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_倪文新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_倪文新

湖北省汉川中医医院妇产科 431600

【摘 要】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门诊病例150例,均给予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结果 其中一个疗程42例,两个疗程88例,3个疗程61例,4个疗程9例。临床治愈142例,占 71%。显效43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6%。其中8例无效患者中,两例服药一疗程,其余6例不足一疗程。结论 该方案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经临床治疗观察,采用内服和灌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更佳。临床治疗效果也表明,慢性盆腔炎的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关键词】中药;口服;灌肠;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大多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规范,炎症迁延所致。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往往病程迁延,病情顽固,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未得到彻底治愈,或者患者体质较差,抵抗力低下病情迁延而致。但也有可能无急性盆腔炎的病史。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劳累、受凉、宫腔手术等原因,可有急性发作。部分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遗留的病理改变,无病原体。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常反复急性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损伤。我们多年来对慢性盆腔炎采用中药辩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按中医辨证分型,寒湿凝滞型132例、气滞血瘀型28例、气血两虚型30例、肝肾两虚型10例。患者年龄在20-30岁67例、30-40岁123例、40-50岁10例。病程在一年内112例、1-3年64例,3年以上的 24例。

1.2临床表现

小腹不同程度疼痛、坠胀174例,腰骶部酸痛、坠胀感147例,白带多、质稠、色黄、有异味68例,白带量多、质稀薄34例,畏冷、肢冷,经期小腹冷痛98例,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淋漓不净、倦怠乏力56例。性交后下腹及腰骶部不适、坠胀感43例。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压痛,可触及条索装增厚输卵管132例,一侧或双侧扪及囊性包块42例,骶韧带增粗、触痛72例,子宫体压痛102例。B超显示:子宫增大伴盆腔积液 168例,附件区炎性包块46例。

1.3治疗方法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分型。采用温经化瘀、补肾、舒通肝气的治疗方法。

方剂组成:茴香15g、炮姜15g、桔核15g、川楝子15g、炒元胡20g、灵脂15g、蒲黄15g、肉桂15g、赤芍20g、乌药20g、当归15g、川芎15g、香附20g、炒没药15g,水煎空腹服用,每日一剂。随症加减:乳房胀痛加柴胡20g、青皮 20g。小腹冷痛、白带量多、稀薄,加黑附子5g,腰骶部或腰两侧酸痛加杜仲20g、川断20g、熟地25g、芋肉25g。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断、倦怠、乏力,用固冲汤治之。10天为一疗程,经期停药。对服中药有困难的患者也可采用中药灌肠。

灌肠方剂组成:酒大黄5g、牡丹皮15g、桃仁15g、红花15g、红藤15g、败酱草40g、泽兰20g、黄连15g、连召20g、金银花30g、三棱 10g、莪术15g,水煎备用,每剂200ml。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排便后用导尿管插入肛门15-20厘米,用50ml注射器缓慢注入。用药前加温36-37℃,每次100ml,保留灌肠一小时以上,10日为一疗程。

1.4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附件区无压痛。无增厚及包块;B超提示盆腔影像正常。显效:自觉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附件无压痛,附件增厚明显减轻,或附件包块明显缩小。B超提示附件包块明显缩小。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妇科检查:附件区压痛不明显,附件增厚或包块缩小,B超提示附件包块稍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

2结果

本组患者服中药治疗1-4个疗程。其中一个疗程42例,两个疗程88例,3个疗程61例,4个疗程9例。临床治愈142例,占 71%。显效43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6%。其中8例无效患者中,两例服药一疗程,其余6例不足一疗程。

3讨论

盆腔炎症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盆腔内生殖器官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炎症病变的总称。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炎症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随着时间延长,炎症组织机化增厚形成瘢痕,局部微循环障碍致下腹坠胀疼痛及髓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引起盆腔炎的原因有:(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患者产后或小产后体质虚弱,宫颈口经过扩张未很好地关闭,此时阴道、宫颈中存在的细菌有可能上行感染盆腔;如果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则感染的机会更大。(2)妇科手术后感染:行人工流产术、放环或取环手术、输卵管通液术、输卵管造影术、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或黏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时,如果消毒不严格或原有生殖系统慢性炎症,即有可能引起术后感染。也有的患者手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术后不遵守医嘱,有性生活,同样可以使细菌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3)月经期不注意卫生: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是细菌滋生的良好条件,如果在月经期间不注意卫生,使用卫生标准不合格的卫生巾或卫生纸,或有性生活,就会给细菌提供逆行感染的机会,导致盆腔炎。(4)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最常见的是发生阑尾炎、腹膜炎时,由于它们与女性内生殖器官毗邻,炎症可以通过直接蔓延,引起女性盆腔炎症。患慢性宫颈炎时,炎症也能够通过淋巴循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5)常见的盆腔炎致病菌: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盆腔炎可分为特异性盆腔炎和非特异性盆腔炎两大类。

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温经化瘀、舒通肝气为主的温经化瘀汤,经辩证分型口服治疗。也可配合中药灌肠,温经化瘀。汤中炮姜、茴香肉桂、乌药,温经散寒,为君药。灵脂、蒲黄、没药、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为臣药,桔核、川楝子、元胡、香附行气止痛,为佐使药。根据“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的病机指导,以调和气血,行淤止痛,温经散寒,理气化瘀为治疗原则。辨证是治疗的关键,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的症候,四诊合参,采取不同的口服药物治疗,以调整阴阳,改善机体的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寒湿凝滞型的患者应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气滞血瘀型应以调和气血,行淤止痛。

总之,治疗本病应遵循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攻之的治疗原则。该病是以下腹痛、坠胀等症为主的妇科疾患,病变部位在盆腔,因此采用中药灌肠治疗也同样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根据中医理论脏腑的表里关系,胞宫与附件与直肠相邻,且直肠毛细血管丰富,粘膜组织疏松,药液灌肠后通过直肠粘膜吸收直达患处,增加了盆腔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也避免了因服中药困难而放弃中药治疗。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表明,败酱草、牡丹皮、黄连、大黄等中药对大肠杆菌、淋球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理气活血药物能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炎性包块的软化吸收,而且中药灌肠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经临床治疗观察,采用内服和灌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更佳。临床治疗效果也表明,慢性盆腔炎的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因此我们建议广大盆腔炎患者应发现病情,要及时彻底治疗,易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医学诊断学.

[2] 医学衷中西录 固冲汤 张希纯.

[3] 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论文作者:倪文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  ;  ;  ;  ;  ;  ;  ;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_倪文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