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料型在蛋鸡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周岩民[1](2021)在《蛋鸡饲料的特点及其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饲料加工特性必须适应现代蛋鸡养殖要求,先进、科学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是优质蛋鸡饲料生产的保障。文章概述了蛋鸡饲料的特点,指出了饲料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简介了蛋鸡饲料加工现状,重点分析了影响蛋鸡饲料质量的主要因素,强调了控制饲料粉碎粒度和分级的重要性,提出了改善蛋鸡饲料质量的加工技术措施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蛋鸡饲料加工技术和提高蛋鸡饲料质量提供思路和技术参考。
杨永磊,胥蕾,徐晨,廖正军,王莹,鲁曼,杨海明[2](2021)在《不同料型对21~56日龄火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不同料型对21~56日龄火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128只21日龄贝蒂娜雏火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火鸡。对照组饲喂粉料,试验组饲喂颗粒料。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火鸡56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着增加,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不同料型对21~56日龄火鸡的血清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21~56日龄火鸡的产肉成本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56日龄每只火鸡比对照组经济效益提高37.5%。综上所述,饲喂颗粒料能提高21~56日龄火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
刘兵[3](2021)在《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减少碳排放,基于对未来环境保护、蛋鸡福利和饲料成本等问题的考虑,家禽养殖业提出“蛋鸡延长养殖”计划,将蛋鸡淘汰周龄从72周延长至80–100周,实现“100周龄产500枚蛋”的目标。但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蛋鸡经过产蛋高峰期的高强度代谢后,会出现严重代谢性障碍,导致肝脏和腹部脂肪蓄积,机体抗氧化功能和生殖系统功能减退,对蛋鸡的机体健康、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制约着我国蛋鸡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蛋鸡产蛋后期的生产性能,改善产蛋后期蛋鸡的肉蛋品质,充分开发利用老龄母鸡肉蛋是当前家禽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成为我国蛋鸡产业落实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增长点和低碳减排的重要举措。此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与膳食的关系,对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通过日粮营养调控的方式提升肉蛋的营养附加值是提高我国国民营养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可进一步提升我国蛋鸡养殖产业链的经济效益。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通过日粮营养调控的方式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和营养附加值,充分开发利用老龄蛋鸡肉蛋制品。首先通过对不同周龄蛋鸡的生理机能、肉蛋品质和氧化稳定性的差异进行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揭示调控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关键途径;在此基础上基于硒(Se)的抗氧化活性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脂质调节活性,探讨富硒酵母(Se-enriched Yeast,Se Y)和富DHA微藻(Microalgae,MA,Aurantiochytrium sp.)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改善效果及其机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技术鉴定Se在肉蛋中的沉积形态,基于脂质组学技术揭示DHA在蛋黄脂质中的富集模式,为富Se和DHA功能肉蛋的营养评估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不同周龄蛋鸡为研究对象,分析产蛋后期蛋鸡与产蛋初期和高峰期蛋鸡的生理功能和肉蛋品质的差异,对肉蛋品质、肉蛋氧化稳定性与生理功能的进行关联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发现与产蛋初期和高峰期相比,产蛋后期蛋鸡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抗氧化能力降低(主要是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下调),进而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产生负面影响。此结果提示可以通过提高产蛋后期蛋鸡机体抗氧化机能和改善脂质代谢途径调控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后续研究将基于上述两个途径,探讨具有抗氧化活性的Se Y和具有脂质调节活性的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的机体健康和肉蛋品质的调控效果及机制。基于硒的抗氧化活性探讨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提高机体抗氧化机能、改善蛋鸡肉品质及增加肉蛋中硒沉积量方面,Se Y生物学效率显着高于等剂量的亚硒酸钠(Se S)。采用HPLC-ICP-MS联用技术对不同硒源处理在肉蛋中硒的沉积形态进行分析,在全蛋中检测到硒代蛋氨酸(Se Met)、硒代半胱氨酸(Se Cys2)、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 Se Cys)和亚硒酸根Se(IV)4种Se形态;在肌肉中检测到Se Met、Se Cys2、Me Se Cys和硒代尿素(Se Ur)4种形态的硒,其中Se Met为硒在肉蛋中沉积的主要形式。Se Y对产蛋后期蛋品质无显着影响,但可以通过提高肌肉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抑制肌肉组织磷脂膜和肌肉蛋白的氧化损伤,维持肌肉细胞膜的完整性和肌肉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而提高鸡胸肉储存期间的持水能力,维持肉色稳定性。高温应激是全球畜牧业的主要挑战,高温会导致肉蛋品质降低。随着家禽生产系统逐渐从“笼养”向“自由放养”转变,高温应激的影响会更加广泛。因此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通过持续高温处理建立慢性热应激(HS)模型探讨Se Y改善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品质的效果及缓解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HS会导致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肉品质和肉的氧化稳定性降低,日粮Se Y可显着提高热应激条件下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蛋壳品质、肉品质和肉的氧化稳定性。长期HS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导致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削弱,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累积,造成脂质、蛋白和DNA等大分子氧化损伤、线粒体形态结构异常和功能紊乱,进而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肉品质降低。Se Y可以通过调节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提高线粒体抗氧化水平,增强细胞清除ROS的能力,改善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氧化还原平衡状态,抑制肌细胞凋亡,进而改善肌肉品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DHA的脂质调节活性探讨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的调控及其对生产性能、肉蛋品质和肉蛋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基于脂质组学技术揭示DHA在蛋黄脂质中的富集形式和规律。研究发现富DHA微藻可通过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而减少肝脏游离脂肪酸(NEFA)和甘油三脂(TG)等在产蛋后期蛋鸡肝脏中的沉积,改善蛋鸡肝脏功能,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提高鸡蛋蛋白质量。DHA在肌肉和蛋黄中的沉积均呈剂量依赖式增加,随着日粮中富DHA微藻剂量增加,n-6/n-3 PUFA比例显着降低,肉蛋脂质健康指数显着改善。当日粮中添加2.0%富DHA微藻时,DHA在蛋黄、胸肌和腿肌中的沉积量分别达到11.6、1.2和1.3 mg/g,n-6/n-3 PUFA比例降至2.49:1、1.89:1和2.27:1。通过脂质组学技术对普通蛋黄和富DHA蛋黄脂质组成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涵盖8大类30个子类的脂质1069种脂质分子,其中含DHA的脂质分子共有71种,DHA在蛋黄脂质中主要以甘油磷脂形式存在,85%以上的DHA与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结合。但是,日粮中添加较高剂量(≥1.5%)的富DHA微藻在提高肉蛋营养附加值的同时,显着降低了肉蛋储存期间的氧化稳定性,提示日粮添加1.5%以上富DHA微藻时,除Se Y外日粮中还需额外补充抗氧化剂。由于DHA主要富集在蛋黄和肌肉的脂质组分中,猜想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靶向富集可以保护肉蛋氧化稳定性。由此实验进一步在2.0%富DHA微藻日粮中(含0.25 mg/kg Se Y)分别添加不同梯度水平的天然藻源虾青素(Astaxanthin,ASTA;Haematococcus Pluvialis),研究ASTA对富DHA肉蛋品质和储存氧化稳定性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日粮ASTA可显着增加肉蛋中AST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沉积到肉蛋中的ASTA和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可将蛋黄和肉中氧化反应阻断在氧化链的传播阶段,抑制肉蛋脂质氧化,改善肉蛋抗氧化活性,延长富DHA肉蛋的货架期。此外,ASTA还可通过调整肝脏Nrf2/HO-1抗氧化信号通路,增强肝脏抗氧化酶活性,间接提高肉蛋的抗氧化能力。基于本试验结果,建议高DHA日粮中添加20–30 mg/kg虾青素较为适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富硒酵母和富DHA微藻可改善产蛋后期蛋鸡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机能,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肉蛋的营养附加值,改善后期蛋鸡的肉蛋品质和肉蛋储藏期间的氧化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蛋鸡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营养、安全和健康的功能性肉蛋制品的生产提供科学指导,为产蛋后期蛋鸡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颜家坤[4](2020)在《基于FGF23信号通路分析产蛋鸡适应低磷饲粮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可再生无机磷矿过度使用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畜牧行业的重要关切话题。大量研究显示,产蛋鸡对饲粮中磷元素的真实需要量,远低于行业惯用营养推荐体系(如NRC1994和中国鸡饲养标准2004)中的推荐量。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绝大部分产蛋鸡养殖者,对低磷饲粮持谨慎保守态度,饲粮磷水平设置依旧保持高位,其核心原因是,并未准确认知产蛋鸡适应低磷饲粮的机制。本研究中,为产蛋鸡设置不同非植酸磷水平饲粮,以机体磷营养过程为主线,基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信号通路,分析产蛋鸡适应低磷饲粮的内在机制,并自主研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的抗原肽疫苗,对适应机制进行验证。相关结果可促进行业对产蛋鸡饲粮磷水平的重新思考。试验一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产蛋鸡磷营养状态的影响文献普遍报道,饲粮中0.14-0.42%的非植酸磷水平,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显着影响,但是,并未对机体的磷营养状态进行综合分析。本试验选取海兰褐蛋鸡(38周龄)14只,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n=7),分别饲喂非植酸磷水平为0.14(磷限制组)和0.32%(磷正常组)的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期21天。试验期间,每日记录鸡只采食量、蛋重;试验第21天,测定蛋品质,并单独收集每只鸡的全天排泄物;试验第22天(早上08:00),集中屠宰,收集血液、肠道和肾脏样本,用于分析不同饲粮磷供应模式下,鸡只的磷营养状态。结果显示:不同非植酸磷水平饲粮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显着影响(P>0.05),生产性能指标包括产蛋率、蛋重、每日采食量、料蛋比和试验前后体重,蛋品质指标包括蛋壳厚度、蛋壳指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蛋黄颜色、哈氏单位和蛋比重。两个处理组间,血液钙水平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无显着差异(P>0.05)。与磷正常组相比,磷限制组产蛋鸡血液磷水平显着降低(P<0.001),肾脏2a型钠磷协同转运蛋白(2a type sodium phosphorus co-transport carrier,NPt2a)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十二指肠2b型钠磷协同转运蛋白(2b type sodium phosphorus co-transport carrier,NPt2b)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磷排泄量显着降低(P<0.05),磷表观利用效率显着升高(P<0.05)。本试验结论:降低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后,产蛋鸡通过提高肠道磷吸收效率以维持机体磷营养状态,虽然血液磷水平有所下调,但对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并无负面影响。试验二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产蛋鸡FGF23信号的影响2000年新发现的调磷因子FGF23,被认为是磷稳态调控的核心激素,然而FGF23对产蛋鸡磷稳态的调控作用鲜有研究。试验一结束时,收集血液、头骨、肝脏、肾脏和肠道样本,用于测定FGF23及其受体(FGFR1,FGFR2,FGFR3,FGFR4和Klotho)的表达情况,旨在分析不同饲粮磷供应模式下,产蛋鸡FGF23信号网络的变化情况,及其对产蛋鸡适应低磷饲粮的贡献。结果显示:相对于磷正常组,磷限制组鸡只血液FGF23水平显着降低,并且,磷限制组鸡只头骨FGF23和FGFR1的m RNA表达量、肾脏FGFR1和FGFR4的m RNA表达量、空肠FGFR4的m RNA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两个处理组间,血液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本试验结论:降低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后,产蛋鸡通过下调头骨FGFR1和FGF23的表达,降低血液FGF23浓度,进一步抑制肾脏和肠道中的FGF23信号传导,减少机体磷流失,进而适应低磷饲粮。试验三FGFR1抗体对产蛋鸡磷营养状态的影响试验一和试验二结果提示,产蛋鸡通过FGFR1调整机体FGF23信号传导,适应饲粮磷水平变化。本试验中,自主构建了FGFR1激活抗体,用于验证FGF23信号通路在维持蛋鸡机体磷稳态中的作用。试验选取海兰褐蛋鸡(30周龄)21只,随机分为3组(n=7),分别为:(1)对照组(注射疫苗中仅包含佐剂);(2)Cr Z-1疫苗组(注射疫苗中包含鸡FGFR1蛋白分子表面抗原片段Cr Z-1:LPEDPRWE,可诱导机体产生FGFR1激活抗体);(2)Cr Z-2疫苗组(注射疫苗中包含鸡FGFR1蛋白分子表面抗原片段Cr Z-2:LDKDKPNR,可诱导机体产生FGFR1激活抗体)。疫苗接种时间为试验第1,14和28天,根据前期研究,试验第35天时抗体滴度达到峰值,因此,于试验第35天单独收集鸡只全天排泄物、采集血清样本、测量蛋壳质量用于分析机体磷营养状态。结果显示:各处理组间,生产性能(包括产蛋率、蛋重、日采食量和料蛋比)、蛋壳质量(包括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和蛋壳指数)和磷排泄状态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与对照组相比,Cr Z-1疫苗组鸡只血液磷水平有降低趋势(P=0.075),Cr Z-2疫苗组鸡只血液磷水平显着降低(P<0.05)。本试验结论:用FGFR1激活抗体活化FGF23信号通路后,产蛋鸡血液磷水平显着降低,这一结果验证了FGF23信号在调控产蛋鸡血液磷水平和维持机体磷稳态方面的作用。本研究表明,短期供应0.14%非植酸磷水平饲粮,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无不利影响。鸡只可通过降低血液磷水平,抑制FGF23“排磷”信号网络,强化肠道磷吸收能力,保持机体磷存留效率,进而适应低磷饲粮。本研究基于FGF23信号解析了产蛋鸡对低磷饲粮的适应性,回答文献中产蛋鸡适应低磷饲粮的生理学基础,可为磷元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饲粮的配制提供新思考。
李玉清,李璟,张孝和[5](2019)在《大豆磷脂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大豆磷脂粉对蛋鸡生产性能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均匀一致56周龄罗曼粉蛋鸡1080只,随机分为A、B、C、D4个处理,其中A处理为对照组,B、C、D处理为试验组,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重复45只鸡。对照组A蛋种鸡饲喂不含大豆磷脂粉的常规基础日粮,试验B、C、D组蛋种鸡分别饲喂大豆磷脂粉含量1%、2%、3%的试验日粮。试验全程9周,预试期1周。8周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大豆磷脂粉在产蛋后期蛋鸡日粮中适量添加,可以增强蛋鸡免疫力,降低死淘率;改善蛋鸡产蛋性状,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产蛋率;改善破损率和次蛋率;提高平均蛋重,鸡群鸡只日耗料,降低料蛋比。产蛋率,破损率、次蛋率、料蛋比指标的提高或改善以蛋鸡日粮添加3%含量的大豆磷脂粉效果较好。(2)大豆磷脂粉磷脂在蛋鸡日粮中应用可以降低产蛋后期蛋鸡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降低血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指标以日粮中大豆磷脂粉添加量2%、3%效果较好(P<0.05)。大豆磷脂粉在产蛋后期蛋鸡日粮中最佳添加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曲亮[6](2019)在《蛋鸡部分蛋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是衡量蛋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代表鸡蛋的新鲜程度,蛋壳颜色、暗斑、蛋形指数等蛋壳性状是鸡蛋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影响消费者选择和生产效益。为了研究影响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壳颜色、暗斑、蛋形指数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东乡绿壳蛋鸡和单冠白莱航鸡为亲本构建F2资源群体,利用600 K基因芯片对F2代1534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技术对以上蛋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探讨鸡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对解析蛋品质性状的遗传机制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如下:利用WOMBAT软件以多性状动物模型分析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不同周龄遗传参数;观测蛋壳暗斑随保存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鸡蛋暗斑与温湿度、蛋品质的关系;利用Affymetrix600SNP array对F2代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经APT、PLINK软件的质控、BEAGLE软件的基因型填充等操作;利用混合线性模型经GEMMA软件运行获得GWAS关联显着位点;利用Haploview软件对显着关联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利用BioMat对显着位点进行基因注释,对显着区域内基因进行 GO(Gene ontoloty)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利用GCTA软件计算性状基于SNP的遗传参数及候选SNP对性状的贡献效应;分析显着SNP基因型的表型值。研究一:蛋白性状遗传参数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ORKA蛋品质仪测定开产、32、36、40、44、48、52、56、60、66和72周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采集资源群体亲代、F1代、F2代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数据,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分析蛋白质量遗传参数,对F2各个时期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进行GWAS分析。结果发现:1、亲代绿壳蛋鸡群体蛋白高度3.81±0.83mm、哈氏单位65.50±7.47,白莱航鸡群体蛋白高度5.25±0.88mm、哈氏单位70.80±7.83,F1代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略高于同周龄F2代。经单因素ANOVA分析,各周龄亲本、F1代与F2代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平均值存在显着差异(P<0.01)。2、多性状动物模型分析的固定效应包含批次和亲代品种效应,F2代资源群体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遗传力分别为0.17-0.30、0.14-0.30。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遗传力中等偏下,通过中长期选择才能有效获取遗传进展。3、基于SNP的遗传力结果显示,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的遗传力在0.15-0.35、0.15-0.31之间,遗传力最高的周龄均为32周龄,蛋白高度遗传力均比同一时期哈氏单位高;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在多个周龄上均表现出较强正相关,而遗传相关较低。4、单变量GWAS分析在1、2、4、7号染色体上鉴定到影响蛋白高度的QTL区间,其中以4号染色体最为重要,影响了多个时期的蛋白高度;单变量的GWAS分析仅筛选到1个SNP与44周龄哈氏单位显着相关。5、多变量GWAS分析中鉴定4号染色体为影响蛋白高度的重要区间,并鉴定到候选基因NCAPG和FGFBP1;筛选到影响部分时期蛋白高度的候选基因KPNA3、THSD7B、CDC25A 和 WDR48 等。研究二:蛋壳颜色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分光光度色度系统(L、a、b)测定F2代资源群体自开产、32、36、40、44、48、52、56、60、66和72周龄计11个时期的蛋壳颜色值,分析粉壳蛋和绿壳蛋的表型变化和遗传参数,对各时期的不同蛋壳颜色分别进行单变量GWAS分析,并在显着位点最多时期对L、a、b进行多变量GWAS分析。结果发现:1、粉壳蛋和绿壳蛋均表现出随着周龄的增加L值变大,a值变小,b值变化无规律;粉壳蛋表现出L值与a值和b值极显着负相关,绿壳蛋表现出L值与a值极显着正相关,与b值极显着负相关。2、基于SNP的遗传力结果显示,粉壳蛋L、a、b值的遗传力在0.32-0.82之间,为中高遗传力,各时期的遗传相关均在0.5以上;绿壳蛋L、a、b值的遗传力在0.23-0.71之间,各时期的遗传相关大多在0.5以上。3、影响粉壳蛋蛋壳颜色的主效区域为20号染色体10.3-13.0Mb区间,筛选到候选基因SLC35C2、PCIF1和SLC12A5;微效多基因区域在1、6、9、12、15号染色体,筛选到候选基因MTMR3、SLC35E4等11个。4、影响绿壳蛋蛋壳颜色的主效区域在1号染色体61.1-68.5 Mb区间,筛选到候选基因 PIK3C2G、ABCC9、ITPR2、RAD52、TTLL12、SLCO1C1、SLCO1A2 等;次要QTL区域为9号染色体19.2-23.4 Mb,筛选到候选基因RARRES1和TM4SF4。5、粉壳蛋和绿壳蛋在蛋壳颜色的合成、转运和沉积过程中共享同样的调控机制,同时也受各自独特的遗传调控影响,其中溶质载体家族成员对两种蛋壳颜色的深浅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三:蛋壳暗斑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析40周龄F2群体鸡蛋暗斑与储存时间、温湿度、蛋品质的关系;分别对52周龄开产当天和储存7天的粉壳蛋和绿壳蛋暗斑进行GWAS分析。结果发现:1、暗斑随着储存天数增加更为严重;温度和湿度均影响暗斑的产生;粉壳蛋表现出颜色浅越容易出现暗斑,而绿壳蛋表现出颜色越深暗斑越严重,其他蛋品质与暗斑有表现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2、绿壳蛋的暗斑在各时期均比粉壳蛋要严重;粉壳蛋和绿壳蛋产蛋当天暗斑遗传力为0.13和0.28,储存7天后暗斑遗传力为0.54和0.61。3、影响粉壳蛋产蛋当天暗斑的显着位点有7个,主要位于5号染色体24.1-24.3Mb和21号染色体21.9-22.1Mb区间上,储存7天无显着位点,在3、5、7、11、14、18有潜在显着关联位点,经注释筛选到候选基因SLC35C1、VPS18、SSU72、VWA1和ZNF507 等。4、影响绿壳蛋产蛋当天暗斑的位点有3个,主要位于2号染色体129.9-130.5Mb和5号染色体上49.4 Mb区间上,影响储存7天暗斑的显着位点主要位于3号染色体19.2和80.1 Mb、15号染色体33.3Mb、17号号染色体0.86 Mb区间上,筛选到候选基因 SLC25A32、RIMS2、HTR1B、RIMBP2、LYPLAL1、DIO3 等。研究四:蛋形指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测定了 F2代资源群体自开产至72周龄11个时期鸡蛋的长径和短径,并计算蛋形指数,分析蛋形指数在各周龄的变化;计算蛋形指数的遗传参数,并进行GWAS分析,结果如下:1、F2代资源群体各周龄蛋形指数多小于1.30,随周龄增大蛋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越大。2、蛋形指数的遗传力在0.19-0.37之间,为中低遗传力,除开产日龄外其他各时期蛋形指数的遗传相关系数在0.8以上,表型相关在0.4以上。3、仅在32、44和48周龄鉴定到与蛋形指数显着或潜在关联SNP位点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67.1 Mb、3号染色体47.2 Mb、4号染色体16Mb、62.8-63.8Mb染色体上,多变量GWAS分析鉴定到在1、2、4和17号有25个SNP与蛋形指数潜在关联,筛选到 ZDHHC2、SCG2、COG5、ABCC9、UST 和 GPR107 等候选基因。
刘吉喆[7](2019)在《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对肉仔鸡盲肠臭气化合物浓度及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大豆寡糖是以大豆及其加工副产品等为原料生产的低聚糖,主要成分为水苏糖、棉子糖和蔗糖等。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盲肠主要臭气化合物浓度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探索大豆寡糖及其功能组分对肉仔鸡臭气化合物产生的作用效果及微生物学机制。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化试验设计,选取30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其中,正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负对照组饲喂玉米-无豆粕型日粮,试验组分别在负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0.6%(以总糖含量计)的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各组日粮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条件保持一致。鸡只自由采食、饮水。试验期49天,分1~28、29~49日龄两个阶段。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内源指示剂法进行代谢试验。49日龄时,每个重复组取1只鸡,翅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之后屠宰,采集盲肠内容物样本,测定各项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生产性能和养分表观代谢率:正对照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着高于其余各组,料重比(F/G)极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1)。1~49日龄水苏糖组肉仔鸡ADG显着高于大豆寡糖和棉子糖组(P<0.05),大豆寡糖和水苏糖组的F/G极显着低于棉子糖组(P<0.01);各组干物质和能量代谢率两两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对照>棉子糖>水苏糖>大豆寡糖>负对照组。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正对照组肉仔鸡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水苏糖和棉子糖组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2)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各处理组肉仔鸡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补体蛋白3和溶菌酶均无显着差异(P>0.05)。(3)盲肠臭气化合物浓度: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组肉仔鸡盲肠吲哚浓度比负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25%、15.06%和8.58%(P<0.01),粪臭素浓度比负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2.38%、45.14%和14.12%,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极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1)。(4)盲肠菌群结构:正对照组肉仔鸡盲肠菌群香农指数显着高于棉子糖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菌群丰度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正对照组未知菌门数显着高于棉子糖组(P<0.05),其他菌门中,棉子糖组极显着高于正对照组(P<0.05)。与负对照组相比,大豆寡糖和水苏糖显着提高了厚壁菌门的比例(P<0.05),各组菌群在属水平上占比无显着差异(P>0.05)。(5)正对照组与水苏糖组肉仔鸡盲肠内容物样本菌群的相似度最高,与大豆寡糖和负对照组的相似性最低。综上所述,在玉米-无豆粕日粮中添加0.6%的大豆寡糖、水苏糖、棉子糖,显着降低了肉仔鸡盲肠吲哚和粪臭素浓度,改善了盲肠发酵模式(提高了盲肠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降低了乳酸含量)。寡糖降低肉仔鸡盲肠臭气化合物浓度的作用效果,主要与其改善了盲肠菌群结构(多样性、相似性和菌群占比)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水苏糖降低肉仔鸡盲肠臭气化合物浓度的效果最好,大豆寡糖次之,不建议添加棉子糖。
张苗蕊[8](2019)在《褪黑素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多功能吲哚类激素,其分泌具有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节律。松果体的生长和发育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年龄因素,在脊椎动物中松果体从出生之时起就开始分泌褪黑素,直到幼年时期达到巅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逐渐退化。褪黑素在动物繁殖过程中的作用也很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来调控生殖作用,另一方面,生殖器官内自分泌的褪黑素可直接参与到生殖过程中。目前关于褪黑素卵泡发育等生殖过程的重要调控作用已得到大量证明。在蛋鸡卵巢中存在褪黑素的受体,因此褪黑素可通过其受体直接作用于卵巢并调节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影响生殖功能。本试验通过对不同产蛋时期蛋鸡褪黑素及重要生殖激素-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关联分析。同时,对不同产蛋时期的蛋鸡松果体发育情况和蛋品质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褪黑素与蛋鸡产蛋性能的相关性。然后,在产蛋末期蛋鸡的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褪黑素,检测各组蛋鸡体内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和褪黑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再对应分析不同浓度的饲料添加褪黑素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以对褪黑素与产蛋末期蛋鸡产蛋性能的关系做具体分析。根据研究内容,本课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蛋鸡血液中激素含量,再利用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检测钙含量,并使用蛋品质测试仪对不同产蛋时期蛋品质进行检测。对不同产蛋时期蛋鸡松果体细胞进行培养,观察其大小形状并检测其合成褪黑素的能力。结果显示,不同产蛋时期蛋鸡血液中激素含量和产蛋性能具有差异性,产蛋高峰期蛋鸡血液中褪黑素含量较产蛋末期的蛋鸡高8.1%、促卵泡素含量高28.1%、促黄体素含量高32.9%,在蛋品质方面蛋壳厚度高8.2%、蛋壳强度高15.3%、蛋重增大2.3%;产蛋末期的蛋鸡松果体发育情况和细胞合成褪黑素的能力与产蛋高峰期时相比已经出现减弱,其中松果体的大小只有产蛋高峰期时的一半,细胞发育情况也较差。第二部分在产蛋末期的蛋鸡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并根据添加褪黑素浓度的不同共设置四个组别,检测各组蛋鸡体内褪黑素、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的变化和蛋品质的差异。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扫描褪黑素添加对鸡蛋成分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检测添加褪黑素后蛋鸡体内产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褪黑素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产蛋末期蛋鸡添加不同浓度褪黑素后血液中激素含量和产蛋性能与添加前相比显着提高,其中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mg褪黑素时增加最为显着,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含量增加5.3%、促黄体素含量增加46.3%、促卵泡素增加56.8%、浓蛋白高度增加了26.2%、蛋壳厚度增加4.9%、蛋壳强度增加20.1%、蛋重增加了 34.3%,说明褪黑素的合成是影响蛋鸡蛋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蛋鸡产蛋性能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蛋鸡产蛋高峰期的延长和褪黑素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为家禽养殖的良性发展提供支持。
陈宇星[9](2019)在《甜菜碱对藏鸡生产、繁殖性能及子代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藏鸡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地方品种,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一方面藏鸡能够适应低氧的环境、拥有较好的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其较弱的繁殖性能及生长速度影响了它的经济价值。因此寻找提高藏鸡繁殖及生长发育速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甜菜碱作为一种天然的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的生产、繁殖以及母体效应当中都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和积极影响,但大量关于繁殖性能的探究主要集中在猪的生产当中,对家禽的繁殖性能及子代发育报道较少,因此探究甜菜碱对家禽繁殖及子代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机理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在藏鸡饲料中添加高低不同剂量的甜菜碱,探究甜菜碱对藏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繁殖性能及子代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寻找提升藏鸡生产、繁殖性能及子代发育的相关途径。【方法】选择体重相近的180只30周龄产蛋藏种鸡,采用单因素方差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g/kg、3g/kg的甜菜碱。预饲期为1周,试验期为7周,测定生产、繁殖性能相关指标。在试验期结束后以重复为单位选取7枚种蛋进行孵化,孵化后每个重复选取2只1日龄仔鸡,测定仔鸡肌肉、内脏器官的发育情况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试验一:甜菜碱对藏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1)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产蛋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日采食量、平均蛋重、料蛋比、破蛋率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后藏鸡鸡蛋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黄重、蛋黄比例、哈氏单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3)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后对鸡蛋蛋黄内水分、粗蛋白、钙磷含量均无显着地影响(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蛋黄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对藏鸡鸡蛋蛋白内水分、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二:甜菜碱对藏鸡繁殖性能的影响(1)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对产道重、卵巢重影响不显着(P>0.05)。在卵泡发育上,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的等级卵泡、大黄卵泡及小黄卵泡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大白卵泡和卵泡总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对藏鸡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3)甜菜碱对藏鸡血液中E2、P4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高剂量组的血液中FSH的含量显着高于低剂量组及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的LH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P<0.05)。(4)甜菜碱显着上调了藏鸡下丘脑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mRNA的表达(P<0.05)。在卵巢当中,高剂量组的ESRβ及FSHR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的L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甜菜碱对藏鸡卵巢中PRLR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三:甜菜碱对藏鸡子代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1)高剂量组母鸡子代出雏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在肌肉发育方面,甜菜碱对藏鸡仔鸡胸肌、腿肌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在脏器发育方面,高剂量组显着增加了藏鸡仔鸡肝脏指数(P<0.05)。(2)甜菜碱对藏鸡仔鸡血清中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甜菜碱显着增加了藏鸡仔鸡血清中总胆固醇(TCHO)的含量(P<0.05)。【结论】(1)甜菜碱通过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GnRH基因表达的上调促进了FSH和LH的释放,同时通过上调卵巢上FSHR、LHR及ESRβ基因的表达促进了藏鸡的卵泡发育及排卵,从而提高了藏鸡的产蛋率。(2)藏鸡母鸡饲料中添加甜菜碱能够显着增加仔鸡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添加3g/kg能够促进藏鸡仔鸡器官的发育,显着增加其体重。
许家明[10](2018)在《长顺绿壳蛋鸡的选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壳蛋属于高档蛋,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发展前景较大。但是,现阶段绿壳蛋鸡品种或配套系数量较少,蛋壳颜色受到多基因的影响,不同蛋色类型的形成机理尚未完全解析。本试验以地方特色品种贵州长顺绿壳蛋鸡为素材,初步调研该品种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品种绿壳率和产蛋率较低,蛋色差异较大的问题,重点开展以下科研工作:通过常规选育结合EAV-HP片段分子标记提高长顺绿壳蛋鸡的绿壳率;通过拟合生长和产蛋模型,解析其生长规律和产蛋规律;通过比较不同蛋色类型鸡蛋品质和蛋壳色素的差异,为市场推广提供数据支撑,为探究不同蛋色的形成原因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通过RT-PCR技术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以及胆绿素还原酶A(BLVRA)在蛋壳腺的表达情况,初步解析不同类型绿壳蛋蛋色形成的分子机理。结果如下:1.F0代通过EAV-HP片段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绿壳纯合公鸡,结合母鸡表型选育,提高了F1代母鸡绿壳率10.1%和公鸡纯合基因型频率11.22%,加快了育种进展。2.F1代长顺绿壳蛋鸡母鸡最适合的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公鸡为Logistic模型,最适合的产蛋模型为McMillan模型。3.F1代所产鸡蛋中,绿壳组蛋形指数显着大于褐色组(P<0.05),褐色组蛋黄颜色显着大于酱色组(P<0.05)。酱色组和褐色组的△b值,△E值和原卟啉浓度均极显着高于绿壳组(P<0.01),△L极显着小于绿壳组(P<0.01)。褐色组△a值>酱色组>绿壳组,三者之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绿壳组内比较,深绿组蛋重和蛋壳厚度极显着大于浅绿组(P<0.01),浅绿组蛋黄颜色极显着大于深绿组(P<0.01)。深绿组除了△L和△a值极显着小于浅绿组外(P<0.01),△b值,△E值,原卟啉浓度和胆绿素浓度均极显着大于浅绿组(P<0.01)。4.△L值与其它各指标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E值和原卟啉与其它各指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a值与胆绿素浓度无显着相关(P>0.05),与其它各指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b值与胆绿素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其它各指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5.酱色组和浅绿组子宫部HO-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深绿组和褐色组(P<0.01),浅绿组BLV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其它三组(P<0.01)。结果表明,利用EAV-HP片段分子标记提高长顺绿壳蛋鸡绿壳率的方案是可行,长顺绿壳蛋鸡在蛋用和肉用方面皆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通过本品种选育进一步提纯复壮,开发出不同的肉用和蛋用的专门化品系。长顺绿壳鸡蛋符合优质鸡蛋的特点,各蛋色组之间蛋品质差异不大。酱色蛋形成的原因是蛋壳中同时含有高浓度的原卟啉和胆绿素。Lab色度系统的△a值在多类型蛋色的选育中,是较为理想的代替蛋壳原卟啉含量的指标,并非是代替蛋壳胆绿素含量的理想指标。HO-1和BLVRA基因是选淘浅绿蛋和酱色蛋的重要候选基因。
二、料型在蛋鸡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料型在蛋鸡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蛋鸡饲料的特点及其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蛋鸡饲料的特点 |
1.1 蛋鸡饲料的原料组成 |
1.2 蛋鸡饲料的料型 |
1.3 蛋鸡饲料的使用 |
2 蛋鸡饲料加工现状 |
2.1 蛋鸡饲料加工现状 |
2.2 加工对蛋鸡饲料质量的影响 |
2.3 蛋鸡饲料粉碎条件的确定 |
2.4 粉碎对蛋鸡饲料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析 |
3 蛋鸡饲料加工的发展趋势 |
3.1 蛋鸡饲料加工及应用存在的问题 |
3.2 现代蛋鸡养殖对饲料加工的要求 |
3.3 改善蛋鸡饲料加工质量的相关技术 |
3.4 蛋鸡饲料加工的发展趋势 |
(2)不同料型对21~56日龄火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1 生长性能指标 |
1.2.2 血清生化指标 |
1.2.3 经济效益分析计算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料型对21~56日龄火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料型对56日龄火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料型对21~56日龄火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料型对56日龄火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不同料型对火鸡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结论 |
(3)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蛋鸡的饲养情况及蛋鸡资源的开发利用 |
1.1.1 我国蛋鸡养殖和鸡蛋消费情况 |
1.1.2 蛋鸡生产周期内产蛋变化规律 |
1.1.3 母鸡肉及功能性蛋制品的开发与应用 |
1.2 产蛋后期蛋鸡存在的问题及对肉蛋品质的影响 |
1.2.1 生殖系统功能退化 |
1.2.2 肠道功能紊乱 |
1.2.3 抗氧化和免疫功能衰退 |
1.2.4 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加重 |
1.2.5 蛋鸡衰老对肉蛋品质的影响 |
1.3 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有效措施 |
1.3.1 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肉蛋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
1.3.2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对肉蛋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
1.4 肉蛋氧化稳定性的营养调控 |
1.4.1 富DHA蛋在储存期氧化稳定性的变化 |
1.4.2 提高DHA强化肉蛋氧化稳定性的措施 |
1.5 本课题立题背景与意义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周龄蛋鸡的肉蛋品质和氧化稳定性差异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饲养试验设计 |
2.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4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周龄蛋鸡血清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变化 |
2.4.2 不同周龄蛋鸡肝脏病理的变化 |
2.4.3 不同周龄蛋鸡机体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2.4.4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2.4.5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变化 |
2.4.6 不同周龄蛋鸡肌肉肉品质的变化 |
2.4.7 不同周龄蛋鸡鸡蛋新鲜程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变化 |
2.4.8 肉蛋品质与机体抗氧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营养调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饲养试验设计 |
3.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质的影响 |
3.4.2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4.3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品储藏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3.4.5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的营养价值的影响 |
3.4.6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4.7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储藏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3.4.8 不同硒源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
3.4.9 不同硒源在肉蛋中的沉积形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化应激模式下富硒酵母对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改善效果及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饲养试验设计 |
4.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3.4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行为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2 热应激蛋鸡组织中硒的分布 |
4.4.3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4.4.4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
4.4.5 热应激诱导的蛋鸡氧化应激的标志物 |
4.4.6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肌肉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
4.4.7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线粒体的结构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4.4.8 富硒酵母对热应激蛋鸡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富DHA微藻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和肉蛋品质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主要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饲养试验设计 |
5.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3.4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5.4.2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脂质代谢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
5.4.3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5.4.4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肌肉脂肪酸含量和脂质健康指数的影响 |
5.4.5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肌肉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5.4.6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
5.4.7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鸡蛋脂肪酸和脂质健康指数的影响 |
5.4.8 富DHA微藻对产蛋后期鸡蛋新鲜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5.4.9 富DHA鸡蛋蛋黄脂质种类的分析鉴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藻源虾青素改善富DHA肉蛋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饲养试验设计 |
6.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6.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3.4 数据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虾青素在蛋鸡组织中的沉积规律 |
6.4.2 虾青素对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6.4.3 虾青素对肌肉脂质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6.4.4 虾青素对肉品质的影响 |
6.4.5 虾青素对蛋黄新鲜程度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6.4.6 虾青素对肝脏Nrf2/HO-1 抗氧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FGF23信号通路分析产蛋鸡适应低磷饲粮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产蛋鸡饲粮磷使用现状 |
1.1.1 饲粮磷投入的安全阈值大 |
1.1.2 饲粮磷的过量投入带来的危害 |
1.2 磷的代谢吸收及体内平衡 |
1.2.1 肠道磷的吸收 |
1.2.2 肾脏磷的重吸收 |
1.2.3 磷稳态受到内分泌激素的严格调控 |
1.3 FGF23的生物学功能 |
1.3.1 FGF23信号转导 |
1.3.2 FGF23对磷代谢的调控作用 |
1.3.3 FGF23对PTH和1,25(OH)2D3 的影响 |
1.4 抗原肽免疫对FGF23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产蛋鸡磷营养状态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饲粮 |
2.1.2 试验设计 |
2.1.3 饲养管理 |
2.1.4 试验指标和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试验结果 |
2.2.1 生产性能和蛋品质 |
2.2.2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血液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2.2.3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粪钙磷排泄量和磷表观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4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小肠各段SLC34A2 m RNA表达量和NPt2b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2.5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肾脏SLC34A1 m RNA表达量和NPt2a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产蛋鸡FGF23信号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饲粮 |
3.1.2 试验设计 |
3.1.3 饲养管理 |
3.1.4 试验指标和测定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试验结果 |
3.2.1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血液激素的影响 |
3.2.2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头骨和肝脏FGF23 及其受体m RNA表达的影响 |
3.2.3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肾脏FGF23 受体m RNA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FGFR1抗体对产蛋鸡磷营养状态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饲粮 |
4.1.2 试验设计 |
4.1.3 疫苗制备及免疫程序 |
4.1.4 饲养管理 |
4.1.5 试验指标和测定方法 |
4.1.6 数据处理 |
4.2 试验结果 |
4.2.1 FGFR1 抗体对产蛋鸡FGFR1 抗体滴度的影响 |
4.2.2 FGFR1抗体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3 FGFR1抗体对产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4.2.4 FGFR1抗体对产蛋鸡血液磷水平的影响 |
4.2.5 FGFR1抗体对产蛋鸡粪磷排泄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大豆磷脂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试剂 |
1.5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
1.6 饲养管理 |
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6)蛋鸡部分蛋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蛋白性状及遗传机制 |
1.1 蛋白品质 |
1.2 影响蛋白品质因素 |
1.3 蛋白性状遗传机制研究 |
1.3.1 蛋白性状遗传参数研究 |
1.3.2 蛋白性状遗传定位研究 |
2 蛋壳颜色及遗传机制 |
2.1 蛋壳的形成 |
2.2 蛋壳颜色的成分 |
2.3 蛋壳颜色的测量方法 |
2.4 蛋壳颜色的影响因素 |
2.4.1 品种因素 |
2.4.2 遗传因素 |
2.4.3 周龄因素 |
2.4.4 营养因素 |
2.4.5 其他因素 |
2.5 蛋壳颜色的遗传机制 |
2.5.1 蛋壳颜色的遗传参数研究 |
2.5.2 蛋壳颜色的遗传定位研究 |
2.5.3 绿壳蛋遗传机制研究 |
3 暗斑性状及遗传机制 |
3.1 暗斑的形成 |
3.2 暗斑的影响因素 |
3.2.1 暗斑形成的外部因素 |
3.2.2 暗斑形成的遗传因素 |
3.3 暗斑与蛋品质关系 |
3.4 改善暗斑的技术措施 |
4 蛋形指数及遗传机制 |
4.1 蛋形指数的概念 |
4.2 蛋形指数与生产性能关系 |
4.3 蛋形指数的影响因素 |
4.4 蛋形指数的遗传机制 |
4.4.1 蛋形指数的遗传参数研究 |
4.4.2 蛋形指数的遗传定位研究 |
5 全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5.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5.2 鸡全基因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5.2.1 芯片发展 |
5.2.2 研究进展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蛋白性状遗传参数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1.2 资源群体构建 |
1.1.3 试验群体饲养管理 |
1.2 蛋白性状测定 |
1.2.1 测定时间 |
1.2.2 测定方法 |
1.2.3 表型数据正态性检验及转换 |
1.3 试验方法 |
1.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2 基因组DNA提取 |
1.3.3 基因组DNA含量和纯度的测定 |
1.4 遗传参数统计方法 |
1.5 GWAS分析统计方法 |
1.5.1 基因分型和质控 |
1.5.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1.5.3 连锁不平衡分析 |
1.5.4 性状遗传力分析和标记效应计算 |
1.5.5 基因注释 |
2 结果 |
2.1 蛋白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2.2 F2代蛋白性状表型和基于SNP遗传参数分析 |
2.3 蛋白性状GWAS分析 |
2.4 显着关联位点分析 |
3 讨论 |
3.1 蛋白品质的指标评定 |
3.2 蛋白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3.3 影响蛋白性状遗传机制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蛋壳颜色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蛋壳颜色测定 |
1.2.1 表型数据测定时间 |
1.2.2 测定指标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40周龄蛋壳颜色GWAS分析 |
2.2 蛋壳颜色表型分析 |
2.3 蛋壳颜色遗传参数分析 |
2.4 粉壳蛋蛋壳颜色GAWS分析 |
2.4.1 单变量GWAS分析 |
2.4.2 多变量GWAS分析 |
2.4.3 基因注释分析 |
2.4.4 LD和SNP效应分析 |
2.4.5 SNP表型值分析 |
2.5 绿壳蛋蛋壳颜色GWAS分析 |
2.5.1 单变量GWAS分析 |
2.5.2 多变量GWAS分析 |
2.5.3 基因注释分析 |
2.5.4 LD和SNP效应分析 |
2.5.5 SNP表型值分析 |
3 讨论 |
3.1 蛋壳颜色表型和遗传参数分析 |
3.2 影响粉壳蛋蛋壳颜色的GWAS分析 |
3.3 绿壳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4 影响蛋壳性状的主效区域及主要家族 |
4 小结 |
第四章 蛋壳暗斑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暗斑测定 |
1.2.1 暗斑表型数据采集方法 |
1.2.2 蛋壳暗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响蛋壳暗斑的外部因素分析 |
2.1.1 不同蛋壳颜色对暗斑影响 |
2.1.2 不同温湿度对暗斑形成的影响 |
2.1.3 暗斑与蛋品质间关系 |
2.2 不同蛋壳颜色表型值和遗传参数 |
2.3 粉壳蛋暗斑GWAS分析 |
2.3.1 GWAS分析 |
2.3.2 LD分析 |
2.3.3 SNP效应和基因注释 |
2.4 绿壳蛋暗斑GWAS分析 |
2.4.1 GWAS分析 |
2.4.2 SNP效应和基因注释 |
3 讨论 |
3.1 暗斑影响因素分析 |
3.2 蛋壳暗斑形成的遗传机制分析 |
3.3 暗斑的遗传选择 |
4 小结 |
第五章 蛋形指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蛋形指数测定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蛋形指数表型值和遗传参数 |
2.2 蛋形指数GWAS分析 |
2.3 显着关联位点分析 |
2.4 潜在性显着关联位点分析 |
2.5 显着SNP的表型差异 |
3 讨论 |
3.1 蛋形指数表型和遗传参数分析 |
3.2 影响蛋形指数的遗传机制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 发表学术论文 |
2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
3 获得荣誉和奖励 |
(7)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对肉仔鸡盲肠臭气化合物浓度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 |
1.1.1 概述 |
1.1.2 理化特性 |
1.1.3 生理功能 |
1.1.4 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
1.2 家禽臭气化合物 |
1.2.1 来源与产生 |
1.2.2 形成途径 |
1.2.3 降低措施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 |
2.1.3 试验设计和日粮 |
2.1.4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2.1.5 样品采集 |
2.1.6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1.7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生产性能和养分表观代谢率 |
2.2.2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2.2.3 盲肠主要臭气化合物 |
2.2.4 盲肠菌群结构 |
2.3 讨论 |
2.3.1 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2.3.2 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对肉仔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3 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对肉仔鸡盲肠臭气化合物浓度的影响 |
2.3.4 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对肉仔鸡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8)褪黑素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
1.1.1 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 |
1.1.2 褪黑素的结合位点 |
1.2 褪黑素受体的生理作用 |
1.2.1 褪黑素对繁殖的影响 |
1.2.2 褪黑素对其他生理作用的影响 |
1.3 松果体发育对褪黑素的影响 |
1.4 褪黑素在动物生产中应用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产蛋性能的检测 |
3.2.2 激素含量的测定 |
3.2.3 松果体细胞的培养 |
3.2.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检测 |
3.2.5 RT-PCR |
3.2.5.1 总RNA的提取 |
3.2.5.2 引物的设计 |
3.2.5.3 第一链cDNA合成 |
3.2.5.4 PCR的扩增 |
3.2.5.5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 |
3.3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产蛋时期蛋鸡产蛋性能和激素的关联性分析 |
4.1.1 不同产蛋时期蛋鸡血液中激素含量 |
4.1.2 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相关指标 |
4.2 不同产蛋时期蛋鸡松果体发育和褪黑素含量的变化 |
4.2.1 不同产蛋时期蛋鸡松果体发育情况 |
4.2.2 不同产蛋时期蛋鸡松果体细胞生长情况 |
4.2.3 不同产蛋时期蛋鸡松果体合成褪黑素的能力 |
4.3 添加外源性褪黑素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4.3.1 血液中激素含量的检测 |
4.3.2 蛋品质的检测 |
4.3.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鸡蛋成分 |
4.3.4 产蛋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9)甜菜碱对藏鸡生产、繁殖性能及子代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藏鸡的研究概况 |
1.1.1 藏鸡及其生产简述 |
1.1.2 藏鸡的肉、蛋品质 |
1.2 甜菜碱的理化性质及主要功能 |
1.2.1 甜菜碱的理化性质 |
1.2.2 甜菜碱的相关代谢 |
1.2.3 甜菜碱的生理功能 |
1.3 甜菜碱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3.1 甜菜碱与动物生产性能 |
1.3.2 甜菜碱与猪的繁殖性能 |
1.3.3 甜菜碱与母体效应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甜菜碱对藏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2.1.2 试验饲粮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甜菜碱对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2 甜菜碱对藏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2.2.3 甜菜碱对藏鸡蛋蛋黄颜色的影响 |
2.2.4 甜菜碱对藏鸡蛋蛋黄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5 甜菜碱对藏鸡蛋蛋白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甜菜碱对藏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2.3.2 甜菜碱对藏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2.3.3 甜菜碱对藏鸡蛋蛋内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甜菜碱对藏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3.1.2 试验饲粮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甜菜碱对藏鸡繁殖性能表观指标的影响 |
3.2.2 甜菜碱对藏鸡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
3.2.3 甜菜碱对藏鸡血液中与繁殖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4 甜菜碱对藏鸡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甜菜碱对藏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
3.3.2 甜菜碱对藏鸡血液中繁殖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 |
3.3.3 甜菜碱对藏鸡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甜菜碱对藏鸡子代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4.1.2 试验饲粮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甜菜碱对藏鸡仔鸡出雏重及肌肉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2 甜菜碱对藏鸡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甜菜碱对藏鸡仔鸡出雏重及肌肉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2 甜菜碱对藏鸡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长顺绿壳蛋鸡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蛋鸡产业发展现状 |
1.2 绿壳蛋鸡品种概述 |
1.2.1 长顺绿壳蛋鸡的现状 |
1.2.2 其它绿壳蛋鸡品种 |
1.3 绿壳蛋研究进展 |
1.3.0 绿壳蛋蛋品质 |
1.3.1 绿壳蛋的色素组成 |
1.3.2 胆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1.3.3 绿色蛋壳形成原因 |
1.3.4 蛋壳颜色的影响因素 |
1.4 血红素加氧酶和胆绿素还原酶简介 |
1.4.1 血红素加氧酶简介 |
1.4.2 胆绿素还原酶简介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利用EAV-HP片段选育长顺绿壳蛋鸡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营养 |
2.1.3 引物设计和PCR条件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体型外貌 |
2.2.2 0世代绿壳蛋鸡的选育 |
2.2.3 1世代公母鸡的选育及绿壳率 |
2.3 讨论与展望 |
小结 |
第三章 长顺绿壳蛋鸡生长曲线和产蛋曲线模型拟合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饲料营养 |
3.1.3 指标测定 |
3.1.4 生长曲线和产蛋曲线数学模型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生长曲线拟合效果分析 |
3.2.2 三种模型与实际生长曲线比较 |
3.2.3 产蛋曲线拟合效果分析 |
3.2.4 三种模型与实际产蛋曲线比较 |
3.3 讨论 |
3.3.1 最优生长曲线拟合模型 |
3.3.2 最优产蛋曲线拟合模型 |
3.3.3 生产管理与性能预测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蛋壳颜色蛋品质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饲料营养 |
4.1.3 指标测定 |
4.1.4 胆绿素与原卟啉标准曲线的制备 |
4.1.5 蛋壳颜色的测定 |
4.1.6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蛋色蛋品质比较 |
4.2.2 原卟啉和胆绿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3 不同蛋色色差值与色素浓度比较 |
4.2.4 长顺绿壳蛋蛋品质各指标的相关性 |
4.2.5 色差值与色素浓度的相关性 |
4.3 讨论 |
4.3.1 不同蛋色蛋品质比较与相关性分析 |
4.3.2 不同蛋色色差值与色素浓度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蛋色HO-1基因和BLVRA基因的表达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 |
5.1.2 饲料营养 |
5.1.3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5.1.4 RNA的提取 |
5.1.5 总RNA的检测 |
5.1.6 cDNA的合成 |
5.1.7 荧光定量PCR |
5.1.8 数据统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RNA提取结果 |
5.2.2 cDNA质量检测 |
5.2.3 荧光定量引物的特异性 |
5.2.4 不同绿壳组HO-1基因和BLVA基因表达情况比较 |
5.3 讨论 |
5.3.1 HO-1基因表达分析 |
5.3.2 BLVRA基因基因表达分析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四、料型在蛋鸡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蛋鸡饲料的特点及其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J]. 周岩民. 饲料工业, 2021(24)
- [2]不同料型对21~56日龄火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杨永磊,胥蕾,徐晨,廖正军,王莹,鲁曼,杨海明. 中国家禽, 2021(11)
- [3]日粮硒和DHA改善产蛋后期蛋鸡肉蛋品质的效果和机制研究[D]. 刘兵.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FGF23信号通路分析产蛋鸡适应低磷饲粮的机制[D]. 颜家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大豆磷脂粉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李玉清,李璟,张孝和. 山东畜牧兽医, 2019(07)
- [6]蛋鸡部分蛋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曲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7]大豆寡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对肉仔鸡盲肠臭气化合物浓度及菌群结构的影响[D]. 刘吉喆.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8]褪黑素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研究[D]. 张苗蕊.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9]甜菜碱对藏鸡生产、繁殖性能及子代发育的影响[D]. 陈宇星.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长顺绿壳蛋鸡的选育研究[D]. 许家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标签:褪黑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