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的证据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证据论文,模型论文,评价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时代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根据用户的明确要求,或者用户的学科、偏好、使用习惯等个人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功能,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1]。也就是这种服务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图书馆过去的那种“我提供什么,用户接受什么”的服务模式,开创了以“读者需求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的个性化、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服务模式,因而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了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但是从文献[2-7]不难发现,研究主要侧重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理论、服务技术、服务模式、服务系统及服务实践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等问题研究,仅有文献[8-9]涉及了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其主要是探讨了评价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找到科学的评价方法,约束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用客观合理及量化的方法对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这对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评价过程中会遇到评价因素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指标统计数据不完整等问题,对于这类不确定性问题,需要专家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根据指标体系中自身的定性和定量等特性来综合评价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而证据理论是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本文考虑将证据理论应用到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中,解决此类问题。
1 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并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适用性、整体性、层次性、可量化性等原则,建立如表1所示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是从服务基础设施与环境、信息资源、服务技术与方式、服务效果4个方面来对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2 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的证据理论模型
2.1 证据理论
证据理论是Dempster在1967年首先提出的,并由他的学生Shafer改进推广,因此又称为D-S理论[10]。在证据理论中,证据指的是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所做的评判,根据这些证据建立一个可信度的初始分配,运用证据理论中的证据组合,可确定出证据对每一个命题的支持程度。
2.1.1 相关函数定义
2.2 评价的证据理论模型算法
步骤1:评价集及评语值的确定。在应用证据理论对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前,要建立适当的评语集,即证据理论的辨识框。评语集划分的越细,度量结果越准确;但其度量过程也随之变得复杂、繁琐、不容易掌握。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最多对4~9个级别能进行有效判断。
得出各评价对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值。
3 实证研究
用此方法对烟台市的3所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前向待评价的3所高校图书馆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囊括了个性化信息服务评价体系中的所有因素,同时聘请了3位具有相同信任度的本行业资深专家,依据2.2节建立的证据理论模型对3所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4 结束语
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是一个涉及众多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的系统工程,评价的最大难度在于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值的量化。本文尝试性地将证据理论应用到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中,处理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首先构建了相应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建立了具体的证据理论模型及算法,最后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的运算结果不仅表明了该方法是有效的和可行的,同时也体现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说明了证据理论方法在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评价中的实用价值。
收稿日期:2010-06-02
标签:能力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