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关于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考_课程论文

关注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关于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考_课程论文

迎接新世纪 重视历史教育——关于历史课程设置的想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历史论文,课程设置论文,想法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教育的内容、课程的设置也都在不断变化。与古代相比,打开了门户的近代,新式学堂就增加了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许多新的课程,而取消或大大削减了传统的儒家经典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增加了政治、生产常识等课程,原有的文科内容也有了根本的变化,还取消了童子军、公民等课程。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和“文革”时期,课程改革的幅度很大,教训不小,至今仍有后遗症。20世纪90年代,又增开了计算机课,并将小学的历史、地理课改为适应小学生需要的社会课。面对21世纪高新科技的发展,课程仍需要作进一步的改革。

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课程不断增加,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自然必须削减一些课程的课时或合并一些课程。历史课是否被综合也提到日程上来。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的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设置,就将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综合为社会课。不过,这种综合类似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社会课,历史、地理内容基本上仍然分开各成系统。1999年,笔者去我国台湾地区了解到台湾的课程改革对历史课的影响很大。它们自1997年开始,初中以增加乡土教育为名,开设了“认识台湾”的社会、历史、地理篇的新课程,取消了原来在初中一年级的历史、地理课。它们又将在2001年(或2002年),实行新的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要,进一步综合化,即将原初二三年级的历史、地理课整合为社会课,课程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发展、经济活动、人际互动、公民责任、乡土教育、生活应用、爱护环境与实践等十多项的融合。目前,在大陆,一些单位继浙江之后准备进一步将历史、地理、政治三科内容融为一体,整合为社会课,而不再是拼盘式合在一起的社会课。

在这场课程改革中,究竟应当增加什么课程,削减什么课程,合并什么课程,怎样合并,我认为需要慎重研究。尤其是对那些设置历史久远的科目,更要慎重。因为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大事。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大的。历史课能不能经过整合融为社会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一、历史课的功能有哪些?这些功能社会课能不能代替?

历史课的功能很多,我们经常谈到的有,历史的借鉴功能,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功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分析能力的功能,等等。对上述功能,历史教育界谈得比较多,我这里仅谈一个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功能,我认为这是历史课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从今天来看,国与国之间交往空前密切,经济已进入全球经济,文化互相交流、渗透,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在和平、发展、人口、环境等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地球村”“全球村”等词,已成为我们的口头用语。但是,今天距离没有国家、没有民族区分的真正地球村,也就是我们前辈理想的“世界大同”,还相当遥远。世界上的人们毕竟还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之中。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首先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然后才谈得上为人类作贡献。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关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为国家、民族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

在小学,通过社会课,学生初步了解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但还谈不上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中学的地理课可以告诉学生今天国家的疆域有多么辽阔,民族有多么众多、伟大,人口、环境、资源的分布,祖国各地的建设成就,等等。中学的历史课则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么辽阔的疆域为什么是我们的,它是怎样形成的。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何时与祖国大陆有了往来,是怎样往来的,哪个朝代开始设置了对台湾的管辖机构,台湾何时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西藏地区何时与中原有了密切关系,是怎样的密切关系,何时由中央政府管辖,是怎样管辖的;还有,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等。历史课还告诉学生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各个民族在历史上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中华民族又是怎样形成、发展的,她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才可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也才可能在一些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和敌对势力,攻击、诬蔑、分裂祖国、分裂民族时,能坚定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不至于动摇,甚至在舆论上跟着别人跑。历史课的特点是时序性强,切断了历史的时序,就没有了连绵不断的历史,只有本国的历史课才能达到上述效果。整合的社会课里零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能给学生一些个别的印象,不能形成牢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法国总统密特朗曾说过:“忽视历史教育,就会使我国新的一代丧失民族意识。”这话很值得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深思。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代历史上的中学历史课程设置,那时伪满洲国没有单独开设历史课。日本侵略者为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将原来的中学历史课取消,整合为“地历”课,内容在于宣扬东北非中国领土,“满洲”非中华民族,而日本和伪满洲国有父子关系。清代大思想家龚自珍说得好:“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注:古史钩沉论二.定庵文集.)日本侵略者将伪满洲国的课程作如此变化,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至今在日本仍有一股势力,否认日本历史上对中国的多次侵略,甚至还有些人将当年的侵略者改扮成受害者,而加以纪念、哀悼。难道我们这个遭到野蛮侵略、蹂躏的国家反而不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而使他们对这段血泪史失去记忆,甚至附和侵略者的论调得出错误的结论吗!“历史失忆必会产生‘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结果而不自知。”(注:王仲孚.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的。

在这个问题上,台湾的有识之士的意见也很值得我们注意。对台湾的两个课程改革方案,即上面所说的将初中的史地等课整合为“认识台湾”的课程和社会课程,台湾的有识之士十分忧虑,他们认为,新的课程一方面“将台湾史从中国历史中分割出来”,使学生以为“‘台湾史’是‘我们的’,‘中国史’不是我们的历史”。另一方面,新的课程“欲以社会科‘合科’的名义,将历史、地理等学科消失于国民教育之中”,这个方案的实施,“势将造成下一世纪台湾的青少年历史失忆的现象,一旦‘历史失忆’,自然就不会对中国历史认同,当然也就不会对中华民族认同了”。他们诚恳希望祖国大陆在课程改革上,“千万不要取消历史、地理课,那将使几亿青少年对祖国、民族没有了历史的全面的正确认识,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来说,那是很危险的”。

二、根据我国国情,应不应当将历史课融入社会课?

一个国家的课程设置,既要吸收他国的经验,更要根据本国的国情。我以为根据本国国情,我们不但要开设历史课,而且需要适当加强历史课,主要原因有四点。

其一,我国是世界上惟一历史悠久而又连续不断的国家。古代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地区,历史虽比中国久远,但都没有延续不断。中国何以能够历史悠久而又连续不断,原因很多,重治史、重历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商朝开始,就有了史官;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史书,以后历朝历代的史书,层出不穷;从孔子开始就有了专门的历史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末废除科举后,受西方影响,普遍建起了新式学堂,历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一直延续到今天。其间虽有一些变化,但时间不长,或限定在一定地区。从总体上看,历史课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注:光明日报.1999-09-06.)重治史、重历史教育,这个优良传统应当继续发扬下去。我们难以想像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的国家没有专门的历史课程。

其二,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自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后,我们的国家虽然空前统一,但台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台湾当局有意识向青少年进行“台湾人”的教育,强调“我们都是台湾人”,“‘台湾人’已经成为我们在国际社会共同的名字”从而削弱台湾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更要加强历史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

其三,我们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尽管我国在世界上是历史悠久的大国,但如今还是发展中的国家,经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也就是属于不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赶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除了要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腾飞,还要在教育上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怎样培养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这就要从回顾古代的光辉历史、近代的屈辱历史入手,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要让他们认识,面对世界竞争和挑战的局面,不发达的国家,会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欺压、剥削,无法很好地生存下去。不发达国家人民只有同心协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才是惟一的出路。这种认识也只有通过历史课的教育,才能达到。

其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中国担负着特别重要的历史使命,只要中国能够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好,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有希望。今后我国能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决于今日的青少年。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必然性,并自觉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呢?“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注:龚自珍.尊史.)还是要向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各个阶层志士前仆后继的奋斗,最终是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民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又经历了曲折的征程,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今天。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向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可以影响他们一生所走的道路。苏联、东欧的一些人,为了搞垮社会主义,正是从歪曲和否定这些国家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开始的。这对我们有警钟的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国情,历史课不宜融入社会课,而且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其他国家是怎样改革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各国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美国教育体制长期分权,中等教育只有智育和体育,缺少德育,造成教育质量不高、道德沉沦的状况。而且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生存意义”的教育,且提倡综合课,历史课在一些地区也被综合到社会课里,学生缺乏历史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国会通过统一的《美国国家教育目标(2000)》,强调学校要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道德,要回归基本和基础。在课程改革中尤为重视历史学科。布什任总统时,将历史定为核心课程;至克林顿时,不仅仍把历史课定为核心课程,还在1995年颁布了美国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历史教育有两个循环,由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为一个循环阶段,按社区、乡土、本州、本国以至世界的顺序开设历史课,只要求儿童对上述内容有个概略性的认识;5到12年级为第二个循环阶段,系统开设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课程,“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为基本线索,严格按照年代学的逻辑”讲授历史。(注:李稚勇.美国历史课国家课程标准论析[J].历史教学,1999,(6).)以上不难看出,美国近些年来对于历史课的重视,是因为反思历史课程改革过于强调社会适应性,“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体系,学生不易学到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并带来历史教学内容不稳定的现象”,(注:孙立田.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的确立与改革[J].历史教学,1999,(2).)以致造成青少年历史知识的贫乏。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教育的改革幅度很大,将职权下放,实行课程的多样化、民主化。不久,政府为保障国家教育的世界领先水平,也为避免失控,于1997年公布了《普通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草案)》,规定必修课程的最低限度。历史是社会学科必修课中的主要课程。在1998年的《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基础教学计划》的示范性教学计划里,具体规定各学科的周课时数,其中历史课在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从5~9年级均是每周2课时,高级学校10、11年级,每周3、4课时,偏重人文学科的学校,每周均为4课时。从课时的规定上可以看出,历史课在俄罗斯国家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法国针对20世纪80年代教育质量下降,忽视历史教育的状况,从80年代后期开始,规定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均开历史课。中学的历史课虽属于社会课中的一门,但单独开课,自成系统,且有较多的课时。

日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还是很重视历史课程,初中仍设社会课,由历史、地理、公民三部分组成,各自单独成系统。高中也仍维持原来的历史课,分别开设日本史和世界史课程。

二战以来新独立的亚非国家,为改变原来宗主国忽视当地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内容,对本国历史的教育尤为重视,所开课程详细地“向学生们介绍本国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反殖民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注:〔俄罗斯〕乌利弗松,马尔科娃.当代世界普通教育内容的革新.)如韩国就将“国史”课程放在重要地位,其他教材可以多样化,“国史”教材只有一套,由政府组织编写。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在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各国在增减课程时,对历史课程不仅保留,而且更加重视。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将历史课取消、融入社会课的成功经验。(这里所说的当然不包括名义上的社会课,而实际上历史、地理等还是分科上课。)我想作为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应当以此为借鉴。

四、历史课与生活实际有没有联系?

近些年来,在课程内容上,更提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有一些人就认为历史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遥远,用途不大,可以将它融入社会课,就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了;也有一些人认为在历史课里增加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就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了。我以为培养人才,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会步入社会生活的实际本领,包括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技能,科学的思维能力,等等;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会在社会上做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即怎样才能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有精神、有道德、有纪律、有修养、有合作意识而又聪明的人,这后一方面应当说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更为密切的。历史课正是偏重于后一方面、也就是精神方面的功能。正像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所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它与偏重于工具课的语文、外语、数学不同,与有实际操作的物理、化学、生物也不同,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思维能力上,也就是说看起来不像上述课程那样学了就会立竿见影,但这对青少年来说是最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历来强调对青少年加强历史教育。小平同志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58.)江泽民同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谈到这个问题,要求在青少年中加强国情教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即两史一情教育)。1999年4月25日,他在致白寿彝同志的信里又一次强调:“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注:光明日报.1999-09-06.)所以,要使历史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主要并不在于增加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我并不反对增加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恰恰是我主编的历史教材开始增加了社会生活史的内容),而是要在培养怎样做人的问题上,也就是要在精神动力上下功夫。

五、新世纪的历史课程应如何开设?

历史课既然如此重要,我认为,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应当开设历史课程。

具体怎样开设,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觉得初中、高中要有所区别。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现行的历史课程,是初中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高中开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中,中国古代史作为限定选修课。这样开设,很难避免内容的重复,从编写教材来看,我们费尽心思想解决初中、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重复,但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高中教材在深度、难度上距离拉得太大,会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也同样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比较流行“中外历史合编”(瞿林东教授认为,这个提法很不科学),虽是一条不得已的“出路”,不过,由于我国推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一生中接受历史教育只有一次,所以,从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让他们在一生中学到一次较为系统的中国历史,这样才能如前面所说,有助于树立牢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等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影响的根本问题。如果初中不开设中国历史课,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就很难再有机会学习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了。这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损失。如果一定要搞所谓“中外合编”,也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以中国历史为主,世界历史作为背景。这种编法有不少先例,如美国的中学历史课本《我们美国人》,就是以美国历史为主线,以世界历史作背景来写的。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没有开世界史课程时,也是将世界历史作为英国史的背景来讲。中国历史在初中开设,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初中生正是记忆的最佳年龄段。历史是需要记忆的(当然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了历史记忆,才有历史认同。“一个失忆的民族,也就无从产生历史认同。”(注:王仲孚.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近年来,德国新纳粹分子暴力活动猖狂,大多数是青少年所为。从调查看,德国青少年中有一半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无所知。德国有识之士认为应对青少年加强“不能忘却历史的教育”,(注:梓晓.德国:搏击新纳粹之战[N].光明日报.2000-09-01.)这很值得我们借鉴。从历史的记忆看,中国历史课在初中开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中学习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历史的基础上,高中可以开设专题课,专题课的形式就多了,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分别以专题形式编写;或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加以比较,以专题形式编写;或按时间顺序来写专题,如台湾最新的高中中国历史的内容,就具有专题性质,等等。总之,高中的着眼点应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并能用这种观念和意识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材的编写不能仅叙述史实,作为教师的教本,而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他们学会阅读分析资料,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搜集、查阅资料,走出去调查,包括写调查提纲,作调查笔记,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提出问题,并能指导他们写出有自己见解的发言提纲或小论文,再进行集体研讨,从而使学生进入到自主的、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境界。

以上仅是我对历史课程设置的一些看法,也许是不必要的敏感、多虑,因为历史课在我国现行课程计划里,虽减少了些课时,但还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标签:;  ;  ;  ;  ;  ;  ;  ;  

关注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关于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考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