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校管理中为素质教育服务_学校管理论文

如何在学校管理中为素质教育服务_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怎样为素质教育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精神、素质全面的公民。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关键是如何扎实推进和实施。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不少学校在管理上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学校管理能否为以及怎样为素质教育服务”是当前不容回避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校管理能否为素质教育服务

不少学校管理者把素质教育推进不力归咎为刚性的制度因素,认为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考试制度不改革,学校管理对推进素质教育无能为力,素质教育当然会步履维艰。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当然希望考试制度有一个很好的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实际上,我国的高考制度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对促进素质教育能否有所作为?回答是肯定的。即使学校外部的考试制度不发生变化,学校管理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依然可以大有作为,不应该把学校搞不好素质教育,全部或者主要归咎于外部因素,归咎于刚性的考试制度。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外部去,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一些学校管理者将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并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考试与素质教育不能兼顾,要搞素质教育就必须取消考试,秉持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事实上,绝对不能把考试与“应试教育”相混同,否则必然对具体的学校管理带来混乱。不能否定考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考试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是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否定考试不但是幼稚的,更是有害的。取消考试会带来更多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是不应该反对考试。一个真正有水平的教育工作者,既能让学生考得好,也能让学生其他素质得到发展。

还有不少人把课堂教学与“应试教育”挂钩,把课外活动与素质教育挂钩,认为抓课堂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只有抓课外活动、抓综合实践课才是搞素质教育。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对主渠道起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抛开课堂去搞素质教育必然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不把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不力归咎于外部制度因素,不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不把课堂教学与“应试教育”简单挂钩,不把课外活动与素质教育直接等同,这些认识为提升学校管理对素质教育的服务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管理怎样为素质教育服务:观念层面

正确的观念是正确的行为的先导。学校管理要有效服务于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学生为什么而学?教师为什么而教?校长为什么而管?学校为什么而办?还必须思考: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校长的管,三者谁为谁服务?

正确的学校管理观必须以正确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为基础。管理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工具,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学者威洛尔指出:“人们越来越把教育管理视为工具性的,视为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的的一种手段。道理很简单。开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而管理正是为此服务的。”在实际管理中,校长们往往强调了手段而忽视了目的,对本真的教育问题视而不见,这个本真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组织及其教育活动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校长的管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一切发展的目的归结为“人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校长在管理学校时,体现教育的特性,尊重教育的规律,把学校办得更像学校;要求校长了解学生、关注课堂、引领教学。

但是,现实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相当距离。现在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学生关注不够,对课堂教学关注不够,实施教学管理的专业性不够。好的学校管理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导向。教育需要理想,不能迷失自己。学校管理也是如此,需要一个正确的主导价值观,否则也会迷失方向。

学校管理者不仅自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还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是在学校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由每一个具体的教师去落实和实施的。

2005年底,我们对某市参加新课改培训的96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包含三个方面: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教学是师生互动,而不仅是单向讲授;(2)教学既重结果,也重过程;(3)教学要既关注学科也关注人,既重认知也重情感,既重教书也重育人;(4)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想象和个性。

学生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的发展是有潜能的;(3)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富有个性或差异性的人;(4)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学生人格是独立的,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和权利的主体。

教师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与家长、社区相互沟通的协调者;(4)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和朋友,而不是绝对权威。①

调查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教师观念的三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教学观显著好于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观又显著好于学生观。这个结论表明: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需要纠正。因为,三种观念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是正确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基础。建议校长和学校在实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时,关注教师的观念转变,采取措施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深度变革的基本要求。

学校管理怎样为素质教育服务:方式和方法层面

在经济领域,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有很大作用。同样,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校长的管理方式就构成了“教育生产方式”。教育生产方式的革新和改善,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把先进的观念转化为行为,必须优化教育生产过程,必须改进教育生产方式。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亟待改进。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用的学习方式落后陈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少慢差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多快好省”还只是一个梦想。“学会学习”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能具有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我、自主、自由发展。

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折射出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某市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比较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指导,而且随着年级增高,教师越来越不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47.7%的小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中“很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只有31.8%的初中生和18.7%的高中生认为教师教给了学习方法。② 这要求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要求校长和学校其他管理者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佳,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佳高度相关,善教的老师往往会教出善学的学生。某市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效率评价偏低,36.6%的学生认为老师照本宣科,24.1%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随意,讲到哪儿就是哪儿,21.1%的学生表示老师会中断教学,处理其他事务。③ 这种状况对于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学校应该加大教法改革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法培训,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把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管理是为教和学服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管理方式的变革。学校管理方式变革的总体要求就是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这些和推进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学校不仅要教书育人,还应该管理育人,具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的现代管理方式会成为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形成学生的现代人格。其次,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保障。科学管理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把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要求学校管理围绕学和教展开,服务于学和教,引领学和教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民主管理要求干群关系平等、师生关系平等,要求教师、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要求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而民主机制的最后目的在于增进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使教育更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依法管理则要求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并制定具体的制度和程序予以保障。

学校管理怎样为素质教育服务:制度层面

学校管理要为素质教育服务,首先,要重点加强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的建设。学校制度可以分为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两类。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学校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核心制度指的是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直接影响的制度(如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而学校其他内部管理制度如后勤管理制度、社区参与制度等,都属于外围制度,它们都是为核心制度服务的。可见,核心制度是指最能体现学校特性、直接涉及学校使命的制度,即如何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的制度。这些制度关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方面最能体现教育精神和人文关怀,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的宗旨和追求。

评价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导向。评价制度(广义的评价制度包括考试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是学校制度中的核心制度的核心,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必须首先从改革评价制度入手。虽然学校对学校以外的考试制度的改变无能为力,但学校在其权限范围内,应该根据现代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评价观、学生观、教师观去清理、重估和重建学校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

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教师和家长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教师和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学校民主管理状况及学校的领导方式。2005年底,我们就学校民主管理问题对某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占80.2%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应该参与学校管理,18.1%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比较有价值,只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太有价值。可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广大教师的愿望。

但是,对于“您所在学校教师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处理的机会”这个问题,认为教师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处理机会“比较少”的占44.1%,“非常少”的占17.6%,两者累计百分比为61.7%,说明学校的领导者在管理中还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学校的民主管理状况还不理想。与之相关,仅23.7%的教师认为和校长的沟通“较多”或“很多”,而高达43.7%的教师认为“与校长沟通较少”甚至“没有沟通”,只有18.4%的教师认为和校长的关系“较为融洽”或“很融洽”。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高达75.1%的教师认为家长们“不太参与”或“基本不参与”,认为参与“比较充分”的占22.4%,认为“很充分”的仅占2.4%。④

可见,教师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问题不少。因此,应该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大教师和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力度和深度,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民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民主管理制度是一种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更重要的是,管理的民主化与管理的科学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民主制度通过程序的理性化来保证决策的理性化,本质上是一种程序化了的纠错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它集纳许多人的智慧而不是只服从一个人的想法。扩大民主参与的目的不在自身,而在于增进学校管理对教学问题和学生发展问题的关注,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建设学校制度时要关注制度伦理,即关注制度背后的伦理精神、道德取向和价值基础。管理是手段,制度则是管理的手段。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制度应该有一个灵魂,应该有一个很高的伦理标准,要看每一条制度能否直接或者间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考虑制度是为什么服务的,不能为编制度而编制度。应该对现存的每一条学校制度予以清理和重估。

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制度和规则不是为了控制人,不是要把人管住,而是解放人,让学生和老师更加自由。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说:“不管会引起人们怎样的误解,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学校制度的目的与之相似,就是说用这种制度,树起一道墙,在墙的里面,给教师更多的教的自由,给学生更多的学的自由。学生有学的自由,是指给学生的精神活动以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思考、想象、发问、探索、欢笑、苦闷,而不是用考试和分数压抑他们的成长。教师有教的自由,即教师有教学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认为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安排组织具体的教学过程,决定出什么样的思考题,决定怎样稳步地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整天为提高所都教班级学生的分数寝食难安、忧心忡忡。这样,学生才会有学的乐趣和成长的欢乐,教师才会有教的乐趣和工作的幸福,他们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注释:

① 姚计海:《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及其管理调研报告》,2006年。

② 刘莉等:《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调查报告》,2006年。

③ 刘莉等:《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调查报告》,2006年。

④ 王建艳:《中小学校内部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06年。

标签:;  ;  ;  ;  ;  ;  ;  

如何在学校管理中为素质教育服务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