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原理分析_外汇论文

汇率变动原理分析_外汇论文

汇率变动的原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理论文,汇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4年开始,我国已相继实现了汇率并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因此,了解和研究汇率变动的规律,是既新而又现实的课题。

一、外汇。外汇与汇率

1.外汇一般被人们理解为外国货币,但是如果从债权债务和债权债务的清偿来讲,一国所拥有的国际债权也都可以被称之为外汇。因为这些国际债权就可以被用来作为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解释:“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其中包括由中央银行及政府间协议而发生,市场上不流通的债券,而不问它是债务国货币还是债权。”这样,外汇就不仅包括其中所提到的证券,还可以包括债券、股票、息票和票据,以及存款凭证等的外币支付凭证。因为这些有价证券和票据,也都属于国际债权范畴。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外汇绝大部分都是以外币现钞和外币存款的形式存在的,而且类似股票、票据之类的外国债权,也都要以外币来表示其价值或数量的。

就外汇的货币形态来说,它还分为自由外汇和记帐外汇两种。自由外汇是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自由兑换,在国际结算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对任何国家进行支付的外汇。如美元、英镑、马克、日元等,它们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所以可以称为可兑换外汇。记帐外汇则是根据两国间有关贸易或支付协议所开立的清算帐户中的外汇,这种外汇只能用于协议双方之间的贸易结算,它不能自由兑换,也不能对第三国进行划拨或支付。

2.汇率。无论是自由兑换或不能自由兑换,只能在协议国之间划拨或支付的外汇,都要涉及一个不同国家的货币相互拆算的比率问题,也就是说一国一定单位的货币能与别国多少数量的货币相兑换。所以,汇率也就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兑换时的比率。

人们在分析商品价格,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货币价格变动的原理的时候,都是从它们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出发分析的。分析国际收支这个涉外因素,是把国内市场研究的对象,放到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和国际市场的多边关系中的考察。

二、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相关的原理

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兑换比率,曾经经历了一个从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演变。所谓固定汇率制度,就是一国的货币和它国的货币兑换比率,基本上是属于固定不变的,即使有变化,幅度也非常小,可以被忽略或相对地被看作是固定的状态。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恰恰相反,它是随着时间和相应的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经常变化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比率。

货币的兑换,实际上是国与国之间的、不同货币所进行的、国际公认的价值的比较。国与国之间的货币要想有一个固定的兑换比率,从逻辑或最简单的道理上讲,自然就要求在不同国家的货币背后,有一个共同公认的价值体现物作共同的参照。到目前为止,这个价值体现物的理想材料就是各国都有的黄金。这就是说,各国货币要能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首先就要以法规定它的含金量,而持该国货币债权的外国人有权按这一法定含金量。随时在该国提取黄金。或者由该国用货币含金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国际收支逆差。这样,由于货币的价值都是用黄金来表示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兑换比率就是固定的。即使黄金价值发生变化,对两国货币的影响都是共同的。两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会随着黄金的价值同升同降。只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黄金的价值含量下跌。对逆差国有利,因为这对它来说就是用了较少的价值,支付了原包含价值较多的债务。黄金价值上涨,对顺差国有利,因为这对它手中货币债权的价值量也由较少变得较多。反之则亦然。

在这种汇率制度下,汇率即使有波动,也只会在“黄金输出点”与“黄金输入点”的幅度以内上下波动。其原理是:在这样的货币制度下,可供选择的国际间的结算就只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货币的兑换,即不同国家的货币买卖来决结算所需要的外汇;一种是通过直接输送黄金来实现偿付。由于两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所以当外汇汇率高于单位货币含金量加运费时,人们就宁愿购买黄金,再把它输送到国外的办法来偿付债务,而不是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来偿付。只要汇率高于货币含金量加运费这一货币比价点位,就会出现黄金输出的情况,这就叫作“黄金输出点”。相反,如果某出口商获得一笔外汇,需要调回国内,可供选择的方案也有两种:或在该国兑成本国货币,或购买黄金运回本国。如果汇率是低于货币含金量加运费,出口商就宁肯用所持外币购买黄金运回国内,而不需通过货币兑换带本国货币回国。这样的货币比价点位叫作“黄金输入点”。

由于外汇可以兑换黄金并自由出入,汇率高于“黄金输出点”就没有人购买。外汇需求减少,汇率就又会下降。汇率低于“黄金输入点”就没有人卖出,外汇供应减少,汇率又会上升。所以,由于黄金输出输入这个机制的存在,汇率就只可能在两个黄金输送点之间,围绕货币自身的含金量上下波动,波动的幅度就很有限。

固定汇率制度存在的原理,也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充分体现。固定汇率制度存在的条件不具备了,汇率的固定形式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本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货币信用危机,导致各国必然割断货币与黄金流出流入的联系,各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货币与黄金的兑现,实际上也就放弃了金本位制度,并影响着与之相联系的固定汇率制的根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4年7月, 在美国罕布升尔洲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美元、黄金双挂钩的汇率制度,由于黄金在美元后面作支撑,实际上也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又与黄金挂钩。拥有美元的国家在国际结算中就可以在美国提取黄金,各国货币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之比,就是该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但是,这种固定汇率制度存在的条件也必须有挂钩货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而挂钩货币能否与黄金自由兑换,还必须取决于挂钩货币的币值是否能保持与黄金的价值大体相等。美元——黄金汇兑本位制解体,就在于从1960年到1973年之间,先后爆发美元危机10多次,美元不断贬值。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愿意要美元而宁愿兑换黄金,这就使美国黄金储备不断减少,使当时的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兑换黄金。

没有了黄金的支持,固定汇率体系也就彻底崩溃。归纳起来讲,这一体系崩溃的原因有:1)各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 使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大大流失,从而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挂钩的自由兑换关系。2 )战后美国奉行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政策,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美元的购买力大大降低,导致美国黄金大量流失。3 )用美国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而要求其与黄金兑换,决定了该体系自身的先天不稳定性。这几个因素也说明,经济规律在人们的意志背后是不可抗拒的。

固定汇率制度的两次崩溃,客观上也就排除了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而没有与某一价值物固定联系的汇率制度,必然是一种浮动的汇率制度。所谓浮动,就是汇率可以随市场的变化而经常不断地变化,并且变化的幅度也不受限制,完全由市场来决定,除非进行市场操作,来干预和影响汇率的变动。浮动汇率制度下,有的国家汇率虽然由官方的货币当局制订,但官方制订的汇率也只能相对稳定。隔上一段时间,官方就会根据决定汇率变动的内在规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调整官方汇率。所以这种官方汇率仍不同于固定汇率。实行官方汇率的国家的货币,基本上都属于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

外汇要能够自由兑换,就必须有兑换的市场。外汇市场,就是买卖不同国家货币的活动和活动场所的总称。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当前世界上各重要的外汇市场已相互联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伦敦、纽约、法兰克福和东京的外汇市场,是世界性外汇市场的地理组成部分。由于这些外汇市场处于不同的时区,当东京的外汇市场交易结束时,伦敦的外汇市场交易又开始了,这样就使得外汇市场可以24小时连续不断地进行。

几个主要国家的外汇市场,其交易都有所侧重。譬如,法兰克福外汇市场,是马克——美元交易的第一大中心。其次是纽约外汇市场、东京外汇市场和伦敦外汇市场,分别是日元——美元、美元——英镑的主要中心;而纽约是所有外国货币交易中的第二中心;巴黎则是除美元——法国法郎以外所有货币交易的第三中心。

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过去几年世界外汇市场交易迅速膨胀。目前,每天的交易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 以每天的纯交易额计算,伦敦为4640亿美元,居首位;纽约2440亿美元,居次;东京1614亿美元,列第三;再次为新加坡,为1054亿美元。相比较1989年世界的外汇日交易额为6200亿美元,1992年为8800亿美元。另据调查,香港的外汇交易额每日已为910亿美元,应居世界第五。 外汇市场的交易项目和名次排列,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外汇市场的交易,又分为批发交易和零售交易两个部分。批发交易,是外汇银行之间和外汇银行的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为零售交易。

我国本币与外币在1994年以前是不能自由兑换的,本币和外国货币之间的折算比率,是由国家货币当局制定,当形势需要的时候由国家进行调整。1980年以后存在的折汇调剂业务和1985年后逐步形成的外汇调剂市场,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按严格规定进行,外汇黑市则以非法的形式存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整个经济与经济依存度的提高,从1994年开始,实行了人民币对外币有条件可兑换制度,具体运行是:外汇指定银行根据每个营业日企业在银行的结汇、售汇情况,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其核定的结售汇周转限额,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平补头寸,自动形成人民币对外币的市场价格。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前一营业日的加权平均价,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中间价,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情况,公布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基础上,以在上下千分之二点五的范围内自行挂牌,办理与客户的买卖业务。为了稳定汇率,平仰汇价,人民银行在上海的外汇交易中心专门设立了外汇交易室,对人民币和外汇进行必要的吞吐,以使汇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营运近两年来,基本状况良好,以年为期限的汇率上下浮动限度, 大体不超过3%。以后将会如何,还待进一步观察。

三、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的原理

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是各国货币所具有的国际价值。人们知道,商品的价值,并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成本耗费决定的,而是由同种商品生产部门的平均成本耗费加平均利润决定。在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条件下,从长过程上讲,不同商品之间交换的比率,就是不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比率。而商品和货币之间交换的比率,从货币与各种商品交换的意义上讲,也就是单位货币与一系列单位商品的交换比率,同时也就是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与一系列商品的价值之间的比率。这个商品序列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与这个商品序列的价值之比,也可以被称之为货币的购买力,或购买力平价。换句话说,一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自身是无法表明自己是多少的,只有通过与商品的交换才能得以体现。所以一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就只能通过与各种商品交换的比率体现出来,也就是通过购买行为,即购买力的大小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是符合价值理论和价值实践的。

说汇率即两国货币的国际价格的基础,是各国货币所代表的国际价值,指的是它是决定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长久的、趋势性的因素,因为汇率虽然会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条件下,受供求的影响背离其国际价值这个基础,但终有一种自然的机制使它们回归这个基础。譬如,一国货币的汇率,如果低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国际价值,就会扩大它国货币对该国货币的兑换,因为用这种低于国际价值的汇率购买该国货币,实际上就能更便宜地购买该国商品。这就扩大了对该国货币的需求。需求增加,货币价格,也就是汇率就会相应地上升。反过来,如果汇率升到了超过自身具有的国际价值以上,就会引起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兑换的扩大,或对国货币对本国货币兑换的减少,因为这时本国货税换外国货币占便宜,而外国货币兑换本国货币吃亏。本币对外币供给增加,汇率下跌。外币对本币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样又使高估的汇率重新向国际价值基础上回归。汇率就是在这种低于国际价值购买增加,高于国际价值购买减少对汇率的影响中,围绕国际价值这个内在的基础而上下波动。

由于汇率是各国货币价值的国际表现,所以凡是引起各国货币价值或购买力变动的因素,就都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一国货币价值变动的因素,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方面: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状况。在商品总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一国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保持原货币购买力对货币供应量的应有需求,就表明通货膨胀了,通货多了,也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扩大了,需求扩大,供给不变,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要降低。相反,如果在原货币供给的基础上,实行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在商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相同的原理,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就会上升。

总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所能提供的商品总量。在货币供应量即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增多,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提高,货币价值就会上升。

在一定时期,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增多,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就会相应增多。商品供给的增多,包括:1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时,相同成本耗费就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会降低。而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增多,就是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国际价值的提高。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单位货币的国内价值并没有变化,只是购买力的变化。反映在国际市场,就是价值的变化。国际价值提高,汇率就会上升,劳动生产率降低。按同一原理,货币购买力就会降低,国际价值也就会降低。自然力的作用,也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降低。如良好的气候、环境会带来农业的增收,富矿的发现和开发,在同等生产条件下会产出更多等等。但这种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时限,它不同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具有长期性。2)过去的投入转换为现在的产出。 有些商品生产由项目投资到产出产品,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建设过程中是不停地向社会购买商品,工程投产后则是不不停的向社会提供商品。3)商品进口。 商品进口必然增加国内的商品供应,从这个角度讲,它属于使货币购买力增加的因素,但只能限于这一面的分析。商品进口同时又是使外汇需求增加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使本币汇率下跌的因素。

除了影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变动的因素会影响汇率的变化之外,就是外汇自身的一定时期的供求状况。虽然,一国货币所具有的国际价值会影响供求,使汇率最终只会围绕其国际价值波动,但国际价值对供求的影响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价值规律也正是通过对供求的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即也要通过供求表现出来。所以,汇率的任何现实变动,都是供求状况的反映。而货币的价值,虽然是决定供求的最终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它只是决定供求因素之一。

供求状况,最综合的体现是一国的国际收支。也就是收入的外汇数量和支出的外汇数量的总和。收入大于支出,表明外汇供大于求,在汇率的决定上属于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的因素。支大于收,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属于本币贬值,外币升值的因素。

国际收支划分为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两个大块,在经常项目中,一国商品出口,换回外汇,是外汇的收入;一国商品进口,付出外汇,换回商品,是外汇的支出。经常项目构成中的其它方面,都有收有支,收支总和,就是经常项目的国际总收支。出口和进口相抵后的差额,就是外汇的净收入和净支出额。外国资本流入同时就是外汇的收入,本国所拥有的外汇,或用本国货币兑换流入外资而形成的外汇,以资本的形式流出,就是外汇的支出,资本流出流入构成中的国际信贷、直接投资等各个方面数量的总和,就是资本项目的总收支。流出流入相抵后的差额,就是净流入或净流出额。

经常项目的逆差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面顺差来弥补,资本项目的逆差也可以通过经常项目的顺差来弥补。弥补后的差额也就是国际收支的顺差额或逆差额。

一般来说,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供求变动的各种因素已经作用的结果,它在汇率的现实变动中已经作了反映。预测汇率,则是要依据影响国际收支,也就是影响外汇供求的各种因素,将以怎样的方向,继续影响国际收支的变化。

影响供求的或影响国际收支的,除了货币价值即购买力这个基础的最终的决定因素之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各国的利息率的高低。

在市场充分发育的国家,利率反映了资金的供求情况。资金供大于求,即所谓银根宽松的情况下,利率一般就低。反之,在银根较紧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这是资金供求情况对利率的影响。反过来,利率对一国的资金供求情况也发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各国的银根松紧不一,利率的高低也不可能一致,在国际间资金自由移动的条件下,低利率国家的资金就会流向高利率国家,因而就会形成某个国家大量资金流出国外。有大量外国资金流入的国家,外汇供应充裕,将导致外汇汇率下降;相反,有大量资金流出国外的国家,外汇需求增国,将导致外汇汇率上升。所以,利率的变动,引起资金的流动,资金的流动,引起汇率的变动。利率和汇率是两个非常重要而又关系密切的经济参数。

四、国际热线的出现及其对汇率的影响

自从1973年各国货币与美元、黄金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以来,与现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相联系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国际上运行也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从1978年4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的“关于第二次修改协定条例的决议”为准,正式废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使浮动汇率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合法地位算起,这个货币制度的实行尚不足20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开始蕴育、发展,并使各国的金融当局躁动不安,这就是大量国际热钱在世界各国的流入流出中,给各国的金融秩序带来剧烈的震荡。

热钱,也称为游资,它是以保值增值为目的,以投机为手段的短期流动资本。在这样目的驱使下,哪里有机会,有高额利润,游资就会流向哪里。哪里有风险,游资就可以迅速撤离。而且,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现代化通讯技术为热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高速流动创造了条件,以致调动巨额资金甚至只需要打个电话,按动一下电钮,大量的交易即可瞬间完成。无怪乎有人比喻,资本正在以光的速度流动。”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粗略统计,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存款和其它短期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 约等于全球年经济产出的20%,其主要构成是各国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另据报载,近年来每天在国际金融市场网络中的流动资金大约有1 万亿美元,可见其量之大,转移频率之快。

国际热钱所投入的领域主要有:股票市场。1990年至1993年底,单是美国的投资者就在亚洲和拉美的共19个股票市场购入价值达1270亿美元的股票。国际证券市场在1980-1989年的10年间,累计发行的国际债券为9714亿美元,年平均递增为23%。还有各国国内发行的国库券、金融债券也是国际游资所摄猎的对象。国际外汇市场,即通过对不同国家汇率升值与贬值的预期,吃进和抛出,以获取利差,窥避风险。还有在金融衍生交易中的风险投机。如此等等,国际热钱所投入的这些领域,都是变现特别容易的领域,一有风吹草动,它就可撤腿抽逃,一闻到哪里有腥臊,就可立即加盟角逐。这就是国际热钱的基本特点。1993年底香港股市炙手可热,被推高至12000点的历史高位, 但过完春节转眼之间又直线跌落至8000多点,就是游资快进快出震荡市场的结果。被称为拉丁美洲经济楷模的墨西哥,突然发生的金融危机,与热钱迅速抽逃的推波助澜不无联系。今年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热钱在其中扮演的同样是翻云覆雨功能。

国际热钱的产生和发展,总体上讲是与国际经济、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相一致的。而热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快进快出,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热钱无论流向哪个国家,哪个领域,都表现为外汇供给增多。撤出哪个国家,哪个领域,则表现为外汇需求的增加。这都会对外汇汇率发生影响。这种热钱在不同货币之间的跳跃,从而对汇率发生的影响,也并不能改变汇率形成的基础,而且可说是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汇率决定实现的一种形式。道理在于:作为国际热钱载体的各种基金机构等,其专业性的研究,首先要对各国的币值,从而其汇率有一个基本的定值或估价,它要跳向的从规律上讲,必定是那些定值和汇率较低的货币种类,而跳离的则是那些定值和汇率较高的币种,以便在预期的价值回归中获得升值的利益,和窥避贬值的风险。它对某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和撤离,也都首先是遵循这样一个相同的规律的。可见热钱的四处出击,也有使汇率、证券价格在价值的基础上恢复平衡,促进资金在国际间的合理配置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作用。从而宁可说它也是国际价值规律展开和发生作用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游资在主观上并不肩负这样一种责任,而是为了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其巨额资金又能起到作市的作用。因而它通过制造假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操作,又可使汇率、证券价格升值再升值,贬值再贬值,这就是它最大的破坏性的一面。也是汇率、证券价格在围绕价值基础上下波动的过程中,波动幅度会加大的一个主要因素。

面对国际热钱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动荡,1995年6月15日, 在加拿大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就对如何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关注和讨论。并提出了更好地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的措施,包括:一、建立新的监管系统,每月定期报告各国的重要经济数据,并加强对各国债券发行和资本流动的监管;二、建立制度紧急政策委员会,其作用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时,协调各国制定出统一的应急措施;三、七国央行每月公布资金平衡表;四、建立国家申请破产机制,在某国无法偿付外债时,向紧急政策委员会申请破产保护,以避免引起国际连锁反应;五、大幅增加应急基金,七国计划将应急资金,从目前的288亿美元增加到580亿美元。这些措施都是对有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事前预警、防范和事后对应调控能力的完善。所以国际汇率和金融市场将来又会怎样,这一方面取决于世界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状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国际组织对其认识的准确程度,和国际组织自身所具有的调控能力。这都是市场走势的最新发展和面临的最新课题。对此,人们都在拭目以待。

我国由于汇率稳定,国内本币存款利差较大,外币基本上款依照发币国国内存款利率制定,本币是根据一个时期国内的货币政策,由国家制定,这对短期资本谋利就会有较大的吸引力。比如199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一年期大额存款利率已达11.98%, 国债利率,特别是利用国债高息筹资,以及信贷中的利外加利,都要高于或大大高于规定的存款利率,而美元利率只有5%左右,日元只有不到1%,这基本上也就是它们的国内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外资流入兑换成人民币仅存放银行,就可以获得大大高于本国存款利率的利差。只要外资再流出时汇率不变,套利就告成功。

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出流入,会影响外汇市场的正常秩序,扭曲外汇供求,增加本币投放,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汇率改革刚刚起步的中国,对投机性短期资本是抱着防范的态度。

从目前来看,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的正常渠道尚不具备。首先是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均未正式向海外开放。其次是国内外1994年虽然实现了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但资本项目仍然实行较严格的管制。所以当其他发展中国家因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波及触发资本外逃,各国中央银行忙于干预市场时,我国却未受冲击。

非正常渠道会不会有短期资本流入套利,量有多大,现在还很难判断。银行结售汇沟通了本外币之间的联系,鼓励结汇也给了资本性外汇收付通过经常项目结售汇以可乘之机,用非正常手段进行本外币的串换以达套利投机之目的,还是大有空子可钻的。由于目前仍然受着国家市场调节的汇率比较稳定,这种情况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力,尚需有一个暴露的过程。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汇率变动原理分析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