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的空间模式: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_服务外包产业论文

服务外包的空间格局: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外包论文,格局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11-0050-08

一、引言

90年代中期以来,外包的发展不仅限于制造业,服务外包日益成为新的商业模式。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内部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服务外包指企业将内部的服务功能转交给外部服务供应商的活动。这些服务供应商没有所有权和控制权[1]。根据外包承接商的区位可以将外包分为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e outsourcing)。离岸外包指发包商和承接商分属于不同国家。近岸外包中,外包活动发生在同一国家。对许多先进国家企业而言,千年虫事件是走向离岸服务外包的催化剂。最初的成功使国际服务外包形式更加广泛,并且更具有策略意义[2]。尽管联合国的研究报告指出,服务外包目前处于初级阶段[3],但很多咨询机构都对服务外包的发展充满信心。麦肯锡与商务部联合发布的白皮书《将中国打造成服务外包产业的全球巨人》指出,2005年,全球离岸外包产值达400亿美元,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000亿美元[4]。

在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中,印度、爱尔兰凭借语言和人才等优势成为重要的外包服务承接地。但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在这一轮新的产业转移中得到更多的机会。发达国家的服务发包商倾向于选择工资、教育、文化与其相近的国家[5]。比如,大部分呼叫中心都流向了加拿大、爱尔兰和英国[3]。中国和印度在服务外包中的优越表现仅仅是特例[5]。根据合同额划分外包市场的份额中,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占到了79.6%[6]。外包服务在中国的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但发展却非常迅速。2007年,中国国内信息技术(IT)服务市场达到了74.1亿元[7]。东软、中软、炎兴、博彦、海辉等一批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在不断壮大。

关于外包的研究多集中在管理学领域,而且也主要以制造业外包为研究对象[8-10]。由于服务外包是一个新的现象,现有文献中对此关注不多,对服务外包的区位研究更是少数[11]。由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在制造业外包研究中的因素对于服务外包可能并不适用[5]。本文在制造业外包研究基础上,结合有限的对服务外包的区位理论,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对中国服务外包业的案例进行了验证。

二、理论背景与框架

(一)外包的理论解释

管理学中外包研究包括了理论层面上对外包的解释以及外包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交易成本理论和基于资源的企业视角是解释外包产生的两个常用的框架[12]。外包业从本质上看是一个“买或做”的决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人们的有限理性,具有完备契约的交易是很困难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也影响着交易成本和“买或做”的决策。当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低,交易频繁时,这些活动将由市场进行治理,反之,企业就会将活动内部化[13]。企业资源观认为行业内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异质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功能进行分包[14-16]。企业“买或做”决策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的比较。

不同行业的外包实证研究提示了外包过程实施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Marshall[12] 等结合两个英国电信企业的实例指出由于资源限制,外包可能是一些企业的唯一选择,验证了企业的资源观。Ashley[17] 等对396项软件外包项目的分析指出,日本IT企业的外包决策在初始阶段通常由日本企业缺乏某种技能所激发,但一旦有潜力的外包项目被识别后,选择承包商的主导因素就是承包商所能提供的最低成本。另外,承包商的可信度、行为的可监督性会对外包决策产生积极影响,而项目需求可变性会减少外包的概率。Han[18] 等对韩国267个软件外包项目研究指出,发包商和承包商的互动影响到了外包成功与否。

外包的理论解释研究回答了为什么外包会发生,同时对于外包会发生在哪个区位也有重要启示。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降低成本是外包的最主要原因[19]。因此那些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地区更容易成为服务外包的承接区位。从企业的资源观出发,为了实现资源互补,承包商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就成为发包商选择承包区位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外包的一个理论框架

服务外包的区位选择研究,主要研究离岸外包活动,一方面因为离岸外包的规模大,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由于离岸外包的区位决策过程更为复杂。本文对服务外包空间格局的研究也主要指离岸外包活动。发达国家发包商将部分活动交给其它国家的第三方服务商完成,实现了经济活动的跨国组织。因此,离岸外包,同对外直接投资类似,也是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一种。Dunning的折衷理论[20-21] 提供了理解跨国公司活动的一般框架。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产生原因、区位选择和组织实施是相互关联的。Dunning的折衷理论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来理解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所有权优势指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一般体现为无形资产形式;具有所有权的企业必须将优势在企业内部加以利用,而不是以销售或特许经营形式由其它企业加以利用,这称为内部化优势。最后,将地区的区位优势与跨国公司的优势相结合就解释了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折衷理论并不能用来理解外包活动,因为外包活动是企业将部分活动外部化,而不是内部化的结果。折衷理论的内部化优势与外包活动是相冲突的,但折衷理论从跨国公司的视角来理解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方式是恰当的。外包活动也应该从发包商的角度进行理解。Graf and Mudambi[11] 在折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服务外包区位决策的理论框架,强调了人力资源意义,但局限于单个企业的尺度,缺乏对行业宏观因素的考虑。我们借鉴折衷理论的视角,从发包商的角度,考虑宏观因素和行业特征,构建了一个理解产业空间格局的框架,如图1。

图1 产业空间格局分析框架

全球化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和企业的商业环境,时空距离的缩短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突破本地限制的机会,市场开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另一方面也将世界其它地区的竞争者引入本地。企业资源的配置、策略的制定不能再局限于本地或国内,全球视野成为企业家的时代要求,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如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亦是如此。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职能不断强化的同时,区域范围内国家间的合作也日益深入[22]。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同盟、东盟等区域贸易组织的建立对于企业竞争策略,进而对产业的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1995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许多墨西哥的纺织企业由原来专注于国内的策略转向了以美国为原料地和市场的外向型经营策略。这种经营策略促使墨西哥和美国交界地带出现了大量的企业,被称为maquila。纺织业的空间格局由此发生了改变[23]。

产业特征 具体的产业部门是分析产业空间格局的基本单元。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特征,对应着不同的区位要素要求。例如,对于金融服务业来说,地区所在的时区是影响其国际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24]。对于化肥业的空间格局来说,国家垄断在全球化的今天仍有重要影响[25]。产业特征也影响到了企业的竞争策略。在技术变革迅速的产业,如IT产业中,研发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策略;而在服装、鞋等传统产业中,品牌战略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外包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同样也需要考虑产业特征。外包策略的制定不能停留在企业尺度的分析,需要考虑到行业尺度上的变化[26]。电信业产品的模块化结构规范了企业外包活动,促进了企业的外包决策[27]。

企业竞争策略 企业竞争策略的制定需要内部公司治理的把握,也需要对外部产业环境的识别。许多全球性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对企业竞争策略产生了影响,比如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企业需要应对市场时间的压力,从而追求响应变化的策略。外包就是实现弹性生产的主要策略之一,能使企业在响应市场变化时处于有利位置,更快满足消费者要求[12]。对企业竞争策略的关注是因为产业的空间版图是由企业直接绘制的,企业的行为依赖于竞争策略的指引。企业空间行为在竞争策略的框架里才能得到理解。

区位优势 Dunning折衷理论中的区位优势包括了区位理论中的传统要素,如要素禀赋、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制度安排、汇率和政府风险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强调了动态的区位优势,如外部经济、创新氛围和学习效应等。本文特别需要强调与折衷理论所述不同的是,区位优势是相对于特定产业而言的。与行业特征相匹配的区位优势在企业的区位决策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隐私权等制度因素在外包过程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8]。

企业的竞争策略与本地优势相匹配,就形成了复杂的产业空间格局。例如,硬盘驱动企业将技术简单、劳动力密集的环节放在低技能劳动力富余的国家,将设计密集的高技术环节集聚在高素质劳动力充足的地区,介于两者之间的环节安置在介于两者之间的地区[29]。产业空间格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全球化、行业特征、区位优势、企业竞争策略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产业空间格局的分析框架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但这样一种框架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产业空间格局的深入理解。我们从这一框架出发,以中国服务外包为案例,来分析其空间格局。

三、中国的服务外包

(一)服务外包的类型特征

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和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指组织将部分或全部IT功能转交给外部供应商完成的活动,IT功能包括了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和基础技术服务;而业务流程外包指企业将基于IT的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化服务供应商的活动,例如,保险公司会把索赔处理程序外包出去,银行会把贷款处理系统外包出去,BPO的典型例子还有呼叫中心等。在业务流程外包中,作为服务的发包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政府机构在外包服务中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外包强调技术,对服务供应商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要求高,业务流程外包以客户为导向,对供应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外包过程中双方关系更紧密[7]。从价值链环节看,业务流程外包属于服务外包中的高端环节,附加值比较高,代表着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在服务外包中,信息技术外包约占三分之二,业务流程外包占了三分之一[6]。

(二)全球化、企业竞争策略

中国服务外包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的。竞争的加剧迫使许多欧美企业集中于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业务进行离岸外包,以降低成本。Bain的调查显示,82%的欧洲、亚洲和北美大中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外包,51%属于离岸外包[6]。杜克大学外包研究网络2007年调查显示,服务外包自2000年以来,年增长率超过50%[30]。从规模上看服务业的离岸外包市场主要在欧美。

中国经济多年超过11%的发展速度,大量的软件专业人才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内部环境。介入WTO后,在法律、税收等方面的承诺逐步变成现实,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会不断深入。中央政府对于服务外包也逐渐重视,纷纷出台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服务外包的发展。2006年3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2007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并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定为扩大服务贸易重点。2007年12月,商务部又发布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国在制造业外包中的出色表现也促使国外企业在服务外包决策中选择中国作为承接地。在杜克大学国际商业研究教育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and Research)和拱石咨询公司(Archstone Consulting)2005年的两次外包调查中,中国外包业在一年之中增长了一倍,其中66%的外包项目将与现有制造企业共聚(Co-location)作为主要的推动力[19]。但由于发展时间短,中国服务外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世界市场中占的份额很少。

图2 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结构图

注:圆圈大小指在全球服务外包中各国所占的市场份额,数据来自参考文献[6];箭头宽度表示在中国服务外包市场中各国的比重,数据来自参考文献[7]。

图2反映了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分布。圆圈的大小代表着所在国家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的份额。这一数据来自Economist[6]。从规模上看,欧美市场支配着服务外包市场。箭头的宽度反映了中国服务外包市场中来自所在国家的份额。这一数据来自《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7],书中包括了主要来自12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117家代表企业的规模和客户分布数据。目前,中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基地[7]。因此,这117家代表企业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现状。我们将各个企业的客户分布进行加总得到了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结构图。由于一家企业可能有多元化的客户分布,因此图2中的箭头宽度的数值之和大于117。从图2中,可以发现目前中国服务外包的市场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传统和距离上的邻近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服务外包市场中较高的市场份额。尽管美国也是中国服务外包的重要市场,但中国承接的服务外包份额在美国,特别在欧洲,仍然很小。大部分欧美市场的服务外包流向了加拿大、爱尔兰、中欧、印度等国家。

(三)区位优势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7] 中117家服务外包企业根据员工人数将企业规模划分成了三类:100-500人;500-1000人;>1000人。我们将其分别视为企业规模的权重1、2、3。将各城市企业数加权后得到城市的服务外包规模指数,反映在图3中圆圈的大小不同。这些城市除大连、苏州、常州、无锡、深圳以外都是省会城市。从图3中,可以看出服务外包业在国内的分布。服务外包目前在国内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大连、天津、西安、成都、深圳、武汉等11个城市。这些城市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与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关。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商务部2006年开始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确定的首批五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别是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2007年初,天津、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和济南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些城市也出台了相应鼓励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地方政策。大量企业在这些城市的聚集也是服务外包业外部经济的体现。

从产业规模看,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大连。这一空间格局需要从服务外包业的产业特征与区位优势的匹配进行理解。我国服务外包主要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这样的市场结构决定了服务外包的空间格局与信息技术业的空间格局关联性。图4反映了中国软件业从业人数的分布图。软件业中,软件服务可以计入服务外包,而软件产品则不计入其内。从图4中可以看出,IT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和辽宁。这与服务外包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

图3还将各个城市的客户市场进行了划分。总体上,各个城市的市场结构基本趋同,市场的地域分化并不明显。各城市基本上以美国和日本为主,与中国服务外包总体市场结构一致。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在各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中有所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连。大连的服务外包业日本市场占据了35%的份额。大连与日本的历史联系,空间邻近,本地大量的日语人才是这种服务外包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

图3 中国服务外包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7]

注:江苏省服务外包包括了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四个城市;辽宁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大连;广东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深圳;其它省份都是省会和直辖市城市数据。

四、结论与启示

中国加入WTO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全球化的推进对国内许多产业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用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本文结合Dunning的折衷理论,以产业活动的决策者为视角,考虑宏观背景和行业特征,构建了一个产业空间格局的分析框架。全球化的背景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竞争的压力日益激烈,企业需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竞争策略。技术变革、特殊的要素要求、行业标准的规范化既影响到了企业的竞争策略,也决定了区位优势的内涵。最终,企业的竞争策略和区位优势相匹配就塑造了整个产业的空间格局。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是动态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框架中的各个部分。

通过中国服务外包的案例,我们对这样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90年代以来的新的商业环境使欧美的许多企业采取了外包的策略。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丰富的劳动力供应,以及政府对于服务外包的重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但由于文化、距离、外包人才上的限制,中国服务外包在国际市场中比例仍然很低。国内的服务外包主要来自于日本和美国。从国内空间分布看,服务外包主要聚集在十几个外包基地城市。政府的政策因素与产业空间格局相互影响。其中,北京、上海、杭州、大连是国内服务外包的主要集聚地,体现了服务外包的外部经济性。服务外包业与IT业紧密相关,软件业的空间分布与服务外包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

图4 中国软件业从业人数分布图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服务外包的案例表明所构建的产业空间格局分析框架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格局。国内产业与全球经济的融合程度各有不同。对一些与全球化融合程度最高的产业,如服务外包业,我们所提出的分析框架会适宜一些,对于一些较少受全球化影响的产业,其空间格局的分析还需要对这种框架进行调整。大多数产业实际上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哪些产业可以用这种框架进行分析,哪些产业需要对框架进行调整,有待于未来结合具体产业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但随着中国经济逐渐介入全球经济体系,越来越多的产业将融入到新的商业环境中。这种时代趋势为检验我们构建的分析框架提供了机会。

我们在文中试图用服务外包进行检验,但服务外包尚缺乏详细的统计数据。未来对于产业空间框架的检验需要建立在坚实的有效数据基础上。除了服务外包,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其它产业的外包进行分析,考察其适宜性,并对框架进行修正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另外,对于同一产业,对不同时期的产业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产业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对进行理论框架检验也将是重要的方向。国内大范围产业转移背景为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成熟的条件。

收稿日期:2008-06-28

修回日期:2008-10-30

标签:;  ;  ;  ;  ;  ;  ;  ;  ;  ;  ;  ;  ;  ;  

服务外包的空间模式: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_服务外包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