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论文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论文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

曹志伟

(常州大学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常州 )

摘 要: 新媒体时代,高校面临着国内外的信息冲击与渗透,加上当代大学生本身自我成长还未完成,自我管理稍弱,容易受到影响和鼓动,导致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性增加,影响高校和谐和稳定。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对策,包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素养、形成双向反馈和建立应急预案、寻求多方联动机制和善后总结工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石,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将成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高校;新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一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特点与趋势

(一) 传播迅速,形式多样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手持麦克风”,意见传递表达呈扩散性的网状分布,信息裂变式、爆炸式传播能够迅速成为网络舆论场。突发事件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文字、图片、影音等信息依托于新闻评论、论坛发帖、微博、博客等载体进行发送和传播,给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造成极大压力。

宫颈成熟能够提高顺利分娩的几率,近来常用的促进宫颈成熟的方法有乳房按摩方法[6]。本篇文章设置对比实验,对照组使用常规孕产妇检查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使用乳房按摩方法。实验结果说明实验组孕产妇的宫颈评分以及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说明乳房按摩能够促进宫颈成熟。

(二) 类型复杂

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就包括多种类型:自然突发事件类如地震,水灾等;社会管理类,如打架,游行等;公共安全类,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还有个人自身类,如心理疾病,自杀自伤等。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开始涉及一些影响到国家安全,宗教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导致的网络舆情也更加复杂。

实行土地流转、把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经,但并不是唯一途经。事实上,近年已经有不少地方创造了许多在家庭分散经营条件下,土地没有流转照样规模经营的新经验。如有的地方农民自发联耕联种、合作经营,实现了一家一户的规模效益;有的地方发展社会化服务,靠扩大服务项目、服务范围和服务规模,对土地承包农户实行从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照样取得了规模经营的效果。这些经验的共同之处,就是不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即不改变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三) 参与主体易受影响

根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参与的主体,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当突发事件产生时,很难客观理性的对待,容易跟风和冲动行事。

腹腔镜技术操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受训者只有通过训练,观察电视影像时有意识地确定手中掌握的器械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做适当的进、退、旋转或倾斜等动作训练,并掌握幅度,方能在手术部位进行确切的钳、夹、牵拉、电切、施夹、打结等处理[6]。习惯了开腹手术的医师只有通过反复的基础训练,才能使定向和协调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情况,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

(四) 互动性増强

在新媒体环境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由于新媒体平台对于信息发布的监督比较宽松,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内容很容易进入平台,呈现在大众面前,经过一些解读和渲染,又经过多轮复制,转发,评论,逐渐形成不容小觑的舆论力量。基于突发事件最佳处置“黄金6小时”的时效性要求, 突发事件从潜伏期到形成期这段时间为网络舆情控制的重要阶段。

(五) 可预测性提高

高校通过合理解决线下突发事件,控制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及时向网民通报事件最新进展,并设置新的议题,引导舆论走向,突发事件产生的关注就会被新的信息和事件所覆盖,进入消退期。

二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

新媒体以全互动为特点,网民与高校,网民与网名之间,新媒体平台之间都可能产生联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产生后,各方积极参与表达意见,公众意见本身也会进行沟通,争论和碰撞,这些互动推动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水污染是工程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后续运行管理中需严格执行水质检测标准,按规定的检测项目进行监测分析,增加水质化验巡检次数和抽检次数,确保水质合格达标以减少水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尾水导流工程运行过程中应统筹兼顾治污、环境保护以及尾水导流工程的建设,为实现南水北调工程输水目标努力,切实保障受水区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潜伏期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以后,各方关注网民在网络上对事件进行情感表达和公共讨论,并自发地跟进,在这个阶段,如果高校责任主体及时公布事件发生的客观情况,对网民关注和质疑的关键问题进行反馈,则能减小各方互动参与的热情,避免舆情继续扩大发展。

(二) 形成期

2)采用预先配制NaOH 10g-50 mLH2O溶液与K3Fe(CN)610g-50 mLH2O按1:1比例混合使用,金相试样腐蚀的时间为60 s。

(三) 爆发期

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同一时间,就有可能以文字、图片或者音频方式被发布到互联网上,由此点燃网络舆情的苗头。突发事件发展成网络舆情,一般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话题性,二是模糊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事件处理等,在任意一个环节存在能够发挥想象的空间,或者是可以批判及宣泄情绪的点,都有可能发展成为舆论。

(四) 消退期

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打破了以往的时空地域限制,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让追踪网民网络轨迹成为可能,而且随着互联网综合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大数据技术的产生,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会变得更加科学和具体,可以在网络舆情形成之前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不良影响产生。

三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对策

(一)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高校学生是网络舆情形成的主体力量,但其处于后青春期,阅历不深,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利用,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有清醒的判断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心理,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用同学们喜爱的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传统文化,增加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二)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

新媒体已然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限制对新媒体的使用获得对舆情发展的控制权是不可能的,是不科学的,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提上日程,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信息, 学会分辨信息,养成良好网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媒体,包括新媒体的运营,产生,传播规律等,让他们认识到网络世界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偏差。其次, 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面对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 要引导他们学会甄别信息真假,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学会分析和辨别,克服思维惰性,多渠道搜集信息,多角度看待问题。最后,要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理性评价,不做键盘侠,多看多思考,少跟风。

(三) 将日常管理与网络结合,形成双向反馈,减少突发事件产生

可以借鉴网上政务的操作,将日常管理和服务推向网络,与大学生进行互动,构建建言渠道,认真友善地听取学生意见与诉求,及时反馈,并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跟进学生关注的事件发展,时刻保护大学生基本权利,减少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发生的可能性。

(四) 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并建立应急预案

高校应形成系统的舆情应对体系,应形成宿舍,班级,学院,学校逐层递进的责任体系,畅通舆情通道,扩大舆情信息搜集范围。其次,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培养专门的熟悉网络语言,懂得网络技术的团队,利用大数据,符号抓取等手段,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新媒体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即时发现负向网络舆情和潜在危险信号。根据专业化的分析,评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划分等级,并对应地设置应急预案。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管理,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网络管理的法制化势在必行,学校也应在学生管理的制度上增加相应内容。

(五) 加强沟通,寻求支援,多方合作

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责任主体应果断、及时介入应对,首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本身所产生的影响,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力争从源头上消除新媒体网络舆情的信息流。其次高校管理者应及时向校园内外的利益相关者通报事件的发生情况,建立扁平化的信息发布和传播网络,以新闻发言人为主要信息发布者,同时发动体制内意见领袖,高校师生等,在意见一致的前提下发布和传送相关应急信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宣传、公安、网信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抑制谣言,避免事件进一步发酵。及时处理新媒体网络舆情中的各种质疑,听取、采纳、满足新媒体网络舆情中科学合理的建议、意见和诉求,主动争取理解和支持,并有效地传达准确真实的信息。高校可主动出击,及时引领与应对热点舆情事件、进行网络媒体危机公关,将媒体资源化作突发事件治理的积极力量。

(六) 做好善后、总结和重建

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引发的网络舆情,一旦产生,总会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以及社会形象产生影响,并且网络存在记忆功能,进入消退期的网络舆情虽然已经丧失围观群众及话题性,但是一旦有人重新提起,还是有可能产生影响,因此网络舆情引导也要做好善后工作,跟进事件处理直到突发事件完全得到解决,并适时地设置新的议题,进行高校的正面宣传,对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对事件诱发的集体或个人适当追责,同时对高校内存在的相关舆情进行引导,防止舆情复燃和转移。要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对事件发生进行反思总结,及时排除类似隐患,促进高校逐渐恢复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珑玲.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10(12): 18-22.

[2] 刘泾.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 情报科学, 2018. 36(12): 66-70+89.

[3] 陈福集,黄江玲.我国网络舆情演变文献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13. 32(07): 54-58+92.

[4] 陈雅赛.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形成与政府应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6(02): 70-78.

[5] 李常.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04):140-141+161.

本文引用格式: 曹志伟.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8):233-234,25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8.098

基金项目: 常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资助课题(16LLSJ05)。

作者简介: 曹志伟,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