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小儿麻疹的护理现状及对策论文_刘雪萍

重症小儿麻疹的护理现状及对策论文_刘雪萍

(兰州总医院安宁分院感染科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麻疹是常见的传染病,对儿童的影响较大,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疾病的流行特点,危重症临床特征及识别,危重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干预,旨在为麻疹的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麻疹;临床症状;危重症;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002-03

麻疹(measlesurbeola)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潜伏期末及发疹后5d有传染性,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冬春季多发,通过咳嗽、喷嚏、说话时飞沫直接传播[2]。患儿出疹后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常见的有肺炎及喉炎。严重时可并发心力衰竭和脑膜炎,是导致麻疹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

1.流行特点

麻疹流行情况与当地的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密切相关[4]。全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温带地区在冬末和春初多发,热带地区大多数麻疹病例在干燥季节出现[4]。麻疹病毒有多个基因型,其中很多类型都在世界各地的人群中曾经流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H基因组的H1基因型,它是一种新的基因型,人群对其缺少足够的免疫力,很容易患病。有报道在56名麻疹患者中有明确接种麻疹疫苗者为16 例,说明麻疹疫苗并非终身免疫[5],广泛接种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之后,发病季节高峰有所推迟,近年,中国麻疹流行季节高峰较为稳定,但略有变化,在疫苗使用前,麻疹发病多从12月开始上升,2~3月达高峰,使用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后季节高峰有所推迟,2005-2010年均为前一年12月份开始上升,3~5月达到高峰[6]。

2.麻疹的重症临床特征

麻疹是小儿中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传染性较高,其致病机制为麻疹病毒经飞沫传播进入幼儿体内后,迅速聚集于患儿局部淋巴组织并进行复制,子代病毒释放入血后,经血液循环变的产生,其中又以呼吸道病变最为严重[7],患儿的细支气管、支气管以及气管黏膜均出现充血肿胀,进而炎性渗出物聚集并阻塞气道形成局部缺氧环境,为病的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麻疹病毒感染使得患儿免疫功能减弱,不能对病菌的感染做出及时有效的免疫应答,因此患儿在麻疹病变的同时常出现细菌性肺炎[8]。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由于支气管、气管变窄,气管内黏液分泌减少,纤毛运动能力衰退,使得患儿咳嗽反射减弱,炎性分泌物不能得以及时清除,从而容易导致支气管痉挛的产生,加重局部缺氧[9]。麻疹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期,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呼吸困难、咳嗽、气急及面色苍白等、咳嗽、皮疹、所有患儿两肺均布满哮鸣音、非心源性肺水肿等显著特征[10]。病情严重的患儿还会出现创伤、严重感染、误吸及急性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11]。

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几类患儿可能为重型麻疹:①年龄低于3岁;②高热3天以上,且体温超过38℃;③早期出现神经系统体征;④白细胞计数增高、易惊或肢体肌痉挛、抽搐、肢体无力、呕吐等;⑤呼吸增快、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高血糖等。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现需高度重视,及时告知上级医生,做到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由于危重症麻疹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其语言中枢发育尚未成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病情,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这类低龄患儿的神志、精神、瞳孔、生命体征、肌张力、肢端温度,有无脑膜刺激征,呕吐、抽搐等,密切监测及早发现危重症麻疹早期临床特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病死率的前提[12]。

对呼吸困难、喘憋、低氧血症等患儿立即给氧,一般采用面罩给氧,氧流量2~4L/min,氧气应具备湿化装置,以免吸入气体干燥损伤呼吸道黏膜[13]。对明显缺氧且呼吸困难者可用CPAP正压辅助通气,以改善通气功能,缓解缺氧状况。早期发现危重症HFMD并给予针对性的医疗干预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14],对高热及部分有重症表现的应密切观察,适当增加观察次数,对患儿家属进行床旁指导,对于持续高热、恶心、呕吐、食欲差、哭闹、表情淡漠、嗜睡、肢体抖动等早期临床特征要立即报告医生,例如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肌张力增高、肢体抽搐、肌无力、颈项强直等均为大脑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而心音低钝、心率增快,肺部有水泡音或呼吸急促、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痰等则考虑并发急性肺水肿,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并记录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当心率、血压出现异常并呈动态恶化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抢救。

3.麻疹危重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措施

3.1.1切断感染途径 由于麻疹的传播途径以呼吸道等为主,因此,须消毒隔离严防交叉感染。病房需开窗通风并定时空气消毒。隔离危重症患儿与普通患儿,决不能安置在相同病房,告知患儿家属进入/离开病房须戴口罩,喂食、更换尿布或清洁后使用消毒液消毒双手。同病房的患儿相互之间不共用玩具等,尽量降低陪护人数及探视次数,更换的衣物可放置日光下暴晒6h以上。医护人员在执行护理、医疗操作后也应使用消毒液消毒,避免医疗操作引起患儿交叉感染[15]。

3.1.2出疹伴发热期的护理 密切观察出疹情况,记录皮疹的形态、大小、数量、出疹的顺序及部位。出疹期常见高热,慎用降温措施,以防体温降低影响出疹,体温升至39℃~39.5℃,可用半量降温药物或物理降温;部分患儿可出现怕冷、寒战、精神不振、呼吸加快、肢端发凉、面色发红等,应立即测量体温[16]。高热患儿需告知家属减少衣被,纠正家属认知错误例如高温要捂出汗,定时温水擦拭、物理降温,室温应控制在20℃左右。发热期间需加强体温监测,根据体温动态变化给予合理的护理及药物干预,例如体温在37.5至38.5℃之间可给予温水浴、擦拭等物理散热,并适量喝温水等方式降温,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儿,需告知医生视情况给予泰诺等退热药,做好预防惊厥的护理措施[17]。给予护理或药物干预后30min再次测量体温,记录降温效果,鼓励适当饮水,退热期、出汗后告知家属及时更换衣服[1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3皮肤和黏膜的护理 每日口腔护理至少1次,采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洁口腔,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局部涂以甘油[19],麻疹患儿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明显,出现鼻塞、流涕、畏光、眼睛流泪、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因此应做好皮肤和黏膜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0.9%氯化钠溶液清洗眼部,减少分泌物的局部刺激,夜间入睡后涂于红霉素眼膏预防感染[20],床单位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防止对全身皮疹产生摩擦和刺激,对于皮疹较多,皮肤瘙痒严重者,可涂以炉甘石洗剂,指甲长者要勤剪指甲,以防抓破皮肤造成继发感染。

3.1.4雾化吸入,拍背吸痰 初期痰多或合并喉炎时对症处理,给予雾化;应慎用激素[21]。保持呼吸道通畅,麻疹合并肺炎患儿常出现体温增高、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表现呼吸道分泌物多,遵嘱给予止咳化痰药物以及止喘药物雾化吸入对症治疗,每次雾化后,给予拍背吸痰,确保分泌物顺利排出。严格管理,规范化操作;麻疹患儿吸痰,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吸痰器固定,吸痰管做到一人一次一使用,用后弃入医疗废物袋内,集中消毒处理,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交叉感染[22]。

3.2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麻疹多发于 5岁以下的儿童,皮肤、口腔等局部皮疹、溃疡引起的疼痛,医院陌生环境以及医护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操作会造成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该保持和蔼亲切,取得患儿信任,可用柔和的声音、图像等营造轻松氛围。同时需稳定患儿家属的紧张焦躁情绪,讲解病情及治疗预后情况。对患儿家属进行预防麻疹的宣传教育,包括传染途径,合理的卫生习惯方法,注意儿童营养,增强抵抗力,对预防、控制HFMD传播、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3.3 护理干预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采用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疾病恢复并缩短住院时间,进而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23]。分析其原因在于,综合护理干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即护理人员通过与患儿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了解患儿性格特点[24],并从心理学角度对患儿不良心理情绪予以针对性疏导,并与患儿家属共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调节患儿不良心理情绪,不仅可有效减少患儿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还可有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25];另外,采用健康护理以及体征护理,即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并进行口腔炎症护理、皮疹观察以及雾化吸入护理,不仅丰富患儿及家属的疾病知识,还可有效避免患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进而提升治疗效果[26]提示综合护理干预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体征护理等多方面出发,对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不仅纠正患儿及家属的治疗观,还可调节患儿不良心理情绪,改善患儿相关时间性指标,进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27]。

4.小结

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了解麻疹的流行时间、一般临床特征,做好口腔、皮肤、发热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忽视,入院后应根据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好宣教,减轻焦虑程度。另外,了解麻疹合并危重症的早期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从而在工作中加强巡视,早识别、早抢救,提高小儿危重症麻疹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艳梅.小儿麻疹的护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82-83.

[2]马超,郝利新,苏琪茹,等.中国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3):193-199.

[3]肖莉芬,雷平华.麻疹低龄化的成因及应用措施[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2):147-148.

[4]骆晓霞.成人麻疹5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9):2179-2180.

[5]凌立省,周晓芹,刘金宝,等.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及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J].检验医学和临床,2010,7(4):321-322.

[6]何炳福,吴勇.159例婴儿麻疹流行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2009,12(2):19-21.

[7]牛志民,李艳红,姜舜杰,等.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7.(4):15-17.

[8]赵敬肖,李兰凤,赵燕,等.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3(2):12-14.

[9]胡超芬,郑小莉,钟政武.21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临床肺科杂志,2008,6:810.

[10]黄波,张委.东兴区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2):134.

[11]月宝霞,孙秀侠,周原,等.检测脐血中的麻疹抗体滴度对评估人群整体麻疹抗体水平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志,2013,36(27):10-11.

[12]廖洪斌,李新枝.热毒宁治疗麻疹疗效评[J].医学信息,2011,24(3):60.

[13]袁开健.优质护理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14):17.

[14]张振洪,魏兆勇,王磊.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麻疹并发肺炎疗效观[J].临床合理用药,2010,3(8):58-59.

[15]李宏军,李莉,吕付东.麻疹合并肺炎尸检病理与影像对照一例[J].放射学实践,2011,9:1018-1019.

[16]刘艳.护理干预对6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影响.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1):59-60.

[17]吕丽格,李兰凤.小儿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护理干预.河北医药,2013,35(24):3189-3190.

[18]邓水莲优质化护理对麻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314-315.

[19]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

[20]骆冬梅,陈丽娜.小儿麻疹的特点及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2):78.

[21]刘冬云.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循证护理[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19(1):64-65.

[22]张艳梅.小儿麻疹的护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82-83.

[23]贾秋龙.小儿麻疹48例临床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32:312.

[24]卢燕,张星.婴儿麻疹合并肺炎2例报告.北京医学,2001,15:215.

[25]卢一丽,狄军波.小于3个月麻疹患儿临床特点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6,8:815.

[26]张晓丽.60例小儿麻疹诊断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72.

[27]胡超芬,郑小莉,钟政武.21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临床肺科杂志,2008,6:810.

论文作者:刘雪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重症小儿麻疹的护理现状及对策论文_刘雪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