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会计学专业论文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会计学专业论文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高校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的会计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会计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讨论。

一、取得的成就

1.会计教育层次基本完备,专业设置渐趋合理。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我国首批会计学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会计人才。在这之后的20多年时间内,我国的会计教育层次仅限于本科、专科和中专。1978年,我国第一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1981年,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成为我国首批具有会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76所高校和研究所具有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招生资格。1982年,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会计学博士点。截至2002年,全国共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13所高校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成为全国首批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至此,我国会计教育层次基本完备,会计学专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会计教育层次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会计学专业设置也逐渐细化并日趋合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只有单一的会计学专业(或称财会专业)。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急需审计方面的专门人才,从1985年起,南开大学等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审计专业,审计学科从会计学科中分离出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企业自主权的加强,企业财权不断扩大,财务活动日益复杂,急需财务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理财学专业(或称财务管理专业),理财学科从会计学科中分离出来。1994年,为适应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求,在原国家教委、财政部的统一部署下,西南财经大学等一些院校设置了注册会计师(CPA)专业方向。

2.会计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会计教材建设进展迅速。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借鉴前苏联模式,翻译前苏联的教材,在中国人民大学试点开设四门会计学专业课——“会计核算原理”、“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行业财务管理”。应当说,引进前苏联的会计教材,对20世纪50年代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建设起了决定性作用。

20世纪中期起,我国学者开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写会计学专业教材,如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集体编写的《会计学原理》、厦门大学编写的《会计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工业会计》、《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等,为这一时期的会计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新的会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会计教育和会计教材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引入了“西方财务会计”、“西方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三门课程,使我国会计学课程体系逐渐趋于完善。1983年,财政部确定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为会计教材改革试点学校,推出了两套会计学专业教科书。它们各自的培养目标虽有不同,但两套教材都扬弃了陈旧的按行业建立会计学科且知识陈旧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财会领域陆续出台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各高校都对其原先不规范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会计学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初级财务会计”(或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或称“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为主干课程的课程体系。

3.会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会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批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教育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01年,我国共有654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其中能招收会计学本科生的高校达到293所(2003年达到362所),23所高校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特别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会计教育规模大幅增长。1999年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在校人数达1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12%;2000年增加到19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35.7%;2001年增加到22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15.8%。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也迅速增长,1999年在校研究生人数1 900人,比1998年增长了18.75%;2000年增加到2 500人,比1999年增长了31.6%;2001年猛增到3 800人,比2000年增长了52%。

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各高校还不断改善会计教学条件,改革会计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目前,会计教学中已广泛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为配合实验教学的需要,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在教学方法上,虽然目前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式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并被逐步推广运用。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由技能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这使得我国会计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普通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了会计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其中认为质量“很高”的占7.7%,认为“较高”的占27.6%,认为“一般”的占55.7%,认为“较低”的占8.2%,认为“很低”的占0.8%。这说明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的教学质量仍为“一般”,还存在诸多问题。

1.会计教育目标模糊,层次之间界线不清。目前,我国对各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缺乏准确和统一的界定。以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为例,国家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于这一目标,教育界已经提出了许多问题。但从目前不同高校的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不同高校以及同类型高校在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有的是培养“会计师”。有的是培养“注册会计师”,还有的是培养“管理者”,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对会计本科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还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

我国会计教育系统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为主要层次的教育体系,国家将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将会计硕士和博士的培养目标一般也定位为“高级人才”,与会计本科教育之间缺乏层次性。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目标划分不清,在课程设置上也差别不大,无法就各层次的教育目标予以准确定位。

2.会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略显陈旧。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有的课程之间存在较多重复,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决策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重复。相反,有的课程之间又相互推卸内容,造成内容遗漏,如对于所得税、或有事项等业务的核算属于“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界定不清楚。二是重制度、轻理论。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层出不穷,导致会计教材频繁更换,这样无形中忽视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教育,导致会计实践无法进一步深化,也难以为一些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作准备。三是缺乏一些实务中非常需要的重要课程,如“内部控制原理与方法”、“纳税调整”等课程。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有关调查,会计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结构合理性的评价结果是:认为“非常合理”的占3.8%;认为“基本合理”的占68.5%;认为“不太合理”的占25.5%;认为“很不合理”的占2.2%。

同时,由于教材建设的滞后,造成有的会计教学内容略显陈旧。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教材内容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动。重核算、轻管理也是现行会计教学内容陈旧的一个重要表现。

3.会计教学模式呆板,学生考核方式单一。目前,我国会计教学方式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虽然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也开始在会计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应用的层次还很低。同时,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并没有全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造成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少,教学效果欠佳。

另外,考核方式单一也是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单一的闭卷考试十分呆板和僵化,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

4.会计教师队伍状况堪忧,其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副教授以上的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和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的比例偏低,教师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同时,据调查显示,许多会计教师不会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未从事过会计工作,其业务素质尚有待提高。

三、对策

1.明确高校会计教育目标。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目标如何定位,一直是会计界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大学会计教育应该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教育。这一目标的要点是:强调通才,但必须是在专才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美国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在1989年发布的一份名为“教育展望: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的白皮书特别强调,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不应是会计教育的惟一目标,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的提高而非记忆日新月异的会计准则。这一观点值得我国会计教育界深思。但是,过分强调通才显然也是不正确的,会计毕竟是一门专业技术,会计教育体现专业特征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宁波大学会计系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高校教师对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倾向于“通才+专才”,其所占比例为42.07%。

2.加强高校会计课程建设。会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如何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以避免重复或遗漏。例如,如何界定“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范围,目前许多教材既没有把或有事项、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准则纳入“中级财务会计”,也没有纳入“高级财务会计”;有的高校在开设“高级财务会计”的同时开设了“国际会计”,但两者的内容绝大部分是雷同的。二是会计教材建设问题。会计制度变化较快,而一般的教材是很难跟上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因此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应该尽量采用最新版本。

3.改进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总体说来,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应该遵循三个趋势:一是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教师不应以教为主,而应以指导为主;不是重在传授知识,而是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和不同企业的特殊需求。三是在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讲授法与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4.完善高校会计考试制度。改革会计课程考试必须对会计课程的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评分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改进和完善。①优化考试内容。考试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应该有部分内容是教材或大纲没有的知识,或是学生自学的内容。同时考试内容还应有一定研讨性,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创新观点。②改变目前闭卷考试“大一统”的局面,广泛使用开卷考试、撰写论文、案例研讨等其他考试方式。例如允许学生带资料进考场,或在考试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开卷时间(10~20分钟),或采用闭卷和开卷各一套试题,闭卷考“三基”,开卷考运用。③完善评分制度。注重平时考核,使成绩结构多样化,改变“一考定胜败”的局面。阅卷评分要将“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相结合,注重“采意给分”,对答题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者应适当加分,以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④建立试卷评讲制度和重考制度。应该对期末考试试题进行评讲,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同时允许学生重考,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

5.提高高校会计教师素质。高校会计教育的质量重在教师。有了一批责任心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的会计教育事业就会蒸蒸日上。提高会计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素质。高校会计教师必须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二是业务素质。作为高校会计教师,应该加强自我学习,熟悉国家有关会计法规,知晓会计理论研究动态。同时,也可以组织高校会计教师到国外或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或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从而提高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能力。

【注】本文系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大学会计教学科研化研究》(课题批准号:FIB0112P7)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  ;  ;  ;  ;  ;  ;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会计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