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蛋加工技术与品质变化研究论文_陈佳炎

卤蛋加工技术与品质变化研究论文_陈佳炎

无穷食品有限公司

摘要:卤蛋是以鸡蛋为主要原料经多种调味料卤煮、真空包装、灭菌等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方便蛋制品,风味独特,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家庭餐桌和户外出行的重要方便食品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卤蛋加工技术以及品质变化,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鸡蛋;卤蛋制品;品质变化;贮藏特性;风味分析

香卤鸡蛋是我国皮蛋、咸蛋和糟蛋三大品种之外的又一个重要传统蛋制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有的色、香、味,是现今流行的西式蛋制品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卤鸡蛋还具有营养丰富,容易储存、携带方便、食用简单等优点,因而倍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卤蛋制品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领域,但品种单一,研究多停留在配方和工艺上面,对其基础理论研究极其缺乏,特别是关于卤蛋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加工前后的营养和风味的变化以及卤蛋贮藏特性的研究较少,开发鸡蛋产品,确保其品质在生产、贮藏和销售过程中稳定与安全对进一步开发我国传统蛋制品资源,开拓传统蛋制品市场,增加蛋制品品种的多样性有重大意义。

一、卤蛋加工流程及操作要点

1.选蛋:原料鸡蛋要求新鲜,蛋壳完整无裂纹,无污染,破壳后,蛋黄凸起,蛋黄指数>0.38,有韧性,蛋黄澄清,透明,稀稠蛋白分明,无异味。

2.清洗消毒:将鲜蛋放入清水中,用毛刷洗去蛋壳表面的污物,再次用流动水冲洗后,最大程度地减少微生物污染。

3.预煮:将鸡蛋放入适量清水中,清水要没过鸡蛋,煮沸10min,煮制时要注意控制温差变化,以免造成破损,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机械的发展,已出现的旋转式蒸煮锅可以边加热煮沸,边不停转动,使鸡蛋在煮制时受热均匀,同时有效避免了蛋黄贴壳现象的发生。

4.激冷、破壳:预煮后的鸡蛋迅速转移至冷水中冷却1一2min,破壳,要求完全去除蛋壳膜,并保持蛋白完整、光滑。

5.煮制:将各种香辛料称量,松散地包入纱布中,煮沸并维持10min,再加入食盐、白砂糖、酱油、料酒、鲜味剂、调色剂,调匀,煮沸后,将鸡蛋放入卤汁中,煮制一定时间。

6.腌制:将鸡蛋在卤汁中4e下浸泡,浸泡时应保证料液高出蛋面,使香味更充分的进入蛋内。

7.烘制:鸡蛋从料液中取出后,晾干表面水珠,在烘箱中烘制一定时间,取出,冷却至室温。

8.真空包装:鸡蛋单枚装入真空包装袋,在真空度为0.1MPa下密封。要求包装袋热封平整,无褶皱,不漏气,外观美观。

9.杀菌:采用不同杀菌方式杀菌,冷却至常温,擦干袋表水分即为成品。

二、几道关键工艺对卤蛋品质影响

(一)卤制条件对卤蛋品质影响结果

1.卤制温度、时间对产品中水分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蛋白、蛋黄中水分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高温煮制样品水分含量比低温样下降更快,预煮后蛋白、蛋黄水分含量分别在86%和51%左右,样品煮制3h后,水分含量均有显著性下降,水分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卤汁中食盐的渗透作用,蛋白、蛋黄中的水分向外扩散的引起的。

2.卤制温度、时间对产品中氯化钠含量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随着卤煮时间的延长,蛋白、蛋黄中的食盐含量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且蛋白中食盐的含量明显高于蛋黄的含量,这是由于食盐等调味料是由蛋白向蛋黄,由外向内的一个逐步扩散的过程,不同煮制温度对食盐含量也有影响,高温煮制样品中食盐含量明显高于低温煮制样品(P<0.05)。这意味着高温煮制更能促进食盐等调味料的渗透作用,有助于卤蛋在短时间内的呈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卤制温度、时间对产品pH的影响

实验测得卤汁的pH在7.0左右,蛋白pH值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预煮后蛋白pH在9.1左右,在卤煮的过程中逐渐下降至8.0左右,而蛋黄pH在煮制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变化相对平缓。低温和高温煮制4h后的蛋白pH值降至7.76和7.09。测试结果与刘志伟等)试验结果一致,煮制温度对蛋黄样品pH值影响不大。

4.卤制温度、时间对卤蛋黄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实验表明,蛋黄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在煮制过程中是逐渐升高,卤煮4h后,样品中的游离脂肪酸增加到约3.5mg/g,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主要指由于脂肪酶在前期的作用,以及后期高温作用使脂肪高温下氧化水解加快。因而煮制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风味蛋的货架期风味等食用品质。

(二)腌制时间对卤蛋品质影响结果

1.腌制过程中产品中水分、含盐量、pH的变化

在腌制过程中,食盐含量继续增加,由于食盐的扩散作用使得水分含量继续降低,蛋白和蛋黄的pH值逐渐下降至6.70和6.29,通过显著性分析可知,腌制12h样品含盐量与其他组样品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腌制24h后样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因而,在腌制前期,由于卤汁、蛋白与蛋黄中食盐浓度存在浓度差,卤汁中的食盐食盐缓慢向蛋白、蛋黄中渗透,蛋白和蛋黄中水分逐渐向外扩散。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扩撒作用接近平衡状态,因而,在腌制24h以后,水分和食盐含量与腌制36h和48h样品差异不大于0.05)。根据这一变化,腌制时间过长对卤蛋的入味、增味作用不大,因而,腌制时间在24h为宜。

2.腌制过程中产品质构特性的变化

腌制时间对卤蛋质构特性如弹性、内聚性和回复性影响并不显著。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蛋白的硬度和咀嚼度逐渐增加,蛋黄变化相反,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腌制24h以后的样品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和煮制后样品相比,蛋白样品的硬度、咀嚼度和回复性都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在腌制过程中,在食盐作用下,样品水分部分析出,且低温环境值的蛋白收缩紧密所致的;蛋黄样品的质构参数均有减小的趋势,说明腌制使得蛋黄硬度下降、内聚性下降,蛋黄变得更加松散,沙质,但整体上与腌制前变化不大,这也意味着,腌制对蛋黄品质改善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3.腌制过程中产品感官品质的变化

感官评分更直观的反应了风味蛋品质在腌制过程中的改善,经过腌制后,风味蛋的颜色、组织状态的感官评分均有所增加,蛋品的整体品质更加均一化。但腌制36h样品在光泽和滋味和香气方面的感官评分基本上不在增加,甚至开始下降。腌制24h和36h样品的综合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整体上看了,经过24h腌制后,卤蛋已经达到了较好的品质,感官评分达到85分。腌制过程一般在4e低温下进行,从实验结果来看,腌制工艺环节对产品理化品质影响不大,食盐等调味料的扩散作用也减慢,这一过程对产品品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感官品质方面,使产品外表色泽和整体风味更加均匀,对蛋白质组织更加紧致,有咀嚼性。因而,综合产品理化、质构和感官制品的变化,选择腌制时间为24h。

参考文献:

[1]肖朝耿,陈黎洪,沈国华,顾秀英.真空包装卤蛋加工工艺研究.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9:108一109

[2]杨宗渠,朱军,陈海军,刘伟,党从军,刘克波,李爱梅,宋卫东,杨明成,赵惠东,张玉魁,周杰,王允,杨明刚.利用辐照技术保障食品安全的研究,食品科学,2003,8:236一240.

[3]肖雯,周益海.蛋白粉的功能特性与蛋白粉的加工.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3,23(3):57一59

[4]谢建春,孙宝国,刘玉平.固相微萃取在食品香味分析中的应用.食品科学,2003,24(8):229一233

[5]徐明生,董开发,部建芬,熊强.香辛料对咸蛋腌制的影响.中国畜产与食品,2000,7(5):212一213

[6]严留俊,张艳芳,陶文沂.顶空固相微萃取一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快速测定酱油中华中农业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的挥发性风味成.2008,26(3):285一291

论文作者:陈佳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  ;  ;  ;  ;  ;  ;  ;  

卤蛋加工技术与品质变化研究论文_陈佳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