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国际化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中国经济国际化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程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国际化的含义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进而达到相互融合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商品和要素的日益扩大的跨国界流动,这种流动总是采取从低级的商品贸易向高级的要素流动的方式发展,从而使经济国际化进程由局部性、单项性逐步过渡到全面性、综合性。因此,从一国内部看,经济国际化必定是一个开放国内市场、开放国内经济的过程,在国内经济承受力允许的范围内,开放的程度越高,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也就越快。

二、对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基本判断

经济国际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策、体制和技术标准的国际化4个方面。由此,反映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也应由涉及上述内容的若干指标组合而成。

1.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总量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比值越高,则贸易国际化的程度亦越高。1995年我国贸易依存度为40.4%。

2.贸易结构水平,即出口结构/世界进口结构(其中结构指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数额之比),反映贸易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和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吻合程度。当比值为1时,则本国贸易结构与世界贸易结构的水平是一致的,吻合程度最高;大于或小于1,则分别表示本国贸易结构高于或低于世界结构的一般水平。1995年我国贸易结构水平为1.7。

3.资本依存度:国际收支中长期资本流动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实现的总产出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结合外资在国内资本形成中的比重指标可以更加深入地提示实际状况。比值越大,则资本国际化的程度越高。1995年我国资本依存度为16.5%。

4.投资结构水平: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额/国际收支中的长期资本流动总额,反映资本跨国流动的技术含量和潜在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可使用利用外商投资的有关指标代替。1995年我国投资结构水平约为17%左右。

5.生产依存度:本国企业境外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生产的发展水平很低,在统计也缺乏完整的数据支持,故在以下的分析中不对此项指标进行具体测算,只着重从定性的和总体的角度对生产国际化的情况进行一些分析。

6.实际关税总水平:关税收入总额/进口贸易总额,反映国内市场实际的开放程度,结合非关税措施的指标则更能说明问题。1995年我国实际关税总水平为2.6%。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

第一,从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阶段特征看,我国正处在贸易国际化发展的中期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初期。

第二,从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数量特征看,相对于我国是大国而且还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反映在贸易信存度和资本依存度方面是比较高的,虽然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大的余地,但重点显然不应继续放在数量的扩张上。

第三,从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结构特征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制成品贸易为主的贸易和投资结构,但就制成品贸易和投资的内部结构而言,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另外,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发展也相对滞后,因而总体结构水平是比较低的。

第四,经济国际化程度反映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不仅反映在行业和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平衡上,而且反映在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化配置的内在素质上,表现为商品贸易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劳动力素质和投入的数量、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和跨国经营手段的缺乏以及名义高关税和实际低保护等方面的不平衡。

第五,竞争能力是制约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增长阶段,但是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还处在转型的过程之中,因此,国内主导产业和主要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还比较弱,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国际上遭遇到不利的贸易条件,在国内市场上则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我国的经济国际化发展只能知难而进,在相对偏紧的环境中逐步向前发展。

三、对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分析

(一)我国贸易国际化分析

我国按现行市场汇率计算的贸易依存度为40%左右,低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一般水平,但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如果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低估的因素考虑在内,则贸易依存度要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低于德国和波兰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将加工贸易引起的进料部分及其占出口额的份额考虑进去,由于加工贸易的比重约为50%,从而贸易依存度将会进一步下降至在约20%的水平,但仍略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从全球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属于居中略高的的状态,以1993年为例,当年全球贸易依存度平均为30.7%,我国为33.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按收入水平分析,我国贸易依存度低于中等收入国家,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按地区分析,我国贸易依存度低于东亚地区和南部非洲,高于其他发展中地区,而与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水平33.6%基本持平。因而可以说,就统计数据直接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在世界上是适中的。

我国的贸易结构水平反映在数字上是不低的,与世界进口结构也大致吻合。但是,我国制成品出口结构不仅呈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低度化特征,而且贸易结构的整体效益也比较低,就一般的规律而言,贸易结构的升级应该引起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指进口品价格与出口品价格之比)的变化,而且是向改善的方向变化,但我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无论从总量、结构的静态指标还是从增长率的动态指示看,我国的贸易结构都是提高的而贸易条件总体上并同有得到改善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许多年份甚至明显下降。从总体上看,90年代前半期与80年代前半期相比,我国的贸易条件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以上,这一趋势与同期世界贸易条件的变化相对照,也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1987-1994年间,发达国家贸易条件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下降了不到3个百分点。

所有上述现象表明,多国贸易国际化的发展仍然是数量型的,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因而扩张数量不得不降低价格,虽然结构同时也发生变化,但对提高贸易条件的作用并不明显。“九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上国内外制约贸易数量扩张的因素进一步增强,贸易增长的超常速度将会受到抑制,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我国资本国际化分析

我国资本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增大,特别是长期资本的跨国流动非常明显。1985-1995年间,我国的资本依存度由4.1%提高到13.4%,增加了9.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依存度在年度之间变化很均匀,90年代初是为显著。1992年与上一年相比,由4.8%提高到12.3%,一下了增加了7.5个百分点,在此之前长期资本流动总额增长比较平缓,之后虽有较快增长,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明显加快,因而资本依存度的变化并不太大。我国仍处在经济国际化的贸易国地化阶段,尚未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资本国际化阶段,现阶段的资本国际化仍然是以资本流入为主,具有单向性。

资本流入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国仍属于资本短缺的国家,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积极地利用外资加速国内的资本形成。“八五”期间,我国利用国外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195年与1990年相比,两比重分别由0.9%和2.6%提高到5.4%和16.0%,这一水平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是居中的,与大国相比则略为偏高,如果考虑到这一时期我国保持了相当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说,这一比重的提高还是正常的。

与东盟5国相比,1992年我国利用外资192亿美元,而东盟5国的总和为125.3亿美元,我国是东盟5国的1.35倍。同期,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东盟5国的1.34倍,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商投资的依赖程度从数量上看是基本相当的,但考虑到我国是大国经济,而有的东盟国家则是小国经济,因此我国对外资的实际依赖程度是偏高的。1992年以后,由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增长更加迅猛,且明显高于东盟国家,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生产国地化分析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1984-1994年我国累计在海外直接投资156.3亿美元。虽然对外投资的规模不大,但虽现较快的增长势头。

从对外投资的性质看,现阶段仍以贸易和资源取向为主,平均投资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营的动因已经多元化,有些甚至已开始具有全球的眼光和意识。但从总体上看,多数投资的主要动机仍然是为了增加出口和获取自然资源,前者为30%,后者为50%,其余的投资领域比较分散。由于我国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开展对外投资和经营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因而单一项目的平均投资额比较小,约为100万美元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4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由于投资强度小和投资单项属性,因而难以形成竞争能力,缺乏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跨国经营的综合运筹能力。这表明,我国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尚未达到与国际水平进行竞争的能力。

从投资方式和区域分布看,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具有明显的后来者的特征,在投资方式上以合资经营和新建项目为主,独资经营和购并国外企业和投资方式居于从属地位。这说明,我国生产国际化和企业的跨国经营仍需要东道国企业合作者的引导和支持,以便壮大资金和技术实力,熟悉东道国的政策法律和经营环境,除港澳地区外,我国2000多家海外企业的70%以上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他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东盟和拉美的少数国家。这种投资的市场结构,反映出我国企业在进行投资市场选择时,注重避免风险,强调市场潜力,以及注意发挥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作用。

从发展趋势看,国际社会预测,我国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对外投资输出国。国际机构对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统计估价通常高于我国自身的统计,如国际货币组织估计,仅1992-1994年3年间,我国海外投资额即达108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到1994年,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已达160亿美元,在1990-1994年5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对外投资达24亿美元,据近两年《世界投资报告》分析,1990-1994年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均流量仅次于我国台湾(26.4亿美元),而高于拉美加勒比(20.95亿美元)、韩国(12.71亿美元)、新加坡(8.37亿美元)、巴西(7.34亿美元)、泰国(1.71亿美元)。

实际上,我国资本流出的规模是很大的,根据有关统计,1982-1994年我国在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下流出的资本总额就高达1973.1亿美元,其中,长期资本流出1182.5亿美元;同期长期资本流入总额2874.2亿美元,其中,长期资本流入2212.9亿美元。长期资本流出流入比为0.53∶1。显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看,资本流出问题都已成为我国经济国际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虽然国家正式批准的对外投资还非常有限,由此反映出的生产国际化水平还很低,但从实际发生的资本流出的情况分析,除去投机因素造成的不正常流出之外,相当一部分应该看成为发展跨国经营、推进生产国际化的需要,目前国内对于如此规模的资本流出及其去向尚缺乏相应的跟踪研究,因而需要加强,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生产国际化的发展。

(四)关于我国的市场准入问题

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政策、体制和技术标准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准入程度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1.我国贸易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的提高,实际上反映出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准入条件越来越优惠。目前,国外进口商品占国内市场的比重已达到近20%的水平,在全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中“三资”工业企业占有19.1%的份额(其中内销占62%,外销占38%)。在我国国内市场上进行的竞争进一步表现出国际化的特点,并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不断降低关税税率,加上实行各种贸易和投资的优惠政策,对国内市场的关税保护程度明显下降,在“八五”计划期间,我国进口关税率(简单)由43%下降到23%,降低幅度达到46.5%,以本世纪末将进一步下降到发展中国家15%左右的水平。按照实际的数据计算,1995年我国关税收入占进口额的比重只有2.6%,即使考虑到加工贸易的因素,实际的关税保护水平也是很低的。

3.我国的非关税措施也有明显减少。

4.对外商投资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80年代前期主要是允许外商投资兴办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和涉外旅游宾馆;80年代中后期开始鼓励外商投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试点开办电力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银行与金融公司业务;90年代以来试点开放了保险、零售商业、民航、地方铁路和海上石油等较多的领域,初步形成了领域广泛的开放格局。

5.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和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对外商投资企业也实行了结售汇制度,为中外厂商开展贸易与投资活动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6.我国适合国际经济惯例的政策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已经出台了贸易、外商投资、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法律,贸易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性也有所增强。

四、对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评价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关系逐步上升。虽然我国经济尚未进入资本输出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国际比较的情况看,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表现在数量上是相对超前的,而在结构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上则显得滞后。

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速度与规模,基本上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战略决定的。我国目前在经济发展方面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即要求国民经济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以完成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实施这一战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必然的选择。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经济国际化超前发展符合这一客观要求。

从资源条件看,通过经济国际化发展形成国内外资源转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国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主要在人力资源方面,即有一支数量庞大、价格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大军,从而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为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这一优势的发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来实现。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看,由于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仍在继续进行,市场也在重新组合,从而使发达国家乃至世界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资本投资、技术转移和各类商品的容纳度大大增加了。近年来国际贸易以超过世界生产的速度增长,国际投资又以超过国际贸易的速度增长,我国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迅猛增长,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虽然已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继续推进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才能逐步提高我国目前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当然,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应该是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而不应单纯地或过分的追求数量的发展。

正是由于经济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提高。就我国自身而言,在经济发展的“起飞”过程中,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依存关系同线上扬,具有客观必然性。只有当我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进入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之后,这种依存关系才会趋于稳定。

在这里,经济国际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际化的程度是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只要能够保持合理的规模,不断提高结构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就能够成为支持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国际化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