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生活追求中的艺术教学_美术论文

审美生活追求中的艺术教学_美术论文

追求审美人生的美术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术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我提出“审美人生教育”,这不是当下教师专业成长环境中的一种跟风,一种作秀。我并不否认这是有意给自己的美术教学主张贴上一个“标签”,也不否认这是刻意用来表征我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乃至世界观的一个“符号”,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我20多年在美术教育教学一线实践与探索的回眸和思考:美术教学究竟能给孩子们的将来带来什么?是技术?是知识?是本领?是素养?还是人生?2010年第22期《人民教育》上,我以一篇《这扇窗,极为重要!——关于审美人生教育的思考》试着做了一些解答:“我希望通过美术教育,至少能让孩子们将来的生活充满情趣……至少能让孩子们将来在艺术面前表现出由衷的神往和尊重……唤醒孩子们的美感经验,引发创造潜能,自觉地用美术表达情感,以此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并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我以此强调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孩子们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提升必需的艺术素养,为他们的天性禀赋和成长发展培养必备的创新能力。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雕塑家罗丹告诫人们,永远要带着审美的眼睛和态度看待世界万物。

一天清晨,俄罗斯巡回画派画家列维坦到森林里写生。当他走到一座山崖边时,忽然看到对面被初升的太阳照耀出他从未见过的美景,顿时泪如雨下。列维坦之所以被感动得如此之深,是因为他与这美景相遇时,调用了全部的审美认知系统——知觉、感受、理解、想象等,并将它们综合参与进对审美对象的再度认识中。这种将审美认知系统进行组合与再认识的能力,就是审美敏悟力。它与人的情感丰富度成正比,情感越丰沛的人,审美敏悟力越强,反之越弱。

事实上,审美敏悟力是与生俱来的。常有孩子停留在路边。采摘各色野花,用小瓶子分色装起来做风铃,或别在发间做装饰。显然,孩子们激活了情感的、审美的、道德的、兴趣的等诸多心理因素,体验着自然美带给他们的独特感受。然而,这种自由领悟的时段通常“定格”在五六岁之前,当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之后,便不会再为这样的朴实美停住脚步,因为“这也太幼稚了”。幼稚吗?幼稚的不是孩子的认识,而是成年人的评判标准,以及评判过程中的“强加”与“规范”。终有一天,当成年了的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对美无动于衷的时候,试图想尽办法通过各种路径“找回”的时候,审美敏悟力已经与他们渐行渐远了,因为“当一个人意识到一颗钻石比一颗玻璃球贵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可悲地长大了”[1]。美术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避免这样“可悲地长大”,而是要葆有审美敏悟力,培养“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

摄影课到了采风环节,孩子们嬉戏打闹着,全然忘记了到花圃的目的,数码相机的随意一举也是为了彼此间的嬉闹。“嘘!”突然,一个孩子的动作让所有人片刻间寂静无声,原来是一只蝴蝶落在了一朵花上。它们一定是维纳斯派来的天使,白与鹅黄两种高纯度、高明度色彩构成了莹透的美,蝴蝶、花瓣和水球也在动静之间相得益彰。孩子们自觉地接受着美的召唤。沉醉其中,蹑手蹑脚靠近,站着,蹲着,趴着,歪着脑袋,蜷着身体,只想捕捉那令人心颤的一刻。此时,可以相信一个事实:孩子们的审美敏悟力已然被唤醒,自觉地将先前在教室里摹习的摄影家王晓慧的花卉摄影作品中的那些奇特构图和唯美色彩,化为震动内心的晓悟。数码相机的优势之一,就是能随时赏析追美的痕迹。回到教室里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通过电脑和投影设备欣赏了起来。“真是美得让人无法呼吸!”孩子们感叹的不仅仅是那时那刻,更是对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的理解与认识。谁能否认这些审美活动对孩子们的未来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呢?——沉静在美的世界中,安宁,平和。

艺术是人类伟大灵魂的伟大创造,大师的名作则是美的探索者崇高心灵的浓缩与展览。与大师的名作亲密接触,就是在唤醒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在孩子们心中播种美好的种子,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审美敏悟力。14岁的刘艳华能在小时候看过《蒙娜丽莎》之后仍记得它的“影子”,就是因为作品对记忆表象所刻出的印记诱导她“多看一眼”:“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曾想将那位美丽女人的姿容静静地、懒懒地隐逸在心中,不受世俗的侵染。然而我错了,她会时不时浮出水面,时不时微笑一下。尤其是‘大印象减肥茶’广告,每一次她两颊泛晕、嘴唇轻撅一下的时候,我的心就会情不自禁地被牵动一会。”就十三四岁的孩子的心智发展而言,他们的审美心理尚处于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前期,这时的审美引导将决定审美能力的高度和时效,这就是在初中阶段开始强化艺术鉴赏的重要原因。“美术课上,我让她从心里走出来……我不再留恋《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是依照自己的心情去赏——快乐,就让她成为喜悦的吻;伤心,就让她成为伤感的泪……”孩子们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对审美客体初识了解,然后通过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深入内心的审美意象,再唤醒美感,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

事实上,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还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都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攀升过程。这不仅是数量的多少,更包括由此带来的心路历程的质变,只有不断地直抵内心的思索,才会使审美敏悟力有质的飞跃,才会实现从“入画”到“出画”的完美历程,才会将理性的智的欣赏和感性的情的欣赏融为一体,建立略显独特的、个性化的欣赏标准,而这,将决定孩子对整个美的态度!不,也许是决定了他对一般事物的态度和他的经验——最广义的经验,那就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欣赏生活。美,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美国加州大学艺术学博士贝蒂·艾德华呼吁通过边线、空间、光影等美术技巧,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得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

画家画的是什么地方?画中的景与真实的景一致吗?画家怎么会看到如此丰富的色彩?又如何将颜料调和成想要的色彩呢?像他们一样很难吗?孩子们与其说是对艺术家的工作感到好奇,还不如说是对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感到好奇——艺术家对自然物象有着超常的敏锐性,对美有独到的理解和演绎。对美的世界的创造能“心到手也到”,奇迹似乎毫不费力就能产生……美术教学,就是要揭示艺术家的思维奥秘,帮助孩子们获得观察、追问世界的“别样视角”。

艺术家的视觉世界比常人更丰富,那是因为世界本来就丰富。重峦叠嶂、层林尽染等词汇都在描述着视觉世界的丰富与美妙,但是孩子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物象简化为代表性的图形符号,如上下起伏的线表示山,锥形和长方形的组合就是树,颜料盒中的湖蓝色就成了天空的色彩……这种基于视觉恒常性的概念化认识,使孩子们的视觉世界变得苍白无力,惨淡无华。长此以往,美,何处寻?于是,我们要常带领孩子们进行写生活动,帮助孩子们深入探寻被日常生活中无穷无尽的细节隐藏住的美,形成细微观察、发现本质、步步深入等思维反应模式。在校园里写生颇有中国意蕴的小亭子,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一行行瓦片之间有着曲直、仰卧、疏密等变化,蕴含着秩序美、均衡美、节奏美等美的形式。试一试,画一画,让直的更直,让曲的更曲;深色的地方落笔重些,浅色的地方细笔带过,变化美、力度美,稚拙美等美感特征,在“不经意间”就能表现出来。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在发展视觉和知觉的同时,也提升着对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的认识,如果能将之保存并化为内心的领悟,甚至成为一种审美标准和习惯,给以后的审美活动乃至生活作参照,那么,美术教学才算达成了它的任务——帮助孩子们像艺术家一样,超越了审美感知活动本身的思维反应模式。

孩子们深信,艺术家杰出的绘画能力是天分使然,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孩子们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把你的眼睛叫醒”[3]。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成为自然物象世界的知音,让眼前的或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切“走出来”,靠近它,更近距离地靠近它,你就会发现有一些秘密——光影、构图、色彩、透视、线条、比例、结构,它们就如同有约般地出现在你眼前。我曾搬出一盆一叶兰,请孩子们介绍一片最独特的叶子,孩子们的理由很充分:“它特立独行,兀自旁斜而出。”“它翻转着,异常妩媚。”……孩子们发现了每一片叶子与它前后、左右、上下“邻居”的不同。这时,我请孩子们将那片叶子如他们所见到的那样“搬”到纸上,将大小、方向、纹理、残破等尽可能真实描绘。就这样,孩子们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像艺术家一样的绘画能力——只要动手,只要进行一段并不艰难的绘画技能训练,只要让自己自由地控制手中的笔,就行!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表现认知的一种能力,更学习了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把这件物品画下来的过程也许需要大量的心思和劳动,但是不会需要比他写自己的名字更加多的劳力和灵活性,清楚地看事物非常重要。”[4]

孩子们用“这是一部百科全书”来评价《清明上河图》,他们对这幅宽度只有24.8厘米,长度却达到528.7厘米的长卷颇为好奇:“为什么张择端画得那么长?换一种形式不行吗?比如方形。”“这幅作品表现了汴梁城外到城内的所有,洋洋数千米,方形容纳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内容决定形式’。”有孩子这样认为。孩子间的一问一答,事实上已经跨越了简单的审美感性层面,而是逐渐迈向了以审美理性为主导的审美理解层面,美术教学有责任将之巩固、升华,成为孩子们智慧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可以请孩子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将所有假设写在黑板上,逐一“拷问”,经历一种让人享受的、有点神秘的大脑活动——思维碰撞、转化的活动。“张择端创作此画的目的是要人们了解京城的繁荣,它是‘导游图’,那么长卷布局就可以让‘参观者’随画卷边走边看,完全模拟出了‘旅游’格局。”“这幅作品,主要场景是汴河。汴河的流向以及交通枢纽只有在长卷中才能体现。”……孩子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将常见的与不常见的信息源进行相互转换、处理,进行知识认同和理性理解。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看事物的基础条件。如果说这是在教欣赏技法,还不如说是在教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能发现一个“别样的世界”;整体永远比局部更重要……

如果以后的某一天,孩子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或者看待事物,那么他就已经是艺术家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具有前瞻性的话语提醒着人们:知识可以后天习得,但是想象力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找回。

孩子们是成长着的自由生命体,所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快意的表达是他们的天性。但在当下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课程设置中,能有多少空间可以给孩子们遐想?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实现他们纯真的渴望?美术教学,是这一理性包围圈中留存着的屈指可数的感性“圣地”,它守护着甚至更多的是鼓励着孩子们不断地对这个世界进行质问、探索和创新。美术教学的任务从本质上讲,就是培养孩子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它的核心工作是引导孩子们创造审美意象。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的刻意架构。美是创造的源泉,只有美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审美共鸣,才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使创造性活动变成一种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索,一种愉快的审美享受,一种怀着希望的思想之旅。本学期开学至今。孩子们在美术课上就未曾停歇过尖叫——《3D绘画的前世今生》《让手“3D”起来》《电脑游戏主角的3D世界》,哪个内容不让他们热血沸腾?无论是“3D绘画”,还是“电脑游戏”,都是时代前行、科技发展留给孩子们的美丽“倩影”,所以他们夸张着神情和语言,但丝毫不夸张异常激动的心情,本来有些枯燥乏味的“三停五眼”“三大面五调子”、比例造型、透视结构等绘画原理、知识,都随之变得“没那么难”了。“在我的3D地下大超市,‘愤怒的小鸟’将从货物架上蹦出来。”“我的‘超级玛丽’只是一不小心敲碎了我家的地板,从楼下的玩具室里溜出来了。”美术课程目标,就是时刻关注、激发、强化孩子们的创造冲动,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使之成为孩子们未来生活的必需品。“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代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5]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确实可以成为教育行为的圭臬。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内容的有意彰显。美,有其特定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和谐之美,它从不显山露水地直接告诉人们它在哪里,而是隐匿于繁复多变的世界中。美术教学通过一系列有指向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孩子们从繁复的物象中剥离出具有形式美感的审美对象,并感受它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和震撼。审美,是美术教学的意义规定,所以,任何一节美术课都讲究作品的形式美感及其意境的创生,即使是平时练习,作品中也都将视角新颖、构图别致、视觉冲击力强等艺术效果的创设作为重点予以关注。例如构图训练,我请孩子们以电话筒、线为原型,勾画5种构图样式,分析、举例后再勾画5种。反复两三次后,即使最为平常的物品,孩子们也能以别样的视角发现和凸显其别样的美。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目标的特别强调。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思维将由童话式幻想慢慢地转向理性想象,美术教学认知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孩子们在儿童期的游戏状态和成人期的智慧自觉中找到平衡点,进而愿意继续进行创造性活动。我曾与孩子们一起“玩”树叶,请他们将课余时间收集的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树叶,根据外形、色泽、纹理的不同,打破时空局限,大胆构思,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在看似简单的摆摆弄弄中,孩子们学会了构图的轻重偏移,懂得了形象的主次安排,掌握了造型的概括、简约、夸张、变形等技巧,能自如地在同种色、对比色配色中获得色彩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获得了源于自然的启示和感悟,保留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奇思妙想,并建立起自己的体验和认知体系,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引发。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情意的刻意设计。创意灵感飘忽不定,稍加怠慢便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在教学中,我常鼓励孩子们用手绘草图记录创意灵感。每届新生入校都要设计班徽,孩子们的大脑风暴就此被引发,折桂、飞龙、百合等,都成了班徽的原型。随着一个个草图的“诞生”,孩子们沉默了,因为他们被带入了一种对图形不断完善的沉思之中。弗洛伊德说:“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6]手绘草图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洗练中,诱发出杰出的创意。但在展示某位同学设计的草图时,孩子们却说:“没啥稀奇,就是有点创意而已。”原来,对技术的过分追求让孩子们将创意“无视”了。“创意与技术哪个更重要?”我放纵着孩子们的争论,因为只有通过辨析,孩子们才能明白,创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创意比技术更重要”的结论自然产生之后,才真正实现了“一种理智化了的艺术情调和美学欲求”[7]的完美结合,孩子们的创意之弦才能被再次拨动。所以,作为教师,请不要忽视你的每一次教学,也许你的一个教学创意和全心全意的工作,就会带给孩子无数个创意的点子。作为家长,当孩子试图用一张纸告诉你这是他的洲际导弹或者是一片云时,请不要轻易否定他,更不能取笑他,因为他正在生长着创意的触角……

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8]美术教学,正在努力帮助孩子们成长为“审美”的人——能发现世界的美好,发现人生的乐趣,发现生活的完美,保持一种高洁的内心和健康的心态,并鼓励自己和他人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果未来的某一天,孩子由衷地说出了“我很快乐”,那么,“美的态度”就已经观照到了他的生活之中,美就超越了个体本能意向,他的审美人生就实现了。

标签:;  ;  ;  ;  

审美生活追求中的艺术教学_美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