,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尤其对辛味药配伍应用学习略有一点体会,愿与同道交流。

1.辛味药与五味配伍

1.1 辛甘相配

辛味药物散、行;甘味药物补、和、缓。辛味与甘味配伍,有散,有补,有行,一般用于表证、气虚及阳虚等证。表证者,以辛为主,甘为辅。虚证者以甘为主,辛为辅。解表剂中桂枝汤的辛味药物桂枝、生姜能够发表驱邪,炙甘草,桂枝能辛甘化阳从而补实卫气,配伍大枣补脾和胃,能够调和营卫,故为辛温解表的常用之法之一。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补益剂中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药物,药性甘味,能补中而益气,配少量辛味之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并以陈皮理气和胃,能补而又不滞,实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正如柯琴在《古今名医方论》之说“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2]。异功散中配陈皮,参苓白术散方使用桔梗、砂仁,补益之余又不滞。归脾汤使用伍木香,同样增强了补益而又有不滞的效果。临床上对于气虚所致的头昏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便溏、久泻、久痢、脱肛等内科病证以及子宫脱垂、崩漏妇科等病证。阳虚者,辛通甘补,合而为用,则化生阳气。金匮肾气丸,方中地黄、山药为甘味药物,附子、桂枝为辛热药物,配伍能够温阳化气,振奋肾阳。《伤寒论》提到小建中汤中的桂枝、生姜为辛味药物,伍饴糖、炙甘草、大枣为甘味药物,能够温中补虚,皆为此配伍之法。故临床上经常使用辛味,甘味药物治疗脾胃虚寒证。适用虚劳里急,腹中时痛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及阳虚发热等证。

1.2 辛苦配伍

辛味药物善行、善散、善通,苦味药物善泄、善燥、善降。辛苦相配,一般用于郁热证,热痰证及湿瘟证。郁热病证,临床上左金丸,中药黄连性味苦寒,能够泻火,吴茱萸能够解郁,用于治疗肝火旺之胃痛。辛味药物能够畅气,苦味药物能够清泄,辛味与苦味相配,临床用于痰热证。一般用于痰热所导致的胁肋疼痛、嘈杂吞酸等。小陷胸汤,药物半夏为辛味,能够降逆化痰,药物黄连性味苦,能泄热除痞,药物全瓜篓性味苦,能够润肠涤痰,开胸散结,理气化痰。温病证,温病初期,病机为湿阻气机。《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使用辛味药物杏仁、白蔻仁配伍半夏、厚朴等辛苦药物,即是以轻苦微辛来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而成为证属湿重于热的湿瘟病者。又有用于肺气不利。肺主宣肃,故使用辛味苦味相互配伍,辛味散,肺气宣发;苦性降,肺气肃降。三拗汤,麻黄配伍杏仁,杏苏散,杏仁配伍紫苏、桔梗配伍枳壳,止嗽散,桔梗、紫菀、百部、荆芥等配伍之法,亦为辛味苦味药物相互配伍,符合肺之宣肃的生理气机。即叶天士所谓:“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3]

1.3 辛酸配伍

辛味药物能散,酸味药物善收、善涩,辛味酸味相互配伍,能够散而有收,从而可以使气机通畅,临床经常用于肝脏、肺脏之疾病。《伤寒论》四逆散,药物白芍配伍柴胡,辛味酸味相互配伍,散收并用,肝体得养,肝用得调,从而达到肝主疏泄。小青龙汤,方中使用辛味药物干姜、细辛、半夏,配伍酸味五味子,辛酸配伍,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散中有收,开中有合,相反相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所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4]。

1.4 辛咸配伍

辛味药物通散,咸味药物能下、能软,辛咸相伍,行气化痰。海藻玉壶汤,方中使用咸味药物海藻、海带等,能够软坚散结,辛味药物陈皮、川芎能够开气解郁。常用于头痛、痰核、瘰疠、瘿瘤、癥瘕等痰瘀互结病证的治疗。辛味药物善通,咸味药物善入血分,辛咸相互配伍可用于瘀血久留的病症。《金匮要略》中的大黄蛰虫丸,方中辛味药物桃仁、川芎与咸味药物蛰虫、水蛭相互配伍,来祛除瘀血,清代医家叶天士常用此配伍法,以当归、川芎、桃仁等辛味药与水蛭、虻虫、地龙等咸味药相配,来治疗瘀血入络的病证。

1.5 辛淡配伍

辛味药物善行气,淡味药物善渗湿。行气可以化湿,渗湿可以利水。辛淡相伍,能够化湿利水。《温病条辨》,三仁汤中,方用辛味药物蒄仁、半夏、厚朴化湿利气,淡味药物竹叶、通草、苡薏仁利水渗湿,使气机通畅,三焦得利,病自除。《伤寒论》,五苓散中,辛味药物桂枝,辛温解表,助阳化气,淡味药物茯苓、泽泻通利小便已泻热使,从而通阳化气,三焦通利,水自除。

2.辛味药与四气配伍

2.1 辛味药与寒、凉药相配

辛能透、能散,寒凉药能清。其中又有轻重之别,轻者辛凉相配,银翘散中,薄荷、荆芥为辛味药物,金银花、连翘为凉性药物,辛凉药物配伍,可达辛凉解表之效,清热解毒之功。升麻葛根汤中,辛味药物升麻,凉性药物葛根,相互配伍解肌透疹,可用于治疗麻疹初期,疹虽出,但不透之证。《内经》中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5]。重者辛寒相配,白虎汤中,君药生石膏既为大寒之物,又为辛甘之物,所有既可清热,又可生津,臣药知母,为苦寒药物佐君清气分实热,又治已伤之阴。辛味药物与寒凉药物配伍,应以寒味药为主,但也不能忽视辛味药的作用。常用于里热实证所致的发热、咳喘、腹痛、肌衄等病证。使用寒凉药物,可致邪热蕴于里,不能外泄,佐以辛味药,能使邪热外泄。清营汤,方中咸寒、甘寒、苦寒配银花、连翘清宣凉透,透热转气,即叶天士所谓“入营尢可透热转气”,使邪热于里的内热之证外泄,从而得到缓解。

2.2 辛味药与温、热药相配

辛能散,温祛寒,热散寒。表证者,麻黄汤,君药麻黄,气味辛温,佐以药物桂枝,使卫阳得温,营阴通畅,肺气宣发,毛窍开放,相须为用,从而达到增强发汗解表之效果,风寒之邪随汗出而解。香薷散,君药香薷为辛散药物,可外散表寒,佐以厚朴,为苦温之物,可祛暑化湿,温中燥湿,行气除满,常用于夏月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等病证。在里者,辛热药物配伍,常用于阳气衰竭,阴寒极盛之证,干姜附子汤,能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竭,阴寒极盛的危重急证。白通汤,为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

2.3 辛味药与寒热药并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6]”《医碥》曰:“寒热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7]《伤寒论》实录方剂112方,寒热并用53方,占47.32%,[8]既有大辛大热附子、干姜配大苦大寒黄芩、黄连,辛温的桂枝配辛凉葛根,大热附子与微寒的白芍,大寒的石膏与性温的半夏。取性取用,“性”药物四性,即寒热温凉,“用”药物的功用。去性取用,既通过药物配伍使其性得到制约,麻杏石甘汤麻黄配石膏去其温性存其止咳平喘之用,即热与喘而调整石膏与麻黄剂量的权衡,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当归四逆汤甘寒之通草配以桂枝、细辛。如白芍、桂枝配伍的小建中汤,大黄、桂枝配伍的桃核承气汤,白芍、附子配伍的真武汤、桂枝加附子汤,石膏、麻黄配伍的麻杏石甘汤、越婢加术汤,黄芩、半夏配伍的大、小柴胡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姜与黄连相配,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诸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旋伏花与代赭石相配的旋代赭汤,甘遂与芫花相配的十枣汤,半夏与括蒌相配的小陷胸汤,半夏与麦冬相配的竹叶石膏汤。后世用其法创立很多名方。银翘散中荆芥与薄菏,参苏饮中苏叶与葛根,黄龙汤中当归与大黄,温脾汤中附子与大黄,蒿芩清胆汤中半夏与竹茹,四妙勇安汤银花与当归,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香连丸中黄连与木香,安宫牛黄丸中麝香与牛黄,越鞠丸川芎与梔子,橘皮竹茹汤中橘皮与竹茹,健脾丸中肉豆蒄与黄连,三仁汤中白蒄与苡仁,寒热并用,每每配以辛味,并行不悖,更能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熙国、吴明,辛味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4,842-843.

[2]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2.

[3]黄帝内经[M].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87.

[4]孟澍江.温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1.

[5]黄帝内经[M].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90.

[6]黄帝内经[M].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91.

[7]清,何梦瑶医碥[M/CD],1751:卷之一.杂症.反治论.

[8]李培旭.伤寒论的寒热并用法[N].中国中医学报,2007:2722.

论文作者:汪云翔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辛味中药的配伍应用论文_汪云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