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从消除教学混乱到思想启蒙&以“认知比”为例_数学论文

教学:从授业解惑到思想启蒙——以“认识比”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思想论文,授业解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比较思辨,感悟“为什么学习”

      师:今天的数学课从一个一年级的数学问题开始.

      (课件出示情境:两个摆设一样的阅览室,哪个阅览室的人多)

      生:10人的阅览室人多.

      

      (师点击课件,出示问题2:哪个阅览室拥挤)

      生:人多就会拥挤,所以10人的阅览室拥挤.

      (极少数学生还举着手)

      生:我觉得不一定.如果那个阅览室面积也大,不见得就拥挤.

      师:哦,你的意思是面积大了,就不拥挤.哪个阅览室的面积小,哪个阅览室就拥挤.

      生:不是的,看是不是拥挤,不能只看人数多少,也不能只看面积大小.

      师:什么意思?

      生:要把人数和面积合起来比.

      师:那就叫“两量结合”吧,怎么样?

      师:思路清晰后,老师把条件补充完整.现在请大家比比看,哪个阅览室拥挤?

      

      生:20÷10=2(

),12÷6=2(

),所以一样拥挤.

      生:还可以这样来比:10÷20=0.5(人),6÷12=0.5(人),也是一样拥挤.

      师:“两量结合”,把相关的数加以数学处理,你们刚才是怎么做的?

      生:就是把两个数相除.

      (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两量结合”的下面板书“两数相除”,两个词间用箭头相连)

      师:周密思考,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方法的价值.说起两个数之间的计算,还可以相加、相减、相乘呀!

      生:“几个人”加“多少面积”,没法加.相减也是的.

      生:“几个人”乘“几平方米”也没有什么意义.

      师:你们刚才的回答,一再表达“人数”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量,它们只能相除.那如果是两个“同类量”间的结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师出示:学校举行植树活动,五(1)班出席了35人,四(1)班出席了32人,哪个班来的人数多?哪个班出席的情况好)

      生:五(1)班来的人多,但不能判断这个班出席情况好一些.

      师:来的人多,那不就是出席情况好吗?

      生:那还要看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比如说,五(1)班一共有60人,而四(1)班一共才32人.

      师:举例就把道理说清楚了,真厉害!那谁来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生:看“哪个班来的人数多”,直接用“人数比”;而要比较“哪个班的出席情况好”,需要把“总人数”和“出席多少人”结合起来.

      师:大家看,又必须“两量结合”了.如果五(1)班总人数是60人,四(1)班总人数是40人,下面你该怎么办?

      生:还是把两个量相除.

      师:现在都是人数了,难道就不能相加、相减、相乘吗?

      生:“来了35人”加“一共60人”,这求的是什么呀?不能相加,相乘也如此.

      师:那相减呢?

      生:也没有意思.

      师:真是如此吗?

      (学生开始迟疑,一会儿有人举手了)

      生:可以相减,“总人数”减去“来了多少人”等于“没有来的有多少人”.

      生:可以相减,但你也不能用“没有来的有多少人”来说明“哪个班出席的情况好一些”,还是要和“总人数”结合起来比较.

      师:实际上,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两个量结合起来进行比较.这时,一般要用“两数相除”的方法来解决,而用两数相加、相减、相乘往往不能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需要把“两数相除”从原先的旧知识中给独立出来,进一步去研究它.现在,两个数相除又可以称为两个数的比(在“两数相除”下面再板书“两数的比”,并用箭头连接).关于“比”的其他知识,请大家自己来学习.

      二、自学交流,理解“是什么意义”

      结合老师给出的“阅读思考”,自学教科书例1、例2(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8~69页).

      阅读思考:

      1.例1中,2杯和3杯有相差关系,也有倍数(相除)关系,哪种关系才可以表示成两个数的比?

      2.3∶2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例2中,900:16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例1中3∶2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4.你的疑问……你的发现……你的提醒……

      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分享自学所得,根据交流情况随机突出“比”的相关要点: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意义及求法,比和分数、除法间的关系,写“比”时注意前后项的变化.

      师:通过独立学习、相互交流,我们对“比”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从“比”的角度来研究两个数相除,它的价值还有什么呢?也许你们都没有察觉,解决数学问题,有时候必须去变.比如,如何计算“

”?

      生:要通过通分,把“

”变成“

”再进行计算.

      师:又比如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又是如何处理的?

      生:把平行四边形进行剪、移、拼,变成长方形.

      师:数学的运用就是如此,有时“变”是必需的,但与此同时,变化中一定要保持着某方面的不变.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不能随便变,两个算式的什么不变?

      生:最后的计算结果不变.

      (随学生回答板书:结果不变)

      师:为了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图形的形状变了,但什么没有变?

      生:面积不变.

      师:那这些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什么关系呢?

      (师出示:小明通过尝试发现,果汁和水按1∶10的比调成的饮料最好喝.星期天,家里来了6个同学,他也想调出同样好喝的果汁饮料给同学们喝,如果直接加20份果汁,那应该加多少份水.)

      生:应该加200份水.

      师:你能保证这样调出来的饮料也好喝?

      生:可以保证.原先是1份果汁,现在变成了20份,那水就要从原先的10份变成200份.

      师:也就是说,果汁和水的量都在变,但什么不变?

      生:果汁和水的份数比的比值不变.

      师:对,两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杯果汁的甜度没有变.

      (师出示:喝完饮料,小明和同学们去足球场为中国队加油.体育场那么大的地方,要配大的国旗才带劲.如果国旗长240厘米,那宽该是多少厘米?学生一筹莫展,随便报出了几个数.)

      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可不是随便做的,是不是觉得还缺什么?

      生:还应该告诉我们,国旗的长和宽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点击课件出示:《国旗法》规定,国旗的旗面是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3∶2.)

      师:现在能确定国旗的宽了吗?

      生:3∶2的3看作被除数,现在变成了240,扩大了80倍,那么2也要扩大80倍,所以宽应该是160厘米.

      师:善于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真会学习.此处应该有掌声啊!

      师:长240厘米,宽160厘米,就是长2.4米,宽1.6米.这样的国旗,对杨利伟来说可没有用.作为第一个上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展开了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但空间有限,只带了这么小的国旗.(课件出示杨利伟在太空舱里展开国旗的照片)你估计,这面国旗的尺寸有多大?

      生:我估计长2.4厘米,宽1.6厘米.

      生:那也太小了,长24厘米,宽16厘米差不多.

      生:我估计长30厘米,宽20厘米.

      师:不猜了,这么多手都举着.告诉大家吧,杨利伟在太空中展开的国旗宽10厘米,长是多少?

      生:长15厘米.

      师:为什么偏偏是15厘米呢?

      生:因为长和宽的比是3∶2,也就是比值是1.5,一个数÷10=1.5,这个数只能是15.

      师:真棒!又一个善于利用旧知识的同学.

      师:大家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场合因素考虑选用大小合适的国旗,国旗的尺寸一直在变,但什么不变?

      生:长和宽的比值不变.

      师:曾有人说,数学就是研究变化中的不变.今天的学习,大家明白了:原来在数学的变化中,可以保持“结果不变”“面积不变”“比值不变”,以后我们可以自觉地抓住这些不变去进行变.好,下课!

      三、教学反思

      数学不是普遍真理的简单堆积,而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经验结晶.从哲学观点出发,任何数学知识都有两个方面:看得见的定义、运算等结论性东西,以及蕴含在过程中看不见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等隐性成分.一方面,有形可感的东西总是比隐性无形的东西更容易被把握;另一方面,虽然说知识在,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也就在,但学习知识技能的时候,其间的思想方法不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因此,即便理念上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共识,即“良好的数学教育”理应努力实现从“双基”到“四基”的跃升,但在实践中,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通过本案例笔者试图表达,数学教学从知识层面上的授业解惑到思想方法层面上的启蒙渗透,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其一,在知识本源处追问“为什么”.关于“比”,逐一琢磨它的相关要点,可以发现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联系紧密.它的意义和分数、除法相关,它的性质相当于分数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它的相关运算也不复杂.掌握了分数、除法的那些知识,再来学习“比”,无难可言.不过,这并不表示没有任何问题.你去询问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多数学生都会问:“已经有了分数、除法,为什么还要有‘比’呢?”

      思量起来,两个事物的比较,有时可以拿人数、时间、质量的多少直接比.这时,两量间的相差关系、倍数关系都可以说明问题.物体间除了可以度量直接比较的属性外,还有不可度量的属性,比如房间的拥挤程度、饮料的浓度、图形的形状等,这些属性无法直接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那要进行比较,相关量数的相除关系才是有效的途径.“比”的数学本质也就在于,赋予了物体不可度量属性的可比性.

      学习一个新知识,我们关注这个知识是什么、怎么运用,往往不去问“为什么”要创造这个概念.而“为什么”恰恰揭示数学知识体系中这个知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事物本源的地方去深思,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才能看到思维的唯美风景.

      其二,在看似没有联系的显性知识间揭示“隐性联系”.尽管大家对“数学思想是什么”各有各的说法,但已经形成的一些共识可以为教学所用,比如思想是比知识更抽象、应用更广泛、更为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启示我们,课堂教学首先要基于知识,其次要超越知识,善于揭示不同知识间的隐性联系.而且,越是在看似无关的知识间建立联系,对数学的理解就越趋向本质;建立的联系越广泛,也就越接近数学思想的内核!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最终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仔细想来,小学数学学习中何尝不是如此呢?异分母分数加减,变换成了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第一次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变换成了长方形才能推导公式;烦琐的计算,设法变换成了特殊数(整十、整百等数)的相关计算才能简便……但无论怎么变,其中必有某个数学要素没有变,有了“比”的意义,也就多了一条进行数学变换的途径.因而,基于“比”的意义,跳出“比”的知识范畴,将表面看似没有联系的显性知识统摄在“数学变换”的思想方法下,让学生的认识从无意识走向有目的,也便自然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基”的提出,被学者认为是面对世界数学课程改革发出的中国声音.但作为课程,文本的描绘无论如何美好,只有变成课堂里学生能感受到的体验课程才有意义.日常教学中,要实现基于“双基”而又超越“双基”,在教学策略、资源挖掘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签:;  ;  

教学:从消除教学混乱到思想启蒙&以“认知比”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