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高考论文

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高考论文

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普通高校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36(2010)02-0045-05

近年来,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行了新课改;高等教育实施了新世纪教改工程。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促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得以全面展开并逐渐深化。为克服传统教育遗留的弊端,积极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近年来,湖南省在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抓好高考自主命题,发挥高考导向作用

“自主命题”,就是以省为单位单独组织命题。湖南省从2004年起,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开展自主命题。它是在国家“四个统一”(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计划安排、统一招生政策和录取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实现的命题方式的转变,是对高考大一统考试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从各省实际出发组织管理、实施高考。

具体来说,高考自主命题有利于减少因地域差异带来的考试偏向。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差异,教育发展也很不均衡。自主命题打破了“全国一张卷”的考试方式,体现了多样化和选择性的教育理念,适合我国幅员广阔,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近几年来,湖南省把高考自主命题作为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坚持稳中求新、稳中求变,形成了自己的高考命题风格,主要是以突出素质教育为主线,加大了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力度;突出了湖湘文化特色,体现了湖南作为基础教育强省对高考的思考和追求;注重对命题的宏观把握,强化了试卷的综合调控等。

为确保高考命题科学、合理、安全,省里集中优势力量,努力创造条件。一是贯彻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命题思路,坚持把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高考命题的出发点,合理把握试卷的难度,切实提高试题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注重试卷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真正做到服务高校选材、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形成特色鲜明、科学规范的“湖南风格”;二是加强对新课改的研究,命题注重体现新课改理念,推动湖南新课改进程;三是进一步完善全省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方案,积极稳妥地做好听力测试工作;四是认真遴选、培训命题教师;五是加强命题管理,注重命题设计,严格按程序命题,确保命题质量和安全。由于措施得力,近几年湖南省的自主命题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从近几年的评卷结果来看,语文、数学和英语命题全面实现了预定的难度,保持了湖南卷追求典雅厚重、注重试题内涵、强调知识应用、突出新课改理念的一贯风格。

自主命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命题方式的转变。从全局来看,它是全国教育考试的重大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步骤,其表现出来的优势足以证明:统一考试、自主命题符合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

二、推进考试招生管理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狠抓高考组考工作

近年来,湖南省每年的组考工作都坚持突出重点、把握进程,切实抓好“四个落实”。一是抓组织领导的落实,启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抓组考责任的落实,明确各级政府一把手是高考组考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强化高考的政府行为。三是抓管理制度的落实,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考试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严格安全保密保卫制度,落实值班制度、监考制度、巡视督考制度、报告制度等。四是抓好考前准备工作的落实,做好考务人员的选聘工作;对照《考务工作细则》对考务人员进行层层培训,规范考点建设,对考点基础设施进行考前检验;加强考生考前教育,确保组考工作万无一失。

(二)推进考试招生信息化管理

一方面,坚持以信息化、网络化带动考试招生管理的现代化。湖南省拓展了管理系统功能,全面实行了高考网上阅卷,实施了高考网上报名、网上征集志愿和网上录取等工作;出台了《湖南省教育考试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信息标准,建立健全了信息采集和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制度;成立了全省信息技术协作组,层层落实信息管理责任制;加强技术培训,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措施,确保了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信息的安全、准确和规范。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了为考生服务的力度。全省招考系统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措施更加到位。自2005年起,针对实行的高考网上阅卷,我们年年都在全省组织考生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在省教育电视台制作播放了《招生考试全解读》专题节目,对考生备考、适应网上阅卷答题、填报志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层层做好录取工作中的信访接待工作,及时为考生排忧解难。

1.实施网上阅卷,提高效率确保公平。在湖南,计算机网上辅助阅卷已试点了五年。从实施的情况来看,网上阅卷具有效率高、误差少、利于保密等优点,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主观试题评卷的误差。采用网上阅卷,考生的各种答题信息和阅卷信息都被详细存储,便于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数据和信息,对考生、学校以及相应地区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网上阅卷的程序如下:高考结束后,首先将考生答卷(包括答题卡)通过高清晰度高速扫描仪,以图像方式原原本本扫描到主数据库,不作任何识别性修改;评卷时,将考生主观题各题答卷图像通过网络随机调度给评卷教师,教师通过浏览器进行评卷打分。评卷教师评完一份试卷,系统自动提交下一份。在整个网上评卷的过程中,评卷教师见不到、也接触不到纸质答卷,只能见到电子化的考生答卷图像。

2.实施网上录取,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网上录取是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自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开展试点以来,网上录取已经走过近六年不平凡的历程,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六年来,我们运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依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录取系统,确保了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的顺利实施。网上录取通过考生档案的电子化、录取过程的网络化,达到了降低费用、精简人员、提高效率的目的。

实施网上录取,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信息采集,形成考生电子档案。经过严格的制作、确认,确保考生信息的安全性、准确性;整个招生过程在计算机中都保留了详细的日志,领导和纪检部门可随时通过系统对招生过程及考生档案状态进行适时的监督和检查。同时,考生的投档工作是由系统根据政策规定、分数线设定的模板自动进行的,从而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手工操作的差错。

(三)试点“自主选拔录取”,不拘一格选人才

几年前,“自主选拔录取”对于大多数高三毕业生和学生家长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2003年开始,这项不同凡响的高校招生改革制度,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这一年,教育部正式批准22所高校招生试点,2004年自主选拔录取高校已增至28所,此后经历了两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2007年多所重点高校出台了新方案,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加,自主选拔录取条件进一步放宽。

自主选拔录取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中学阶段表现优秀、学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在人文科学、体育、艺术、科技创新等方面成绩优秀、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学生,具有学科特长、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秀且具有明显发展潜质的学生,都可能成为自主选拔录取的对象。

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过程中坚持“严格程序、加强管理、接受监督”的原则。由于各高校有着不同的办学风格与特点,在考虑自主选拔学生时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同为试点院校,不同的学校根据各自学科专业培养的需要,对自主选拔招收的学生自然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要求。

(四)推行平行志愿,尽量满足考生的选择权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客观上为考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信息技术在录取工作中的推广和运用,也为志愿设置和录取办法的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在网上录取的条件下,平行志愿的推行成为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3年起,湖南省从改革志愿设置入手,推行了“多个平行志愿”和“多次征集志愿”的办法,尊重和满足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形成了一套透明、高效的人性化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基本做法可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办法、四项配套措施”。

“一个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湖南省始终把维护考生和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一切为考生着想,全面为学校服务”的工作主题和保障考生“充分的知情权,自主的选择权,平等的竞争权”的工作主线。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引领下,湖南省大胆进行了志愿设置和录取办法的改革探索。

一是实行多个平行志愿,即消除学校志愿之间的等次,全部改设为平行志愿;投档时,按分数优先原则(总分相同的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成绩排序),首先将同一科类同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未录取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考生填报的学校志愿的物理顺序出档,由院校按有关规则择优录取。

二是实行多次征集志愿。在考生第一次填报的学校志愿中不再设二、三志愿,而是改为每批次一志愿录退完成后,对按志愿录不满额的院校,全省在统一的时间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再次向上线未录取的考生征集志愿。

到2007年,除省外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外,湖南省已在其他科类的各批次中(包括体育类、外省艺术类专科等),全部实行了平行志愿。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实施平行志愿和征集志愿后,考生第一次出档机会由过去的一次变成多次,而且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考生直接志愿的命中率明显提高,大大增加了录取机会。

为使平行志愿的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广大考生,真正让考生不仅知道平行志愿是“怎么回事”,还知道“该怎么做”,每年高招录取之前,湖南省都组织招生骨干赴全省各个市州开展招生政策巡回宣传,与考生、家长及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在省教育电视台播放专题节目,全面解读平行志愿及其相关政策,省、市、县三级联通的招生咨询网络不断建立健全,人性化服务贯穿于招生录取全过程。

省教育考试院在加强招生录取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在平行志愿推行的同时,出台了“两不改”的硬性规定,即考生的志愿表一经填写上报到省里后一律不得更改;已被高校正式录取的新生一律不得改录。

实践证明,“平行志愿”的系列改革是维护考生权益、促进高考公平的有效举措,是解决招生热点难点问题、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工作方式的转变、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平行志愿及其配套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推行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处理好志愿指导主管部门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科学统筹、处理好高校选材与考生择校的关系;三是坚持手段创新,处理好提高效率和优质服务的关系。平行志愿给考生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大大增加了招生部门的工作量,只有加快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才能为考生提供更快捷、更放心的服务。

三、严格执行政策,确保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近几年来,湖南省每年都下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省内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体育竞赛优胜者资格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中享受民族优惠政策考生资格审核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文件。省里对一些群众反映大、不利于公平性建设的优惠政策进行了大幅清理和调整,尽可能压缩政策的“弹性空间”,减少人为因素对招生工作的影响,切实加强招生录取管理,较好地维护了招生秩序。

1.严格执行“不点录”政策,全面规范招生录取管理

一是从制度上保证公平公正。湖南省进一步明确了招生政策及办法,主要包括:取消指名录取,除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外,所有招生计划实行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录取;不再对省属院校安排定向招生计划;经批准的省内高职院校特殊专业在录不满额时可适当降分,但最大降分幅度不超过30分,且被录取考生不得转学或转入其他专业;进一步完善外省院校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规范学校录取行为;招生计划一次性安排到位;本科、专科层次均不安排补录;非艺术类招生计划录取必须在同批次录取结束前完成,等等。

二是进一步严格录取管理。主要包括:对录取工作人员的配置进行严格把关;严格录取现场管理,切实将“八条禁令”落到实处;招生计划调整全部通过教育部招生来源计划管理系统进行,经审批后方可执行;在投档录取操作方面,由录取管理组会同信息技术组制定投档模板,经审批同意后,由计算机自动投档;设立由省纠风办、省教育厅监察室和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同志组成的纪检监察组,加强对录取工作的监督,并设置信访接待处,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受考生、家长、社会对录取工作的监督。

2.实行“阳光工程”,公开透明惠及民众

“阳光工程”是普通高校招生史上具有战略性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社会的原因,高校招生的信誉受到了一定影响。2005年,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决定实施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阳光工程”的核心是公平公正,要素是制度建设、信息公开、严格管理、优质服务和有效监督。

所谓“六公开”,是指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以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

近几年来,湖南省把“阳光工程”当成“民心工程”、“满意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务求实效。一是对未完成计划和新增计划,一律实行公开征集志愿的办法;二是坚持“不点录、不超录、不换录、不违规录取”的“四不”政策,严守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动摇;三是为了使考生更加及时、快捷、准确地获取高招信息,严打黑中介和招生诈骗,我们自主开发了高考短信平台;四是对享受加分政策、各特殊类型的考生名单严格公示;五是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招生政策和录取信息的宣传、发布。2008年,省教育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阳光工程”加以完善。比如,“阳光高考”信息服务平台设置了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章程以及高校招生资格等八大信息板块,进一步完善了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信息综合发布系统。除了省里设立“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外,各市州招生机构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省教育厅的要求进一步作了延伸,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公开的力度,人民群众对高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高中教育根本任务与升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高中教育属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高层次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中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升学,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仅仅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才是高中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要站在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设计高考,比如考试内容的选取应以一个高素质的高中毕业生为标准,而不应过分偏重于单纯的学科教育。

2.正确处理好招生考试科学、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教育公平是贯穿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招生考试改革也不例外,公平是高考的灵魂所在,高考政策应体现出为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尽可能提供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标准。一方面,高考政策应有一个择优录取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是对考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全面考核,而不是以分数决定一切的体系。但这一体系对任何背景的考生都必须公平,这是高考政策科学与公平的关键。另一方面,在保证科学、公平的前提下,应兼顾招生考试的效益。高考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周期性的选拔考试,任何改革都必须考虑效益问题,追求绝对的公平,效益就会受到制约,而牺牲公平去一味追求高效益也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3.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有“选拔”和“选择”两种价值取向,前者以社会需要为中心,按共性的要求组织考试与招生,考生的个人需要和个性被置于从属地位;后者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学生选择入学。目前,我国是实行高度统一考试的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权十分有限,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须增加个性成分;但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过分强调个性和自主权则又可能有损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4.正确处理好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关系。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来存在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之争。在有限的考试时间、有限的考试形式中,全面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一味强调能力的测验,往往削弱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使能力考查失去依托;一味强调对知识的系统考查,又容易导致考生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所以高考的设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应统筹兼顾,不可失之偏颇。

(二)建立以统考为主的多元化招生考试制度

统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形式,通过多年的实践,其公平性、高效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统考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个性特征评价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因此,必须建立以统考为主的多元化招生考试制度,从“大一统”走向多元化。

1.增加考试次数,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各校各专业间的多层面“立交桥”,把想什么时候上大学、想学什么专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2.探索分层次的考试录取改革。不同学校办学层次、目标定位有所不同,其考试选拔模式也应有所不同,考试录取方式应与办学的多层次性、多类型性相适应。

3.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比如实行联合招生,即同类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点通过联考进行招生。此外,还可以采用推荐面试的方法,即对于非“全才”但在某一学科有特殊才能或在全国甚至国际大赛中获奖的考生,由高校通过面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自主决定招生。

(三)稳步推进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教育部门要逐渐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注意考查考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继续贯彻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积极推行命题改革。

1.要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现在中学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知识面狭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都存在缺陷。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部分内容的反复训练上,他们用失去对世界上许多美好事物了解的兴趣和时间的代价换取分数、升学率的上升,换取进入大学的“敲门砖”。要改善这一问题,考试命题就应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鼓励学生更多地关心周围的美好事物,扩展自身的知识面。

2.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学校对人的培养,最终要把“学校的人”转化成“社会的人”。可是,现实生活中,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走入社会后,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进入“角色”,究其原因,在于教育与社会、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差距。因此,今后的高考命题,应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实际,应反映前沿信息,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

3.要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长期以来,各类考试命题只注重答案的惟一性,缺乏开放性,比较僵化,很难给人以深层启示。这种命题,只能迫使学生去猜题、押题,陷入“题海战术”。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通过高考,使考生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我学完了这门课,并不代表我已达到该学科的终极,而是代表我探索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

4.要引导学生学有所长,敢于创新。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不可能什么学科都学得很好,有所偏有所专是正常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新题型,选拔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标签:;  ;  ;  ;  ;  ;  ;  

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